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自然哲學體系,常樸子:美的本質,果然與眾不同

2020-12-21 涇渭渡翁

自古至今人們企圖給美下」出一個確切的定義,那些偉大的先哲們幾曾躍躍欲試,竭盡心機,其結果總是令人難以滿意。從柏拉圖到亞裡斯多德,從亞裡斯多德到黑格爾,從黑格爾到車爾雪夫斯基,他們都相繼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在柏拉圖那裡,美是「理式」;在亞裡斯多德那裡,美是「理想」;在黑格爾那裡,美是「理念」;在車爾雪夫斯基那裡,美是「生活」。這些觀點都不能準確的說明美的本質問題。無論是美在於形式,還是美在於完善;無論是美在於愉悅,還是美在於理性內容表現於感性形式,都存在著不同的局限。

大凡這些理論都包涵了一定的真理要素,但卻並非是十全十美的真理。我認為在眾多對美的研究中,英國近代美學家H·裡德給美下出的定義距真理更近一些。他說:「美是存在於我們感性知覺裡諸形式關係的整一性。」裡德自以為這是美的最本質的定義,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起一個涵蓋一切藝術要旨的理論來。雖然我不同意裡德的這種絕對自信的觀點,但仍然不妨崇尚他的《藝術的真諦》。以往的有關美學和藝術的論著,大都偏重於博大精深的理論建樹,或充滿思辨的理性邏輯以及新鮮的概念營造,使讀者難免不涉入讀悟的艱澀困境。裡德拋開了理論纏綿的裹腳布,擺脫了繁雜的概念遊戲,憑藉豐厚的藝術實踐經驗,以視覺藝術的角度專注藝術要素的歸納,藝術形式的探討,審美價值的估量,與藝術心理的描述,從而使全書有了全方位的透視性、趣味性、知識性以及輕鬆自然的可讀性。

也就是在該書中裡德提出了自己的有關美的本質定義及有關美感的思想。然而他卻沒有說明存在於我們感性知覺裡的諸多形式是什麼,為什麼這些形式構成整一性就是美的。

我曾在《美中的美》一書裡提出相關的美的定義,即:「美是宇宙本質抽象在事物中的形式顯現。」同時我還提出了「美是自然的升華」和「美是生活的升華」這樣的概念。所謂的宇宙的本質就是自然的本質,即宇宙規律、運動律、本性律、結構律、時空律等諸規律的總合。所謂的抽象,即從這諸多規律中抽象出同一的符號——OYS。這三個普遍意義的符號我稱之為原式。除此之外,這一概念還包涵了其他一些自然規律的形式,例如黃金比例分割、金三角、螺旋等抽象形式。作為起源並進化成宇宙中的人類乃至一切生命,其自身就攜帶著和宇宙本質抽象相同的東西,這種東西我稱之為自攜律。當客觀中的事物展現出了宇宙本質抽象的自然律——OYS,與生命中自己攜帶的宇宙本質抽象的自攜律——OYS產生了共鳴,這便是美感的產生,即自然律和自攜律共鳴下的生理和心理反應。

為了攝取這一簡單的概念,我用了三十年的光陰,從二十歲到五十歲,寫出了幾百萬字的論著,但我仍然不敢說它就是真理,完全科學的解釋了美。然而我始終認為這一觀點,比前所有的觀點都具有說服力。為了能給藝術工作者和審美感受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以下我將儘可能言簡意賅地把這種理論介紹給大家,希望讀者能靜下心來,以寧靜平和的情調,步入這一概念化的規律世界,越過一段並不算太長,也不算難走的文字棧道,進入天堂般的景域,使你的認識力和審辨力將大有提升,如果那時再來看這個世界,或者藝術作品,那當是另一種風景,或者說是另一種境界。

