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有噯氣、反酸、腹脹等腸胃問題,我們通常以為這是自己飲食不規律或經常熬夜導致的偶爾不適:多喝熱水就好了。
(圖源網絡,侵刪)
但實際上,這很有可能是幽門螺桿菌在作怪!作為近年來混得風生水起的「網紅細菌」,它不但成功引起了世衛組織的重視(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幽門螺旋桿菌定義為Ⅰ類致癌因子),還讓一批無良商家蹭熱度賺了一波智商稅(如殺幽牙膏)。
今天,春雨君就來給大家科普一波:幽門螺桿菌持續感染會有哪些後果?沒有症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還要不要治療?根治後會不會再次感染幽門螺桿菌?
「太長不看」版:
1.在世界範圍內,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都很高,平均值在50%左右
2.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的傳播途徑為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
3.大多數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
4.不管有沒有症狀,一旦發現感染幽門螺桿菌,最好接受根除治療
5.目前推薦的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主要是鉍劑四聯,周期10~14天
幽門螺桿菌與諾貝爾獎
1982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巴裡·馬歇爾(B.J.Marshall)和羅賓·沃倫(J.R.Warren)從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黏膜中首次分離並成功培養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簡稱Hp),他們也因此獲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只是這樣描述,你可能會說:不是吧阿Sir,只是發現一種細菌,就拿到諾貝爾獎了?
(圖源網絡,侵刪)
不要小瞧幽門螺桿菌的威力。Hp的發現是20世紀後期胃腸病學領域的重大事件, 開啟了胃微生物學的新時代,它革命性地改變了世人對胃病的認識及治療理念,現已證實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和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 (MALT) 淋巴瘤的主要病因。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呈螺旋狀或S形、微需氧的革蘭陰性桿菌,與其他致病菌不同的是,它非常「專情」,就喜歡定居在人胃黏膜層表面,人是幽門螺桿菌唯一的宿主。
(圖源網絡,侵刪)
在世界範圍內,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都很高,平均值在50%左右。其中發展中國家Hp感染率較高( 55%->95%) ,發達國家則較低。
在我國,由於地域廣闊,不同地區之間的Hp感染差異較大。如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約在40%-50%,而在西藏、甘肅等地,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能達到70%以上。
而且吧,幽門螺桿菌還喜歡「宿主從娃娃抓起」,許多人的感染都是在兒童期 (10歲以前) 獲得的,而Hp一經感染, 若不採取根除治療, 將終生攜帶。
(圖源網絡,侵刪)
攜帶有幽門螺桿菌的人群是最主要的傳染源,目前認為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的傳播途徑為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
口-口傳播比較好理解,如家人、朋友共餐時未採用公筷、未進行分餐,爺爺奶奶將飯嚼碎後餵孩子,父母對嬰兒的親吻,愛人之間的親吻都可能造成幽門螺桿菌的傳播。
糞-口傳播......當然也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
(圖源網絡,侵刪)
食用了被排洩物汙染了的水源和食物,及上完廁所後不洗手均可造成幽門螺桿菌的傳播。比如你在水庫池塘野泳的時候,發現上遊就有個「野廁」的喝進去的水是全噁心吐了,一起進去的幽門螺桿菌可能就定居了。
大多數人感染後無症狀
幽門螺桿菌之所以能遍布世界各地,不僅在於它能於胃酸中存活,還在於它們普遍比較「苟」。
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腹不適、疼痛、進食後飽脹、反酸、暖氣、食慾減退等症狀,嚴重者表現為周期性、慢性、節律性上腹痛及上消化道出血等,但大多數感染者其實是沒有症狀的(70%)。
從預防胃癌的角度來說,即使沒有症狀,一旦發現感染幽門螺桿菌,也最好是接受正規的根除治療。
(圖源網絡,侵刪)
幽門螺桿菌持續感染可導致胃黏膜組織出現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症細胞的集聚,進一步形成活性氧自由基,造成胃黏膜壞死,引發胃炎、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等一系列胃腸疾病,甚至胃癌。
尤其是有萎縮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抽菸)、長期服用非甾體藥物等人群,屬於胃癌的高危群體,更應該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
(幽門螺桿菌與胃部不適/圖源:123RF)
要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去醫院專門檢測,或體檢的時候加一個「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通過碳13/14呼氣試驗,結果為陽性即為感染。
根治後會再復發,治療沒有意義?
目前推薦的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主要是鉍劑四聯(鉍劑+質子泵抑制劑+2種抗生素),治療時間約為10~14天,90%以上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都可以被根除。
(圖源網絡,侵刪)
需要點明的是,指望「殺幽牙膏」來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畢竟牙膏只是在口腔裡chua chua chua,又吃不到胃裡去,即使有少量幽門螺桿菌被反酸帶到了口腔裡,那也只是「蝦兵蟹將」而已,牙膏根本撼動不了幽門螺桿菌的大本營。
醫學上使用四聯療法,短期服用鉍劑的安全性很高,短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也很少有不良反應,但服用抗生素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
目前推薦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黴素、四環素、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唑酮等,不同的抗生素會有不同的不良反應。
如甲硝唑+四環素會引起噁心、嘔吐,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會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瀉、皮疹,克拉黴素+甲硝唑會引起口苦、金屬味、舌苔厚膩等。
很多人擔心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這麼高,即使自己扛過了兩周的不良反應,根除了幽門螺桿菌,出去聚了個餐吃了個飯,不是又感染了嗎?
(圖源網絡,侵刪)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但實際上感染根除後的復發率並不高。幽門螺桿菌比較「欺軟怕硬」,大多數人都是在兒童期感染的,成年人其實是不易感群體。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之後的復發率比較低,只有1.7%-2.8%。
總之,感染幽門螺桿菌雖然可能沒有症狀,但一定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不管是出於疾病預防還是控制傳染的角度,一旦發現感染幽門螺桿菌,沒有特殊的身體原因的話,都應該進行根除治療。家庭成員之間最好也進行分餐制,尤其是大人不要對小孩子進行咀嚼餵飯,既不衛生也不健康。
編輯:春雨醫生
參考文獻:
[1]石樂琴,鄭榮梁,王秉瑞.幽門螺桿菌[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7(03):51-68.
[2]張田勘. 「殺幽牙膏」向消費者立了一道假靶子[N]. 中國青年報,2020-11-20(002).
[3]嚴天連.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誌,2020,47(11):783-786.
[4]王儒.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J].江蘇衛生保健,2020(11):50-51.
[5]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 等.中國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的專家共識意見(2019年,上海)[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2019,13(4):285-291. DOI: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9.04.004.
[6]麥日耶木姑麗·艾山,陳志芬.根除幽門螺桿菌在預防胃癌中的臨床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41(01):65-69.
[7]Malaty HM, Kumagai T, Tanaka E, et al.Evidence from a nine-year birth cohort sudy in Japan of transmission pathways ofHelicobacter pyloriinfection〔J〕.J Clin Mico 2000, 38:1971-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