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吃播」汪曾祺:誰還沒饞過語文課本裡《端午的鴨蛋》呢?

2020-12-22 鳳凰WEEKLY

文/馮禕

汪曾祺,中國著名的散文家、戲劇家、小說家。談到汪老,總是與「被低估了」或是「不務正業」聯繫在一起,誰讓他是公認的當代名家中最後一位風雅獨殊的文人美食家呢,不但與陸文夫並稱為「文壇上的美食家」,連金庸都說,讀大陸的作品,滿口噙香中國味的作家,當推汪曾祺和鄧友梅。無論什麼樣的「文人食客榜單」,總是有汪老的一席之地。

汪曾祺

2020年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他筆下的那一碗碗人間煙火,連接起了歷史、文化、人情和鄉愁,在這個特殊的春天,最撫凡人之心。

他用吃,勾連起我們的情緒內核

中國從不缺文人饕客,他們把吃這件事,從大俗升華到了大雅,從第一個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吃飯要有精品意識的孔子,到如今的《舌尖上的中國》,「貪吃」並不是件可恥的事。

尤其是在民國時,1916年,國學大師章太炎首次把「味道」這個詞用在美食上,「味」指的是口味,而真正的精髓在於「道」,指遵循食物本身的真味,順應自然。那時誕生了那麼多文學巨人,魯迅、老舍、汪曾祺、胡適、梁實秋……個個也都是吃家,魯迅最愛梅乾菜扣肉,梅蘭芳嗜啖宮保雞丁,張愛玲在文章裡寫自己念念不忘鴨舌小蘿蔔湯,梁實秋專門寫了《雅舍談吃》,周作人也有《知堂談吃》。

在眾多文人食客中,私以為周作人得其「深」,汪曾祺妙在「俗」。他們寫「食」的絕妙之處恰恰在於並非只是在說食本身,更是在講食物與人與地的關係。尤其是汪曾祺筆下的美食,看似有滋味,有典故,有情懷,有鄉愁。

汪曾祺的文章辭藻樸實,看看這題目:《·枸杞·薺菜·馬齒莧》,不能再接地氣兒了。其長子汪朗就曾開玩笑地說過:「我家老頭兒寫東西『沒詞兒』」。老師讓學生回家抄一些著名作家的名句,用在作文上,汪老的孫女拿出爺爺的書,找來找去找不到能抄的詞兒。但要看汪曾祺早期的作品,詞兒多得眼花繚亂,用老師沈從文的話說,就像「兩個聰明的腦袋在打架」。到了後期,他追求的就是「沒詞兒」,正如他在《小說筆談》裡寫的那樣:語言的唯一標準,是準確。

作為一位風格獨特的文學家,汪曾祺有許多作品值得細究,我卻獨獨愛看他寫吃食。一是汪老真真切切吃過大江南北:

他在《豆汁兒》裡調侃自己:「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我是信的。每到一處,汪曾祺總能找到勾人魂魄的吃食,並呈現於筆端:高郵有染上了鄉思的鹹鴨蛋,杭州除了醋魚,還有脆脆的魚生,烏蘭浩特有爛、鮮、嫩的燒羊腿,還有福建的泥、上海的醉蟹嗆蝦、北京的豆汁兒……各種食材也都是生動的:用馬齒莧套住啞巴的眼睛,看著它四處亂飛;到釣魚臺國賓館圍牆外挖灰菜,被門衛攔住盤查;吃著炒米,耳邊是軍隊的槍炮聲。「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亦如是。」

二來汪老筆下的美食,不但有著各自的細緻和講究,更有深深的文化基因、人情世故,以及與時代的勾連。

寫「三月三的薺菜花」,江南人慣用薺菜包春卷,包餛飩。連做法和吃法都細心奉上:薺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幹切細丁,入蝦米,同拌。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做涼菜的。酒席上的涼拌薺菜都用手摶成一座尖塔,臨吃推倒。明明是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食材,他總是能寫得好像頭一次見到這麼新鮮有趣。

吃碟兒鹹菜,一不小心就開始刨根問底了,先是質疑了《說文解字》裡的註解:「酢菜也」,又查到了宋人筆記和元人戲曲,再聯想到了與佛教的關係。把讀者弄得疑竇叢生,非要找出個來由不可了,汪老卻又一個轉折聯繫到了「文化小說」上,「我們在小說裡要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

