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點進來的看官都對今天的主角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伊曼努爾·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的哲學統治了整個十九世紀的思想,在這之前沒有一個思想體系可以做到這一點。經過近六十年沉寂而隔絕的發展之後,這位哥尼斯堡神秘的蘇格蘭後裔在1781年憑藉他著名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將世界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批判哲學」統治了歐洲的哲學思想。
這位哲學家極其不一般,他不屑於舉例和談及具體事物,因為他覺得那樣會使他的書太厚。(儘管內容很精煉,但是這本書還是有八百多頁。)只有專業哲學家才讀他的書,因為專業哲學家無需例子就能理解。然而,當康德把《純粹理性批判》的原稿交給他擅長思辨的朋友赫爾茲時,赫爾茲讀了一半就還回去了,害怕繼續讀下去自己會發瘋。可見一斑。
康德,他寫了一本教育學的教科書,他經常說這本書包含了很多精闢的箴言,他自己卻一條也未曾實踐過。他的務實原則之一是最關心能力中等的學生。他說,差生無藥可救,天才學生則能自助。可以看到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對於教育的態度。
然而,儘管貧窮困厄、默默無聞,他仍堅定不移,花了整整十五年撰寫、修改他的著作,直到1781年完成,那時他已經五十七歲了。沒有人比他成熟得更慢了,但也從沒有一本書像他的著作這樣讓哲學界震撼——《純粹理性批判》。
儘管書名如此,但康德在整本書裡並沒有攻擊「純粹理性」,只是在結尾指出了它的局限性。相反,他恰恰想告訴我們「純粹理性」的可能性,他認為純粹理性是高於非純粹認識的,因為非純粹認識是經過感官扭曲的。而「純粹理性」則不是經由感官獲得的認識,它獨立於所有感官經驗;這種認識之屬於我們是由於心靈固有的本質和構造。
他說:「在這本書裡,我的主要目標是徹底性。我冒險斷言這本書能夠解決所有形上學的問題,或至少提供解決問題的鑰匙。」樹立比銅像更不朽的豐碑!這種自信激勵我們不斷創造。《純粹理性批判》直擊要害。「我們的認知絕不只局限於經驗領域。經驗告訴我們是什麼,不一定就是,也可能是其他的東西。所以通過經驗無法獲得真正的普遍真理。但理性非常渴望獲得那種知識,它是由經驗引發的,但不滿足於經驗。普遍真理具有內在必然性,它們不依賴經驗——自身是清晰可靠的。」
人的心靈(這終於成了康德的偉大論題)不是被動的蠟,任由經驗和感覺在上面印下它們絕對但反覆無常的意志;它也不只是一系列心靈狀態的抽象的名稱;它是主動的器官,將感覺鑄成觀念,將雜亂無章的經驗整合成條理分明的思想。
從這幾句短短的話語,大家已經可以了解到這位哲學家的不凡之處,同時對這本著作也充滿了興趣。
他勇氣十足,六十六歲發表《判斷力批判》、六十九歲發表《純粹理性範圍內的宗教》時,在這兩部書裡他開始將圖案設計和美聯繫在一起;他認為美的事物就是能夠展現結構的對稱和統一的事物,就像是精心設計過的。他認為凝視對稱的圖案能夠給我們帶來純粹的愉快,「因為美的本質而喜歡美,這是善良的象徵」。自然中很多事物都展現出這樣的美、對稱和統一,我們幾乎相信這是超自然的設計。但是,另一方面,自然中也存在很多廢物和混亂,很多無用的重複和累贅;自然保護了生命,卻付出了多少痛苦生死的代價!所以外部的設計並不能最終證明上帝的存在。
這是對宗教和神學的否定,就當是而言可以看出這位哲學家的勇氣之大。
1784年,他在《論聯繫全宇宙政治史觀念的政治秩序的自然原則》一文中,簡要闡述了他對政治理論的看法。開篇康德就以令霍布斯大為驚異的個人對抗全體的抗爭為理由,承認發揮生命潛能的自然方法,認為抗爭是進步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如果人類完全是社會性的,就會停止前進;個人主義和競爭的混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
伊曼努爾·康德是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我是水文子,一個熱愛思考的老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