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作為我國最古老的軍事武器之一,在很多戰事中都會用到它,在古代貴族子弟中,除了琴棋書畫,弓箭騎射也成了他們的必學課時之一,尤其是清朝的皇室貴族,因為他們屬於滿族,所以騎射這兩門課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皇帝還會時不時的考察他們的騎射功底,在清朝的歷史上,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都是馬背上出來的皇帝,尤其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基本上清朝就是他們從馬背上打下來的。
在早期一點,弓箭的出現是在30000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最初是用石片或者貝殼磨成程尖利的形狀,把它安裝在矢杆的一端,再到後來就演變成了用木棍或者竹竿,將它們削成一定的長度來代替矢,在孔子編訂的《詩經》中,第二百二十九篇也有提到「騂騂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婚姻,無胥遠矣」。
從這一點可以證明,早在公元前,弓箭就已經形成,並且已經作為了戰事中最為主要的武器存在,但是有一點讓人疑惑的是,如果在古代戰爭中,守城士兵的箭用完了怎麼辦?其實關於這一點,古人也早就想到了對策,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還記得三國時,草船借箭的故事呢?
公元208年,曹操舉兵南下伐蜀,劉備表兄劉琮最先率荊州百姓歸降,劉備聽聞後退守江陵,曹操得知後從襄陽開始圍攻劉備,果然打的劉備大軍毫無反手之力,隨後曹操又準備乘勝追擊,一舉伐吳,但卻不知劉備暗中已和孫權聯盟,在曹操南下至赤壁時,兩軍多次交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原本這一戰中,曹操不管是在人手還是兵力上都是佔了上風的,但是最後卻還是被劉、孫兩家大敗與赤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在曹操與孫權在濡須口對峙的時候,兩軍僵持不下,孫權屢屢像曹軍挑釁,但曹操都置之不理,一日,孫權獨自乘坐一艘大船前來,船上只有寥寥數人,曹操一見果然上當,然後下令朝著孫權的船射箭,他以為這樣就能先擒下主謀,或者殺死孫權,而一旦孫權死了,吳軍就失去了主力,劉備更加不成氣候,於是並沒有細想孫權真正的來意。
就這樣孫權在曹軍面前來回走了五六圈,船上射滿了箭支的時候,孫權下令返回,回去後他讓人將船上的箭拔下來一數,差不多有十萬支之多,其實在當時,孫權大軍的箭支早已用盡,他想出這一辦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填充己方的物資,好有能力繼續接下來的應戰,曹操這才發覺上當,只嘆「生子當如孫仲謀」,用別人的箭來填充自己的物資,這樣聰明的做法,也只有奇才才能做得出來。
其實在我國很多歷史戰爭中,都有這樣的案例,因為打仗時物資稀缺,再加上製作一把弓箭的成本價不低,士兵們又需要大量用到弓箭,這樣的消耗並不是每一場戰事都用得起的,於是古人就想了個辦法,那就借用敵人的,這樣就就不會讓自己只有挨打的份了,而且還能填充自己這一方面的物資。不少網友看後覺得,古人的智慧真是令我們想不到的高明,原來草船借箭並不是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