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戰役我軍3天殲敵6萬,王耀武說:就是5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

2020-12-22 飛天國史

1947年1月中旬,魯南戰役結束後,隴海路以南整個蘇皖地區轉入敵後遊擊戰爭環境,華中野戰軍主力北上轉入山東,原山東、華中兩大野戰軍正式合併成立華東野戰軍,下轄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除兩個縱隊駐留蘇皖地區外,能夠集中使用的野戰軍主力為9個縱隊約27萬人。

但蔣介石卻錯誤的判斷我華東軍區部隊傷亡重大,續戰能力不強,並料定我軍必定固守臨沂,於是緊急調集53個旅31萬人,磨刀霍霍的組織「魯南會戰」。國民黨軍的部署是,南線以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作為主要突擊集團,北犯臨沂。北線以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指揮3個軍9個師組成輔助突擊集團,南犯萊蕪、新泰,進行南北夾攻,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主力在臨沂地區與其決戰,各路敵軍南北對進,分進合擊,氣焰十分囂張。

1月31日,南線敵軍開始向華野進攻,華野決心誘姦南線敵軍突出冒進的一路於臨沂附近,並做好了保衛臨沂的準備。但是,敵人接受宿北魯南戰役中被分割殲滅的教訓,採取了「集中兵力,穩紮穩打,齊頭並進,避免突出」的戰法。華野始終不能獲得良好戰機,於是考慮誘敵深入到臨沂,然後再實施打擊,並調北線的第9第10縱隊南下參戰。2月4日,毛澤東指示華野:「不管國民黨整編第五軍到魯與否,敵愈深進愈好,我愈打得遲愈好,只要你們不求急效,並準備於必要時放棄臨沂,則此事我必能勝利」

陳毅受到毛澤東的啟發,很快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設想,既然南線敵人的重兵集團非常密集找不到戰機,而北線的敵人又孤軍深入,而且威脅我們的後方,那麼不如改變原來的作戰方針,置南線的重兵集團於不顧,主力北上以絕對優勢兵力殲滅北線之敵。這時候,從膠濟路南犯的敵李仙洲集團也在魯中開始行動,先頭部隊於2月4號進抵萊蕪地區。針對這一新的情況,粟裕認為在南線敵人很謹慎,不敢大踏步前進,而北線之敵卻恰恰威脅了華野的後方。華野經過權衡,重新擬定了作戰方案:「如果南線之敵仍不能北進或北進時不便於殲滅,則除了用一個縱隊留臨沂地區與敵糾纏外,其餘主力急行北上,徹底解決北線敵人」

這一方案上報中央軍委後,第二天就接獲毛澤東復電,完全同意華東野戰軍的方案,並要求華野在執行此方案時,對外應裝作打南面的模樣,使李仙洲集團放手南進,然後秘密向北移動全軍,殲滅該集團,並攻佔膠濟路。華東野戰軍在向軍委請示的同時,已經開始為隱蔽北上意圖而造勢,以韋國清的二縱向正面右翼的敵郝鵬舉部發起攻擊,一舉殲滅郝部兩個師6000餘人,並生擒郝鵬舉。中央軍委2月9號致電華野,要求他們必須在「攻南還是打北」兩個方針之間,首先做出抉擇。解決郝鵬舉部後,南線之敵左中兩路畏首畏尾不敢前進,右路軍也是向後收縮,結果使我軍未能達到分割敵人的目的。而北面的李仙洲部則繼續南下,華野的目光就轉向了這支孤軍。

此時,韓浚的第73軍已進駐博山以南,霍守義的12軍也已佔領萊蕪城、吐絲口,韓練成的第46軍佔領新泰。李仙洲集團看似進軍神速,但卻危機暗伏,這三個軍雖同歸李仙洲指揮,但第73軍是蔣軍嫡系部隊,第12軍原為東北軍,第46軍原為桂系部隊,內部派系矛盾較大,李仙洲指揮有心無力,有利於華野各個殲滅。此外,韓練成也與華野建立了聯繫,這些都是華野殲敵的有利條件。華野前委經慎重研究,決心放棄臨沂,以小部兵力阻擊南線敵人,主力轉兵北上於萊蕪地區圍殲李仙洲集團。

