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中旬,魯南戰役結束後,隴海路以南整個蘇皖地區轉入敵後遊擊戰爭環境,華中野戰軍主力北上轉入山東,原山東、華中兩大野戰軍正式合併成立華東野戰軍,下轄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除兩個縱隊駐留蘇皖地區外,能夠集中使用的野戰軍主力為9個縱隊約27萬人。
但蔣介石卻錯誤的判斷我華東軍區部隊傷亡重大,續戰能力不強,並料定我軍必定固守臨沂,於是緊急調集53個旅31萬人,磨刀霍霍的組織「魯南會戰」。國民黨軍的部署是,南線以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作為主要突擊集團,北犯臨沂。北線以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指揮3個軍9個師組成輔助突擊集團,南犯萊蕪、新泰,進行南北夾攻,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主力在臨沂地區與其決戰,各路敵軍南北對進,分進合擊,氣焰十分囂張。
1月31日,南線敵軍開始向華野進攻,華野決心誘姦南線敵軍突出冒進的一路於臨沂附近,並做好了保衛臨沂的準備。但是,敵人接受宿北魯南戰役中被分割殲滅的教訓,採取了「集中兵力,穩紮穩打,齊頭並進,避免突出」的戰法。華野始終不能獲得良好戰機,於是考慮誘敵深入到臨沂,然後再實施打擊,並調北線的第9第10縱隊南下參戰。2月4日,毛澤東指示華野:「不管國民黨整編第五軍到魯與否,敵愈深進愈好,我愈打得遲愈好,只要你們不求急效,並準備於必要時放棄臨沂,則此事我必能勝利」。
陳毅受到毛澤東的啟發,很快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設想,既然南線敵人的重兵集團非常密集找不到戰機,而北線的敵人又孤軍深入,而且威脅我們的後方,那麼不如改變原來的作戰方針,置南線的重兵集團於不顧,主力北上以絕對優勢兵力殲滅北線之敵。這時候,從膠濟路南犯的敵李仙洲集團也在魯中開始行動,先頭部隊於2月4號進抵萊蕪地區。針對這一新的情況,粟裕認為在南線敵人很謹慎,不敢大踏步前進,而北線之敵卻恰恰威脅了華野的後方。華野經過權衡,重新擬定了作戰方案:「如果南線之敵仍不能北進或北進時不便於殲滅,則除了用一個縱隊留臨沂地區與敵糾纏外,其餘主力急行北上,徹底解決北線敵人」。
這一方案上報中央軍委後,第二天就接獲毛澤東復電,完全同意華東野戰軍的方案,並要求華野在執行此方案時,對外應裝作打南面的模樣,使李仙洲集團放手南進,然後秘密向北移動全軍,殲滅該集團,並攻佔膠濟路。華東野戰軍在向軍委請示的同時,已經開始為隱蔽北上意圖而造勢,以韋國清的二縱向正面右翼的敵郝鵬舉部發起攻擊,一舉殲滅郝部兩個師6000餘人,並生擒郝鵬舉。中央軍委2月9號致電華野,要求他們必須在「攻南還是打北」兩個方針之間,首先做出抉擇。解決郝鵬舉部後,南線之敵左中兩路畏首畏尾不敢前進,右路軍也是向後收縮,結果使我軍未能達到分割敵人的目的。而北面的李仙洲部則繼續南下,華野的目光就轉向了這支孤軍。
此時,韓浚的第73軍已進駐博山以南,霍守義的12軍也已佔領萊蕪城、吐絲口,韓練成的第46軍佔領新泰。李仙洲集團看似進軍神速,但卻危機暗伏,這三個軍雖同歸李仙洲指揮,但第73軍是蔣軍嫡系部隊,第12軍原為東北軍,第46軍原為桂系部隊,內部派系矛盾較大,李仙洲指揮有心無力,有利於華野各個殲滅。此外,韓練成也與華野建立了聯繫,這些都是華野殲敵的有利條件。華野前委經慎重研究,決心放棄臨沂,以小部兵力阻擊南線敵人,主力轉兵北上於萊蕪地區圍殲李仙洲集團。