看《黃油烙餅》,裡面儘是描寫食物的段落,主人公蕭勝3歲時在家鄉吃「蘿蔔白菜,小米麵餅子」,7歲時吃「玉米面餅子,蘿蔔白菜,炒雞蛋,熬小魚」;後來到了研究所,吃「白面饅頭,燜茄子,豬頭肉」;再後來研究所夥食也變差了,又輪迴到了「拉嗓子的小米麵餅子」。

從一些細節,我們可以推斷出故事有著宏大的歷史背景,汪老卻沒有用宏大的筆觸敘事。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延展這戛然而止的故事:當農村有人餓死的時候,研究所能吃得很好,當研究所吃得也變差時,彼時的農村又在經歷著什麼?那是作為孩子的講不清的東西造成的。明明「烙餅是甜的」,卻能讓人咂摸出眼淚的鹹味。

《故鄉的野菜》裡寫薺菜、枸杞頭吃的是一個鮮字,不但每種菜的做法都有據可考,還提到家鄉明朝一位作家寫的《野菜譜》,背後是深深的鄉愁。作為北京人,我讀完《胡同文化》也是心有戚戚焉,「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我家就住在虎坊橋附近,記得讀了《撿爛紙的老頭》後,到處去找裡面描寫的黃燜羊肉,「用臉盆端出來,倒在幾個深深的鐵罐裡,下面用微火煨著,倒總是溫和的」。

他是昆明美食的代言人

汪曾祺出生於江蘇高郵,青年時代到雲南昆明求學,後來到上海教書,成家後長居北京,再加上下放塞北的那段歲月,他這一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的筆,寫盡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烹飪方法的佳餚。但若論最愛,非昆明莫屬。

「我這篇東西是寫給外地人看的,不是寫給昆明人看的。和昆明人談昆明菜,豈不成了笑話!其實不如說是寫給我自己看的。我離開昆明整40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這是汪老在《昆明菜》開篇寫下的話。聽著哪兒像是在談吃,明明更像是回憶初戀。

自古以來,昆明在中國文化版圖中一直處於邊緣化——唐宋時期,昆明只是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邊鎮,到了明清,仍不過是邊貿的中轉站。直到民國時,北大、清華、南開因日寇進逼遷至昆明成立西南聯大的這段時間,昆明的文化,因著朱自清、沈從文、羅常培這些大名鼎鼎的名字,才真正進入中原才子的視線。1939年9月至1946年9月,頂著「美食家」頭銜的汪曾祺曾在昆明求學、工作,他描寫這段生活的文章中幾乎離不開吃,說他將昆明美食推廣到全國也不為過。

汪曾祺愛西南聯大,即便那時是他手頭最拮据、物資最匱乏的時候,可他偏偏就是寫女大學生啃胡蘿蔔都能讓讀者嗅出吃新鮮水果的味道。愛聯大,愛屋及烏便也愛昆明。當時的昆明,廣幫、魯幫、京幫、豫幫、西餐雲集,滇味餐館林立。汪曾祺曾道:「初到昆明,帶來的盤纏尚未用盡,有些同學和家鄉郵匯尚通,不時可以得到接濟,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處吃館子。汽鍋雞、過橋米線、新亞飯店的過油肘子、東月樓的鍋貼烏魚、映時春的油淋雞、小西門馬家牛肉館的牛肉、厚德福的鐵鍋蛋、松鶴樓的腐乳肉、『三六九』的大排骨麵,全都吃了一個遍。」只是聽名字,就要流口水了。

這其中,他最偏愛汽鍋雞、米線和火腿月餅。

光是吃雞,他就洋洋灑灑寫了幾大篇。

汪老曾說若是廣東的鹽雞、四川的怪味雞、常熟的叫花雞、山東的炸八塊、湖南的東安雞、德州的扒雞放在一起比,「我以為拿金牌的應該是昆明的汽鍋雞」,而且「汽鍋以建水所制者最佳」。

據他回憶,原來在正義路近金碧路的路西有一家店專賣汽鍋雞。沒有店號,進門處掛了一塊匾,上書四個大字:「培養正氣」,因此得名。他家用的雞都是武定肥雞,肥而有味,特別鮮嫩。揭蓋後,湯清如水,雞香撲鼻。很多人以為昆明菜接近四川菜,其實並不一樣,從汽鍋雞和怪味雞便知二者區別。

汪老寫《昆明菜》和《昆明的吃食》時,便聽說「培養正氣」已經沒有了。昆明飯館裡賣的汽鍋雞已經不是當年的味道,因為用的不是武定雞,什麼雞都有。還在文中感慨到:「恢復『培養正氣』,重新選用武定雞,該不是難事吧?」據後來人回憶,新中國成立後,這家「培養正氣」改為「東風餐廳」,後又發展成現在的「福照樓」。這兩家店到底是否為一家,很難下定論。牽強附會也罷,這家店的雞倒是真的選自武定,用的也是古法單鍋蒸製。