韓練成,寧夏固原人,原國民黨軍高級將領。是中國共產黨深入龍潭虎穴的四大傳奇將軍之一,是被蔣經國稱為在"總統身邊隱藏時間最長的隱形將軍"1925年,16歲時參加西北軍。參加過北伐戰爭。1926年9月,認識了劉伯堅和劉志丹,後來劉志丹為韓指定了加入共產黨的聯繫人,但是由於客觀原因一直沒有正式入黨辦理入黨手續,後來還和我們的這個黨組織失去了聯繫。在中原大戰的時候,蔣介石被馮玉祥的部隊包圍了,韓練成知道後,親率主力馳援,把蔣介石救了出來。蔣十分高興,當即下了一道手令:"六十四師獨立團團長韓圭璋,見危受命,忠勇可嘉,特許軍校三期畢業,列入學藉,內部通令知曉。"由於沒有正式在黃埔軍校第三期上過學,韓從來不在履歷、自傳中填寫自己是"黃埔三期生",但在國民黨軍隊,尤其是黃埔系將領中,人人都認同韓是黃埔同學。1942年6月,韓練成委託無黨派人士周士觀通過他的女婿、中共地下黨員於伶安排了與周恩來的第一次單獨會面,要求正式加入共產黨,從這時候開始,就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從事秘密工作。抗戰勝利以後,韓練成出任國民黨的第46軍的軍長,所以韓練成是我們埋伏在國民黨內部的一個非常關鍵的一顆棋。

根據作戰計劃,華野主力1、4、6、7縱隊馬上隱蔽兼程北上,匯同已由膠濟線南下的和位於泰安西南地區的第8、9、10縱隊求殲李仙洲集團,為了保守部隊行動秘密,華野不宣布每天行軍的目的地,總是在太陽下山就出發,一直走到第二天太陽出來,所以在隊伍中流傳著從「日落村」出發,到「天亮莊」宿營的說法。不多日,華野便把魯南的敵人遠遠的丟在了背後,同時華野留下的第2第3縱隊在臨沂地區偽裝全軍阻擊敵人,為了迷惑敵人,他們公開大修工事,顯出要決戰的樣子,同時地方武裝進攻兗州,在運河上架橋,造成主力將西進與晉冀魯豫野戰軍會合的假象,這使得國民黨情報部門誤認為我軍要死守臨沂,從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2月12日。,南線歐震集團依仗強大炮火,以優勢兵力發起攻擊,開始進犯臨沂。而我軍在給予敵軍重大殺傷後主動轉移,這樣且戰且退至14日,臨沂已是一座空城。15日,李天霞、張靈甫指揮83、74師進入臨沂,國民黨方面欣喜若狂,鼓吹臨沂大捷,認為華野放棄臨沂是「傷亡慘重不堪再戰」,「魯南會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陳誠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一面命令南線部隊繼續北進,一面命令北線部隊南壓,儘快實施南北夾擊計劃。但是北路敵軍的指揮官王耀武的頭腦比較冷靜,他不相信華野會如此輕易地被解決掉,認為華野主力並沒有被消滅,有可能已經轉移了作戰方向,加之他的飛機偵察到華野有部隊北移的跡象,他便急令李仙洲集團全線後縮。

2月16日,王耀武下令46軍由新泰撤回萊蕪附近的顏莊,73軍撤到萊蕪,新36師撤到吐絲口鎮,12軍撤回張店明水一線,準備溜之大吉。陳誠聞訊大為惱火,認為華野已經是「被圍之師無足顧慮」,命令北線部隊恢復原來的部署。敵情的變化給華野的作戰計劃帶來麻煩,但華野堅持既定方案繼續隱蔽前進。華東野戰軍於19日秘密接近萊蕪兩側,形成對萊蕪城的合圍態勢。這時王耀武、李仙粥才判明華野的真正意圖。後來國民黨在臺灣出版的《戡亂戰史》曾記錄李仙洲部說:「一時竟不知匪軍主力所在,及至判明其企圖與行動時,我南進兵團已被分別包圍於古馬陵道中」

