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你的行為無論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都會產生影響

2020-12-24 青史通鑑

尼採:你的行為無論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都會產生影響

法國著名哲學家伏爾泰有句名言:「石頭總是下落。對人來說,無行動等於不存在,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就在於他能夠採取相應行動。」這句話,強調了行動的極端重要性,對於那些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來說具有一定的提醒價值。

我國老子強調:「無為而治」,似乎是不夠重視行動。其實這樣的看法是不準確的,老子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強調人們不能「妄為」,不能因為無效的行為而影響行為的效果,不能因為無效行為而浪費時間。所謂「無為而治」,「治」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行動。

那麼有人就會提出這樣的看法,說我們應該採取重大的行動,對於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的行動,似乎是沒有必要的。其實,「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再微小的行動,都會像存錢一樣存起來,最終影響到自己以及與自己相關的人。

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中,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作曲家、詩人尼採強調說:「你自己目前的狀況,和自己之前的行為有關,並且和自己關係密切的某些人過去的行為有關,而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即便看起來如何的微不足道,都可以影響到你的將來並且可以影響到與你密切相關的一些人的未來。」

我們目前的現狀,不僅與自己的過去的行為有關,還和諸如自己的父母長輩、兄弟姐妹等人員的行為有關。我們自己現在的行為,不僅會影響自己的未來,而且會影響自己子女、親戚朋友等有關人員的未來。

尼採以詩意的語言強調說:「世界就處在這樣永恆的行為運動中,所有人的所有行為,無論多麼微不足道,都會存在下來,因而以這種方式,我們獲得了永生。」

唯物主義哲學家認為,行動就是那些確切的具體的行動,思想並不是行動;但唯心主義哲學家認為,人的思想活動也是行動,唯心主義哲學家笛卡爾就提出「我思故我在」的主張。在這裡,我並不想就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是非進行辯論,但我認為,我們自己的思想本身,是對自己的未來、對與自己親密者的未來產生影響的,我們的一個善念可能會促進我們從善,我們的一個惡念也可能在實際上促使我們去做某些壞事。

我國三國時期諸葛亮先生就告誡劉備之子阿鬥:「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是強調小事情、小行為會對人們的未來產生深刻的影響。即便唯物主義哲學家不承認思想是行動,但他們依然強調「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可見,人們的思想活動,無論是唯物主義哲學家,還是唯心主義哲學家,都是高度重視的。

