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故事》~伊曼努爾·康德

2020-12-16 水文子dxsh

相信各位點進來的看官都對今天的主角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伊曼努爾·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的哲學統治了整個十九世紀的思想,在這之前沒有一個思想體系可以做到這一點。經過近六十年沉寂而隔絕的發展之後,這位哥尼斯堡神秘的蘇格蘭後裔在1781年憑藉他著名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將世界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批判哲學」統治了歐洲的哲學思想。

這位哲學家極其不一般,他不屑於舉例和談及具體事物,因為他覺得那樣會使他的書太厚。(儘管內容很精煉,但是這本書還是有八百多頁。)只有專業哲學家才讀他的書,因為專業哲學家無需例子就能理解。然而,當康德把《純粹理性批判》的原稿交給他擅長思辨的朋友赫爾茲時,赫爾茲讀了一半就還回去了,害怕繼續讀下去自己會發瘋。可見一斑。

康德,他寫了一本教育學的教科書,他經常說這本書包含了很多精闢的箴言,他自己卻一條也未曾實踐過。他的務實原則之一是最關心能力中等的學生。他說,差生無藥可救,天才學生則能自助。可以看到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對於教育的態度。

然而,儘管貧窮困厄、默默無聞,他仍堅定不移,花了整整十五年撰寫、修改他的著作,直到1781年完成,那時他已經五十七歲了。沒有人比他成熟得更慢了,但也從沒有一本書像他的著作這樣讓哲學界震撼——《純粹理性批判》。

儘管書名如此,但康德在整本書裡並沒有攻擊「純粹理性」,只是在結尾指出了它的局限性。相反,他恰恰想告訴我們「純粹理性」的可能性,他認為純粹理性是高於非純粹認識的,因為非純粹認識是經過感官扭曲的。而「純粹理性」則不是經由感官獲得的認識,它獨立於所有感官經驗;這種認識之屬於我們是由於心靈固有的本質和構造。

他說:「在這本書裡,我的主要目標是徹底性。我冒險斷言這本書能夠解決所有形上學的問題,或至少提供解決問題的鑰匙。」樹立比銅像更不朽的豐碑!這種自信激勵我們不斷創造。《純粹理性批判》直擊要害。「我們的認知絕不只局限於經驗領域。經驗告訴我們是什麼,不一定就是,也可能是其他的東西。所以通過經驗無法獲得真正的普遍真理。但理性非常渴望獲得那種知識,它是由經驗引發的,但不滿足於經驗。普遍真理具有內在必然性,它們不依賴經驗——自身是清晰可靠的。」

人的心靈(這終於成了康德的偉大論題)不是被動的蠟,任由經驗和感覺在上面印下它們絕對但反覆無常的意志;它也不只是一系列心靈狀態的抽象的名稱;它是主動的器官,將感覺鑄成觀念,將雜亂無章的經驗整合成條理分明的思想。

從這幾句短短的話語,大家已經可以了解到這位哲學家的不凡之處,同時對這本著作也充滿了興趣。

他勇氣十足,六十六歲發表《判斷力批判》、六十九歲發表《純粹理性範圍內的宗教》時,在這兩部書裡他開始將圖案設計和美聯繫在一起;他認為美的事物就是能夠展現結構的對稱和統一的事物,就像是精心設計過的。他認為凝視對稱的圖案能夠給我們帶來純粹的愉快,「因為美的本質而喜歡美,這是善良的象徵」。自然中很多事物都展現出這樣的美、對稱和統一,我們幾乎相信這是超自然的設計。但是,另一方面,自然中也存在很多廢物和混亂,很多無用的重複和累贅;自然保護了生命,卻付出了多少痛苦生死的代價!所以外部的設計並不能最終證明上帝的存在。

這是對宗教和神學的否定,就當是而言可以看出這位哲學家的勇氣之大。

1784年,他在《論聯繫全宇宙政治史觀念的政治秩序的自然原則》一文中,簡要闡述了他對政治理論的看法。開篇康德就以令霍布斯大為驚異的個人對抗全體的抗爭為理由,承認發揮生命潛能的自然方法,認為抗爭是進步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如果人類完全是社會性的,就會停止前進;個人主義和競爭的混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

