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家中組織宴飲,卻導致太子被廢,去世後被康熙下令挫骨揚灰

2020-12-14 王府史話

「託合齊會飲案」,是歷史上康熙朝晚年那場「九子奪嫡」期間的一個極為關鍵的事件。正是伴隨著這樁「會飲案」的勘破,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極之位,並將其永遠圈禁在了鹹安宮之中。而作為「會飲案」主犯的託合齊,下場同樣十分悽慘,他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囚禁後最終慘死獄中,還被康熙下令「挫骨揚灰,不得收葬」。

那麼,為何「託合齊會飲案」會成為康熙「二廢皇太子」的導火索,而康熙為何又對託合齊本人如此憤恨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與介紹。

(圖片來源於網絡)

胤礽被復立為皇太子之後,他與康熙皇帝的矛盾依舊尖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熱河秋闈期間,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為由,第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然而僅僅過了一百多天之後,康熙皇帝便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重新復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康熙之所以還將胤礽選定為自己的接班人,一來是康熙不希望自己為了培養胤礽所傾注的半生心血就此全部付諸東流,二來是在康熙「一廢皇太子」後,眾位皇子已經開始為了皇位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康熙為了緩和皇子之間的矛盾,進而穩定朝局、平息朝堂爭端,也只能重新復立胤礽為皇太子。

然而在這之後,一切正向著康熙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方面,胤礽在復立之後,非但沒有吸取此前的教訓,反而表現的愈發的囂張與跋扈,其結黨營私、貪婪腐敗的行為更是絲毫沒有收斂,這讓康熙對於胤礽是無比的失望。

而另一方面,朝堂上對於太子胤礽的反對之聲也是越發激烈,不僅是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一眾康熙皇子依舊不斷向胤礽發起挑戰,包括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翰林院掌院學士納蘭揆敘等在內的眾多朝臣,也就此站在了胤礽的對立面。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託合齊會飲案」的爆發,無疑成為了「壓斷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從而將胤礽送進了深淵之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

託合齊組織「會飲」,其目的卻是為太子胤礽「緣結朋黨」。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一月,安郡王馬爾渾去世。

馬爾渾,是安親王嶽樂的兒子,在嶽樂去世之後降爵繼承了家族的世系爵位,成為了安郡王。而康熙也是出於對整個安親王家族的照顧與尊重,不僅以極高的規格厚葬了馬爾渾,並且在其殯葬期間頒布了嚴格的「禁酒令」與「禁宴令」。

只不過,時任步軍統領的託合齊卻違背了康熙皇帝的禁令,一連數日在自己的府上秘密組織「聚眾會飲」。

之後,馬爾渾的弟弟景熙和吳爾佔向康熙告發了此事,起初的時候康熙還並不在意,準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在景熙等人一再堅持下,康熙最終決定徹查此事。

然而,徹查的結果卻是令康熙皇帝大驚失色。

(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來,參與「會飲」的人員多達二十餘人,除了託合齊父子外,還有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都統鄂繕等人。

刑部尚書,掌管的是整個國家的司法和刑名系統,相當於是集今天的公安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職權於一身。兵部尚書,直接管理全國的軍隊提調,相當於是現在的國防部部長。八旗都統,掌握著一個旗的兵馬作戰指揮,等同於今天的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的職務。至於託合齊擔任的步軍統領,則是負責京城九門以及皇宮的衛戍,關乎到整個京城之內的安穩,相當於今天的北京衛戍部隊的司令員。

說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參與「會飲」的這些人,不僅是朝中掌握實權的重臣,他們手中更是均握有著一定的兵權,特別是託合齊,其手中掌管著的兩萬兵馬,是京城內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一支武裝力量。而這也便是康熙感到擔憂與驚恐的原因所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伴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整個「託合齊會飲案」的真相也逐漸浮出了水面。

託合齊,拖爾弼之子,其家族原本是安親王府的家奴,後轉為內務府的包衣,而他的妹妹就是十二阿哥胤祹的生母定嬪萬琉哈氏。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託合齊開始擔任步軍統領,而為了自己的權勢與地位,他也就此選擇依附於太子胤礽,並成為了其重要的心腹。

