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跡攻略|山西呂梁3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2021-01-07 騰訊網

追跡攻略 | 山西呂梁3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呂梁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春秋屬晉,戰國歸趙,秦漢屬太原郡,隋唐宋元分屬石州、汾州、隰州、嵐州、并州,明清分屬太原府、汾州府。民國時期,設永寧縣,後改離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行政公署。

呂梁境內有文物古蹟590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處。第八批新增13處:興縣碧村遺址(新石器時代)、胡家溝磚塔(明)、晉綏日報社舊址(1940-1949年)、北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舊址(1942-1949年)、汾陽市峪口聖母廟(元至清)、汾陽關帝廟(明)、汾陽后土聖母廟(明至民國)、方山縣大武鼓樓(明)、于成龍故居(清)、交口縣山神峪千佛洞石窟(元、清)、交城縣豎石佛摩崖造像(北齊至唐)、臨縣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指揮部舊址(1947年)、臨縣中央後委機關舊址。

1、則天廟

批次:第四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文水縣鳳城鎮南徐村

第四批國保,廟始建於唐,金皇統五年重建,明正統十三年、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屢有修葺,基本奠定了現有規模。現存建築則天聖母殿為金代原構,餘皆明清所建。

2、晉綏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

批次:第四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興縣城西7.5公裡蔡家崖村

第四批國保,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軍政領導機關舊址,1940年2月,晉西北行政公署(後改為晉綏行政公署)在這裡成立。120師和晉綏軍區司令部也進駐這裡,直至1948年下半年撤離南下。

3、馬茂莊漢墓群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離石區城關鎮馬茂莊村西的二階臺地

第五批國保,墓群分布範圍約2平方公裡。1990年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首次科學發掘3座漢畫像石墓,出土42塊漢畫像石。1993年春,又清理3座漢畫像石墓,出土17塊漢畫像石。同年馬茂莊左表墓被洪水衝刷出土後發現該墓群,共收集村民建房時發現的漢畫像石6塊。

4、興東垣東嶽廟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石樓縣興東垣村

第五批國保,始建年代不詳,金代已有,元至元四年、明崇禎十四年及清代均進行過修葺。現存建築大殿為金代原構,餘皆明清所建。廟坐西北朝東南,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呈兩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為影壁、山門、戲臺和大殿。前院東西廊房各三間,後院東西窯洞各五間,大殿兩側東西垛殿各三間。

5、太符觀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杏花鎮上廟村

第五批國保,始建年代不詳,金承安五年在觀內創建醮壇,明、清時期屢有修葺。現存建築昊天玉皇上帝殿為金代原構,餘皆明代所建。太符觀坐北朝南,兩進院落,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照壁、牌樓、倒座戲臺(下層為山門)、昊天玉皇上帝殿。牌坊至戲臺之間,東設關帝廟,西設二郎殿;戲臺至昊天玉皇上帝殿之間,東設后土聖母殿,西設五嶽殿,在后土聖母殿、五嶽殿南側各設有窯洞十孔,窯頂分別建有鍾、鼓樓。

6、香嚴寺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柳林縣柳林法院北邊

第五批國保,又稱香嚴院,俗稱閣則寺。據載,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唐德宗貞元年間賜名香嚴寺。金、元、明、清及民國年間均有修建。現存大雄寶殿為金代建築,天王殿、毗盧殿、十王殿、伽藍殿、東西配殿等七座建築為元代,餘皆明代所建。

7、安國寺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離石區城西10公裡的烏崖山麓

第五批國保,創建於唐貞觀十一年,原名安吉寺,曾為唐代宗之女昌化公主食邑地。宋嘉三年改今名。金、元、明歷代皆有修葺。清初,被康熙皇帝譽為「廉吏第一」的于成龍曾就讀於寺中,後世進行了大型修建,始成今日之規模。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遺構。