常走的路上沒有風景。這是人類從來沒有到達過的神聖之地。但願有志之士沒因一時的勞累而錯過這一具有非凡意義的思想遷徙。

美是宇宙在本質作用下的形式限定。這句話將成為美的最終定義。

相關焦點

  • 百篇中國人的自然哲學體系,常樸子:欲望的規律
    百篇中國人的自然哲學體系,常樸子:欲望的規律這是我耗費時間和精力最多的一個命題。一般來說,人有三種欲望,即食慾、性慾和成名欲。這種對欲望的分類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科學,因為他不能把人的所有欲望概括其中。我們必須對欲望提出更科學的概念。
  • 百篇自然哲學體系,常樸子:本質的抽象,真的非同尋常
    本質形式是從宇宙諸多規律那裡抽象而來的,為了使大家對這一形式有充分的認識,我將在此公布這一抽象過程。一、恆態律抽象規律理式:恆態律是有限性、無限性、二相形態的多重獨立對立統一的關係。以上五種力規律的抽象都是OYS,這足以證明OYS作為宇宙本質抽象的普遍性。以下還有人類思維律,人類欲望律,生命進化律,審美律,社會發展律等四十餘種相同原式的抽象,恕不贅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的第一部有關OYS抽象理論的書,《存在中的存在》出版之後,有人曾對我說,他要打倒OYS。
  • 百篇中國人的自然哲學體系,常樸子:數的起源
    數有兩類,一是自然數,即自然中可以見出秩序層次的現象。二是宇宙數,即宇宙中的天體系和天體從始到終的秩序性的過程。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話已道出了數的產生根源,它與宇宙相關,與我們的生活毫無關係。在以前,我對老子的這話難以理解。當我的關於宇宙形成的分離分化學說完全成立之後,關於數是如何產生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 常樸子:1、3、9是自然真理數
    64數粒子對應於科學家所謂的夸克,常樸子推導出的這種粒子只有幾種,和科學家說的並不一樣。構成中子和質子中的夸克是在中性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中性夸克共有8種。陰性夸克和陽性夸克只有四種,既大質量陰荷夸克,大質量陽荷夸克,小質量陰荷夸克,小質量陽荷夸克。這裡,我們只說兩個,即大質量陰荷64數和大質量陽荷64數。
  • 常樸子:1的定義
    常樸子給1下的定義早在許多年前,常樸子就給1下了一個定義,他說:1是宇宙演化過程的最原始單元,也是宇宙的一個質點。他的這種思想產生於上世紀80年代,那時他在山中寫《存在中的存在》。也就是在這部書中,他建構了《中國宇宙模型》,描繪出了一種完全的宇宙演化過程的序列。
  • 以會通中西構建原創性哲學體系
    在北大哲學系,他開始教授西方哲學史,並以西方哲學史,尤其是德國哲學、黑格爾哲學為專業研究方向。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張世英先後出版了《論黑格爾的哲學》《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述評》《論黑格爾的邏輯學》等著作,並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哲學研究》《紅旗雜誌》等權威報刊發表了40餘篇同西方哲學史,尤其是黑格爾哲學相關的論文,在我國哲學界嶄露頭角。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哲學類 · 255種
    33.泛神論要義 [英]約翰·託蘭德34.範疇篇 解釋篇 [古希臘]亞里斯多德35.斐德若篇 [古希臘]柏拉圖36.佛教邏輯 [俄]舍爾巴茨基37.弗雷格--語言哲學 [英]達米特[德]海德格爾225.造物中展現的神的智慧 [英]約翰·雷226.哲學辭典 [法]伏爾泰227.哲學的改造 [美]杜威228.哲學和自然之鏡 [美]理察·羅蒂229.哲學論稿 [德]馬丁·海德格爾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2020年06月25日 22:1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楊洪源 字號 內容摘要:綜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恩格斯從形式及內容兩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 賈紅雨:論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開端問題
    》第20176期  內容提要: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開端難題,應從絕對者的本性來理解。絕對者作為思維所內含的自身與自身的「原始分裂」,標誌著其本質結構,是其得以開始運動的內在動力,是其整個辯證運動的「靈魂」。這種「原始分裂」,就其首先顯現為一種自身與自身的對立關係而言,即是外在反思所代表的那種「兩分的觀點」。抽象的反思或知性,構成了絕對者最初顯現。因而,從反思開始的必然性,正是由絕對者的本性所決定的。
  • 「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學與生活美學
    莊子認為,如果將人類社會的生離死別與天地自然的四時變化視為一體,就能夠超越人世間的七情六慾,從而上達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逍遙之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的「自然」也是一種度量人類的尺度並引領人類向前發展。對於「自然」帶給他的啟迪,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 關於世界本質的另類哲學思考(下)
