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守城士兵的箭用完了怎麼辦?別慫,古人套路多著呢

2020-12-14 舊史泛舟

中國古代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期間戰亂頻發,王朝更迭頻繁,使得百姓對於戰亂都早已習慣,但是他們身處亂世的時間也只佔據了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而且一個王朝的延續至少都有數百年,那些被國家庇護的百姓不會遭到過多的苦難。

而在戰爭中,對敵的雙方除了士兵人數的比拼之外,還有在武器上的比拼。而人類所使用的兵器也在不斷進步中,從石器到後來的鐵器,造成的傷亡也更加巨大。而古人攻城略地最常使用的武器就是弓箭,弓箭射程遠,只要射箭的人臂力夠大的話,足以射穿敵人。

弓箭的起源早在數萬年之前的石器時代就已經初具雛形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樣式和後來有很大的差距。當時的原始人把竹子等有彈力的物品製作為弓臂,再用削剪的竹枝以及木棍來充當箭矢,這就是最早的弓箭。

後來隨著技術的發達,從竹箭演變為後來的水箭、半邊扣箭、點鋼箭等等。古代戰爭是冷兵器的時代,相比於刀劍這類的近戰武器,箭的殺傷力與射程都遠在它們之上。到了漢朝,弓箭還演變出了弓弩,弓弩是加裝了某種機械之後,與人力射箭相比,弓弩能達到更遠的射程,就算是普通小兵在弓弩的幫助之下,也能成為百步穿楊的神射手。

只不過,無論是弓箭還是弓弩,也有一個弊端,一般在對戰的時候,射出去的箭支實無法收回,尤其是在守城戰中,弓箭完全成為了一次性的消耗品,到最後彈盡糧絕之時,士兵們又該怎麼辦呢?

關於這個問題,孫子就曾經提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法。在《孫子兵法》裡說「取用於國,因糧於敵」。也就是說,在作戰之時,當己方的物資消耗殆盡,那就從敵人手中去獲取,如此簡單快捷的方法在普通戰鬥中被廣泛運用。而到了守城之戰時,士兵們是無法離開城池的,也就是說無法從敵人手中獲取物資,這個時候就得另闢蹊徑了。

做到這樣成就的守城名將,正是唐朝的張巡將軍。當時他在雍丘,面臨著敵軍的圍困,無法外出求援,就連物資雍丘城內也在一天天的大量消耗中,眼看箭支用完,士兵們缺少武器,但是敵軍絲毫沒有撤退的跡象,他乾脆就想出了個絕妙的方法。

張巡將軍命令手下一起扎出了有數千個的草人,等到夜晚降臨,模糊了人們的視線,他便派人把這些草人給垂吊在城牆上,還故意讓人弄出了巨大響聲。如此一來,敵人都以為他們趁著夜色偷襲,驚慌之下都先後用箭朝著這些草人射去。

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後,張巡將軍順利地從敵軍手中「借到」了數十萬支箭,成功守住了雍丘城。

這件事情被記載到了史書中,沒有任何誇張的成分。而後來羅貫中從這件事中汲取了靈感,便有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實際上借箭的人是另有他人。