安郡王馬爾渾去世後,託合齊父子便夥同同樣為「太子黨」重要成員的鄂繕,借著「會飲」的名義,幫助太子胤礽「緣結朋黨」,除了為繼續擴大太子胤礽的勢力和影響力,以確保其能夠順利繼承皇位而商討對策外,還秘密策劃了許多不可告人的「陰謀」。

而經過兩年多的調查、取證,康熙皇帝也最終認定,託合齊等人就在幫助胤礽進行「會飲謀逆奪位」。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於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康熙皇帝在暢春園召集諸皇子宣布:

「皇太子胤礽復立以後,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斷非可託付祖宗弘業之人,故予拘執看守。」

就這樣,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廢黜了皇太子之位,並就此被永遠的圈禁在了鹹安宮之中,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胤礽始終沒有重獲自由。

參與「託合齊會飲案」的人員,結局都十分悽慘。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就在康熙皇帝在廢黜胤礽的同時,齊世武以「謅事」皇太子胤礽為由,被康熙議罪論處,並「命以鐵釘釘其五體於壁,號呼數日而後死」,場面極為恐怖。至於耿額、鄂繕等人,也或被直接處死,或遭到流放,下場都非常悽慘。

至於「託合齊會飲案」的主犯託合齊,在經歷了一年多時間的囚禁後,最終慘死在了獄中。然而康熙皇帝卻不肯就此放過託合齊,隨即下令將其「挫骨揚灰,不許收葬」:

「宗人府等衙門題,託合齊肆行悖逆,罪惡重大,今雖於監禁之處病故,應將伊挫骨揚灰,不許收葬。伊子舒起,仗父威勢,恣意橫行,應擬絞監候。從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縱觀康熙皇帝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以如此殘忍的方式懲治朝臣的場面可以說是極為罕見的。在此之前,也就只有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康熙下令圈禁,之後被康熙活活餓死的索額圖,遭到過康熙這樣絕情的對待了。