昆明的白斬雞也極好。以前汪曾祺在玉溪街上見到賣餛飩的攤子的銅鍋上擱一個細鐵條子,上面都放著兩三隻肥白的熟雞。有人要,便切一小盤。昆明人管白斬雞叫「涼雞」。因為是坐在一張長板凳上吃的,汪曾祺和同學還為這種做法起了一個名目:坐失(食)良(涼)機(雞)。

而米線這種最能代表昆明的美食,在汪老的文章中怎麼少得了。「在正義路近文廟街拐角處,一個牌樓的西邊。這一家的字號不大有人知道,但只要說去吃過橋米線,就知道指的是這一家,好像『過橋米線』成了這家的店名。這裡一是湯好,湯麵一層雞油,看似毫無熱氣,而湯溫在一百度以上。二是片料講究,雞片、魚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極薄而又完整無殘缺,推入湯碗,即時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處。」

汪曾祺以昆明生活為敘述對象的文字共有43篇(小說8篇,散文35篇),雖然他曾在1987年、1991年和1997年再次造訪雲南,但這些文字,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當年在昆明寫就或者回憶重寫,大部分寫成發表於1981年至1997年之間,尤其是1987年再次回雲南前。時間相隔了四十載,又多半憑記憶寫就,其中難免出現模糊含混不夠精準的地方。比如他在《昆明的吃食》裡提到,「燜雞米線」不是雞肉,而是燜煮淨瘦肉塊。

美食家們去考究時發現,老先生很可能看錯了,昆明只有「燜肉米線」,沒有「燜雞米線」。假設水牌第一行從左至右橫寫「燜肉」,第二行對齊寫上「雞絲」,那麼豎看就成了「燜雞」「肉絲」,也還讀得通。

汪老筆下的昆明美食,是以西南聯大為中心的。兩年前我去昆明,沿著西南聯大舊址,找到了汪曾祺曾經居住過的青蓮街、若園巷、民強巷,老店雖然難尋,但當年的美食依然存在:掛著「培養正氣」牌匾的汽鍋雞店、被戲稱為「坐失(食)良(涼)機(雞)」的白斬雞攤子、青蓮街的羊血米線、小西門的馬家牛肉、東月樓的鍋貼烏魚、護國路白湯羊肉、華山南路便宜又好吃的「汪氏核桃糖」、《昆明菜·諸菌》提到的各種野生菌……這些文字和獨特味道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漫長的冬日過後,人們無比渴慕春天的到來,2020年的春天尤為珍貴,春日的原味,大約就是「吃土」的味道。在這樣一個萬物新生的季節,讀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拉開新一年的序幕,生活也兀自充滿了希望。

汪曾祺筆下的昆明美食

1984年5月9日,作《翠湖心影》,載《滇池》1984年第8期;5月13日,作《泡茶館》,載《滇池》1984年第9期;5月19日,作《昆明的雨》,刊《北京文學》1984年第10期。

1985年,作《昆明的果品》,含「梨」「石榴」「桃」「楊梅」「木瓜」「地瓜」「胡蘿蔔」「核桃糖」「糖炒慄子」9題,刊《滇池》1985(6)年第4期。

1987年初,作《昆明菜》,含「汽鍋雞」「火腿」「牛肉」「蒸菜」「諸菌」「乳扇乳餅」「炒雞蛋」「炒青菜」「黑芥·韭菜花·茄子酢」9題,刊《滇池》1987年第1期。