伊曼努爾·康德是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我是水文子,一個熱愛思考的老可愛~

相關焦點

  • 歐洲啟蒙運動總結和升華者,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伊曼努爾·康德
    他就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也是總結歐洲啟蒙運動的最後一位主要的思想家,著名的伊曼努爾·康德。他作為一個著名的學者,他的著作在現代社會中流傳至今。不斷探索研究的他是西方最具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和作家之一。那這個康德先生有著怎樣的故事?或者說他的人生又有著怎樣的經歷呢?
  • 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康德(1724—1804年)康德(1724-1804年),全名伊曼努爾·康德,德國18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康德學習和工作的大學康德作為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德國哲學革命的旗手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從21歲起開始發表哲學著作,一生著作頗豐。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更適合中國學生的哲學智慧啟蒙之旅
    英文是Philosophy,我們中國的學者把它翻譯成「哲學」,也就是有關智慧的學問,專治各種「到底是什麼,到底為什麼」。今天,我和大家聊一本有趣的兒童哲學啟蒙讀物——《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它被坊間推舉為中國的《蘇菲的故事》,而且別具一格。
  • 康德與走步,「走」出的哲學
    康德叫伊曼努爾·康德,他於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柯尼斯堡(普魯士),他的父親是個馬具匠。他在柯尼斯堡的弗裡德裡克學校學習了七年,後來他說,他對學校的課程基本上沒有多大興趣,他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是自然科學和哲學。1740年,他進入柯尼斯堡大學學習,先是學習神學,不久就因為對哲學和自然科學的興趣,而放棄了神學學習。
  • 想進入西方哲學的智慧殿堂?這10本哲學入門書,你必須得看!
    哲學能開啟人的智慧,增長人的見識和認知,進而把人的大腦培養為一個更具全面和多元的反射平臺,但是如何打開哲學殿堂的大門呢?如何像雅典學院那樣,讓自己具備一個睿智和博大的心靈和大腦呢?做這些之前,先看看這些哲學入門書吧!因為任何人在跑和飛之前,先要學會走。
  • 《哲學的故事》~亞里斯多德
    就像我們所熟知的科學巨人一般,這位偉大的哲學家,不僅僅擁有在科學上的無窮造詣,更是在各個領域都擁有著巨大的成就~可是,在那個年代,科學是混沌的,哲學也並不明朗。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在他的老師——柏拉圖的門下學習相當長的時間,如果不是兩位都是男性,產生愛情的火花是必然的。
  • 哲學和狗狗能扯上什麼關係?
    我從未在西方哲學著作中見過狗的身影,直到我主動去尋找。突然間,我發現它們到處都是,有時候潛伏在字裡行間,仿佛知道自己因為吐了一地或在櫥櫃裡偷吃而惹上了麻煩,而其他時候,它就躲在光天化日之下。鑑於人類與狗源遠流長的親密關係,狗滲入我們的智力文化、神話、故事,以及哲學探索的方方面面也就不足為奇了。考古學家發現,很難確定狗是從什麼時候被馴化的,儘管最佳猜測是三四萬年前。
  • 你了解哲學嗎?這本書中有個輕鬆的故事,帶你了解西方哲學簡史
    到了一定年紀,大概總有那麼一刻會思索人生的意義,誤打誤撞開始了解哲學,其實只要願意解決問題,方法總會有,無論如何,不要放棄努力。書中有兩個世界,一個是蘇菲的世界,她有自己的生活,有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給她上哲學課。
  • 讀《哲學的故事》,回答保安大叔的靈魂三問
    《哲學的故事》導言第一句話,「哲學使人愉悅,即使是形上學的幻境也蘊含誘惑,每個學習者都能體會得到,知道粗糲的生存需求將我們從思想的高峰下拽下,拋入生活的撕扯瑣碎中。」誠然《哲學的故事》導言所述,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時常被現實生活使勁的按壓在地上摩擦,摩擦。
  • 湯湯的「幻野故事簿」:使童話走向哲學