8、南村城址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方山縣城南南村

始建於戰國,先後為戰國皋狼邑、西漢皋狼縣治所,十六國漢劉淵起兵反晉在此建都,稱左國城。城址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南北長約3.5千米,東西寬約2.5千米,總面積近900萬平方米。戰國的皋狼城位於中部,城址平面呈梯形。漢代的皋狼縣城和十六國時期的左國城系皋狼城內外套城,內城繼續沿用戰國皋狼城。外城城址平面呈喇叭型。為加強防守,在套城基礎上擴充城的東部——東城。南村城址獨特的布局,為研究戰國至晉的歷史以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9、卦山天寧寺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交城縣卦山路交城卦山景區附近

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坐北朝南,由天寧寺、石佛堂、書院、朱公祠、聖母廟、文昌宮等六組建築組成,同時還有環翠亭、戲臺、華嚴塔、墓塔等附屬建築。寺內有殿堂樓閣200多間,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最先開鑿石佛堂石佛,相傳有印度僧人「華嚴法師」在此講經說法。貞元二年(786年),河東節度使李說夫婦捐贈巨資,由道融禪師主持修築天寧寺,使其成為華嚴宗名剎。

10、義居寺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臨縣棗圪達鄉棗圪達村

始建於宋代,舊稱「佛堂寺」,原為天官寺下院。現存建築正殿為元代建築,餘皆明清所建。寺院坐西朝東,三進院,佔地面積為5981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前殿、正殿、藏經樓、萬佛洞(石窟),兩側建有偏殿、廊房二十餘間。正殿面闊七間,進深四架椽,單簷歇山頂,琉璃剪邊,鬥用材碩大,為六鋪作雙下昂。

11、汾陽五嶽廟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三泉鎮北榆苑村

第六批國保,依據梁上題跡及碑文記載,金天得三年(1151年)重建,元、明、清均有修葺。現存五嶽殿、水仙殿為元代建築,餘皆清代所建。廟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總佔地面積7200平方米。五嶽殿為廟內主體建築,單簷懸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水仙殿位於五嶽殿東側,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

12、善慶寺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臨縣歧道鄉府底村

創建於隋開皇三年(583年),古稱善訓府。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築有山門(復建)、大雄寶殿、諸佛殿等。總面積為12OO平方米。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鬥為六鋪作單抄單昂。梁架題記為元至元六年(1269年)建。

13、磧口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群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臨縣磧口鎮磧口風景區

磧口保存有七處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西灣村、磧口、高家坪、自家山、垣上、寨子山、李家山。黑龍廟位於磧口鎮臥虎山,創建於明代,後清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主要建築有正殿、戲臺等。磧口古鎮作為黃河中遊清代至民國年間重要的水運碼頭,及其周邊相關古村落和古商道是黃土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居文化典型,具有傑出的世界性文化與歷史價值。

14、文峰塔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陽城鄉建昌村

據康熙《汾陽縣誌》記載,該塔由明天啟二年進士汾陽人朱之俊(曾任明清兩代國子監司業)率眾集資捐助而建。該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84.93米,為山西現存磚塔中最高的一座。塔平面為八角形,青石須彌座,塔身為磚砌。內為空筒式構造。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頂,共13層,外廓每層之間以磚雕椽飛、鬥組成的簷相隔。塔室之間以轉折回廓式階梯塔道相通。

15、天貞觀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離石區城北鳳山

俗稱鳳山道院。創建於宋,是為祭祀宋代道祖陳希夷和其門徒明代道士孫雲際而建。元代遭兵火焚毀,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間進行過較大維修、擴建。道院分上下兩院,建築依山就勢,現存主要建築有三清殿、孫真人殿、讀書樓、陳摶殿、黃寶壇玉皇樓、雷公殿、三官樓,附屬建築有老爺廟、土地廟、五道廟、石碑坊等。

16、杏花村汾酒作坊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杏花村鎮東堡村盧家街

為宋代「甘露堂」原址,現存作坊遺址為堡牆式院落,由南北兩組院落組成。據《北齊書》記載,杏花村的釀造史自北齊河清年間始,歷經唐、宋、元、明、清,至今1500年沒有間斷。北院為釀酒作坊原址。有五個院落,面積約7000平方米。現遺存清代釀酒作坊,且遺存有埋入地下的發酵地缸。院內有一古井,為元代,古井上建亭,名曰「古井亭」,亭依牆而構,牆上嵌有傅山手書「得造花香」碑一塊,此井至民國間一直是汾酒釀造專用水源。院內還保存明代釀酒所用的甑筒一個。作坊遺址保存完整,反映了汾酒文化的傳承,是一處十分珍貴的釀酒業實物遺址。