然而,不管是索額圖,還是託合齊、齊世武等人,他們之所以會有著極為悽慘的結局,無一例外都是因為他們觸碰了康熙皇帝的「底線」,這便是太子胤礽。

康熙十三年(1674年),胤礽出生。康熙十四年(1675年),剛滿周歲的胤礽就被康熙皇帝冊立為皇太子。在這之後,康熙不僅給予了胤礽無微不至的照顧,同時為了將胤扔培養成為自己的合格接班人,康熙耗費了巨大的心血與精力,可胤礽「回報」給康熙的卻是無盡的失望。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伴隨著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以及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兩度廢除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他在此之前為培養胤礽所做出的全部努力就此付諸東流,這對於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來說,打擊是相當巨大的,心中的憤恨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除了對於太子胤礽的「恨鐵不成鋼」,包括索額圖、託合齊等人在內的一眾與胤礽關係緊密的朝臣,也被康熙視為了「罪大惡極」,而他們的悽慘結局也就此變得無法避免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雍正登基後,為何對廢太子以禮相待,卻對老八老九毫不留情?
    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可謂是兇險至極,參與皇位爭奪的有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這裡的每個人都不是簡單的角色,有的具有天然的地位優勢,有的則是計謀超群,總之在這場權力爭奪戰中,每個人都是手段盡出,妄圖將對手打擊下去。
  • 清朝「九子奪嫡」事件後,勝利者雍正,為何始終對廢太子善待?
    為保住自己的形象,也為盤活朝廷的勢力,雍正自然要做點什麼,雍正做的,就是善待自己的廢太子一家。廢太子胤礽,雖然做了儲君幾十年,可能忍耐不了多少,被坑得不少,甚至到最後,連續兩次被康熙廢除儲君之位,胤礽可以說是最有可能當上皇上,卻也因為自己的過失與皇位擦肩而過。
  • 飯局博弈下篇:石崇勸酒宴、飲中八仙、杯酒釋兵權、千叟宴
    晉武帝司馬炎去世以後,晉惠帝繼位。不久,經過一系列權力鬥爭之後,皇后賈南風開始獨斷專權。作為世家子弟出身的朝臣王敦和圍繞太子司馬遹的廢立問題,產生了尖銳矛盾。於是依附於賈黨的富豪石崇,便也和太子黨成員勢同水火起來。為了打壓太子聲勢,石崇曾邀請朝中重臣、琅琊王氏成員王導、王敦等人於家中會宴,並派出美女前去勸酒。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比如,康熙皇帝的十三阿哥胤祥,因為在「一廢皇太子」時遭到了康熙的厭惡,直至康熙去世都沒有在對其進行任何的封賞,這就使得身為康熙皇子的胤祥生活極為拮据,常常需要依靠雍正的救濟才能勉強度日。(圖片來源於網絡)縱觀整個康熙朝時期,在康熙去世前獲封親王和郡王爵位的僅有五人,即直郡王大阿哥胤褆(後被康熙下令削宗奪爵
  • 《雍正王朝》:太子一張口,康熙便賜大臣薩琪瑪,這是為何?
    雖說災民得到了妥善安置,但是胤禛卻把官員得罪了個遍。說回上面這段劇情,太子胤礽是真的不會察言觀色,看不懂康熙的意思嗎?並非如此。他在說胤禛的錯處之前,停頓了片刻,也看到康熙變了臉色,卻仍要說出這一段批評的話。
  • 雍正登基後,為啥不賜死八皇子,反而將八福晉挫骨揚灰?
    在清朝296年的歷史中,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絕對算得上最為慘烈的一次皇權之爭。康熙帝在位時曾創下多項「第一」,他的后妃和子孫的數量在大清都排在首位,因此選誰當自己的繼承人是康熙晚年最大的問題。當時,皇四子和皇八子之間的爭奪十分激烈,最終皇四子力壓旁人,繼承了皇位。
  • 乾隆退位後舉辦的「千叟宴」,為什麼會成了老壽星的「送命宴」?
    康熙五十二年玄燁正好六十歲,他琢磨著自己這一生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功業煌煌,到了六十整壽怎麼也要好好操辦一下,讓天下人都看看自己的功業和仁慈,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策劃案:從天下年過六十五歲的人中,選出一千名代表,請他們都到北京來赴宴,普天同慶之時還能與民同樂,那場景簡直不要太弘大哦! 皇帝出策劃定方針,各地官員們接到通知就忙開了。
  • 雍正王朝:康熙到底為什麼要復立太子,究竟有什麼意義?
    《雍正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公開推薦太子,又為何讓廢太子復位?這個問題很好!看似是康熙糊塗了,才自相矛盾!其實不然!康熙這樣做是大有深意!也是對大臣們用了一塊「試心石」!請看下面!
  • 康熙皇長子直郡王胤禔的結局如何?
    康熙嫡次子是胤礽(玄燁第七子),而康熙的皇長子則是胤禔,所謂嫡庶有別,胤禔雖然皇長子,但卻是庶子,所為身份還是不能和胤礽相比的,畢竟胤礽是康熙皇帝嫡後髮妻赫舍裡氏。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這讓胤禔很高興,他為什麼高興?因為太子胤礽被廢,他覺得自己成為太子的機會很大,一則他以往的功勞不少。二則,他是皇長子,康熙嫡子胤礽被廢,他覺得既然立嫡不成,那誓必會立長,,還有一點就是當時康熙皇帝也確實格外器重胤禔。