    湯湯的「幻野故事簿」:使童話走向哲學 2020-08-11 0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哲學的故事》~赫伯特·斯賓塞
    他善於利用明白曉暢的術語,對費解的問題進行討論,因此,有那麼幾十年,全世界都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是為什麼現代哲學如此沉寂的原因之一吧1858年,斯賓塞在修改過去的文章準備結集出版,發現自己那些思想的連續性和統一性。
  • 哲學這麼好玩——一些有趣的哲學書籍
    《哲學的故事》【美】威爾·杜蘭特/著 蔣劍峰、張程程/譯 新星出版社 2013年3月版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是普立茲獎和自由勳章獲得者。他終生致力於將哲學從學術象牙塔中解放出來,讓它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哲學的故事》出版後,第一年連續再版22次,迅速譯成18種語言,掀起了全球哲學熱潮。
  • 老虛講的不是故事,而是「哲學」
    老虛講的不是故事,而是「哲學」。大家好~這裡是你的靈子呀~《Fate zero》這部作品的腳本並非奈須蘑菇親手所寫,而是業界大神虛淵玄創作的腳本。老虛在創作這本小說時,對於阿爾託莉雅的形象塑造出現了一些失誤,導致蘑菇對此都表現出了不喜。
  • 看懂兩個猶太故事,徹悟猶太人很重要的一條生存哲學,受益匪淺!
    以下分享兩個猶太故事,看懂這兩個猶太故事,徹悟猶太人很重要的一條生存哲學,提升你的生存智慧,受益匪淺!這條生存哲學就是——平衡,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故事一這個故事出自《猶太法典》,說是有兩個男子被人追殺,他們沒命地往山上逃,最後來到一個斷崖邊,沒有橋,只有一條繩子通到對岸,沒有其他路好走,他們已經走投無路了。於是,倆人便決定沿著這條繩子走過去。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愛留根納的這種思想源於柏拉圖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是中世紀實在論的先驅。 中期中世紀哲學 11~14世紀初,是中世紀哲學的中期,即經院哲學的全盛期。在此期間,基督教勢力強大,經院哲學以基督教的思想為主導。
  • 哈裡法蘭克福:哲學不是讓我們說廢話,而是探索真理,認識自己
    這個故事佛陀的版本是,盲人向國王保證,大象像一口鍋(頭),像一個軟籃子(耳朵),像一把犁(象牙),像一座穀倉(身體),像一根柱子(腿),像毛刷(尾巴尖)。事實上,大象本身就可以以多種不同形式去體驗和認識。大象是確實存在的,每個人都可以對它有不同的想像,只要這些想像符合實際。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科舉失意的他轉而開始對民間光怪陸離的狐妖精怪的故事感興趣,於是便開始收集民間故事,經過自己的加工之後,用盡大半生的經歷,寫出了驚世之作《聊齋志異》。如果說聊齋中的書生都是蒲松齡自身的寫照,那麼他筆下溫柔小意、美麗多情的狐妖精怪,就全都是他妻子的影子。
  • 哲學有什麼意義?哲學無用論?
    大部分普通人對於哲學的印象存在兩極化。一個是認為哲學,純屬就是瞎想,就是一個人吃飽了撐的沒事做,才去做的哲學。另一個是認為哲學太神秘,和普通人沒有關係。今日就客觀的來說說哲學的意義,以及它的用處。當今時代,普通人普遍認為哲學是沒有意義的,或者用處的。如果這個用處或意義是指可不可以給人帶來物質財富,或者是物質利益,那麼哲學確實無用,但是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哲學,也不能因此就說他無意義,無用處。哲學有這幾方面的意義與價值。
  • 講座回顧∣劉學良: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
    2020年12月16日晚,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劉學良帶來了題為「兒童何以做哲學——兒童哲學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實踐」的學術講座。首先,劉老師介紹了兒童哲學的產生和發展。當前,兒童哲學在世界各地傳播,與當地的文化、教育傳統相結合,發展出了不同樣態的兒童哲學,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劉老師將其梳理為「一個理念,一個方法,四個特徵」——兒童哲學堅持以「兒童做哲學」為核心理念,以「探究共同體」為基本方法,呈現出「兒童中心、哲學思維、對話探究、民主團體」四個特徵。那麼兒童如何做哲學呢?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