17、中陽樓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孝義市古城鎮古城大街

據碑記所載,中陽樓始建於漢魏。元大德七年(1307年)地震坍毀,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遭雷火,清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1957年、1983年又進行了修葺。樓底內有碑刻6通,志記修葺事項。

18、東龍觀墓群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汾陽市汾孝大道中段

墓群東南與東龍觀村相望,北臨陽城河。東龍觀墓地磚室墓磚雕、彩繪、壁畫保存基本完好,工藝精湛,內容豐富,細緻反映了宋金時期的世俗文化,特別是壁畫中疑為用紙幣兌換銅錢的場景,是研究中國金融史和晉商的重要資料。另外在發掘M5時附近發現家族墓地明堂1處,對宋金墓葬制度、葬俗等問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上賢梵安寺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文水縣孝義鎮上賢村

俗稱上賢塔,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殘高45米。據《山西通志》和明天啟五年(1625年)《文水縣誌》 等地方志書記載,該寺始建於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明隆慶五年(1571年) 重修。梵安寺現已毀,僅存此塔。上賢梵安寺塔始建年代明確,造型與特點突出,是研究宋代磚塔發展演變的珍貴實例,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20、柏草坡龍天土地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峪道河鎮柏草坡村

第七批國保,坐北向南,一進院落。據史料記載,始建於金代,元以後屢次維修。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主要有:戲臺、獻殿、龍王殿,東面配殿 3座。龍王殿為金代始建、元代重建,其餘皆為清、民國時期建築。

21、孝義三皇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孝義市孝汾大道與時代大道交匯處東北角

第七批國保,創建年代不詳,清與民國年間屢有修葺,除三皇殿仍保存元代原構外,餘皆清代修建。廟坐西向東,二進院落,分東西兩院,東院現存山門(三門),西院有賽神戲樓、掖門、三皇殿;南北廊房、馬王殿、財福殿。

22、孝義天齊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孝義市梧桐鎮中王屯村

第七批國保,坐北向南,北高南低,一進院落。天齊廟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影壁、戲臺、正殿,戲臺東南側闢有偏門,餘皆毀壞無存。正殿木構形式整體上具有元代特徵,後經清代重修,戲臺為清代建築。孝義天齊廟真實地反映了晉中和呂梁地區道教廟宇建築平面總布局,正殿是呂梁保存至今較完整的元代木結構遺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23、交城玄中寺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交城縣洪相鄉洪相村

第七批國保。始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初名石壁寺,主要由寺院殿堂、秋容塔、塔院、遷安橋、摩崖石刻、歷代石刻等構成。寺院殿堂現存建築包括天王殿,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鐘鼓樓,始建於清順治十四年(1675年),其餘皆現代重建。寺東秋容塔建於金泰和四年(1204年)。遷安橋康熙元年(1662年)遷建於此。

24、后土聖母廟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石樓縣義牒鎮殿山村

第七批國保。創建年代不詳,據正殿前石雕燈臺記載元至正七年(1348年)重修,之後歷代均有維修。現存一進院落,中軸線布局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樂樓、正殿,東西兩側配殿各三孔,社窯各三孔。

25、孝義慈勝寺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孝義市慈勝路與蘇西街交叉口北150米

第七批國保,坐北向南,分東、中、西三院。據寺內碑文記載,始建於金天會九年(1131年),現存主院大雄寶殿為明代遺構,其餘建築皆為清代建築,格局比較完整,保存了明代以來的古建築及明代塑像,具有較高歷史和藝術價值。

26、玉虛宮下院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柳林縣柳林鎮青龍村西

第七批國保,玉虛宮坐南朝北,依山勢而建,分上、下兩院,東西長 64.5米,南北寬56米。始建年代不詳。據玄天殿脊檁題記和重修碑文記載,明萬曆二十八年重建,清順治十一年修葺。現存玉虛宮下院分東西兩院,東院中軸上由北向南依次有石砌臺階、山門、玄天殿,西院設有偏門、藥王殿、觀音堂、彌陀殿。多為清代建築。