相關焦點

  • 《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無論你在何地,我都會愛著你
    《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這部動漫有著兩個名字,《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or《你看起來好像很美味》,之前在網上的時候也曾看到過很多模仿這個名字所出現的網名,就算是沒有看過這部動漫,也多多少少是了解或者是聽過的。
  • 尼採:他死後,幾乎所有新的流派主義和運動,都被深刻影響
    為什麼談到哲學,世人都那麼喜歡尼採?能與之相媲美的,只有哲學史上的那麼幾人,比如康德、黑格爾、叔本華等。那麼尼採究竟有什麼魔力,讓大眾廣為喜愛?除了他宏大的世界觀體系和令人深思的思想理念,還在於,他幽默的哲學表達方式,將深刻表現的讓人易於理解。
  • 尼採、福柯的生日 | 照亮前路的思想,可以有多「瘋狂」?
    但稍一得閒,哪怕只有半個小時,不管是在海邊沙灘上,還是在咖啡館的平臺上,他都會打開這本書(那是法德對照的讀本),繼續他的閱讀。」班蓋的回憶表明,他的朋友的學習時代正式結束於他這次對尼採的研究。福柯自己也在不止一次的會談中談到這一點。當然,像所有優秀的高師學生一樣,他實際上多年前就讀過尼採。但在那個夏天,他突然覺得尼採那些他已熟知的思想變得新鮮了。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在《尼採論道德》一書中,他把自然主義分為方法性自然主義和實質性自然主義,並認為,無論在方法性上,還是在實質性上,尼採都是自然主義者。理察·沙赫特批評認為,萊特試圖將尼採的自然主義科學化,然而,科學自然主義卻是尼採所鄙視的東西。與其說尼採的哲學是一種科學自然主義,不如說他的哲學是科學自然主義的解毒劑,也就是說,尼採在尋找一種科學自然主義的替代性方案。
  • 飽受爭議的《當尼採哭泣》,尼採與弗洛伊德不得不說的故事
    了解尼採更多關於我們自己有什麼意義?不管對不對。這就是「尼採哭的時候」的價值。你不能接受整個故事。如果你第一次認識尼採和弗洛伊德,為了不留下刻板印象,請不要相信這些臺詞的一個字。這是一個關於幾個真實歷史人物的虛構故事。它也是19世紀末維也納學術界百尊雕像的縮影。
  • 天道:揭秘兩條「尼採」哲學,你才能真正掌握「強勢文化」
    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它的出處源自於德國哲學家尼採,實際上不光這樣,對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創作者豆豆了解多一些都明白,尼採思想觀念對豆豆的影響極大。《天道》中最令人難忘的地方那便是丁元英提起的「文化屬性」,及其用「文化屬性」來實際操作贈給芮小丹的禮物。
  • 那一句一切都會過去的,是多麼睿智,多麼美妙啊
    那麼,對於生活,路邊的野花也許正是生活的精彩之處,表情如果單一,那將是多麼寂寞啊!就像沒有星星和月亮的夜空,蒼涼,落寞,無聊。如果多幾道彎子,在遊子的心上漫長的山路仿佛也懂得體恤似的而有縮短的溫情,山路十八彎,彎出了彎出了土家人的金銀寨,那種快樂是一個群族的表情。如果多一些陪伴,再苦在難的逆境都能走過,走過的是逆境,收穫的是人間真情,這樣的表情是群體的溫暖傳遞,你,我,他,因這種溫暖而和諧。
  • 尼採「振聾發聵」的10句話,越品越有味,不愧是哲學狂人
    人生也是如此,問幸福感比較強的人群,大多數人都會說中產階級,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既不像勞苦大眾那麼苦累,也不必像頭部富豪勞累一生。我一直都認為馬雲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功成名就之後,捨得放下江河,盡情幹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鄉村教師。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這位思想史上的巨人在1900年去世,其思想遺產深刻地影響了二十世紀的的哲學思潮,並引發社會深刻變革。許多人都知道,尼採的妹妹伊莉莎白曾篡改尼採的文章,使得尼採思想成為第三帝國的重要思想。在二戰後,在法國知識分子圈裡,尼採開始被「重新發現」。德勒茲所寫的《尼採與哲學》,成為了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史上的轉折點。
  • 無論昨天發生多麼糟糕的事,都不要影響今天的心情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有開心的有難過的,有讓你興奮的,也有讓你煩惱的,但無論怎樣,我們都要學會積極面對所有的糟心事,擁有一個好心態,非常重要。曾經看到一句話,」心,就是一面鏡子,你的心是什麼樣,你看到的世界就是怎麼樣的。「快樂女孩她的世界裡總是擁有湛藍的天空和可愛的雲朵,而常被雞毛蒜皮拴住的人,它的上空隱約一直有片烏雲。
  • 尼採的厲害:相比叔本華,思想覺悟選擇相信尼採,生活才有奔頭
