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腦為嫦娥五號保駕護航,拿到這抔月壤真不簡單

2020-12-22 中宏網江蘇

12月17日凌晨

嫦娥五號返回器

攜帶月球樣品

安全著陸啦

圖源:央視新聞

從發射到回家

嫦娥五號的背後

有一群年輕活潑的江蘇身影

東大指揮員

11 月 24 日凌晨,隨著發射口令,長徵五號火箭騰空而起,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月工程第三步正式拉開序幕。

"5、4、3、2、1,點火!"

喊出這聲響亮的發射口令的,是東南大學校友 "01" 號指揮員胡旭東。

"01" 號指揮員,是航天發射的大腦,是火箭發射任務技術上、指揮上的 No.1,是火箭能否順利圓滿發射的關鍵。

胡旭東是一個 "80 後 ",生在安徽,學在江蘇。2003 年本科畢業前夕,西昌發射中心來東南大學招聘,胡旭東第一個就報名了!他給家裡打了個電話,表示可能要去西昌工作,這個決定在家裡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但是,胡旭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胡旭東常說:"航天人的夢想很近,抬頭就能看到;航天人的夢想也很遠,需要長久跋涉才能達到。"17 年來,他就是這樣抬頭望天、低頭追夢,一步一個腳印地追尋著心中的夢想。

南航團隊

中國探月工程從立項之初,設計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南航人在其中擔任了重要角色。

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擔任嫦娥系列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並是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19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嫦娥三號、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

同時還有一大批校友在探月工程中擔任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和一線工程師,

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南航1995級飛行器環境控制與安全救生專業校友寧獻文,此次擔任嫦娥五號熱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在嫦娥五號往返地月的旅程中,既要散熱又需隔熱的難題讓寧獻文及其熱控團隊花了不少心思。

「滿腦子都是冷了、熱了。」他帶領團隊在調研和實踐中研製出一套一體化高效熱管理系統,填補了國際上小型再入返回類太空飛行器熱控設計領域的空白,這在國際上尚屬首例。

背後的守護者

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成功發射。附近的銅鼓嶺測控點是眺望火箭的「第一雙眼睛」。

來自江蘇宿遷的李龍飛和江蘇揚州的魏鑫在銅鼓嶺測控點擔負火箭跟蹤和測量工作。魏鑫是儀徵人,執行火箭安控和飛行控制方面的工作,李龍飛是雷達測控手,需要實時捕獲火箭的姿態以及方位距離和角度等。

兩人先後參加北鬥衛星、天問一號等多次測控任務,作為「萬裏海天第一棒」,他們的工作至關重要。雖然緊鄰發射現場,但兩人從未親眼看過現場發射。

「一個很小的參數,很可能改變很大的事情。」魏鑫說,「作為一個航天人,我覺得更多的還是責任,為祖國奉獻小小力量。」

「肯定要有人在後面付出。牧箭逐星,我們就是跟著火箭到外太空去,探索星辰大海。」李龍飛說。

來源:荔直播

攬月而歸,踏夢而行。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

上九天攬月,中國人的漫漫探月路還將需要更多一線的科學家們去開拓。

致敬——每一個「航天人」!