1990年11月24日,作《米線和餌塊》。

1993年1月13日,作《昆明的吃食》,含「幾家老飯館」「過橋米線·汽鍋雞」「米線餌塊」「 點心和小吃」4題,刊《隨筆》1993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語文課本上的5幅插圖,你要全認識,現在是清華還是北大?
    語文課本上的5幅插圖,你要全認識,現在是清華還是北大? 時光匆匆,在生活節奏如此快的今天,我們無不懷念幼時悠閒的日子,待在教室安靜的讀書,因為搗亂被老師教育,下課和同學們開心的打鬧,雖然不知為了什麼,但很快樂。今天我們一起回到過去,回到那個不知疲倦、精力過剩但很開心的小學時代。
  • 端午吃鹹鴨蛋寓意什麼?共兩種說法,但在遼寧阜新人眼裡又不一樣
    端午將至,除了必吃的粽子,鹹鴨蛋也是不可缺少一道美食。雖然端午節吃鹹鴨蛋是沿海地區的習俗,但憑藉鹹鮮的味道和細膩的口感,尤其是紅油流沙的蛋黃,鹹鴨蛋成功出圈,如今在內陸地區也很受歡迎。至於端午為什麼要吃鹹鴨蛋有兩種說法。
  • 可愛老頭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
    很少會有文人喜歡這種開的濃烈香味也濃烈的花,但是汪老寫出這樣的文字,倒也體現了他的隨性淡然心態,活著就是要痛痛快快,何必在意別人眼光。在他的身上,似乎看不到文人的架子,更多的是對生活和文學的熱愛。相信所有人都記得《端午的鴨蛋》這篇課文,那冒著紅油的高郵鴨蛋,讓我們同著汪老一起瞧不上他鄉的鴨蛋了。在生活裡,汪老也是個十足的吃貨。
  • 又是一年端午節,粽子,艾蒿,紙葫蘆,五彩繩,老梅河口習俗了
    我這裡的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會掛紙葫蘆,插艾蒿,戴五彩繩,吃粽子,煮鹹鴨蛋。小時候也偶爾見過一下一些東北的家庭,將艾蒿泡在水裡,在端午節的清晨,用泡好的水洗把臉,老人們說這有祛病驅邪的功效。不過,如今的東北,很少見到有人在端午節這一天用艾蒿水洗臉了。
  • 為什麼尼古拉斯·彩燈要代言這款鹹鴨蛋?
    這是由陳曉卿擔任總導演的《風味人間》第二季第6集裡的內容,第二季已於6月更新完結,在豆瓣取得了9.1的高分。其中有多集涉及到了江蘇美食,高郵鹹鴨蛋就是其中之一。 未知高郵人,已知高郵蛋。頻頻亮相的高郵鹹鴨蛋不禁另人疑惑: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為啥子高郵鹹鴨蛋最出名?
  • 語文課本裡的旅遊景點,沒想到遍地都是雷!
    聖地巡遊不稀奇,從小出現在語文課本中的各種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哪一個不是心生嚮往。長大後有資本有空餘去聖地巡遊,有時卻也萬萬沒想到「遍地都是雷」。有的景色真的是讓吾等凡人,只能詞窮地默默欣賞;有些景點一旦掌握不好遊玩的時機,不光期待會落空,連錢包也得竹籃打水一場空啊。
  • 汪曾祺,他筆下的蘇州味道絕了!
    三人之中,梁實秋是偶爾談吃的學者,醉翁之意都是一個「雅」;陸文夫是糖醋現實主義的作家,字裡行間藏著的都是江南的蘇州味道;汪曾祺呢,就這麼說吧,如果他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定是位接地氣的美食博主,妥妥的百萬大V。
  • 中華老當家|語文課本沒有告訴你的事
    煮得不夠熟不吃,煮太爛的也不吃,這也不吃,那也不吃,要糧食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還是在沒有微波爐也沒有電磁爐的春秋時期,這要求,一看就是老吃貨了。按照他內心的真正想法,當是庖丁鼓刀,易牙烹熬(老餮賦)——就差沒想請灶神給他親自下廚了。
  • 醃鹹鴨蛋,只加鹽是「外行」!多加4種料,10天醃好,流油又起沙
    端午節的3天小長假,一轉眼就過完了,大多數人都覺得沒玩夠吧,恨不得再多放幾天,然而今年已經過半,快加油實現小目標吧。作為傳統佳節,端午節必吃的食物除了粽子,還有鹹鴨蛋。優質的鹹鴨蛋鹹香適口,蛋黃掰開後直流油,連吃3個都嫌不夠。
  • 端午節放假已公布,假期除了吃粽子,家裡多囤這4樣,過足嘴癮
    三天小假期,有的人選擇約上好友出門遊玩,有的人選擇窩在家裡看劇,很有沒有熬夜的人,也會選擇這樣一個機會好好的放縱一小自己,平時工作忙碌的人也可以在短假期裡輕鬆一下。不管你是屬於哪一種,吃食總是必不可少的,說起端午節裡的吃食,粽子自然是當仁不讓,但除了它,這4種美食,你不容錯過。無論是在家追劇,還是約朋友閒談都很合適,讓我們接著往下看吧。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我們家鄉還有這種風俗,寓意人丁興旺光宗耀祖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快要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有一個小長假,在這個小長假裡,家家戶戶忙著包粽子,煮鴨蛋,掛艾草,還要準備雄黃酒,全家人一起吃上一頓豐盛的晚餐。我們家鄉多數吃肉粽的,大塊五花肉加上一個鹹蛋黃,肥瘦均勻吃起來一點也不覺得膩。加入蛋黃後入口有著沙沙的口感,伴隨著濃鬱的鹹蛋黃味,趁熱吃口感更棒。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人丁興旺,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 你絕沒有吃過的「蟹黃」炒「蟹膏」
