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 2018 年 6 月 2 日-5 日,美國消化疾病周(DDW2018)在波託馬克河畔的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丁香園來到會議現場,與武田醫學部「武冠中西」第一現場合作,為各位同道第一時間帶來大咖視角的熱點速遞。
在全世界範圍內和不同年齡的人群中均已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工業化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感染率更高,且感染年齡更小。因此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知曉率,加強人群幽門螺桿菌篩查及幹預意義重大。
丁香園在 DDW2018 現場就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狀況及治療進展採訪了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唐承薇教授。
ccvideo
丁香園:謝謝您接受丁香園的採訪,首先請您介紹一下我國目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概況?
唐承薇教授:中國人群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較高,在全球來說我們屬於高感染地區。中國約一半的人口可能感染幽門螺桿菌,尤其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和衛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更高。從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來看,近些年的變化不大。在一些經濟狀況比較好的城市,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有所降低,但中國總體的感染率仍然在全球偏高。
丁香園:目前我國在幽門螺桿菌治療上的觀點是什麼,與國際觀點有什麼異同?
唐承薇教授:在中國對於幽門螺桿菌的治療尚存在很多爭議。當然,中國學術界基本緊跟國際學術界,尤其對於京都全球共識、馬斯垂克 V 佛羅倫斯共識,中國學者普遍在學習應用。目前來說,對於臨床上檢測出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還是主張根除。但由於臨床上存在一些不可抗衡的因素,比如病人的年齡、接受程度等,以及一些社會衛生經濟學等方面的問題,總體來說,目前我國的學術界對於幽門螺桿菌的治療還是存在很多爭議的。
隨著大家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認識不斷深入,對於臨床診療中存在的問題可能會逐漸達成共識。我認為中國還是需要有一些深入的本土研究,考慮到中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大國,究竟如何應對這群微生物,中國科學家應該要有更多相關研究。
圖:唐承薇教授在 DDW 現場接受丁香園採訪
丁香園:您認為我國幽門螺桿菌根除率低的主要障礙是什麼,應該從哪些方面提高?
唐承薇教授:過去臨床上幽門螺桿菌根除使用三聯療法,但隨著感染人群廣泛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耐藥性增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降低。目前普通推薦的是含鉍劑的四聯抗幽門螺桿菌療法,療程也從過去的 1 周增加到 2 周。但是很多醫生還是有一些擔憂,隨著藥物劑量增大、療程變長、藥物數量增加,耐藥率還在增加,會不會導致以後無藥可用了呢?因此,很多醫生對於低危病人並不主張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除。基於此,我覺得臨床決策確實需要根據臨床實際情況,而不是簡單的遵循共識。
其他的障礙,主要是病人依從性不夠好。藉助媒體的傳播力量,很多病人在檢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後,有主動要求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意願,但有些人依從性並不好。為期 2 周的抗生素治療產生的不良反應,對於有些病人來說也難以接受。因此病人的依從性也是幽門螺桿菌根治的一個難點。
丁香園:幽門螺桿菌與胃癌關係密切,關於幽門螺桿菌的致癌機制,近年有哪些熱點進展?
唐承薇教授:近年來還是取得了很多進展。由於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聯發現很早,WHO 已經將其定為一類致癌原。對於中國來說,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達到一半,但胃癌的發病率也只有十萬分之幾,所以對於其致癌機制還是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從目前的研究進展來看,應該主要是易感人群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後發生慢性炎症,尤其是上皮細胞炎症的慢性化,再加上病人的遺傳易感性,容易發生胃癌。
丁香園:本次 DDW 上關於幽門螺桿菌的研究,有哪些值得關注,請您推薦和點評一下?
唐承薇教授:本次 DDW 大會上,幽門螺桿菌相關的內容熱度不高,臨床方面總體來說新進展不多。在這次會議上,我國大陸、臺灣,以及日本的學者在會議上報告了一些幽門螺桿菌治療的新進展。對於抑酸新藥沃諾拉贊,在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方面也有一些臨床研究,似乎效果比 PPI 要好,但是這樣的結論還需要大樣本的研究來論證,另外也還需要在中國人群當中進行更多的研究。
幽門螺桿菌基礎研究方面,美國、日本學者做的比較深入。目前來說,很多學者反對一刀切地清除幽門螺桿菌,是因為有些病人感染的幽門螺桿菌是低毒菌株,另外毒株的活性與胃內環境也有關係。有些人感染的幽門螺桿菌一直處於低毒狀態,對胃黏膜的侵犯弱,引起長期慢性炎症的機率小。而攜帶有致癌基因 Cag+ 的毒株感染人體後很快處於高毒狀態,實際上只有這種毒株可能對胃癌有意義,全球學者也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對於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後沒有甄別的進行根除的觀念,還是需要改變一下。我們需要從精準醫學、個體化治療的角度,先區分菌株的狀態,然後進行針對性治療。這樣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和花費,提高社會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減少對抗生素的濫用。
沒有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臨床上難以取得很大的進展,所以我非常看中這次在會議上的基礎研究進展。對於 Cag+ 陽性毒株的致病機理,制衡毒株表型的影響因素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比如,基於毒株的 Cag+ 表型可以隨著胃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那麼對胃內環境做一些適當的調整,也許比抗生素還將更有效遏制幽門螺桿菌。未來,也許我們可以長期攜帶 HP,但並不發病,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