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他為義理所累,終身困於冰天雪地中
日本戰國時代,上杉謙信是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的么子,幼名虎千代,元服時改名景虎,在繼承上杉姓時改名政虎,之後又獲得幕府將軍足利義輝賜名,改名輝虎,晚年剃度出家後則以謙信為號,上杉謙信就此正式出現在歷史記錄中。
上杉謙信幼年時期按照當時的慣例,在7歲那年被送到佛寺,進行禪學與文武兩道的修行,這是當時沒有繼承權,排名靠前的兒子的處置方法。如果擁有繼承權的兒子身亡,在佛寺經受教育的孩子將會成為下一位繼承人。不過,幼年的上杉謙信對於修煉並不感興趣,經常找寺院僧侶的麻煩。
其實上杉謙信並不討厭佛教本身,人人都知道他這一生都是昆沙門天的虔誠信徒。昆沙門天是守護佛教的四神,也就是四大天王的其中一位,負責鎮守北方,又名多聞天。由于越後位於京都北方,而昆沙門天的工作就是保護天皇和將軍所在的京都不受來自北方的災害侵襲,因此上杉謙信把自己比作昆沙門天,藉此彰顯自身職責,也祈求昆沙門天的法力能夠保佑自己。
對於拿血氣方剛的謙信沒轍的僧侶們來說,長尾為景(謙信之父)病故是個意外的好消息。由於嫡子晴景體弱多病,長尾家勢必只能讓謙信還俗,如此一來他們便能從這個大麻煩的手中解脫。事實上,在佛寺中,上杉謙信接受了最優質的繼承人培訓,當時為了避免繼承人出現意外,會讓二子和三子同樣接受繼承人教育,避免出現繼承人身亡家族就此滅亡的慘劇。
上杉謙信在14歲時獲準還俗,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戰國生涯,在面對越後彼此起伏的叛亂,上杉謙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獲得了家臣信賴,但也就此拉開長尾家的繼承人之爭。19歲時上杉謙信獲得家中大部分家臣支持,取代兄長成為長尾家的家督,平息了繼承人之爭,越後國的實際統治者就此誕生,不久後一個意外之喜降臨到長尾家。
雖然戰國時代的天皇和將軍早已失去權力,各地群雄若想獲得大義名分,還是必須與京都的朝廷和幕府打好關係。不過,從越後上洛的途中可能會遭到敵人從背後或側面偷襲,甚至還有被孤立後滅亡的風險,因此直接前往京都並不能算是一個保險的作法。
基於這樣的考量,上杉謙信在上洛前一定會先做好萬全的準備,並且只攜帶少數人隨行,將動員大軍的軍事活動全都集中在東方到南方的邊境一線,也就是敵人可能會趁他上洛時偷襲的地方。
室町幕府為了顧及關東地方的統治,設置了名為鎌倉公方的官職,隨著時代演進,鎌倉公方逐漸被古河公方取代,並且新設了關東管領作為輔佐,等到關東管領掌握實權的時候,該職務已經成為上杉家的世襲官職。
隨著戰國時代的白熱化以及小田原北條家的崛起,關東管領的實力與威信急速下滑,天文二十一年,公元1552年,止不住衰退的上杉家在出戰北條氏康時吃下關鍵性的敗仗,因此時任關東管領的上杉憲政只好拋棄尊嚴投靠謙信。當時,謙信的名字還是長尾輝虎。
上杉謙信在沒有認真考慮得失的情況下就答應派兵,一路從上野攻到相模,在包圍小田原城的期間,他在上杉憲政的強烈請託之下,答應繼承山內上杉家,並出任關東管領,獲得統治關東的大義名分。
直到去世之前,他總共向關東出兵13次,其中有8次在關東的戰事中度過新年。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得到關東的人心,每當上杉軍撤退以後,一切又會恢復到原狀,然而上杉謙信並不在意,自始至終都將託付給自己的大任視為第一優先。
投靠上杉謙信的人也包含北信濃的村上義請與高梨政賴,這使得他和武田家進入無可避免的敵對狀態,與武田信玄的川中島之戰更是打了5次之多。儘管和武田家敵對,但上杉謙信並非完全敵視武田家。
武田家曾經遭遇食用鹽危機,當時今川家和北條家聯合商人停止往武田家販鹽,企圖用不流血的方式削弱武田軍,這使得武田家遭遇危機,武田領內開始出現動亂跡象。得知此事的上杉謙信發出聲明,說自己會在戰場上一決勝負,不會用鹽來困擾敵軍,接著派人帶著鹽巴,送到屬於武田的甲斐和信濃。
這是日本戰國時代的美談——「送鹽予敵」的故事大綱。其實在上杉謙信心中,也有一套他自己的如意算盤。比上杉謙信大9歲的武田信玄正企圖拿下北條與今川的領地,對武田信玄而言,關東及東海將會是他優先考量的戰場,只要信玄把精力放在這些地方,謙信自己就能專心平定北陸的一向一揆,考慮到這些利害關係之後,謙信才得出現在應該要幫助武田家才是上策的結論。
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這對一生之敵的鬥智鬥勇還體現在戰場上。
第二次川中島之戰,上杉軍與武田軍對峙了許久,這場戰爭最後並沒有發生嚴重衝突,但是武田信玄並沒有安分地等待時機到來。他先是安排了由50名騎馬武士與大約300名足輕組成的伏兵,接著在武田軍的陣營面前放出了3匹馬,企圖在上杉軍來牽馬的時候,命令伏兵發動攻擊。
看穿對方陰謀的上杉謙信對全軍下令,就算馬自己走動面前,也必須對其視而不見。得知計劃泡湯以後,武田信玄意識到這種幼稚的伎倆不可能騙倒像上杉謙信這麼優秀的武將,於是他在翌日拔營,踏上歸途。面對上杉謙信這樣的強敵,武田信玄必須重新擬定新的戰略。
有人認為上杉謙信如果不和武田信玄敵對,日本戰國時代將會發生另外一種變化,但繼承了關東管領一職,也意味著上杉謙信必須履行職責,恢復上杉家對於關東的管理,這也是上杉謙信屢次出兵關東的關鍵原因。
關東屬於北條家實際控制,北條家又是武田家盟友,一家有難另外一家自然立即支援。這使得上杉家、武田家、北條家陷入惡性循環。上杉謙信必須要貫徹自己的義理,履行自己對於關東的管理。武田及北條因為盟約,自然聯手應對上杉謙信,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上杉謙信失去前往關東的通道及武田家背棄盟約,一切就此結束。
堅持為義而戰的上杉謙信,終身困于越後的冬天雪地中。雖然他的威名震懾了諸多戰國的大名,但對於義的狂熱,使得他根本沒有奪取全日本的可能,也許這也是他受人喜愛的一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