王耀武認為華野要集中兵力首先消滅73軍,然後再消滅46軍,於是緊急命令顏莊的46軍迅速後撤,與73軍合力固守萊蕪。粟裕得知敵情變化後,立即調整部署命令「一縱進攻萊蕪李仙洲總部及73軍,四縱進攻顏莊的46軍,六縱進攻吐絲口鎮的新36師,八縱和九縱一部在博山以南的和莊設伏消滅77師,十縱攻佔錦陽關切斷國民黨軍的後路,戰鬥定於20日15時開始」

20日拂曉,王建安和許世友分別率八縱九縱進入和莊地區隱蔽設伏,而77師也同時由博山南下,中午到達和莊,此次華野不得不提前發起戰鬥,否則敵軍將跳出包圍圈。13時,華野提前兩小時發起攻擊,殲敵一部,但是由於突擊距離較遠,山地行動不便,沒能在公路上把敵人分割殲滅,從而使得敵軍迅速收縮到和莊。黃昏時分,八縱、九縱20師搶佔周圍的制高點發起攻擊。李仙洲接到77師的告急之後,就命令73軍軍長韓浚派一個團去增援,但韓浚不是他的家底子,所以也不怎麼聽他的,韓浚當時說:「黑夜行動不便,我相信我的77師能夠堅持到天亮」,所以就沒有增援。結果21日拂曉,77師大部分被殲滅了,師長田君健帶著殘部去突圍,突圍的時候又被我們包圍了,田君健被擊斃。77師的殲滅為萊蕪戰役的勝利開了一個好頭。

20日黃昏,葉飛指揮一縱向萊蕪城西、城北國民黨的外圍陣地發起了攻擊,因為四縱沒有趕到,八縱又去圍殲77師,攻擊萊蕪城的戰鬥便由一縱獨立承擔。當天夜裡敵我雙方反覆爭奪,戰鬥十分激烈。韓浚命令73軍炮轟城西,並在21日晨派部隊出城增援。在小曹村,由於國民黨軍的火力猛烈,3師進攻了一整天,最終沒能得手,不得不退出陣地。與此同時,在萊蕪城北的礦山,1師2團經過一夜苦戰佔領礦山的制高點,但由於73軍在20日上午,以密集炮火配合步兵進攻反擊,華野不得不暫時撤離了礦山。

而在城北的馬家莊和小窪村,華野進攻順利,佔領了兩個陣地。王耀武得到李仙洲萊蕪外圍被猛攻的消息,又傳來顏莊附近也發現華野大部隊運動的消息,為了避免被各個殲滅,王耀武急令收縮兵力,要46軍放棄顏莊退入萊蕪城與73軍會合。當時萊蕪城南是四縱的作戰區域,因為四縱行軍受阻,沒能及時趕到,46軍順利由顏莊進入了萊蕪城,現在萊蕪小小的城內聚集了國民黨的兩個軍,共五萬多人。

21日早晨,為了給國民黨大軍留條退路,李仙洲密令韓浚的73軍向城北進攻,以保持萊蕪北面公路的順暢。韓浚派出一個團向小窪我軍陣地發起進攻,經過我軍奮勇殺敵,國民黨軍被迫於黃昏時分撤回萊蕪城內。22日,73軍的一個團又向萊蕪城西北的安樂山陣地進攻,萊蕪城西北有兩個山頭,中間呈馬鞍型,安樂山是西邊的山頭,一縱1師的一個連堅守陣地,扼住了國民黨軍突圍的通道。李仙洲怕華野居高臨下,城內受到威脅,下令一定要奪回安樂山。國民黨炮兵向山頭打了500多發炮彈,飛機扔下燃燒彈,將整個山頭包圍在煙霧之中,我軍在多數傷亡的情況下主動撤出了陣地,但將萊蕪國民黨大軍又拖住了一天。