素材來源:新華社、交匯點、荔枝新聞等

中宏網江蘇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目標月壤
    : 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總重達8.2噸(三號四號只有3.8噸),主要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這四部分組成。 這四個部分的具體功能如下: 軌道器:主要負責往返月球期間的動力、能量、通信和交會對接需求等; 返回器:負責保管月壤採樣樣本,重返地球大氣並全被回收; 著陸器:負責攜帶上升器順利降落月球,完成月面打鑽採樣、機械臂抓取採樣和相關科研任務等;
  • 為嫦娥五號保駕護航的牧星「超人」
    三亞測控站圓滿完成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下降段和月面上升段實時測控任務。LED操作顯示屏前,任務項目組組長陳超雙眼牢牢鎖定著屏幕上快速跳動的數字和不斷變化的信號波形。此後的幾天時間裡,像這樣的密切監視已經成為了陳超每天不可缺少的操作。
  • 嫦娥五號攜月壤起飛 中國飛鶴等你載譽歸來
    北京時間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後,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  ,意味著「嫦娥五號」距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創舉,又近了一步  。
  • 嫦娥五號為中國帶回月球第一抔「土」,其意義何在?
    嫦娥五號飛船收集了有史以來返回地球最年輕的月壤,幫助科學家們梳理月球歷史的奧秘。肖龍教授說,嫦娥五號帶回的巖石「將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月球的火山歷史持續了這麼長時間,原因是什麼,具體什麼過程」。中國2004年批准立項嫦娥探月計劃,嫦娥五號是這個計劃中人們期待已久的一個篇章。在設計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時,就為這個任務考慮了。中國研製成功這款火箭,並實現了很多技術突破(使用了中國最強大的發動機,優化了結構設計)。
  • 航天六院107臺發動機23天護航全程完美 嫦娥攜2公斤月壤回家!
    107臺性能功能各異的大小發動機全程暖心護航,推舉長徵五號火箭進入預定軌道,助推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一個個高難動作,最終順利攬月返鄉的完美見證。沒有這三型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氫氧發動機,就沒有長徵五號火箭名列前茅的運載能力,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這樣大型的深空探測器也就不可能實現發射。它們,是六院科研團隊歷時近20年,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出的主動力裝置。
  • 嫦娥五號「捎特產」 這場跨星球「快遞」到底多難?
    很多小夥伴先總結了一下,嫦娥一號和二號是「一件套」,三號是「兩件套」,四號是「三件套」(鵲橋中繼星和主任務分兩次發射)……嫦娥五號居然有「四件套」?嫦娥五號整體圖。圖片來源:中國軍網  要把月壤帶回家,這「四件套」各有各的任務,總之,很拼。
  • 株洲產探空氣球助力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令株洲人驕傲的是,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的背後,有著中國化工株洲橡膠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的助力。
  • 凌晨,嫦娥五號懷揣著月壤回家啦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這裡,發幾首與宇宙知識相關的小詩,表達我的喜悅之情……‖ 凌晨,嫦娥五號懷揣著月壤回家啦今晨,早醒的中國人們在網上奔走相告嫦娥五號懷揣著月壤回家啦巨大的回聲
  • 「嫦娥五號」開啟月球採樣之旅 西安硬科技貢獻「最強大腦」
    這些發動機為探測器每一階段任務提供著主要動力,以及俯仰、偏航、滾動的姿態指向控制力矩和軌道調整動力。  進入環月軌道後 四器將分成「摘月」、「返地」兩團隊  嫦娥五號執行任務的整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進入地月軌道,軌道修正,近月制動進而被月球引力捕獲,月面軟著陸,採樣,上升,對接和樣品交接,攜樣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帶回月球樣品,重量不到2千克,美國人給的月壤不對勁?
    經過近23天的太空旅行之後,嫦娥五號於12月17日凌晨成功返回地球,完美完成任務。而此次它帶回的月球土壤樣品,有兩個出人意料的地方。一是不含有機養分,沒辦法種菜;二則是經過初步測算,重量為1731克,小於此前估計的2千克。
  • 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展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展出
    楚天都市報12月7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徐燕 彭磊)走進逸夫博物館,迎面即可看到四個明亮的展櫃靜靜佇立在大廳中央,原來,嫦娥五號落月取土的功臣之一——模擬月壤,正在逸夫博物館展出,為廣大觀眾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
  •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家,月亮的土壤裡有哪些秘密?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區現場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國家航天局)可能會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力氣採集月壤,研究月壤呢?在嫦娥五號之前,中國還沒有去月球採過樣,是不是一直沒研究過月壤?其實不然,我們已經對月壤開展了不少研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
  • 嫦娥五號落月密碼:一身真功夫!
    這一睜一閉之間,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已經順利著陸在月亮之上了。2. 穩穩一落多靠「腿」——著陸緩衝機構顯身手嫦娥五號重量不小,穩穩一落功夫了得。著陸上升組合體在落月時,撞擊月面會形成較大的衝擊載荷。技術專家們早有預判,設計了相應的著陸緩衝系統,吸收著陸的衝擊載荷,保證探測器不翻倒、不陷落。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展出嫦娥五號模擬月壤
    原標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展出嫦娥五號模擬月壤(記者龔雪、通訊員徐燕、彭磊)12月7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推出《九天攬月·築夢蒼穹——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展》,向大眾科普天文知識。月面採樣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研製出與實際月壤性質相似的模擬月壤,以確保鑽取工程的科學性和安全性。
  • 月壤採樣機械臂「控制大腦」煙臺造
    原標題:月壤採樣機械臂「控制大腦」煙臺造   今天,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回家,驚心動魄23天回顧
    12月的內蒙古天氣極度寒冷,加上需要夜間作業,這給各種形式的搜索工作都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央視直播報導,凌晨1時53分左右,地面搜索隊伍拿到了嫦娥五號返回器落地的大致位置,開始出發進行搜索。據專家介紹,科研人員會對嫦娥五號返回器進行6次返點的精確預報,以確保搜索順利開展。
  • 嫦娥五號返航回家!該國卻再次強調,希望我國分享月壤技術
    在去年,我國自主研發的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背,嫦娥五號重型運載火箭也發射成功,讓世界各國都看到了我國航天的強大能力,即便是這樣,我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還是不斷前進。對於中國航天界來說,嫦娥五號的成功無疑不是一個重大突破,一個裡程碑,同時它的成功也證實了我國對外層空間的開發,發展航天事業的堅實規劃和堅持不懈的耐心,但相信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太清楚,嫦娥五號的成功究竟對我國的發展建設來說有何實質性的幫助。
  •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將帶回中國採集的第一杯月壤
    最胖與最重的「強強聯合」此次擔任「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任務的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這也是長徵系列火箭第五次護送「嫦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也被航天迷們親切地稱為「胖五」。之所以稱它為「胖五」,就是因為長徵五號在長徵系列火箭中芯級直徑最大,是中國首型5米芯級直徑的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
  • 歡迎嫦娥五號回家!美國之前要的月壤到手了?官方回答終於來了
    12月17日凌晨1點59分,無數國人期待已久的"月球來客"終於抵達地球了,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而我國在完成了這一壯舉之後,接下來的事情更是引起了無數人的關注。還記得當初中國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完成收集月壤的任務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就公開發表聲明,希望中方能夠主動分享收集的數據和月壤樣本,這次的成果應該屬於地球上的每個人。如今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月壤成功返回地球後,關於美國此前的"要土"行為,終於作出了公開回應。
  • 揭秘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五大黑科技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了解到,該院自主研製的多項「黑科技」,為嫦娥五號「繞、落、回」不同階段提供保障支撐。這兩部測量雷達主要用於運載火箭發射上升段的外彈道測量,為發射場指控中心實時提供火箭距離、方位、俯仰等精確坐標信息和徑向速度數據,一旦火箭飛行出現偏移軌道的狀況,即刻就能發現。二院23所專家表示,因為不受雨雪颱風等天氣因素影響,在火箭飛行觀測的初始階段,這兩部測量雷達是扛大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