12月17日凌晨
嫦娥五號返回器
攜帶月球樣品
安全著陸啦
圖源:央視新聞
從發射到回家
嫦娥五號的背後
有一群年輕活潑的江蘇身影
東大指揮員
11 月 24 日凌晨,隨著發射口令,長徵五號火箭騰空而起,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月工程第三步正式拉開序幕。
"5、4、3、2、1,點火!"
喊出這聲響亮的發射口令的,是東南大學校友 "01" 號指揮員胡旭東。
"01" 號指揮員,是航天發射的大腦,是火箭發射任務技術上、指揮上的 No.1,是火箭能否順利圓滿發射的關鍵。
胡旭東是一個 "80 後 ",生在安徽,學在江蘇。2003 年本科畢業前夕,西昌發射中心來東南大學招聘,胡旭東第一個就報名了!他給家裡打了個電話,表示可能要去西昌工作,這個決定在家裡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但是,胡旭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胡旭東常說:"航天人的夢想很近,抬頭就能看到;航天人的夢想也很遠,需要長久跋涉才能達到。"17 年來,他就是這樣抬頭望天、低頭追夢,一步一個腳印地追尋著心中的夢想。
南航團隊
中國探月工程從立項之初,設計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南航人在其中擔任了重要角色。
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擔任嫦娥系列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並是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19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嫦娥三號、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
同時還有一大批校友在探月工程中擔任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和一線工程師,
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南航1995級飛行器環境控制與安全救生專業校友寧獻文,此次擔任嫦娥五號熱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在嫦娥五號往返地月的旅程中,既要散熱又需隔熱的難題讓寧獻文及其熱控團隊花了不少心思。
「滿腦子都是冷了、熱了。」他帶領團隊在調研和實踐中研製出一套一體化高效熱管理系統,填補了國際上小型再入返回類太空飛行器熱控設計領域的空白,這在國際上尚屬首例。
背後的守護者
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成功發射。附近的銅鼓嶺測控點是眺望火箭的「第一雙眼睛」。
來自江蘇宿遷的李龍飛和江蘇揚州的魏鑫在銅鼓嶺測控點擔負火箭跟蹤和測量工作。魏鑫是儀徵人,執行火箭安控和飛行控制方面的工作,李龍飛是雷達測控手,需要實時捕獲火箭的姿態以及方位距離和角度等。
兩人先後參加北鬥衛星、天問一號等多次測控任務,作為「萬裏海天第一棒」,他們的工作至關重要。雖然緊鄰發射現場,但兩人從未親眼看過現場發射。
「一個很小的參數,很可能改變很大的事情。」魏鑫說,「作為一個航天人,我覺得更多的還是責任,為祖國奉獻小小力量。」
「肯定要有人在後面付出。牧箭逐星,我們就是跟著火箭到外太空去,探索星辰大海。」李龍飛說。
來源:荔直播
攬月而歸,踏夢而行。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
上九天攬月,中國人的漫漫探月路還將需要更多一線的科學家們去開拓。
致敬——每一個「航天人」!
素材來源:新華社、交匯點、荔枝新聞等
中宏網江蘇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