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一場關於福建與廣東兩省工夫茶的深刻對話在福建安溪展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兩大代表性傳承人共話工夫茶,以前瞻的眼光、開放的視野,共同探討烏龍茶的文化與市場,傳承與發展。烏龍茶產業下一階段的突圍方向在哪裡?如何保持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趨勢?在這一場難得一見的烏龍茶的碰撞中可窺探一二。
在這場盛會中,長達半年之久的第四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也落下帷幕。
鐵觀音大師誕生
推動安溪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四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從4月開始,直到10月中下旬結束。安溪全縣範圍內的2126名制茶能手巧匠報名參賽,經過鄉鎮選拔、複賽(茶園管理、烘焙、評茶、茶文化基礎考試、講茶)、決賽(自採青制茶和統採青制茶)的全方位選拔,從而決出能夠代表安溪鐵觀音,甚至帶領安溪鐵觀音制茶技藝提高的大師與名匠。
劉仲華院士、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為陳建平大師授牌。劉伯怡 攝
來自龍涓鄉的陳建平、李凱林,分別以91分、89.11分的最高分數獲得了「安溪鐵觀音大師」稱號,他們將各自獲得100萬元的工作研究經費;而被評為「安溪鐵觀音名匠」的八名匠人,林森泉、陳偉昌、蘇金帶、陳雙炎、詹朱祥、陳志鵬、謝振邦、林輝毅,也將分別獲得工作研究經費5萬元。
大師將被直接認定為泉州市第四層次人才,名匠將被直接認定為泉州市第五層次人才。
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年的安溪鐵觀音大師賽,賽制設計科學嚴謹,賽制執行公平公正,讓安溪鐵觀音茶人紛紛以參加大師賽為榮。
8名安溪鐵觀音大師、26名安溪鐵觀音名匠,一大批優秀的茶產業高層次人才的選拔培育,成就了「十三五」安溪茶產業發展的碩果——安溪縣獲評「『十三五』茶業發展十強縣」,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鍛造了「十四五」安溪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劉仲華院士、安溪縣縣長吳毓舟為李凱林大師頒發100萬元獎金。劉伯怡 攝
四年來,在安溪鐵觀音大師賽的引導下,各鄉鎮制茶技藝回歸傳統,傳統制茶工藝早已深入人心。茶園管理的加入,也更好地引領安溪茶農回歸精耕細作、堅守茶山。目前,安溪現有茶園面積60萬畝,成為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歷經多年布局,逐漸形成「頭帶帽、腰系帶、腳穿鞋」的複合生態體系,堪稱農業生產領域經典的生態美學。
今年安溪首次開展「十佳茶園」評選活動,以嚴苛的標準、激勵的政策,促進現代化茶園建設。活動現場,安溪縣「十佳茶園」也新鮮出爐,印證著安溪茶農科學化管理茶園的成效。
通過四屆的安溪鐵觀音大師賽,所不斷湧現出的制茶能手,是安溪鐵觀音產業生生不息,走向復興的生力軍。大師、名匠們將帶著使命和責任,繼續在安溪縣各大產茶鄉鎮,進行茶鄉巡禮,帶徒傳藝、聯繫基地、服務茶企。促進安溪茶產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制茶技藝水平不斷提高。
組委會表示,「通過大師賽人才政策,真正把我們的『土專家和田秀才』變成了官方認可的專家。」
工夫茶裡論功夫
專家同臺揭示烏龍茶的三大價值
工夫茶是一種茶俗、茶藝,流傳於福建省、廣東省及周邊地區並已推廣流傳於全國、全世界。1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藝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文禮三位在茶行業、烏龍茶領域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安溪論道,共同揭示安溪鐵觀音與潮州功夫茶的健康價值、精神文化價值、社會經濟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作《安溪鐵觀音與健康中國茶》主旨演講。他提到,隨著人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提高,茶葉的健康功效和安全屬性會被更加重視。不同類型的安溪鐵觀音,健康功效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工夫茶論壇現場。劉伯怡 攝
福建烏龍茶與廣東烏龍茶同宗同脈,在歷史傳承中演變出了各具風格的獨特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藝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鍾認為工夫茶是一種茶湯的藝術,在《潮州工夫茶與安溪鐵觀音》演講中,葉漢鍾對比兩大烏龍茶品類的差異化與共同點,提出共同保護工夫茶的源頭根脈,以不斷建設標準化來推進工夫茶的傳承,並在發展中創新融合。
歷經3大階段、10道工序、36個小時連續製作,才能成就一杯「蘭花香,觀音韻」的安溪鐵觀音,當中的技藝玄妙至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文禮通過解說《工夫茶-安溪鐵觀音的獨特魅力》,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安溪鐵觀音中的工夫與功夫。王文禮釋義的「工夫茶」,是沏泡的學問和品飲的功夫,而鐵觀音的獨特魅力就在於「一香二韻三工夫」。
一葉興百業。目前,安溪縣擁有茶園面積60萬畝,年產量6.2萬噸,涉茶總產值191億元,連續10年位列全國重點產茶縣首位,安溪鐵觀音以1426.86億元位列區域品牌(地理標誌產品)價值第一,連續五年名列全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還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誌保護合作協議產品清單;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選名錄。近年來,安溪茶產業充分挖掘當地特色資源,實現從「單一、單層」的茶業生產經營,向「多元、立體」的全產業鏈轉變。(許藝燕 張錦川)
(責編:林東曉、鍾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