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與別人相處時,要細察自己有沒有貪、嗔、痴、嫉妒、我慢等煩惱。假如清清楚楚知道內心這些煩惱非常深重,這說明自己沒什麼了不起的,修行還需要好好提升,千萬不能因為有一點境界就得意忘形。
嫉妒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當我們看到有人比自己優秀、有才華、受歡迎、漂亮或者有錢的時候,往往會鬱悶、不開心。嫉妒不僅讓你無法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而且他人的長處也變成了折磨自己的武器,讓你不舒服、很痛苦。如何擺脫嫉妒,讓自己的心靈重獲陽光呢?在佛教中,有很多對治嫉妒的方法,其中包括四無量心中的喜無量心修法。通過這些方法,不僅會讓嫉妒的程度大幅下降,甚至能夠將其消滅於無形,還能讓內心抵達非常自由喜樂的境界,快樂著每個眾生的快樂,幸福著每個眾生的幸福。
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礎,它包括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和舍無量心。慈無量心是願天下一切眾生能夠得到安樂;悲無量心是願天下一切眾生離開痛苦;喜無量心是願一切眾生不離安樂;而願一切眾生的心身不生起貪心、嗔心,願一切眾生的心相續生起平等心,這叫做舍無量心。因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議,無法衡量,其善根深廣難思,故叫做「無量心」;再則,修慈、悲、喜、舍時,其對境是所有眾生,因眾生數量無盡,所以也稱作「無量心」。喜是歡喜心,修喜無量心,即對眾生的安樂心生歡喜,就像自己在遠離痛苦、享有幸福時,心裡會無比高興一樣。
觀想思維
要先將自己的母親觀想在前面,然後對她修知母、念恩和報恩。每一坐裡一定都要有這三個修法,接下來就修喜無量心。這時,要將母親現在所擁有的無論是出世間修行方面的功德,或是世間的種種圓滿(如健康、長壽等)作為修行對境,進行如下四種思維而修歡喜心。首先是發願,願我母親生生世世不離開現在的快樂、幸福。其次是希求,希望母親不離開現有的世出世間種種功德,而且願她所擁有的一切善妙功德能更加增盛。然後是發誓,從現在起,為了母親不離開這些世出世間的功德,我要倍加努力。發誓以後,還應將這些誓言付諸實際行動。最後是祈請,願三寶加持,令我能夠讓母親不離這些快樂和幸福。
擴大對境
以上這四個過程都要一一觀修。修好以後,再換一個普通人的對境;對普遍人修完後,再換一個自己怨恨之人。起坐前,觀想天下所有眾生,對他們修喜無量心,願一切眾生永遠不離開快樂。此時我們要思維,一切眾生是我的父母,為他們創造利樂、減輕痛苦,是我的本分、我的工作。但是,如果不需要我的幫助,他們已經有能力為自己創造幸福、遣除痛苦,那麼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嗎?我為什麼還要嫉妒他們呢?
譬如,某項工作本來是要我來做的,如果另外一個人幫我做了,那我有沒有道理嫉妒他呢?當然沒有道理,從這個角度進一步擴展,我們就可以意識到:當眾生享有幸福的時候,我們不但不應該嫉妒,而且還要發願——祝願他們永遠不離開這樣的幸福,如此深深地思維,就是修自他平等的喜心。
對修行人來說,通過長期修習喜無量心的訓練,就能慢慢養成習慣,看到別人比自己好不但不會嫉妒,反而由衷地歡喜、隨喜,這就是修行人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