在這三天裡,一縱打的非常艱苦,他們成功地拖住了萊蕪城裡的四萬蔣軍,為華野主力趕到預定位置完成圍殲國民黨軍的部署,贏得了非常寶貴的時間。後來粟裕在戰役總結報告中就特別說:「在各縱隊配合上來說,一縱最吃力,雖然繳獲不大,但是在整個戰役中起了決定性作用,應算第一功」

就在一縱進攻萊蕪牽制李仙洲集團時,王必成指揮六縱進攻吐絲口鎮的戰鬥也在激烈進行著。吐絲口鎮處於明水、博山、通向萊蕪公路的交叉點,如果拿下吐絲口鎮,就切斷了李仙洲集團的退路和濟南方向增援,王必成命令16、18師擔任吐絲口鎮攻堅,17師阻擊青石橋方向之敵。2月20日夜裡,六縱派一個突擊連隱蔽接近吐絲口鎮,以偷襲動作向裡插,當敵軍哨兵發現喊起來時,突擊連已爬過圍牆,十分鐘後突進一個營的兵力,敵人也轉入陣地還擊,華野向南門方向運動,並沿小巷向鎮子縱深發展,之後又派47團進入突破口與48團突進部隊匯合,消滅南門敵軍鞏固陣地。

21日白天,駐青石橋的敵軍出動,一方面增援吐絲口鎮,一方面也企圖吸引華野分散兵力,六縱17師在阻擊的同時堅決反擊,激戰一天,迫使敵軍縮回青石橋,王必成命令「夜裡必須解決吐絲口鎮」。做好戰鬥準備後,16、18師於夜裡由西向東對吐絲口鎮之敵發起攻擊,敵軍依靠房屋進行抵抗,在每一條巷口組織火力封鎖華野前進的路線,華野在牆上挖洞與敵人爭奪房屋,敵軍守不住就縱火和投擲燃燒彈將房屋點燃,熊熊大火給華野的進攻造成困難,進展緩慢。

在城東北角的關帝廟,國民黨軍的師長曹振鐸據守核心陣地,一方面用密集的火力阻止華野,另一方面向萊蕪的李仙洲求救。吐絲口鎮裡面地形非常的狹窄,華野部隊數量雖然多但展不開,打了一夜佔領了吐絲口鎮中大部分的街道房屋,但是東北角敵人的師部陣地始終攻不下來,雙方形成了一種對峙。王耀武接到李仙洲的告急電報,親自乘飛機到萊蕪上空觀察,他看到華野大部隊在運動,萊蕪、吐絲口鎮的情況都非常危險。到21日,陳誠的南線兵團仍然沒有北上解圍的跡象,基於萊蕪城小,糧彈缺乏,靠空投支援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濟南兵力又空虛,無法增援吐絲口鎮的判斷,王耀武認為固守萊蕪是極為不利的,只能經由吐絲口鎮北撤,他向李仙洲下達了撤退命令,同時派副參謀長帶上他的信飛往南京向蔣介石報告。蔣介石雖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撤退是非常不利的,但是王耀武命令已下也只得同意。

李仙洲本人不願撤退,他知道行軍途中可能會遭到華野合圍,但如果堅守萊蕪等待南線兵團解圍,還有望保全,李仙洲說:「大家都主張撤退我也沒意見,既然決心撤,就宜快不宜遲,立即開始行動」。李仙洲下令:「73軍為左路,46軍為右路,指揮部隨46軍行動,向吐絲口鎮方向撤退」。在濟南的王耀武命令李仙洲迅速突圍北撤,這樣既能接應救援吐絲口鎮的守軍,又有利於鞏固濟南和膠濟路的防務。

23日早晨,萊蕪城裡的國民黨軍開始撤退,但是秩序混亂,第46軍軍長韓練成按照和地下黨的約定,在關鍵時刻悄悄離開了指揮崗位,這使得整個軍失去了組織陷於混亂狀態。本來國民黨軍就軍心渙散,韓練成這一離開更是亂上加亂。粟裕得知李仙洲集團要跑,便立即下達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命令。23日上午,李仙洲帶著73軍和46軍分成兩路突圍,至中午敵人後衛部隊則離開萊蕪城,華野立即跟進搶佔該城,從而切斷敵人的退路。埋伏在公路兩側的華野主力發起了圍殲國民黨軍的進攻,國民黨軍雖然陷入重圍,仍作拼死掙扎,他們想衝開一條生路。華野堅守不動,葉飛命令炮火向密集的國民黨軍轟擊,造成敵重大傷亡。敵軍喪失了鬥志,陷入混亂,李仙洲急忙請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指揮飛機轟炸掃射,為地面部隊開路。

