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關係中,相似性決定著我們對朋友的選擇,人們總是喜歡尋找那些與自己具有共同特徵的人作為朋友,智力也被納入考慮範圍。
相比於那些特別聰明、精明、能幹的人,我們大部分人更傾向於選擇普通人做朋友,而對於那些智力較低、反應遲鈍、思維僵化的人,我們雖不至於歧視他們,但要成為朋友也是非常困難的。
對於高智商的人來講,他們對朋友的選擇也遵循相似原則,因此與普通人之間的來往就不會顯得很密切,從而被人們歸為不喜與人交往的類型。
但其實他們或許有一兩個特別密切的朋友,相互之間往來特別頻繁,只是人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與人交往從來不意味著要交很多朋友,只要能夠跟所有人和睦相處,並且有一兩個知心好友,也就足夠了。
即使是那些特別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人,他們也並不會有很多真心朋友,大部分所謂的朋友都是他們迫於生活或工作壓力而不得不結交的。
因此高智商的人並非不喜與人交往,而是交往的對象比較少,看起來就會顯得很孤僻。
我們身邊大都是智商正常的人,智力超常者很少,智力低下者也很少。
根據有關統計,智商高於130的人僅佔全人口的2%~3%,這些人不僅智力發展超乎常人,而且通常還有著某方面的特殊才能。
相比於智力正常的人,他們在記憶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等方面都更加佔優勢,他們可能具有過目不忘的能力、極為迅速的心算能力、敏銳的感覺能力等各種能力。
研究表明,智力超常的兒童具有更高水平的類比推理能力,對自己的記憶能夠進行元分析,並且在解決問題方面的得分顯著高於智力正常組兒童。
除了認知活動具有顯著差異外,他們在自我概念、性格特徵上也有很明顯的區別。
例如高智商的兒童具有較高的創造性,這為他們成年以後進行發明創造、創業、提出有創見的想法奠定了基礎。
他們的求知慾更加旺盛,總是在為尋求事物背後的本質而努力。
他們好勝且自信,不甘落於人後,對於自己的不足頗感不滿,並以此為動力朝著目標前進,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目標,所以有勇氣去克服一切困難。
相比於正常人,他們有著更強的獨立性,這從小時候就能看出來。
有些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陪伴就能夠自己操弄玩具、完成各種活動,長大後他們比較有自己的想法,有著充分的自信去追隨自己的選擇,並且為之負責。
可見,高智商的人在許多方面都比正常人更加優秀,對於他們來說,他們有著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他們專注於自己的領域。
相比而言,我們絕大多數智力普通的人則比較喜歡娛樂活動、社會交往,或許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是導致高智商的人看起來不喜與人交往的原因之一。
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力觀,他認為人們有著八種不同的智力,其中一種便是社交智力。
社交智力指的是與他人的聯繫,比如我們試圖去理解他人的行為、動機或情感。
除了社交智力之外,人們還有著語言智力、數理邏輯智力、空間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自我認知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音樂智力等等。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觀是心理學家關於智力理論的一個裡程碑,它打破了以往人們以「智力分數」作為評判人智力的唯一標準的傳統觀點,而提出了對人的能力進行綜合考量。
根據加德納的觀點,高智商的人不一定具有高水平的社交智力,他們可能在數學、邏輯推理、運動等方面非常突出,但在社會交往方面可能得分比較低,這也是他們不擅長與人交往的原因之一。
我們經常會有一種錯覺,好像越是高智商的人,越不喜歡與人交往。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智商與社會交往的意願並沒有相關關係,低智商的人可能有比較孤僻的性格,而高智商的人或許樂在其中。
總之,有些高智商的人可能對人際交往不太感興趣,但並非絕對。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