韓練成,寧夏固原人,原國民黨軍高級將領。是中國共產黨深入龍潭虎穴的四大傳奇將軍之一,是被蔣經國稱為在"總統身邊隱藏時間最長的隱形將軍"1925年,16歲時參加西北軍。參加過北伐戰爭。1926年9月,認識了劉伯堅和劉志丹,後來劉志丹為韓指定了加入共產黨的聯繫人,但是由於客觀原因一直沒有正式入黨辦理入黨手續,後來還和我們的這個黨組織失去了聯繫。在中原大戰的時候,蔣介石被馮玉祥的部隊包圍了,韓練成知道後,親率主力馳援,把蔣介石救了出來。蔣十分高興,當即下了一道手令:"六十四師獨立團團長韓圭璋,見危受命,忠勇可嘉,特許軍校三期畢業,列入學藉,內部通令知曉。"由於沒有正式在黃埔軍校第三期上過學,韓從來不在履歷、自傳中填寫自己是"黃埔三期生",但在國民黨軍隊,尤其是黃埔系將領中,人人都認同韓是黃埔同學。1942年6月,韓練成委託無黨派人士周士觀通過他的女婿、中共地下黨員於伶安排了與周恩來的第一次單獨會面,要求正式加入共產黨,從這時候開始,就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從事秘密工作。抗戰勝利以後,韓練成出任國民黨的第46軍的軍長,所以韓練成是我們埋伏在國民黨內部的一個非常關鍵的一顆棋。
根據作戰計劃,華野主力1、4、6、7縱隊馬上隱蔽兼程北上,匯同已由膠濟線南下的和位於泰安西南地區的第8、9、10縱隊求殲李仙洲集團,為了保守部隊行動秘密,華野不宣布每天行軍的目的地,總是在太陽下山就出發,一直走到第二天太陽出來,所以在隊伍中流傳著從「日落村」出發,到「天亮莊」宿營的說法。不多日,華野便把魯南的敵人遠遠的丟在了背後,同時華野留下的第2第3縱隊在臨沂地區偽裝全軍阻擊敵人,為了迷惑敵人,他們公開大修工事,顯出要決戰的樣子,同時地方武裝進攻兗州,在運河上架橋,造成主力將西進與晉冀魯豫野戰軍會合的假象,這使得國民黨情報部門誤認為我軍要死守臨沂,從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2月12日。,南線歐震集團依仗強大炮火,以優勢兵力發起攻擊,開始進犯臨沂。而我軍在給予敵軍重大殺傷後主動轉移,這樣且戰且退至14日,臨沂已是一座空城。15日,李天霞、張靈甫指揮83、74師進入臨沂,國民黨方面欣喜若狂,鼓吹臨沂大捷,認為華野放棄臨沂是「傷亡慘重不堪再戰」,「魯南會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陳誠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一面命令南線部隊繼續北進,一面命令北線部隊南壓,儘快實施南北夾擊計劃。但是北路敵軍的指揮官王耀武的頭腦比較冷靜,他不相信華野會如此輕易地被解決掉,認為華野主力並沒有被消滅,有可能已經轉移了作戰方向,加之他的飛機偵察到華野有部隊北移的跡象,他便急令李仙洲集團全線後縮。
2月16日,王耀武下令46軍由新泰撤回萊蕪附近的顏莊,73軍撤到萊蕪,新36師撤到吐絲口鎮,12軍撤回張店明水一線,準備溜之大吉。陳誠聞訊大為惱火,認為華野已經是「被圍之師無足顧慮」,命令北線部隊恢復原來的部署。敵情的變化給華野的作戰計劃帶來麻煩,但華野堅持既定方案繼續隱蔽前進。華東野戰軍於19日秘密接近萊蕪兩側,形成對萊蕪城的合圍態勢。這時王耀武、李仙粥才判明華野的真正意圖。後來國民黨在臺灣出版的《戡亂戰史》曾記錄李仙洲部說:「一時竟不知匪軍主力所在,及至判明其企圖與行動時,我南進兵團已被分別包圍於古馬陵道中」。
王耀武認為華野要集中兵力首先消滅73軍,然後再消滅46軍,於是緊急命令顏莊的46軍迅速後撤,與73軍合力固守萊蕪。粟裕得知敵情變化後,立即調整部署命令「一縱進攻萊蕪李仙洲總部及73軍,四縱進攻顏莊的46軍,六縱進攻吐絲口鎮的新36師,八縱和九縱一部在博山以南的和莊設伏消滅77師,十縱攻佔錦陽關切斷國民黨軍的後路,戰鬥定於20日15時開始」。
