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跡攻略 | 山西呂梁3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呂梁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春秋屬晉,戰國歸趙,秦漢屬太原郡,隋唐宋元分屬石州、汾州、隰州、嵐州、并州,明清分屬太原府、汾州府。民國時期,設永寧縣,後改離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行政公署。
呂梁境內有文物古蹟590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處。第八批新增13處:興縣碧村遺址(新石器時代)、胡家溝磚塔(明)、晉綏日報社舊址(1940-1949年)、北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舊址(1942-1949年)、汾陽市峪口聖母廟(元至清)、汾陽關帝廟(明)、汾陽后土聖母廟(明至民國)、方山縣大武鼓樓(明)、于成龍故居(清)、交口縣山神峪千佛洞石窟(元、清)、交城縣豎石佛摩崖造像(北齊至唐)、臨縣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指揮部舊址(1947年)、臨縣中央後委機關舊址。
1、則天廟
批次:第四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文水縣鳳城鎮南徐村
第四批國保,廟始建於唐,金皇統五年重建,明正統十三年、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屢有修葺,基本奠定了現有規模。現存建築則天聖母殿為金代原構,餘皆明清所建。
2、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
批次:第四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興縣城西7.5公裡蔡家崖村
第四批國保,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軍政領導機關舊址,1940年2月,晉西北行政公署(後改為晉綏行政公署)在這裡成立。120師和晉綏軍區司令部也進駐這裡,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離南下。
3、馬茂莊漢墓群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離石區城關鎮馬茂莊村西的二階臺地
第五批國保,墓群分布範圍約2平方公裡。1990年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首次科學發掘3座漢畫像石墓,出土42塊漢畫像石。1993年春,又清理3座漢畫像石墓,出土17塊漢畫像石。同年馬茂莊左表墓被洪水衝刷出土後發現該墓群,共收集村民建房時發現的漢畫像石6塊。
4、興東垣東嶽廟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石樓縣興東垣村
第五批國保,始建年代不詳,金代已有,元至元四年、明崇禎十四年及清代均進行過修葺。現存建築大殿為金代原構,餘皆明清所建。廟坐西北朝東南,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呈兩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為影壁、山門、戲臺和大殿。前院東西廊房各三間,後院東西窯洞各五間,大殿兩側東西垛殿各三間。
5、太符觀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杏花鎮上廟村
第五批國保,始建年代不詳,金承安五年在觀內創建醮壇,明、清時期屢有修葺。現存建築昊天玉皇上帝殿為金代原構,餘皆明代所建。太符觀坐北朝南,兩進院落,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照壁、牌樓、倒座戲臺(下層為山門)、昊天玉皇上帝殿。牌坊至戲臺之間,東設關帝廟,西設二郎殿;戲臺至昊天玉皇上帝殿之間,東設后土聖母殿,西設五嶽殿,在后土聖母殿、五嶽殿南側各設有窯洞十孔,窯頂分別建有鍾、鼓樓。
6、香嚴寺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柳林縣柳林法院北邊
第五批國保,又稱香嚴院,俗稱閣則寺。據載,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唐德宗貞元年間賜名香嚴寺。金、元、明、清及民國年間均有修建。現存大雄寶殿為金代建築,天王殿、毗盧殿、十王殿、伽藍殿、東西配殿等七座建築為元代,餘皆明代所建。
7、安國寺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離石區城西10公裡的烏崖山麓
第五批國保,創建於唐貞觀十一年,原名安吉寺,曾為唐代宗之女昌化公主食邑地。宋嘉三年改今名。金、元、明歷代皆有修葺。清初,被康熙皇帝譽為「廉吏第一」的于成龍曾就讀於寺中,後世進行了大型修建,始成今日之規模。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遺構。
8、南村城址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方山縣城南南村
始建於戰國,先後為戰國皋狼邑、西漢皋狼縣治所,十六國漢劉淵起兵反晉在此建都,稱左國城。城址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南北長約3.5千米,東西寬約2.5千米,總面積近900萬平方米。戰國的皋狼城位於中部,城址平面呈梯形。漢代的皋狼縣城和十六國時期的左國城系皋狼城內外套城,內城繼續沿用戰國皋狼城。外城城址平面呈喇叭型。為加強防守,在套城基礎上擴充城的東部——東城。南村城址獨特的布局,為研究戰國至晉的歷史以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9、卦山天寧寺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交城縣卦山路交城卦山景區附近