    你絕沒有吃過的「蟹黃」炒「蟹膏」秋風來,蟹兒黃!九雌十雄,這都說明了在這個仲夏的季節是吃不到肥美的蟹兒。更別說色澤鮮豔,呈橘紅色,滿滿黃油的蟹黃;以及甘甜,香滑爽口的蟹膏。那你吃的啥?鹹鴨蛋,我們用高郵的鹹鴨蛋;來呈現!袁枚的《隨園食單》「醃蛋以高郵的為佳,顏色細而油多」更有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鴨蛋》中的「高郵鹹蛋,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這都是它入選的理由。我們選用的是端午左右醃製的,剛好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中途我們可以不用再加半粒鹽;味道就更自然了。
  • 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呢
    馬上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一期,我們就不講車啦,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端午節咱們都有什麼習俗呢?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深受全國人民的重視。記得小時候的語文課本裡還講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包粽子,賽龍舟。
  • 最牛的3張語文插畫,尤其是第一張,欺騙了我們整整30年!
    長大工作繁忙,偶爾回家看到了堆在角落裡被遺忘了的小時候的課本,百無聊賴打發時間隨意拿出了一本來看。這不看不要緊,一看竟然勾起了我的興趣,這些課文和插圖現在看來仍然歷歷在目,甚至能背下來。但是當時你肯定不知道這3張最牛的語文插畫,尤其是第一張,欺騙了我們整整30年!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汪曾祺在寫切西瓜時,他這樣說道:"先將西瓜泡在井裡,撈起後一刀下去,喀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他寫的這樣微妙而有趣。他還經常寫「慢」,是怎麼樣一種慢法呢,是慢中有趣。後來,這個同學還被拍進了電影《無問西東》裡。汪曾祺文章的背景大多是亂世,作為一個文人,他感興趣的,是亂世之中「慢」和「淡「的生活。無論風雲怎樣變幻,人的日常仍堅不可摧。哪怕炮火連天,吃總要吃,睡總要睡,該做的事,天打雷劈也得辦。這是他的生活哲學,無論時代和環境多麼糟糕,仍要保持樂觀從容生活。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又是一年端午節,祝大家端午安康啊!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源嗎?我想你一定會說,這誰不知道啊。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更何況,吃粽子的魚應該是素食吧,它也不吃肉啊;真正吃肉的魚,也不會吃棕子。所以,扔粽子根本就不管用。至於用酒把魚醉倒,更是不可能。所以說,這個來源根本不靠譜,書上是騙人的。其實仔細想想也對,這個來源出自語文書。語文書上的錯誤還少啊,什麼愛迪生、愛因斯坦的故事,不都是編的啊。語文書是為了教學生認字、培養文學素養的,可不是正兒八經的的歷史。
  • 學渣語文課本走紅,歷史名人被喬裝打扮,老師:來我辦公室一趟
    課本對學生的意義非凡,課本中的知識是濃縮的精華,能讓學生一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一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果學生沒有了課本,就相當於軍師沒了地圖,士兵沒了武器。學渣語文課本走紅,歷史名人被喬裝打扮,網友:三天沒挨打了?學渣的這個精彩塗鴉就是以曹丕的畫像為基礎,將其喬裝打扮成了網癮大叔。看他橫眉怒目對著電腦玩遊戲的樣子,像極了不知進取的中年大叔。但其實歷史上的曹丕,不但完成了北方地區的統一,還恢復了西域的建置。
  • 汪曾祺:文壇上的美食家 | 鳳凰副刊
    即便人在課堂上也低著頭幹自己的事兒,到頭來,還說朱自清教授講課講得不行,太死板,沒吸引力,總是抱一大堆卡片讀給學生聽。汪老二十歲發表小說。按理他寫京劇《沙家浜》之後本該大紅大紫,結果紅了別人卻沒他什麼事兒。直到他六十大壽之後發表《受戒》《大淖紀事》等一系列小說之後才「火」起來。《受戒》是寫小和尚的一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