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到一個人高智商、十分優秀的時候,那個人一般都是在獨自看書或者是獨立思索,又或者是一個人在做事。
為什麼當我們看到高智商的人時,他們都是在獨處呢?
社會學家認為,眾多生物當中,能夠群居的物種都是智力最高的。因為個體越多越集中,反而越不容易共生共存。
所以,越能夠處理好這樣的共生共存關係,就越能體現出智力高。然而,像人類這種靈長類動物,既能表現出群體性,也表現出個體獨立性。
一些成功人士,常常偏好獨處一地。對他們而言,朋友是可有可無的。因此,他們沒有太多的社會交際關係。他們總是會脫離群體,這應當如何解釋呢?
有科學家以為,這樣高成就的成功人士之所以遠離社交,其根本原因在於與他人產生過多的交際,會讓他們的幸福感降低,使他們分心,無法集中精力專注於自己的領域,這對他們所要追求的遠大理想或者目標存在幹擾。
就這一觀點來說,很多心理學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惺惺相惜,志同道合
通過對人們日常朋友圈的觀察,不難發現是惺惺相惜、志同道合者的聚集。
高智商的人,也喜歡與相同水準的人進行相處交流,從而共同進步。在這樣的互補互助下,他們都成為了「正常人」中的一員,甩開「不合群」的標籤。
不過,高智商人群依舊是少數派,屬於小眾、邊緣群體。這樣的身份,無形中減少了他們的社交關係。因為,他們和普通人進行交流時,會因為認知和閱歷的不同而感到尷尬。
少言寡語聽得明白,但連在一起就是對牛彈琴。所以,這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不合群。
成就越高的人,就越不容易受到外人的影響。
他們更喜歡獨自居住,一個好的環境對於他們而言是非常必要的,能夠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價值。
在大多數情況下,智商高的人會帶有一種生人勿近的氣場。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氣場所產生的原因是,過多的人數給他們帶來了壓力。高智商的人往往不喜歡與人交際,在某些程度上來說,屬於「他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
人們在社會群體當中,都不希望自己太過與眾不同。通常會認為相同階段的人更好相處,這就決定了很多東西只會被特定的群體接受。
高智商的人群相比於普通人群,更傾向內心獨處。性格內向和外向的差異,在於精神方向上的不同。內向的人善於自我反省,他們大多希望獨自的思考和閱讀,對於探尋精神和內心層面的目標更為專注。
他們時常給人以「人中謫仙」的錯覺,看起來不容易與他人接觸。高智商的人會主動遠離人群,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尷尬的交流,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不用太過在意他人的存在。
他們對待陌生人的態度是敬而遠之,通常擁有屬於自己的小圈子,只會與特定的人聚會。若是沒有能夠讓他獨自思考的環境,他們往往會十分抗拒。
普通人一般很難處理好理性和感性,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甚至經常會向他人傾吐負面情緒。而高智商人群則全然不同,這樣的人自我掌控能力很強,即使觸碰了他們的底線,情緒也很難外顯。
高智商的情感
大多數人認為,高智商的人通常是理性大於感性。覺得這樣的人沒有太多的情緒化,有些不近人情。他們似乎更想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這樣的觀點,就是高智商人群朋友較少的原因。
智商高的人可以通過細節,來推測一個人真心與否。例如,偵探在詢問一個人之前,就能通過觀察細節得到許多情報。
所以,這類人都具有超強的洞察力,看待人、事、物都很清晰。他們一般在交流中顯得沉默寡言,其實,是因為他們不喜歡用客套說辭來應付他人,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直擊問題的核心。
這樣的人能夠合理運用自己的各方面優勢,在行業領域裡有所作為。
簡單來說,智商高的人不能很好的交際,屬於正常的現象。他們獨行於世,可以在崗位中發光發熱,只是相同思維的人太少,顯得不夠合群罷了。
付費心理課程《心理學與生活》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