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坐北朝南,由天寧寺、石佛堂、書院、朱公祠、聖母廟、文昌宮等六組建築組成,同時還有環翠亭、戲臺、華嚴塔、墓塔等附屬建築。寺內有殿堂樓閣200多間,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最先開鑿石佛堂石佛,相傳有印度僧人「華嚴法師」在此講經說法。貞元二年(786年),河東節度使李說夫婦捐贈巨資,由道融禪師主持修築天寧寺,使其成為華嚴宗名剎。
10、義居寺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臨縣棗圪達鄉棗圪達村
始建於宋代,舊稱「佛堂寺」,原為天官寺下院。現存建築正殿為元代建築,餘皆明清所建。寺院坐西朝東,三進院,佔地面積為5981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前殿、正殿、藏經樓、萬佛洞(石窟),兩側建有偏殿、廊房二十餘間。正殿面闊七間,進深四架椽,單簷歇山頂,琉璃剪邊,鬥用材碩大,為六鋪作雙下昂。
11、汾陽五嶽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三泉鎮北榆苑村
第六批國保,依據梁上題跡及碑文記載,金天得三年(1151年)重建,元、明、清均有修葺。現存五嶽殿、水仙殿為元代建築,餘皆清代所建。廟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總佔地面積7200平方米。五嶽殿為廟內主體建築,單簷懸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水仙殿位於五嶽殿東側,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
12、善慶寺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臨縣歧道鄉府底村
創建於隋開皇三年(583年),古稱善訓府。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築有山門(復建)、大雄寶殿、諸佛殿等。總面積為12OO平方米。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鬥為六鋪作單抄單昂。梁架題記為元至元六年(1269年)建。
13、磧口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群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臨縣磧口鎮磧口風景區
磧口保存有七處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西灣村、磧口、高家坪、自家山、垣上、寨子山、李家山。黑龍廟位於磧口鎮臥虎山,創建於明代,後清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主要建築有正殿、戲臺等。磧口古鎮作為黃河中遊清代至民國年間重要的水運碼頭,及其周邊相關古村落和古商道是黃土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居文化典型,具有傑出的世界性文化與歷史價值。
14、文峰塔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陽城鄉建昌村
據康熙《汾陽縣誌》記載,該塔由明天啟二年進士汾陽人朱之俊(曾任明清兩代國子監司業)率眾集資捐助而建。該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84.93米,為山西現存磚塔中最高的一座。塔平面為八角形,青石須彌座,塔身為磚砌。內為空筒式構造。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頂,共13層,外廓每層之間以磚雕椽飛、鬥組成的簷相隔。塔室之間以轉折回廓式階梯塔道相通。
15、天貞觀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離石區城北鳳山
俗稱鳳山道院。創建於宋,是為祭祀宋代道祖陳希夷和其門徒明代道士孫雲際而建。元代遭兵火焚毀,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間進行過較大維修、擴建。道院分上下兩院,建築依山就勢,現存主要建築有三清殿、孫真人殿、讀書樓、陳摶殿、黃寶壇玉皇樓、雷公殿、三官樓,附屬建築有老爺廟、土地廟、五道廟、石碑坊等。
16、杏花村汾酒作坊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杏花村鎮東堡村盧家街
為宋代「甘露堂」原址,現存作坊遺址為堡牆式院落,由南北兩組院落組成。據《北齊書》記載,杏花村的釀造史自北齊河清年間始,歷經唐、宋、元、明、清,至今1500年沒有間斷。北院為釀酒作坊原址。有五個院落,面積約7000平方米。現遺存清代釀酒作坊,且遺存有埋入地下的發酵地缸。院內有一古井,為元代,古井上建亭,名曰「古井亭」,亭依牆而構,牆上嵌有傅山手書「得造花香」碑一塊,此井至民國間一直是汾酒釀造專用水源。院內還保存明代釀酒所用的甑筒一個。作坊遺址保存完整,反映了汾酒文化的傳承,是一處十分珍貴的釀酒業實物遺址。
17、中陽樓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孝義市古城鎮古城大街
據碑記所載,中陽樓始建於漢魏。元大德七年(1307年)地震坍毀,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遭雷火,清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1957年、1983年又進行了修葺。樓底內有碑刻6通,志記修葺事項。