    悟性使理解更加接近或達到本質,而想像則使理解千差萬別。黑格爾的邏輯學探討的絕對精神絕對不是語言文字,不是思維形式方面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精神的自身。這種探討超出了幾乎所有學者的思考範圍。人類的理性多麼偉大呀,純邏輯的思考可以達到宗教的結果,它能夠認識到最高真理。對黑格爾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指責我是不同意的。遨遊於黑格爾的精神世界,我感覺到了與宇宙的同一,與眾生的同一。
  • 哲學的本體是共時結構與共時系統和共時結構的共時體系
    西方哲學的本體在中國,中國特色哲學體系就必須講清楚:關於哲學的本體的本性和本質屬性,以及發源的原點,歷史序列、時間秩序的時間過程的全部。否則,其哲學的論述就沒有說服力。這是哲學對於哲學的本體的最精確的科學的表述。
  • 叔本華的哲學——揭示了世界和人性的本質
    02超越我們所知的世界叔本華的哲學體系是建立在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著作之上的。通過直覺的判斷,他推斷出我們本質上只是一組欲望和驅動力。動力就像我們的心跳一樣簡單,是繁殖的需要,欲望就是我們活下去的欲望。你可以把這個推演到動物和植物上,最終推演到惰性物質上。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有趨勢,從彗星在太空深處的慣性,到搖滾明星的性慾。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中部)
    Kant,1724-1804年)的批判哲學是他回答先天綜合判斷的先驗哲學體系。在這一方面,黑格爾(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繼承並貫徹了謝林的做法,把本體論、認識論、自然哲學、道德哲學、藝術哲學、歷史哲學和宗教哲學等各門學科結合成一以貫之的體系。辯證法是貫穿在所有這些領域的原則、規律和過程。絕對精神的辯證運動構成了本體論,這是黑格爾的《邏輯學》研究的內容。絕對精神的辯證運動在個人意識內的表現是認識論,這是他的《精神現象學》的內容。
  • 這套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以小故事+小哲思啟發的形式來講哲學
    當然,我不會誇張地說一套書就能對孩子「一點就通」,但毋庸置疑的是,從這裡出發,會有與眾不同的收穫與體驗。它就是一直斷貨,我等半年之久的少兒哲學思辨書:來自讀小庫,薈萃了世界各地的故事,是風靡法國的哲學啟蒙書。
  • 《哲學的故事》~伊曼努爾·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的哲學統治了整個十九世紀的思想,在這之前沒有一個思想體系可以做到這一點。經過近六十年沉寂而隔絕的發展之後,這位哥尼斯堡神秘的蘇格蘭後裔在1781年憑藉他著名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將世界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批判哲學」統治了歐洲的哲學思想。
  • 中國哲學之道
    中國哲學界說  「五味萬殊,而大同於美;曲變雖眾,亦大同於和」,天下各國、各民族的哲學雖像五味,大不一樣,但美美與共而大同;曲的變化猶如社會的錯綜複雜,其普遍的共同之處卻都和諧協調。追求真知、追求愛智是世界各民族哲學的共性,非為西方哲學所獨享。至於什麼是哲學,中外哲學家各說其是,是其所是,猶如一百個人眼裡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 哲學思考:名字只是代表我,而我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哲學七大終極之問》作者:蔡銀兵第5問–我是誰?對家庭而言,我是爸媽的孩子。但這篇文章我要講的「我是誰」這個問題,不是指社會活動與人際交往中的特定身份,而是探究關於「我」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以及我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當我走在街頭時,迎面而來的陌生人問我是誰時,我可能會本能地告知對方自己的身份。又或者在被人介紹與陌生人認識,即將成為同事或朋友時,我會回答我的姓名,我叫某某。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但問題在於啟蒙理性所宣揚的理性和知識只是能夠指導人們操作性活動的技術,卻要求把揭示世界因果關係和發展本質的知識當作無用的形上學予以拋棄,「有用性」成為判斷知識的唯一標準,這就意味著啟蒙理性所說的理性和知識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排斥價值理性的技術理性。
  • 這才是中國:薛英俊先生的一套發現,真能晃動西方哲學社科體系的...
    對中華之學來說,壓在頭上的第一大的「大山」,就是西方哲學社科體系體制。當年廢除科舉,不就是為了給這所謂的「新學」掃除障礙嗎?所以未來,中華學人的第一任務,就應該是將哲學社科體系,從居高臨下的「第一把交椅上」,給它拉下來!第二,怎樣才能把哲學社科體系拉下來呢?或者將其擊潰、重組到更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大道學的「大循環」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