20日拂曉,王建安和許世友分別率八縱九縱進入和莊地區隱蔽設伏,而77師也同時由博山南下,中午到達和莊,此次華野不得不提前發起戰鬥,否則敵軍將跳出包圍圈。13時,華野提前兩小時發起攻擊,殲敵一部,但是由於突擊距離較遠,山地行動不便,沒能在公路上把敵人分割殲滅,從而使得敵軍迅速收縮到和莊。黃昏時分,八縱、九縱20師搶佔周圍的制高點發起攻擊。李仙洲接到77師的告急之後,就命令73軍軍長韓浚派一個團去增援,但韓浚不是他的家底子,所以也不怎麼聽他的,韓浚當時說:「黑夜行動不便,我相信我的77師能夠堅持到天亮」,所以就沒有增援。結果21日拂曉,77師大部分被殲滅了,師長田君健帶著殘部去突圍,突圍的時候又被我們包圍了,田君健被擊斃。77師的殲滅為萊蕪戰役的勝利開了一個好頭。
20日黃昏,葉飛指揮一縱向萊蕪城西、城北國民黨的外圍陣地發起了攻擊,因為四縱沒有趕到,八縱又去圍殲77師,攻擊萊蕪城的戰鬥便由一縱獨立承擔。當天夜裡敵我雙方反覆爭奪,戰鬥十分激烈。韓浚命令73軍炮轟城西,並在21日晨派部隊出城增援。在小曹村,由於國民黨軍的火力猛烈,3師進攻了一整天,最終沒能得手,不得不退出陣地。與此同時,在萊蕪城北的礦山,1師2團經過一夜苦戰佔領礦山的制高點,但由於73軍在20日上午,以密集炮火配合步兵進攻反擊,華野不得不暫時撤離了礦山。
而在城北的馬家莊和小窪村,華野進攻順利,佔領了兩個陣地。王耀武得到李仙洲萊蕪外圍被猛攻的消息,又傳來顏莊附近也發現華野大部隊運動的消息,為了避免被各個殲滅,王耀武急令收縮兵力,要46軍放棄顏莊退入萊蕪城與73軍會合。當時萊蕪城南是四縱的作戰區域,因為四縱行軍受阻,沒能及時趕到,46軍順利由顏莊進入了萊蕪城,現在萊蕪小小的城內聚集了國民黨的兩個軍,共五萬多人。
21日早晨,為了給國民黨大軍留條退路,李仙洲密令韓浚的73軍向城北進攻,以保持萊蕪北面公路的順暢。韓浚派出一個團向小窪我軍陣地發起進攻,經過我軍奮勇殺敵,國民黨軍被迫於黃昏時分撤回萊蕪城內。22日,73軍的一個團又向萊蕪城西北的安樂山陣地進攻,萊蕪城西北有兩個山頭,中間呈馬鞍型,安樂山是西邊的山頭,一縱1師的一個連堅守陣地,扼住了國民黨軍突圍的通道。李仙洲怕華野居高臨下,城內受到威脅,下令一定要奪回安樂山。國民黨炮兵向山頭打了500多發炮彈,飛機扔下燃燒彈,將整個山頭包圍在煙霧之中,我軍在多數傷亡的情況下主動撤出了陣地,但將萊蕪國民黨大軍又拖住了一天。
在這三天裡,一縱打的非常艱苦,他們成功地拖住了萊蕪城裡的四萬蔣軍,為華野主力趕到預定位置完成圍殲國民黨軍的部署,贏得了非常寶貴的時間。後來粟裕在戰役總結報告中就特別說:「在各縱隊配合上來說,一縱最吃力,雖然繳獲不大,但是在整個戰役中起了決定性作用,應算第一功」。
就在一縱進攻萊蕪牽制李仙洲集團時,王必成指揮六縱進攻吐絲口鎮的戰鬥也在激烈進行著。吐絲口鎮處於明水、博山、通向萊蕪公路的交叉點,如果拿下吐絲口鎮,就切斷了李仙洲集團的退路和濟南方向增援,王必成命令16、18師擔任吐絲口鎮攻堅,17師阻擊青石橋方向之敵。2月20日夜裡,六縱派一個突擊連隱蔽接近吐絲口鎮,以偷襲動作向裡插,當敵軍哨兵發現喊起來時,突擊連已爬過圍牆,十分鐘後突進一個營的兵力,敵人也轉入陣地還擊,華野向南門方向運動,並沿小巷向鎮子縱深發展,之後又派47團進入突破口與48團突進部隊匯合,消滅南門敵軍鞏固陣地。
21日白天,駐青石橋的敵軍出動,一方面增援吐絲口鎮,一方面也企圖吸引華野分散兵力,六縱17師在阻擊的同時堅決反擊,激戰一天,迫使敵軍縮回青石橋,王必成命令「夜裡必須解決吐絲口鎮」。做好戰鬥準備後,16、18師於夜裡由西向東對吐絲口鎮之敵發起攻擊,敵軍依靠房屋進行抵抗,在每一條巷口組織火力封鎖華野前進的路線,華野在牆上挖洞與敵人爭奪房屋,敵軍守不住就縱火和投擲燃燒彈將房屋點燃,熊熊大火給華野的進攻造成困難,進展緩慢。
在城東北角的關帝廟,國民黨軍的師長曹振鐸據守核心陣地,一方面用密集的火力阻止華野,另一方面向萊蕪的李仙洲求救。吐絲口鎮裡面地形非常的狹窄,華野部隊數量雖然多但展不開,打了一夜佔領了吐絲口鎮中大部分的街道房屋,但是東北角敵人的師部陣地始終攻不下來,雙方形成了一種對峙。王耀武接到李仙洲的告急電報,親自乘飛機到萊蕪上空觀察,他看到華野大部隊在運動,萊蕪、吐絲口鎮的情況都非常危險。到21日,陳誠的南線兵團仍然沒有北上解圍的跡象,基於萊蕪城小,糧彈缺乏,靠空投支援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濟南兵力又空虛,無法增援吐絲口鎮的判斷,王耀武認為固守萊蕪是極為不利的,只能經由吐絲口鎮北撤,他向李仙洲下達了撤退命令,同時派副參謀長帶上他的信飛往南京向蔣介石報告。蔣介石雖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撤退是非常不利的,但是王耀武命令已下也只得同意。