27、碧村遺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興縣高家村鎮碧村北

第八批國保,佔地面積約75萬平方米,是龍山文化(前2500年—前2000年)晚期的一座石城聚落。2016年3月,碧村遺址入圍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19年10月7日,碧村遺址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8、峪口聖母廟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峪道河鎮峪口村

創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山門、獻殿、正殿及東西耳殿、東西配殿等建築。正殿為元代遺構,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簷懸山頂。鬥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三椽袱前壓乳用三柱。

29、大武鼓樓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方山縣大武鎮大武二村

又稱觀音樓。據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觀音樓記》碑載,創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年),後又多次維修。1986年至1989年翻修時,將樓整體抬高1.5米。現存建築除個別構件外,均為明代原物。

30、汾陽關帝廟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鼓樓南街東側

原名關王廟,因廟內原有鑄鐵關羽騎馬像一尊,故俗稱為鐵馬老爺廟。據廟內題記可知,始建於明正德、嘉靖年間,以後各代均有修葺。廟坐北朝南,現存主要建築有:關帝殿及其偏殿、中殿及左右朵殿、獻殿、東西配殿、藏經樓、齋房院、照壁等,總佔地面積5500平方米。

31、胡家溝磚塔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興縣蔡家崖鄉胡家溝村南500米

塔為七層八角實心磚雕塔,總高12米。塔基為三層,石質,高1.1米,周長10.4米;塔身四層為磚結構,各層塔簷均仿木構磚雕鬥椽飛,塔身窗欞隔扇雕工精細,望柱、欄板上浮雕花草、人物、魚蟲;塔頂為逐漸收縮的八卦形,塔剎為疊澀狀,高約1米。

32、汾陽后土聖母廟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汾陽市慄家莊鄉田村

創建於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清乾隆年間均有重修,現存為明清建築。廟坐北朝南,原為四合院布局,現僅存正殿一座。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懸山頂,綠琉璃瓦剪邊。柱頭施五踩鬥,前簷施六抹頭格扇門,殿內東、西、北壁有明代壁畫74.7平方米,北壁為《宴樂圖》,東壁《迎駕圖》,西壁《巡幸圖》,均為工筆重彩,瀝粉貼金。

33、于成龍故居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中

于成龍,生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清代山西永寧州人,順治十八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巡撫和總督等地方官,所到之處,皆有政聲。死後追贈太子太保,諡「清端」,被康熙讚譽為「天下第一廉吏」。

34、山神峪千佛洞石窟

批次:第八批

類型:石窟寺及石刻

地址:交口縣石口鄉山神峪村

始鑿於元初。石窟深5.5米,寬3.1米,高3米,窟內正中為釋迦牟尼大型石刻造像,左右各有菩薩和侍者。四周刻有高16釐米,寬8釐米,排列整齊的佛龕,每個佛龕內分別刻有14釐米高的小石佛,共有1055尊,故名千佛洞。

35、豎石佛摩崖造像

批次:第八批

類型:石窟寺及石刻

地址:交城縣北部山區嶺底鄉

第八批國保,始鑿於「北齊至唐」。石窟鑿刻於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東,高7.3米,底部寬8.8米,厚2.7米,立面面積約64平方米,共計石窟62個,洞窟內圓雕釋迦牟尼佛等百餘尊造像,壯觀非凡。

36、晉綏日報社舊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興縣高家村鎮高家村村內

《抗戰日報》於1946年7月1日改名為《晉綏日報》,內容主要是社論、國際國內新聞、地方消息等。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指導地方的工作。晉綏日報社下設部、總編室、採訪通訊部、採買供給部和印刷廠。

37、北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舊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興縣蔡家崖鄉北坡村內

第八批國保。作為晉綏邊區中共最高領導機關的駐地,統一領導了晉西北、晉西南、大青山三個地區的黨政軍民各項工作,與數百米外的蔡家崖村黨政軍領導機關一道作為晉綏邊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曾在抗日戰爭的--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將晉綏邊區打造成為後方支援與戰略緩衝的重要革命根據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得以勝利的保障。