    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完全擊中尼採的思想認識,因此在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中,尼採仿佛找到了一位知己,這位哲人的思想,正是他一直以來的認識。因此,叔本華哲學思想中的宣揚的觀點,尼採是可以有更深體會的,是贊同之下有深究的。而尼採的可貴之處,就是沒有一味地沉入叔本華的悲觀之河,他以自己的獨特認識將叔本華的悲觀思想推向了陽光的一面。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在今日的世界,「重估一切價值」帶著一種對文化的輕蔑,和尼採憎恨的虛無主義同為表裡。尼採尼採所面對的正是我們今日面對的。這個二十一世紀初和十九世紀末是多麼相像,它們都秉持著實用主義,並漠視文明。尼採毫無客氣地將矛頭對準了德國文化。繼馬修·阿諾德之後,他將自己的眼光看向了新興的、迂腐的中產階級。尼採稱他們為「末人」。
  • 哲學大師尼採的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啟迪人生,值得牢記收藏
    在人類思想史上,尼採的影響力恐怕要排名前十。在道德、現代文化、哲學、科學等領域,尼採影響著一代代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位德國偉大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的十句至理名言,句句啟迪人生,值得銘記。
  • 哲學家尼採為何與華格納決裂?是因為嫉妒,還是其它?
    青年時代,尼採酷愛他的音樂。華格納與尼採的父親年齡相同。1868年,23歲的尼採遇見了華格納。對尼採來說,華格納就是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天才。華格納就是尼採的超級偶像。尼採拜訪華格納,乘火車需要兩個小時。在生活和音樂觀上,他們都受到叔本華的強烈影響。叔本華認為生活本質上是悲劇,強調藝術在幫助人類應對生存的痛苦中的價值。並賦予音樂以驕傲,這是不懈努力的意志的最純粹表達,意志遺忘了外表世界,構成了內在世界和世界的本質。
  •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
    傳說尼採死後,他妹妹在編輯「尼採作品」,就夾帶了種族主義的私貨,無論這個傳說是否真實,至少可以反應一點:尼採的純思想是很容易被曲解的。不過尼採的思想本身確實就具有粉碎信念的力量,您可能聽說過他的「上帝已死」、「超人理論」,他這些理論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呢?如果不了解尼採的性格,也確實難以解釋。我們就先來看看尼採的生平與性格。
  • 我一概不用跳槽頻道的人,無論你工作多麼出色
    我們知道,如果你不能給企業帶來1000萬的利潤,你要拿到20萬的薪酬,可能嗎?你的薪酬和貢獻度成比例嗎?如果坐在辦公室看看報紙喝喝茶,就拿到高薪,恐怕在如今的社會中,沒有企業留你。我記得有一個企業家說過,一個沒有忠誠度的人來到你的公司,他就是抱著離職的心態來的,因為,當有公司給他出高薪聘請的時候,他會背叛你,頭也不回把老闆炒了魷魚。
  • 被稱為瘋子的尼採,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喜歡他呢,值得了解的生平
    每天為你分享優質內容,調節生活。天才與瘋子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尼採就是這樣一位介於天才與瘋子之間的哲學家。也許,哲學家沒有幾個不是瘋子的!尼採最終是瘋了。但他的哲學思想,對人類影響甚遠。11.極端的行為來源於虛榮,平庸的行為來源於習慣,狹隘的行為來源於恐懼。這樣來尋找原因一般不會出錯。12.你們所能體驗到的最偉大的事情是什麼?那便是非凡的輕蔑。是時,你們甚至會對自己的幸福感到厭惡,而理智與道德亦然。13.沒有一種人際關係能夠隱藏寂寞。
  • 思想巨人——尼採,邁向有意義人生的三部曲
    尼採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我們自己。尼採宣揚「生命肯定」,這是一種對所有阻礙人們前進的教條的誠實而勇敢的質疑,無論這些教條多麼普遍。尼採發展了他自己的學說,作為那些尋求成為哲學家所說的「超人」的工具箱,那些控制自己情緒的人,那些以簡單的存在為樂的人,那些創造高於一切的人。
  • 心理治療小說《當尼採哭泣》:尼採為什麼絕望呢
    《唐人街探案2》的結尾,宋義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成為你的存在。」「任何不曾殺死我的,讓我更加堅強。」這些流傳甚廣、耳熟能詳的句子,你們知道原創作者是誰嗎?可是,如果對尼採的生平不了解,那麼閱讀《當尼採哭泣》則會一頭霧水了。最直接的一個問題:尼採為什麼絕望呢?《當尼採哭泣》裡尼採第一次和布雷爾見面時說道:「有三次我伸手出去嘗試建立一座通往其他人的橋梁,而我屢次都遭到背叛。」(P77)三次背叛又是指向什麼事呢?
  • 讀《當尼採哭泣》有感
    但是包括呀然後把它和心理可以打通,因為它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於當事人探索的一些東西其實最後都和死亡自由,人生焦慮等等是打通,的這些才是底層,邏輯因此他覺得心理學一定要挖到這樣的深度那麼當尼採哭泣這本小說你打開的時候你會發現這裡面他虛擬了一個故事就是尼採和當時的所謂的,弗洛伊德還有一個主人公三者之間發生了一個相互治療的,關係主人公也是非常有名,的有個叫布雷亞的一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