相關焦點

  • 古代士兵守城時,箭全部射光了怎麼辦?別慌,古人的智慧不得不服
    在漫長的歲月中,箭演變出了木兔叉箭、水箭、半扣箭、尖鋼箭等多種門類。但無論箭類如何發展,其最基本的構型都是箭杆和箭頭,只不過是材質和形狀不同而已。在整個冷兵器時代,戰場上都少不了弓箭,尤其是守城兵器。在很多關於戰爭的古裝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人們在守城的時候,使用最多的武器就是弓箭,可以趁火打劫,藉助地心引力的作用,給敵人造成儘可能多的傷亡,只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這些守城的人是不能隨意出去的,箭一出去就很難恢復了,萬一燈都滅了怎麼辦?別擔心,古人有很多套路。
  • 古代打仗,守城士兵箭用完了怎麼辦?網友:老祖宗的智慧讓人嘆服
    弓箭作為我國最古老的軍事武器之一,在很多戰事中都會用到它,在古代貴族子弟中,除了琴棋書畫,弓箭騎射也成了他們的必學課時之一,尤其是清朝的皇室貴族,因為他們屬於滿族,所以騎射這兩門課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皇帝還會時不時的考察他們的騎射功底,在清朝的歷史上,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都是馬背上出來的皇帝
  • 古代攻城戰中,守城士兵箭支射完了咋辦?史學家:古人滿滿的套路
    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創造出弓箭並開始使用了。具體來說,弓箭成型還是在石器時代,那時候,人們把有彈力的棍棒(比如竹子)彎曲做成弓臂,然後重新拿一根棍子,把棍子的一頭削成尖尖的形狀,這就是最早期的箭矢。
  • 古代士兵打仗前,為何要把箭往糞裡插一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古代士兵打仗前,為何要把箭往糞裡插一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古時候打仗,如果哪方軍隊掌握了更好更多的刀劍等冷兵器,那麼這一方勝利的把握就會增大。古戰場的遠程攻擊武器,論其中的王者,一定就是弓箭了。起初的箭,做起來十分簡單,甚至有些粗糙,找一根木棍或者竹竿,砍到一定的長度,再把一端削尖,箭就做好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弓箭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級,後來,人們還在箭尾處加上了箭羽,就進一步增加了箭矢發射出去之後的精度和穩定性。古人為了進一步加強效果,還發明了毒箭,即在金屬矢上塗上毒藥。毒箭的發明者是後漢時期的耿恭,而在三國時期,毒箭的運用達到了頂峰。
  • 古代大軍攻城,守城士兵投石射箭,卻不推翻梯子,這是為何?
    面對木梯上源源不斷的士兵,守城將士們只好投下一顆又一顆巨石,企圖將敵軍砸下木梯。面對這樣的情景,很多人可能都想過這樣一個深刻的問題:既然擔心敵人利用木梯登上城樓,那為什麼士兵寧願搬來重千斤的石頭,也不願直接推倒架在牆上的木梯呢?畢竟沒有了木梯,敵人的威脅也就不足為懼了。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請大家跟著我一起往下看吧。
  • 敵軍梯子都搭上城門口了,守城士兵為什麼還不敢推?他們在等什麼?
    古人如何攻城 古代人帶兵打仗很多時候都是秘密進行的,真正揮旗喊開始的很少。 古代的戰爭分為很多種,有的是運動戰,有的是陣地戰,而有的是攻堅戰,歷史的戰爭大多數都是攻堅戰。 什麼是攻堅戰呢?
  • 古代攻防戰:守城要做哪些準備?
    更有甚者,直接在城池外圍的竟、河流以及小河裡面投放毒藥,這一招,古人可謂百試不爽。當然在做這些之前,勢必要將己方的糧草物資準備齊全。糧草物資一場戰爭,最終能夠獲得勝利的,多半是後勤有多保障的,除非是持久戰,邊生產邊打仗的案例比比皆是。
  • 古人打仗前,為何士兵要把箭往糞池裡浸泡一下?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弓箭是古代冷兵器中最致命的武器之一,在進攻防守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三國演義》中就有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情節,相傳在赤壁之戰時,周瑜嫉妒諸葛亮之才,便故意以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為難諸葛亮。但諸葛亮卻答應了下來,在船上扎滿了草人,誘使多疑的曹操射箭,進而「借」得箭矢十萬餘支,完美破解了周瑜的計策。
  • 射過去的箭會被撿起射回來嗎?別擔心,古代打仗箭杆比箭頭貴多了
    但其實,先不說這些小說作者不知道各國古人對弓箭生產的規定有多嚴格。就單說箭,這些小說作者其實也犯了想當然的錯誤。有些小說作者認為,箭矢這種消耗品,只要像做筷子一樣把木棍車成圓杆,再加上鑄造生產的箭頭,主角的弓箭部隊手上就有用不完的彈藥了。但其實,箭支的生產其實遠沒有那麼簡單。
  • 古代打仗用雲梯攻城,守城士兵寧願辛苦砸石頭,為何也不推倒雲梯
