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期間戰亂頻發,王朝更迭頻繁,使得百姓對於戰亂都早已習慣,但是他們身處亂世的時間也只佔據了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而且一個王朝的延續至少都有數百年,那些被國家庇護的百姓不會遭到過多的苦難。
而在戰爭中,對敵的雙方除了士兵人數的比拼之外,還有在武器上的比拼。而人類所使用的兵器也在不斷進步中,從石器到後來的鐵器,造成的傷亡也更加巨大。而古人攻城略地最常使用的武器就是弓箭,弓箭射程遠,只要射箭的人臂力夠大的話,足以射穿敵人。
弓箭的起源早在數萬年之前的石器時代就已經初具雛形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樣式和後來有很大的差距。當時的原始人把竹子等有彈力的物品製作為弓臂,再用削剪的竹枝以及木棍來充當箭矢,這就是最早的弓箭。
後來隨著技術的發達,從竹箭演變為後來的水箭、半邊扣箭、點鋼箭等等。古代戰爭是冷兵器的時代,相比於刀劍這類的近戰武器,箭的殺傷力與射程都遠在它們之上。到了漢朝,弓箭還演變出了弓弩,弓弩是加裝了某種機械之後,與人力射箭相比,弓弩能達到更遠的射程,就算是普通小兵在弓弩的幫助之下,也能成為百步穿楊的神射手。
只不過,無論是弓箭還是弓弩,也有一個弊端,一般在對戰的時候,射出去的箭支實無法收回,尤其是在守城戰中,弓箭完全成為了一次性的消耗品,到最後彈盡糧絕之時,士兵們又該怎麼辦呢?
關於這個問題,孫子就曾經提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法。在《孫子兵法》裡說「取用於國,因糧於敵」。也就是說,在作戰之時,當己方的物資消耗殆盡,那就從敵人手中去獲取,如此簡單快捷的方法在普通戰鬥中被廣泛運用。而到了守城之戰時,士兵們是無法離開城池的,也就是說無法從敵人手中獲取物資,這個時候就得另闢蹊徑了。
做到這樣成就的守城名將,正是唐朝的張巡將軍。當時他在雍丘,面臨著敵軍的圍困,無法外出求援,就連物資雍丘城內也在一天天的大量消耗中,眼看箭支用完,士兵們缺少武器,但是敵軍絲毫沒有撤退的跡象,他乾脆就想出了個絕妙的方法。
張巡將軍命令手下一起扎出了有數千個的草人,等到夜晚降臨,模糊了人們的視線,他便派人把這些草人給垂吊在城牆上,還故意讓人弄出了巨大響聲。如此一來,敵人都以為他們趁著夜色偷襲,驚慌之下都先後用箭朝著這些草人射去。
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後,張巡將軍順利地從敵軍手中「借到」了數十萬支箭,成功守住了雍丘城。
這件事情被記載到了史書中,沒有任何誇張的成分。而後來羅貫中從這件事中汲取了靈感,便有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實際上借箭的人是另有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