李仙洲本人不願撤退,他知道行軍途中可能會遭到華野合圍,但如果堅守萊蕪等待南線兵團解圍,還有望保全,李仙洲說:「大家都主張撤退我也沒意見,既然決心撤,就宜快不宜遲,立即開始行動」。李仙洲下令:「73軍為左路,46軍為右路,指揮部隨46軍行動,向吐絲口鎮方向撤退」。在濟南的王耀武命令李仙洲迅速突圍北撤,這樣既能接應救援吐絲口鎮的守軍,又有利於鞏固濟南和膠濟路的防務。
23日早晨,萊蕪城裡的國民黨軍開始撤退,但是秩序混亂,第46軍軍長韓練成按照和地下黨的約定,在關鍵時刻悄悄離開了指揮崗位,這使得整個軍失去了組織陷於混亂狀態。本來國民黨軍就軍心渙散,韓練成這一離開更是亂上加亂。粟裕得知李仙洲集團要跑,便立即下達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命令。23日上午,李仙洲帶著73軍和46軍分成兩路突圍,至中午敵人後衛部隊則離開萊蕪城,華野立即跟進搶佔該城,從而切斷敵人的退路。埋伏在公路兩側的華野主力發起了圍殲國民黨軍的進攻,國民黨軍雖然陷入重圍,仍作拼死掙扎,他們想衝開一條生路。華野堅守不動,葉飛命令炮火向密集的國民黨軍轟擊,造成敵重大傷亡。敵軍喪失了鬥志,陷入混亂,李仙洲急忙請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指揮飛機轟炸掃射,為地面部隊開路。
國民黨軍在華野強大的突擊下,行軍縱隊陷入了混亂,軍長找不到師長,師長找不到團長,大家在混亂中爭相逃命,李先粥與韓浚一會兒見面,一會又被衝散,他們無話可說,相對唏噓,許多士兵疲勞不堪,躺在地上發起了牢騷:「老子不走了,被共軍打死好了」,有的則憤怒地喊道:「從來沒打過這麼窩囊的仗,不打了,交槍」。李仙洲、韓浚還想做最後的掙扎,他們大喊著收拾起幾千人的隊伍,向吐絲口鎮方向進行突圍。途中李仙洲腿部負傷,被華野俘虜,韓浚與部分殘兵衝到吐絲口,被我六縱阻擊,他們轉向青石關前進,天黑時被我九縱包圍,被迫放下了武器,到下午17時,戰鬥基本結束,緊接著華野又乘勝攻佔膠濟線西段及其兩側十餘座城鎮,控制鐵路線200公裡,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完全勝利。
慘敗的消息傳來以後,王耀武是又驚又怒,他說:「五萬多人一天就完了,我就是放五萬頭豬,也夠共軍抓一個禮拜」,並且說:「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而蔣介石也派這個陳誠的召集將領開會進行檢討,陳誠在會上罵的話跟王耀武差不多,他說:「就是送五萬隻雞,五萬隻鴨到萊蕪,讓共軍捉也要捉兩天,怎麼你們五萬多人只幾個小時就被人家消滅了呢?」那些將領也不服,在私下也抱怨說:「陳總長不懂,打了敗仗以後,人比雞還要好捉,雞聽不懂話,一捉就亂跑,人一打敗以後,一聽話就老老實實的繳槍集合」。
萊蕪戰役,華東野戰軍傷亡6000餘人,共殲國民黨軍6萬餘人,解放博山、淄川等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魯南會戰」計劃,其中總攻只用了五個小時,就以全勝宣告結束。奏捷之速,殲敵之多,代價之少,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的空前紀錄,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少見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