18、東龍觀墓群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汾陽市汾孝大道中段
墓群東南與東龍觀村相望,北臨陽城河。東龍觀墓地磚室墓磚雕、彩繪、壁畫保存基本完好,工藝精湛,內容豐富,細緻反映了宋金時期的世俗文化,特別是壁畫中疑為用紙幣兌換銅錢的場景,是研究中國金融史和晉商的重要資料。另外在發掘M5時附近發現家族墓地明堂1處,對宋金墓葬制度、葬俗等問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上賢梵安寺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文水縣孝義鎮上賢村
俗稱上賢塔,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殘高45米。據《山西通志》和明天啟五年(1625年)《文水縣誌》 等地方志書記載,該寺始建於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明隆慶五年(1571年) 重修。梵安寺現已毀,僅存此塔。上賢梵安寺塔始建年代明確,造型與特點突出,是研究宋代磚塔發展演變的珍貴實例,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20、柏草坡龍天土地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峪道河鎮柏草坡村
第七批國保,坐北向南,一進院落。據史料記載,始建於金代,元以後屢次維修。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主要有:戲臺、獻殿、龍王殿,東面配殿 3座。龍王殿為金代始建、元代重建,其餘皆為清、民國時期建築。
21、孝義三皇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孝義市孝汾大道與時代大道交匯處東北角
第七批國保,創建年代不詳,清與民國年間屢有修葺,除三皇殿仍保存元代原構外,餘皆清代修建。廟坐西向東,二進院落,分東西兩院,東院現存山門(三門),西院有賽神戲樓、掖門、三皇殿;南北廊房、馬王殿、財福殿。
22、孝義天齊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孝義市梧桐鎮中王屯村
第七批國保,坐北向南,北高南低,一進院落。天齊廟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影壁、戲臺、正殿,戲臺東南側闢有偏門,餘皆毀壞無存。正殿木構形式整體上具有元代特徵,後經清代重修,戲臺為清代建築。孝義天齊廟真實地反映了晉中和呂梁地區道教廟宇建築平面總布局,正殿是呂梁保存至今較完整的元代木結構遺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23、交城玄中寺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交城縣洪相鄉洪相村
第七批國保。始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初名石壁寺,主要由寺院殿堂、秋容塔、塔院、遷安橋、摩崖石刻、歷代石刻等構成。寺院殿堂現存建築包括天王殿,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鐘鼓樓,始建於清順治十四年(1675年),其餘皆現代重建。寺東秋容塔建於金泰和四年(1204年)。遷安橋康熙元年(1662年)遷建於此。
24、后土聖母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石樓縣義牒鎮殿山村
第七批國保。創建年代不詳,據正殿前石雕燈臺記載元至正七年(1348年)重修,之後歷代均有維修。現存一進院落,中軸線布局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樂樓、正殿,東西兩側配殿各三孔,社窯各三孔。
25、孝義慈勝寺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孝義市慈勝路與蘇西街交叉口北150米
第七批國保,坐北向南,分東、中、西三院。據寺內碑文記載,始建於金天會九年(1131年),現存主院大雄寶殿為明代遺構,其餘建築皆為清代建築,格局比較完整,保存了明代以來的古建築及明代塑像,具有較高歷史和藝術價值。
26、玉虛宮下院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柳林縣柳林鎮青龍村西
第七批國保,玉虛宮坐南朝北,依山勢而建,分上、下兩院,東西長 64.5米,南北寬56米。始建年代不詳。據玄天殿脊檁題記和重修碑文記載,明萬曆二十八年重建,清順治十一年修葺。現存玉虛宮下院分東西兩院,東院中軸上由北向南依次有石砌臺階、山門、玄天殿,西院設有偏門、藥王殿、觀音堂、彌陀殿。多為清代建築。
27、碧村遺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興縣高家村鎮碧村北
第八批國保,佔地面積約75萬平方米,是龍山文化(前2500年—前2000年)晚期的一座石城聚落。2016年3月,碧村遺址入圍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19年10月7日,碧村遺址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8、峪口聖母廟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峪道河鎮峪口村
創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山門、獻殿、正殿及東西耳殿、東西配殿等建築。正殿為元代遺構,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簷懸山頂。鬥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三椽袱前壓乳用三柱。