38、臨縣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指揮部舊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臨縣林家坪鎮沙垣村

舊址為清代建築,坐北面南,分為四處院落,分別為:上院、下院、衛生所院、夥房院。中共中央西北局駐臨縣期間,召開財經會議、聯席會議、政務會議,動員群眾支援前線,出色地完成了統籌後方、支援前線的任務,為保衛黨中央、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

39、臨縣中央後委機關舊址

批次:第八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地址:臨縣三交鎮雙塔村

中央後委機關舊址包括7處院落,分別為:中央外事組舊址、作戰部舊址、中央書記特別會計室舊址與鄧穎超舊居、毛澤東路居、楊尚昆舊居、葉劍英舊居、糧草院舊址。中央後委機關舊址是全國解放戰爭的重要地標之一,是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進攻、重點攻擊、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重要歷史見證。

相關焦點

  • 追跡攻略|山西長治7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長治市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3處(含合併項目),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三。具體名單如下: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批次:第一批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地址:山西省武鄉縣的磚壁村和王家峪村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1939年7月~1942年5月,八路軍總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曾駐此,是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
  • 追跡攻略|山西臨汾5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臨汾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54處,佔山西省的十分之一多。 16、鄉寧壽聖寺 批次:第六批 類型:古建築 地址:寧縣 鄉寧縣城內東北部 鄉寧壽聖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明清均有修葺。現僅存正殿和鐘樓。正殿為宋代原構,鐘樓為元代所建。
  • 豫見國保-鶴壁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2019年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濬縣辛村遺址辛村遺址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辛村村中及村東,毗鄰淇河,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為研究西周時期衛國的歷史、葬制、車制及西周時代戈戟的演變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2019年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追跡攻略|山西運城市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全國第一
    運城市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國保文物102處、省保文物67處,馳名中外的有武廟之祖——關帝廟,中國四大歷史名樓之一——鸛雀樓,藝術宮殿——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祭祖聖地——舜帝陵,中華瑰寶——黃河大鐵牛,國內獨此一家的鹽湖黑泥浴、豪門望族——聞喜裴氏宰相村,關聖文化建築群名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第五位。
  • 豫見國保-滎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該遺址的時代為夏、商,1974年發現,出土過青銅器等重要文物,是一處具有重要價值的夏商古文化遺址,是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尺塔千尺塔又稱曹皇后塔,修建於北宋。北宋仁宗皇帝在大周山下朱家峪選納曹家女子做了皇后。
  • 連雲港A級旅遊景區的這幾處古蹟,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境內有很多古蹟,主要分布在市內的國家4A或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有以下幾處。花果山海清寺阿育王塔在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連雲港花果山旅遊區,有一座千年古剎名為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於寺院的中心位置,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於天聖九年完工,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 大庾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祐寺塔
    大餘(庾)縣現有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老城東郊獅嶺之下,章江河畔,水口寺路原南安板鴨廠內的嘉祐寺塔便是其中之一。
  •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肥東又添一「國保」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今天從肥東縣獲悉,10月16日,國務院下發通知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安徽省2個古墓葬入選,肥東縣吳復墓位列榜單,這也是該縣繼1996年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被批為「國保」,時隔23年後再獲此榮譽。至此,肥東縣「國保」數量增至2處。
  • 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建墓
    1961年,成都永陵被國務院評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成立成都王建墓文管所;1990年,成立成都王建墓博物館;1998年更名為成都永陵博物館。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王建墓是全國第一座被科學發掘的帝王陵寢,全國唯一一座地上皇陵。成都永陵墓冢保存完整,墓冢封土為半球形,高約15米、直徑80餘米,內部分前、中、後三室,每室由木門間隔。