國民黨軍在華野強大的突擊下,行軍縱隊陷入了混亂,軍長找不到師長,師長找不到團長,大家在混亂中爭相逃命,李先粥與韓浚一會兒見面,一會又被衝散,他們無話可說,相對唏噓,許多士兵疲勞不堪,躺在地上發起了牢騷:「老子不走了,被共軍打死好了」,有的則憤怒地喊道:「從來沒打過這麼窩囊的仗,不打了,交槍」。李仙洲、韓浚還想做最後的掙扎,他們大喊著收拾起幾千人的隊伍,向吐絲口鎮方向進行突圍。途中李仙洲腿部負傷,被華野俘虜,韓浚與部分殘兵衝到吐絲口,被我六縱阻擊,他們轉向青石關前進,天黑時被我九縱包圍,被迫放下了武器,到下午17時,戰鬥基本結束,緊接著華野又乘勝攻佔膠濟線西段及其兩側十餘座城鎮,控制鐵路線200公裡,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完全勝利。

慘敗的消息傳來以後,王耀武是又驚又怒,他說:「五萬多人一天就完了,我就是放五萬頭豬,也夠共軍抓一個禮拜」,並且說:「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而蔣介石也派這個陳誠的召集將領開會進行檢討,陳誠在會上罵的話跟王耀武差不多,他說:「就是送五萬隻雞,五萬隻鴨到萊蕪,讓共軍捉也要捉兩天,怎麼你們五萬多人只幾個小時就被人家消滅了呢?」那些將領也不服,在私下也抱怨說:「陳總長不懂,打了敗仗以後,人比雞還要好捉,雞聽不懂話,一捉就亂跑,人一打敗以後,一聽話就老老實實的繳槍集合」

萊蕪戰役,華東野戰軍傷亡6000餘人,共殲國民黨軍6萬餘人,解放博山、淄川等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魯南會戰」計劃,其中總攻只用了五個小時,就以全勝宣告結束。奏捷之速,殲敵之多,代價之少,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的空前紀錄,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少見的奇蹟。