    導言云梯是古代屬於戰爭器械,用於攀越城牆攻城的用具。自古以來戰爭便是一個十分殘忍的詞語,比如常常看古裝電視劇的朋友,會見到這類的情景,大將一聲令下,兵士們喊著殺,就一起向前衝,但也許會有一些人備感疑惑,每一次戰鬥,只要是碰到攻城,兵士們便會搬著雲梯往城牆上面爬,為什麼守城的人不將梯子推倒,反倒任憑雲梯靠在牆頭上呢?沒有高端的武器裝備,全靠冷兵器的古代。
  • 古人打仗,先要把箭拿到糞池裡泡一泡,為何?古人的智慧太高端
    首先弓箭如果想要發揮出最大的威力,需要有大規模的弓箭手方陣,但在古代弓箭手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不僅需要有強勁的臂力,還需要良好的耐力,僅僅這兩點就已經決定了培養一名弓箭手所耗費的資源遠在普通士兵之上。而且古代弓箭的準心極差,這也導致弓箭手的命中率並不算高。
  • 古代守城士兵都咋想的,不推梯子卻往下扔石頭?
    我們看的一些影視劇中,攻城是最為精彩的片段,士兵們拿著梯子搭在城牆上,一波一波的士兵開始瘋狂的向上爬,守城的士兵們就會從頂樓向下扔石頭,甚至是潑糞。觀眾們看了都十分著急,難道就不能直接把梯子推倒嗎?那麼在歷史上,守城的士兵有沒有推倒梯子呢?答案是沒有,因為根本推不倒。
  • 古代守城戰中,為何士兵寧可費力氣搬石頭砸,也不願推倒梯子?
    古代城池絕大部分都會為了準備防止敵人攻城,因此守城的一方都是有著極大的地利優勢的。所以古代名將都是儘可能少地打攻城戰的,《孫子兵法》上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 古代攻城戰爭中,前排士兵怎樣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看一些有攻城場景的電視劇,進攻方士兵必定扛著梯子登城,守城方則可以較輕鬆的化解。首先可以放倒梯子,不然就石頭、滾木此後,再不行倒油、點火,攻城方士兵叫苦不迭、損失慘重。真如影視劇中攻城方士兵損失十之八九,那前排士兵是如何克服馬上就要陣亡的恐懼呢?首先是士兵的前途問題。
  • 古代打仗前,士兵為何會把箭在糞便裡插一下?原因很歹毒!
    將士們取出箭頭一看,毒已滲入骨頭,勸關羽回荊州治療。關羽決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將士們見關羽箭傷逐漸加重,便派人四處打聽名醫。一天,有人從江上駕小舟來到寨前,自報姓華名佗,特來給關羽療傷。華佗用刀給關羽刮骨去毒,帳裡帳外的人都面色如土,而關羽卻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刮骨療傷」的故事。
  • 古代打仗:明知前排必死,為何士兵還搶著上?想當前排還得託關係
    平時在看古代戰爭影視作品的時候,都會驚嘆擋在最前面的那一排士兵,第一排的士兵扛著梯子登城衝鋒,而城牆上的守軍則放箭、扔石頭、倒火油拼死抵抗。如此的勇猛不怕死,要知道衝在最前面的士兵在攻城上雲梯的時候,那都是九死一生,為何他們明知道危險還要往前衝呢?他們真的不怕死嗎?其實有這3個原因。
  •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吃飯,為何一開戰,糧食就不夠吃了呢?
    相信很多人都是有一個疑問的,為何古代打仗的時候,總是會缺糧食呢?天下的人口都是固定的,不打仗也是要吃糧食的。可是,不打仗的時候,就不會缺糧,一打仗就缺糧食了,這是為何呢?長平之戰趙國缺糧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秦國和趙國有一場長平之戰,根據《史記》的記錄,這一次趙國的失敗,多少是和糧食的缺少有關係的。
  • 戰場神操作:古代軍隊成千上萬人,打仗時怎麼解決如廁問題?
    尤其是在古代,行軍打仗的途中,成千上萬人聚眾扎堆,那麼單是排洩物的數量就會十分驚人,甚至能達到「噸」的級別,如果要集中起來,說是「堆糞如山」也不為過。 反過來說,假設某位將軍帶兵打仗時,並不在意這個問題,而讓麾下士兵隨意解決,那駐紮之地隨處可見排洩物,敵方偵查小隊估算後,將軍情上報,對於己方部隊來說,這就形成了實質意義上的不利因素。
  • 古代打仗時,為何士兵不繞過城池直取敵人後方,專家:你繞下試試
    古人云:「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國古代時期,曾發生過無數次的戰爭,為一統天下而發動戰爭,為一己私利而出動軍隊,為保家衛國而奮起反抗。一場戰爭的勝負,可能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古人已經從多年的戰爭中總結出經驗,並由此編撰出許多軍事著作,現如今保存最完整的是《孫子兵法》,還有的兵書如《吳子》、《三略》等。戰爭並不是盲目的,古人在戰爭領域有著非常多的見解,為佔得敵人一座城池,可能會想盡一切辦法,任何戰爭都需要有計劃來實行,儘管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但也有基本的章法。
  •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梯子,卻費力用石頭砸?士兵:笨蛋才去推
    在一次次的戰爭中,古人也積累出了一系列的經驗,例如《孫子兵法》這本戰爭方面的奇書,可謂是對後世的戰爭都有一定的貢獻。在古代,那個冷兵器時代,發動一場戰爭的代價可謂是十分巨大的。因為當時的經濟並不發達,各種製作工藝也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