  • 三峽庫區搬遷的最大地面文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桓侯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區——張桓侯廟(張飛廟),位於重慶雲陽盤石鎮龍寶村獅子巖下,與雲陽新縣城隔江相望。(攝影/漢口光達)據史料記載,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期,是為紀念三國名將張飛而建的祠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 盤點梅州市市級、省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快看有你們家的嗎
    梅州市市級、省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快看有你們家的建築嗎?國家級文保名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五批11處)葉劍英故居、丘逢甲故居、父子進士牌坊、人境廬和榮祿第、謝晉元故居、獅雄山遺址、聯豐花萼樓、大埔泰安樓、大埔光祿第、大埔肇慶堂、三河中山紀念堂。
  • 造型生動、工藝精湛……走近登封這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登封清涼寺1965年列入登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列入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涼寺位於少室山西南隅的一條山溝之內,創建年代不詳,金貞佑四年(1216年)重修,現存山門、大殿及一些碑刻
  • 上海最美教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被譽為「上海梵蒂岡」
    「徐家匯天主堂」是典型的歐洲哥德式建築風格,始建於1910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兩座高聳入雲的哥德式尖頂鐘樓是其最具有標誌性的特徵,現在還已經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被大家稱為上海「最美」的教堂。
  • 仁和區新增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文化和旅遊廳提出的增補86處革命文物作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咱們仁和區的成昆鐵路仁和段也在其中。該寺因年久失修,即將倒塌,2012年5月25日,區文物管理所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實行搶救性保護修繕,工程於2013年5月竣工。2012年7月16日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為攀枝花市境內發現並保存的唯一一所明代建築,圖片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及研究價值。
  • 廣東一座粵東地區第一古剎,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是我國目前城市旅遊業中很重要的省份,也是一處潛力很大的省份,在其省份內所擁有的旅遊資源很多,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中,這一般而言都會吸引到全國許多遊客稱讚,也會造成多個區域旅遊業的進步,而從這個層面分析看,寺廟旅遊則一般具有很高的觀賞性了,而在對這座寺廟來說,它不只是歷史久遠,而且在經過多年的歷史表現之後,它的寺廟內建築設計結構和布局等
  • 呂梁十大特色美食
    呂梁市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呂梁是革命老區,革命戰爭時期是紅軍東徵主戰場、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央後委機關所在地。一部《呂梁英雄傳》,是戰爭年代呂梁人民不畏犧牲、前赴後繼的真實寫照。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桓侯祠(張飛廟)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迄今1700餘年的歷史。唐代稱張侯廟,明代又稱雄威廟,清代改為漢桓侯祠,是三國文化旅遊精品線上的一顆明珠。由山門、敵萬樓、左右廂房、大殿、後殿、墓亭、墓冢組成,建築面積達2200平方米,為全國的一大勝跡。山門和敵萬樓是明代建築,其餘為清代所建。張桓侯祠主體建築均沿中軸線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門,敵萬樓及左、右牌枋、大殿、後殿、墓亭及張飛墓和墓後園林組成。山門為五開間分心造用三柱、懸山式屋頂,簷下施六鋪作計心造鬥拱,其交互鬥和散鬥均作成稜形,十分精美。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走進重慶,看文物保護的新探索
    2020年12月9日至12日,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在重慶開展,中央媒體記者赴重慶多處文博單位實地採訪,聆聽重慶文物事業發展足音,感受重慶基層文物工作者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澎湃心聲。
  • 嚴打文物犯罪的「山西路徑」
    「聞喜縣不可移動文物累計1570處,其中古墓葬98處,文物犯罪一度猖獗,自2018年5月以來一直保持零發案,嚴厲打擊文物犯罪的強大聲勢和前所未有的震懾效應起到了關鍵作用。」張金鹿有感而發。山西公安機關在加大人防力度的同時,推動全省11個市和聞喜、曲沃2縣配置了25臺無人機,用於重要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和執法巡查。另外,省公安廳治安總隊牽頭開發建成了智慧內保系統、文博單位安防模塊,初步實現了數據收集、動態檢查和分析預警功能,進一步提升了文物犯罪智能安防水平。  「晉公盤」是晉文公重耳為其長女孟姬出嫁楚國所鑄,其183個字的珍貴銘文清晰呈現了晉文公時期的晉國盛世氣象。
  • 清戶部造幣總廠舊址入選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5月19日,天津市政府網站發布的《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公布了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15處)。這份由天津市政府成文於5月16日的通知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天津市文物保護條例》等有關規定,按照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經推薦申報、論證篩選,確定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15處),現予公布。「本市是國務院批准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