  • 古代宴飲文化:從曲宴和節日賜宴入手,解析宋代君臣的宴飲制度
    作為傳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是優先享受飲食文明發展成果的,因此官方的宴飲文化代表了當時的最高的飲食理念與飲食風尚。宋代在前代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對官方的宴飲制度加以改進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禮儀完備的官方宴飲制度,促進了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而在官方宴飲中,君臣共宴的官方宴飲活動舉辦次數最多,宴飲內容最為豐富。可大致歸納為:曲宴和節日賜宴。
  • 10歲少女被康熙一眼看中,受寵一生,卻被雍正挫骨揚灰
    安親王嶽樂是努爾哈赤的孫子,曾在順治年間平定大西王張獻忠與康熙朝平定三藩的戰場上立下赫赫功勳,由此在朝中樹立了威望。再加上,嶽樂娶了康熙首輔索尼的女兒赫舍裡氏為三繼福晉,生下二十來個兒子,可以說是根深葉茂了。就這樣一個家族,當然是人人攀附的對象了。郭絡羅氏來到外祖父嶽樂家後,受到了外祖父無以復加的寵愛,幾個舅舅如瑪爾琿、景熙、蘊端、吳爾佔等對她也十分照顧。
  • 雍正王朝:鄔思道建議四爺保舉廢太子復位,為什麼四爺言聽計從,有何...
    鄔思道覺得無論是失利的大阿哥黨,還是志在必得的八阿哥黨,他們此時只會落井下石,絕不可能做出保舉廢太子復位,而只會趁機置廢太子於死地! 十三阿哥這時候也剛從理藩院被放出來,一出來就去找四阿哥相聚。知道四阿哥要保舉廢太子後,還跟四阿哥發出抗拒的聲音:「這樣的太子值得我去保麼?」心裡還支持四阿哥爭取自薦做太子。
  • 清朝醜事,九子奪嫡,雍正登基後,如何對待其他幾位兄弟的?
    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皇帝廢除皇太子胤礽的太子之位。當時阿哥們大多成年了,很多人對太子這個位置蠢蠢欲動。最先出手的是皇長子胤禔,為了能得到皇位,他建議殺掉廢太子。他甚至採用巫蠱之術來詛咒廢太子胤礽。他的行為舉止傷透了皇帝的心。
  • 「九子奪嫡」的始作俑者是誰,康熙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年12月20日,我國與阿爾及利亞建交5.1959年12月20日,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呂鳳子去世6.1982年12月20日,鋼琴大師魯賓斯坦逝世7.1986年12月20日,美學家宗白華逝世8.1992年12月20日,武陵源、九寨溝、黃龍成為「世界級」自然遺產9.1999
  • 一家六個兒子名字全帶「土」字旁,康熙震怒,下令全家斬立決
    清朝康熙年間,浙江餘姚官府登記戶籍時,看到了一戶姓王的普通百姓人家,生了六個兒子,這個六個兒子的名字之中全部帶有偏旁「土」,感覺奇怪,於是逐層上報,康熙接到奏報,直接下令:「全家斬立決!」這個姓王的人家被康熙斷定,是逃到浙江餘姚的明朝朱三太子,崇禎皇帝的三兒子朱慈炯。康熙為什麼這麼篤定他就是朱三太子呢?
  •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雖然李世民明確表示不會廢長立幼,但李承乾依然感到了極大的威脅,先是謀害李泰不成,於是便糾集了趙節、杜荷、侯君集等重臣意圖逼宮謀反,無奈事情敗露,被唐太宗廢為庶人,流放充軍到黔州。
  • 康熙圈禁幾個皇子和後來雍正圈禁那些兄弟,環境條件怎麼樣?
    可以看出,康熙還是對這個皇長子留有情義的。大阿哥也是文武雙全的人,曾經跟隨撫遠大將軍出徵,參與指揮戰事,之後立下赫赫戰功。之後看到太子被廢,被權欲薰心,就產生奪嫡之心,結交了一位巴漢格隆的巫術人,藉此人幫他詛咒廢太子,此事被三阿哥胤祉發現並告密康熙,這件事已經觸到了康熙的底線,康熙痛罵道:「像你這樣的蠢豬,也想當太子?」
  •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爛泥扶不上牆,真實歷史上真的是那樣嗎
    這件事讓康熙聯想到胤礽那段時間失常的舉止,認為太子是受了巫術之害,於是又在第二年,胤礽身體康復後,再次復立他為太子。然而,僅僅兩年後,因為「託合齊會飲結黨案」,胤礽二度被廢太子。這次被廢,康熙給胤礽加了幾條罪:「暴虐無所不為,不知忠孝,不識廉恥,行事乖戾,有不可言者。」說胤礽這些罪,都因為其「狂疾」難愈。
  • 明末的朱三太子是誰,他擁有多少將士,竟令康熙都感到害怕
    崇禎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崇禎帝於煤山自縊身亡,在自殺前,崇禎皇帝先是逼周皇后在坤寧宮自縊後,然後又用劍殺了袁貴妃和女兒長平公主,最後把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別藏匿於公卿貴戚家中他先到了一佛寺中削髮為僧,苟且度日, 後又往浙中,結識一個姓胡的餘姚人,也是明朝官員後裔,朱慈煥在此時還俗,還娶了他的女兒,從此就留在了餘姚。在餘姚被發現之後,他再次開始流亡,最後在山東汶上縣朱慈煥被捕,押解京師受審。可是清廷卻說王士元是假冒的崇禎兒子,把他凌遲處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