29、大武鼓樓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方山縣大武鎮大武二村
又稱觀音樓。據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觀音樓記》碑載,創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年),後又多次維修。1986年至1989年翻修時,將樓整體抬高1.5米。現存建築除個別構件外,均為明代原物。
30、汾陽關帝廟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鼓樓南街東側
原名關王廟,因廟內原有鑄鐵關羽騎馬像一尊,故俗稱為鐵馬老爺廟。據廟內題記可知,始建於明正德、嘉靖年間,以後各代均有修葺。廟坐北朝南,現存主要建築有:關帝殿及其偏殿、中殿及左右朵殿、獻殿、東西配殿、藏經樓、齋房院、照壁等,總佔地面積5500平方米。
31、胡家溝磚塔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興縣蔡家崖鄉胡家溝村南500米
塔為七層八角實心磚雕塔,總高12米。塔基為三層,石質,高1.1米,周長10.4米;塔身四層為磚結構,各層塔簷均仿木構磚雕鬥椽飛,塔身窗欞隔扇雕工精細,望柱、欄板上浮雕花草、人物、魚蟲;塔頂為逐漸收縮的八卦形,塔剎為疊澀狀,高約1米。
32、汾陽后土聖母廟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慄家莊鄉田村
創建於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清乾隆年間均有重修,現存為明清建築。廟坐北朝南,原為四合院布局,現僅存正殿一座。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綠琉璃瓦剪邊。柱頭施五踩鬥,前簷施六抹頭格扇門,殿內東、西、北壁有明代壁畫74.7平方米,北壁為《宴樂圖》,東壁《迎駕圖》,西壁《巡幸圖》,均為工筆重彩,瀝粉貼金。
33、于成龍故居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中
于成龍,生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清代山西永寧州人,順治十八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巡撫和總督等地方官,所到之處,皆有政聲。死後追贈太子太保,諡「清端」,被康熙讚譽為「天下第一廉吏」。
34、山神峪千佛洞石窟
批次:第八批
類型:石窟寺及石刻
地址:交口縣石口鄉山神峪村
始鑿於元初。石窟深5.5米,寬3.1米,高3米,窟內正中為釋迦牟尼大型石刻造像,左右各有菩薩和侍者。四周刻有高16釐米,寬8釐米,排列整齊的佛龕,每個佛龕內分別刻有14釐米高的小石佛,共有1055尊,故名千佛洞。
35、豎石佛摩崖造像
批次:第八批
類型:石窟寺及石刻
地址:交城縣北部山區嶺底鄉
第八批國保,始鑿於「北齊至唐」。石窟鑿刻於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東,高7.3米,底部寬8.8米,厚2.7米,立面面積約64平方米,共計石窟62個,洞窟內圓雕釋迦牟尼佛等百餘尊造像,壯觀非凡。
36、晉綏日報社舊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興縣高家村鎮高家村村內
《抗戰日報》於1946年7月1日改名為《晉綏日報》,內容主要是社論、國際國內新聞、地方消息等。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指導地方的工作。晉綏日報社下設部、總編室、採訪通訊部、採買供給部和印刷廠。
37、北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舊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興縣蔡家崖鄉北坡村內
第八批國保。作為晉綏邊區中共最高領導機關的駐地,統一領導了晉西北、晉西南、大青山三個地區的黨政軍民各項工作,與數百米外的蔡家崖村黨政軍領導機關一道作為晉綏邊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曾在抗日戰爭的--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將晉綏邊區打造成為後方支援與戰略緩衝的重要革命根據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得以勝利的保障。
38、臨縣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指揮部舊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臨縣林家坪鎮沙垣村
舊址為清代建築,坐北面南,分為四處院落,分別為:上院、下院、衛生所院、夥房院。中共中央西北局駐臨縣期間,召開財經會議、聯席會議、政務會議,動員群眾支援前線,出色地完成了統籌後方、支援前線的任務,為保衛黨中央、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
39、臨縣中央後委機關舊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臨縣三交鎮雙塔村
中央後委機關舊址包括7處院落,分別為:中央外事組舊址、作戰部舊址、中央書記特別會計室舊址與鄧穎超舊居、毛澤東路居、楊尚昆舊居、葉劍英舊居、糧草院舊址。中央後委機關舊址是全國解放戰爭的重要地標之一,是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進攻、重點攻擊、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重要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