相關焦點

  • 萊蕪戰役後,王耀武大罵:就是放五萬頭豬讓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
    1947年1月,陳毅,粟裕指揮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協同作戰,華野在19天的時間裡以傷亡8000人的代價殲滅整編26師,整編51師師部,四個旅以及一個快速縱隊,共5.3萬人,其中俘虜3.6萬人。此次戰役中,華野繳獲坦克二十四輛,榴彈炮、野炮、山炮及其他火炮二百一十七門,汽車四百七十四輛。
  • 萊蕪戰役,華野三天俘虜4.8萬人,六縱一個整師換裝美械武器
    1947年魯南戰役,陳毅,粟裕率領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連續作戰19天,殲滅國民黨軍5.3萬人,其中俘虜3.6萬人,包括兩位中將師長也被俘。陳誠和歐震謊報軍情,說國民黨軍部隊在臨沂外圍殲敵16個旅,此時空軍部隊又偵查到了我軍地方部隊在運河上架浮橋,因為我軍正在往西潰逃,蔣介石信以為真,命令李仙洲兵團加速南進。
  • 濟南戰役前,王耀武做出了改變他一生的決定,陳毅:他是聰明人
    1948年解放軍對濟南發起進攻前,退守孤城的王耀武做了一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並改寫了他後半生的命運,陳毅得知後並稱讚,王耀武是國民黨中的聰明人。解放戰爭開始後,國民黨佔據中國大多數市和省,解放軍只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把國民黨連根拔起,也不是國民黨的將領不行,在解放戰爭中許多國民黨將領使得我軍頭疼不已,而王耀武就是裡面最出名的一個。
  • 王牌對王牌:粟裕與王耀武的三次巔峰對決
    第二次交手:萊蕪戰役兩人的第二次交手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初國民黨反動派制訂了魯南會戰計劃,陳誠命令王耀武派出三個軍,由章丘淄博一帶向南推進,企圖與南線的部隊對我軍解放區形成南北夾擊之勢。萊蕪戰役要圖粟裕與陳毅老總當即決定集中主力部隊打擊王耀武部所派出的三個軍,華野主力部隊的轉移伊始便被王耀武察覺到了,王耀武立即將兵力收縮,但南京方面要求他派出三個軍繼續前進,王耀武派出的三個軍就在一來一回之間落入了我軍的包圍圈。
  • 不愧是「運輸大隊長」,5萬精銳全軍覆沒,華野18師直接變美械師
    在解放戰爭,我軍的指戰員給蔣介石送了一個外號,叫「運輸大隊長」,而為什麼送給蔣介石這樣一個外號呢?是因為在解放戰爭初期,我軍在裝備方面是完全無法與國民黨相比的,然而在同國民黨的多次戰役之後,我軍的一些部隊也成為了美械師,而這些裝備都是從國民黨那裡繳獲過來的,因此蔣介石也就成為了我軍口中的運輸大隊長,我軍缺什麼,他就「派」國民黨軍隊給我軍送什麼。
  • 為啥說蔣介石是運輸大隊長李仙洲五萬人被殲,華野18師變美械師
    說到美械師,肯定想到的是國民黨部隊。由於得到美國的大量援助,國軍出現大量美械師。比如74師、11師等部隊,可是相當囂張。但是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我軍也是鳥槍換炮,出現了18師這樣的美械師。他是怎麼來的呢?老蔣送的。
  • 此人非黃埔生,但位高權重深受老蔣器重,為萊蕪戰役解放做出貢獻
    一個是郭汝瑰,他有「十三太保」、「陳誠」等標籤,杜聿明苦於沒有直接證據,所以不敢貿然告訴老蔣。另一個是韓練成,當時漢練成抓住了叛亂的華野幹部,然後積極見到老蔣,讓老蔣抓住了漢練成,但老蔣明確表示杜聚明和韓練成之間有矛盾,所以不太在意。 1948年夏天,韓練成大膽赴任蘭州。
  • 解放戰爭十大經典戰役,我軍五大軍事家,分別指揮了哪些?
    參戰兵力:我軍:第1兵團第8、第13縱隊,太嶽、北嶽、太行地方部隊,共49個團6萬餘人。國軍:以5個軍部、14個師、3 個暫編總隊,以及22個保安團,21個保警大隊等,總兵力約13萬人。戰役成果:殲敵2個軍、7個師,共5.6萬餘人我軍傷亡6000餘人。
  •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歷史:奇襲白虎團,15天瘋狂殲敵5.3萬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歷史:奇襲白虎團,15天瘋狂殲敵5.3萬 《金剛川》不知道大家都看過嗎,這是一部為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電影,該電影講述的是1953年,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次戰役——金城之戰。 1953年,當時正是夏季反攻戰,這場戰役是李承晚肆意挑起的。
