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壓力讓有些人的內心難免會產生無聊、焦慮、沮喪!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應該清楚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學法就是為了訓練自己的心識,強化自己的內在。佛法不只是知識,不只是學習四聖諦的知識,而是為了內心的覺悟。我們的心有股非常強大的力量,大到可以支配我們的心情和情緒,如果我們不引導自己的心,我們的情緒將會起伏不定,恐懼與焦慮更會隨之而生。因此,培育我們的心。佛陀說,一顆有接受訓練的心,才會帶來快樂。
要如何培育我們的心呢?
在生活中實踐培育正念的4個基礎教義。
第一,覺知自己的身體和肢體動作。清楚了知自己的一舉一動,即是活在當下。
第二,覺知自己的感受。無論是樂受或苦受,都不對其作出反應,只覺察感受是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的。
第三,覺知自己的心念想法。它和感受同樣是不停地生滅、變遷中。當情緒起伏不定時,顯示我們的內心極度不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快樂,不安穩以及無法寧靜的緣故。
第四,覺知我們的心理狀態有正面及負面心理層次。正面心理讓我們有正面的思想。但也不需對它產生反應。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看到其無常的性質。這就是培育心的四個基礎教義。像這樣,即使周遭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能安穩地活在當下。
此外,我們也應該學習如何與親友和諧共處。佛陀教導我們要實踐四無量心 – 「慈悲喜舍」。倘若我們缺乏「慈」愛,通常只會看到他人的缺點,之後自己又感到不快樂。當我們有「悲」心,就能包容別人的不足之處。而「喜」就是隨喜並與他人分享自己所有的快樂。此外,對於他人的讚賞或嘲諷,自己都能保持冷靜、轉念,然後放下之,則是屬於「舍」的崇高品德。擁有以上這四種素質的人,肯定能夠與他人相處和諧,融洽生活。
若想要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安穩地生活,我們就必須貫徹安頓心念的四個基礎教義。若要與他人相處愉快,則需要實踐四無量心。四念處與四無量心都必須依靠心識的培育而成就的。
例如:誦念慈經時,內心就得有慈愛;口說祝福語時,內心就得有悲心。佛法就是培育我們的心,沒有培育的心不會自律,它自然而然會導致我們通過身、口、意,一再造業。反之,一旦我們可以守住自己的心,就可免於再去造惡業。總而言之,佛法是我們的皈依處,我們必須將佛法融入生活中。大家也可以反思自己在過去數天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好好地、正確地運用佛法去應對當下的事物,調伏內心的不安。
有人覺得培育心識很難。確實,萬事起頭難,但只要堅持不斷地練習,我們終將會克服所有的難題。與其感嘆在行動限制令下的日子難過,不如將感嘆化為學習保持正念的力量,讓每一天都不白過、不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