  • 萊蕪之戰大勝!國軍五萬兵力駐守萊蕪城,為何一敗塗地?
    陳誠也被前線的「捷報」所振奮,於是趕緊打電報讓王耀武的北線三個軍立刻向南開進,實現他預想的南北夾擊的目標。早在戰役開始時,陳誠就叫王耀武快點南下,但是王考慮到南下過快無法補給軍隊,因此遲遲拒絕從命,還是2月1日蔣介石打電報過來要求他顧全大局後,才開動三軍南下。
  • 1948年國軍66萬大軍發動圍攻,解放軍四面出擊殲敵5萬
    1948 年初,國軍統帥部為加強其中原防禦,將在中原戰場的兵力部署重新劃分為8個綏靖區和6個主力兵團,共計86個整編旅(師)66萬大軍,主要配置在平漢、隴海兩條鐵路幹線上,成十字長蛇陣分布,企圖分割中原我軍,以便其主力往來機動作戰,從而達到鞏固其長江防線並確保江南區的安全。
  • 這一戰我軍付出6萬傷亡,殲敵10萬,老兵都以打過這一戰為榮
    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戰役是我軍解放戰爭期間,殲敵數量最多,也是自身傷亡最慘重的一次作戰,其實無論是與黃維兵團交手,還是杜聿明集團交手,本身都是強強對決,傷亡在所難免,而黃伯韜兵團作為雜牌軍之中的一員,卻有如此戰鬥力,卻實在是超過很多人的預計之外。
  • 悍將王耀武被俘,公開勸降同事,蔣氏七竅生煙,砸壞收音機
    作者:忘情 淮海戰役打響後不久,華野在對敵發起凌厲軍事攻勢的同時,也通過各種方式,對蔣軍官兵展開強大的攻心瓦解。 早在淮海戰役前,被我軍俘虜的蔣軍高官就如過江之卿。在經過軍官團教育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認識到蔣家王朝的滅亡乃不可逆的歷史必然。
  • 一場局部戰役傷亡6萬多人,為我軍的歷次戰役傷亡之最
    我軍在遼瀋戰役之中傷亡6.9萬人,平津戰役傷亡3.9萬人,淮海戰役則傷亡了13.4萬人,為遼瀋、平津戰役的傷亡總和。而淮海戰役的一場局部戰役之中,一次就傷亡了6萬多人,接近了整個淮海戰役傷亡的一半,為我軍在解放戰爭之中,歷次戰役的傷亡之最。
  • 濟南戰役:粟裕有32萬人為何只用14萬?杜聿明為何不救王耀武
    作戰之中隱藏著太多暗潮洶湧,可以說這場著名戰役是多方影響下產生的結果,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先帶大家了解一下王耀武這個人。王耀武在國民黨將領之中是難得的實幹派,在抗日戰爭時期有著非常精彩的表現,只要是他參與的戰役,大部分最終都取得了勝利。比起那些喜歡收受賄賂,驕奢淫逸的國民黨軍官,他簡直就像是共產黨派過去的臥底一樣,非常的接地氣。
  • 濟南城破前,蔣介石命令王耀武殺掉解放軍俘虜,王耀武卻全部釋放
    因為這個74軍可以說是國軍中最能打的隊伍,也是參與對日作戰最多,殲滅日軍數量最多的部隊,有著「抗戰鐵軍」的稱號。可以說,74軍在抗戰期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把74軍帶成國軍主力的,正是74軍的第二任軍長王耀武,同時我們熟知的抗戰連續劇《亮劍》中的國軍將領楚雲飛,也是以王耀武為原型。
  •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慣於奇襲,敢於決戰,粟裕十大經典戰役
    參戰兵力:我軍:陶勇第1師6個團、王必成第6師6個團,管文蔚第7縱隊、謝祥軍第10縱隊、特務團、炮兵團等,9個團,3.3萬人。國軍:5個整編師(軍)、2個旅,2個交通警察總隊,12萬人。戰役成果:國軍被殲6個旅、5個交警大隊,共53000餘人。我軍犧牲3000餘人,傷1.3萬餘人。
  • 共和國將帥成名戰,粟裕將軍與淮海戰役
    從履歷看,可以說粟裕參加了我黨各個時期幾乎所有重要戰役,但粟裕真正的成名戰應該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其中,淮海戰役應該是其巔峰軍事代表作。淮海戰役的大背景及戰前準備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開始,但要講清楚淮海戰役,至少需要從1947年初開始說起。
  • 解放戰爭中,一野殲敵51萬,四野殲敵188萬,都比不上這支部隊
    四野作戰的範圍最廣,從東北一直打到了海南島,殲敵總人數有323萬,其中國民黨正規軍人數188萬,土匪隊伍有135萬,四野的殲敵數量裡還包括51萬投誠的國民黨軍隊。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正規軍一共被殲滅800多萬,四野大概佔據了七分之一。這個殲敵數量不但沒有排在第一位,連第二都沒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