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合齊會飲案」,是歷史上康熙朝晚年那場「九子奪嫡」期間的一個極為關鍵的事件。正是伴隨著這樁「會飲案」的勘破,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極之位,並將其永遠圈禁在了鹹安宮之中。而作為「會飲案」主犯的託合齊,下場同樣十分悽慘,他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囚禁後最終慘死獄中,還被康熙下令「挫骨揚灰,不得收葬」。
那麼,為何「託合齊會飲案」會成為康熙「二廢皇太子」的導火索,而康熙為何又對託合齊本人如此憤恨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與介紹。
胤礽被復立為皇太子之後,他與康熙皇帝的矛盾依舊尖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熱河秋闈期間,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為由,第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然而僅僅過了一百多天之後,康熙皇帝便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重新復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康熙之所以還將胤礽選定為自己的接班人,一來是康熙不希望自己為了培養胤礽所傾注的半生心血就此全部付諸東流,二來是在康熙「一廢皇太子」後,眾位皇子已經開始為了皇位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康熙為了緩和皇子之間的矛盾,進而穩定朝局、平息朝堂爭端,也只能重新復立胤礽為皇太子。
然而在這之後,一切正向著康熙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一方面,胤礽在復立之後,非但沒有吸取此前的教訓,反而表現的愈發的囂張與跋扈,其結黨營私、貪婪腐敗的行為更是絲毫沒有收斂,這讓康熙對於胤礽是無比的失望。
而另一方面,朝堂上對於太子胤礽的反對之聲也是越發激烈,不僅是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一眾康熙皇子依舊不斷向胤礽發起挑戰,包括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翰林院掌院學士納蘭揆敘等在內的眾多朝臣,也就此站在了胤礽的對立面。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託合齊會飲案」的爆發,無疑成為了「壓斷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從而將胤礽送進了深淵之中。
託合齊組織「會飲」,其目的卻是為太子胤礽「緣結朋黨」。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一月,安郡王馬爾渾去世。
馬爾渾,是安親王嶽樂的兒子,在嶽樂去世之後降爵繼承了家族的世系爵位,成為了安郡王。而康熙也是出於對整個安親王家族的照顧與尊重,不僅以極高的規格厚葬了馬爾渾,並且在其殯葬期間頒布了嚴格的「禁酒令」與「禁宴令」。
只不過,時任步軍統領的託合齊卻違背了康熙皇帝的禁令,一連數日在自己的府上秘密組織「聚眾會飲」。
之後,馬爾渾的弟弟景熙和吳爾佔向康熙告發了此事,起初的時候康熙還並不在意,準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在景熙等人一再堅持下,康熙最終決定徹查此事。
然而,徹查的結果卻是令康熙皇帝大驚失色。
原來,參與「會飲」的人員多達二十餘人,除了託合齊父子外,還有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都統鄂繕等人。
刑部尚書,掌管的是整個國家的司法和刑名系統,相當於是集今天的公安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職權於一身。兵部尚書,直接管理全國的軍隊提調,相當於是現在的國防部部長。八旗都統,掌握著一個旗的兵馬作戰指揮,等同於今天的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的職務。至於託合齊擔任的步軍統領,則是負責京城九門以及皇宮的衛戍,關乎到整個京城之內的安穩,相當於今天的北京衛戍部隊的司令員。
說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參與「會飲」的這些人,不僅是朝中掌握實權的重臣,他們手中更是均握有著一定的兵權,特別是託合齊,其手中掌管著的兩萬兵馬,是京城內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一支武裝力量。而這也便是康熙感到擔憂與驚恐的原因所在。
而伴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整個「託合齊會飲案」的真相也逐漸浮出了水面。
託合齊,拖爾弼之子,其家族原本是安親王府的家奴,後轉為內務府的包衣,而他的妹妹就是十二阿哥胤祹的生母定嬪萬琉哈氏。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託合齊開始擔任步軍統領,而為了自己的權勢與地位,他也就此選擇依附於太子胤礽,並成為了其重要的心腹。
安郡王馬爾渾去世後,託合齊父子便夥同同樣為「太子黨」重要成員的鄂繕,借著「會飲」的名義,幫助太子胤礽「緣結朋黨」,除了為繼續擴大太子胤礽的勢力和影響力,以確保其能夠順利繼承皇位而商討對策外,還秘密策劃了許多不可告人的「陰謀」。
而經過兩年多的調查、取證,康熙皇帝也最終認定,託合齊等人就在幫助胤礽進行「會飲謀逆奪位」。
於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康熙皇帝在暢春園召集諸皇子宣布:
「皇太子胤礽復立以後,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斷非可託付祖宗弘業之人,故予拘執看守。」
就這樣,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廢黜了皇太子之位,並就此被永遠的圈禁在了鹹安宮之中,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胤礽始終沒有重獲自由。
參與「託合齊會飲案」的人員,結局都十分悽慘。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就在康熙皇帝在廢黜胤礽的同時,齊世武以「謅事」皇太子胤礽為由,被康熙議罪論處,並「命以鐵釘釘其五體於壁,號呼數日而後死」,場面極為恐怖。至於耿額、鄂繕等人,也或被直接處死,或遭到流放,下場都非常悽慘。
至於「託合齊會飲案」的主犯託合齊,在經歷了一年多時間的囚禁後,最終慘死在了獄中。然而康熙皇帝卻不肯就此放過託合齊,隨即下令將其「挫骨揚灰,不許收葬」:
「宗人府等衙門題,託合齊肆行悖逆,罪惡重大,今雖於監禁之處病故,應將伊挫骨揚灰,不許收葬。伊子舒起,仗父威勢,恣意橫行,應擬絞監候。從之。」
縱觀康熙皇帝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以如此殘忍的方式懲治朝臣的場面可以說是極為罕見的。在此之前,也就只有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康熙下令圈禁,之後被康熙活活餓死的索額圖,遭到過康熙這樣絕情的對待了。
然而,不管是索額圖,還是託合齊、齊世武等人,他們之所以會有著極為悽慘的結局,無一例外都是因為他們觸碰了康熙皇帝的「底線」,這便是太子胤礽。
康熙十三年(1674年),胤礽出生。康熙十四年(1675年),剛滿周歲的胤礽就被康熙皇帝冊立為皇太子。在這之後,康熙不僅給予了胤礽無微不至的照顧,同時為了將胤扔培養成為自己的合格接班人,康熙耗費了巨大的心血與精力,可胤礽「回報」給康熙的卻是無盡的失望。
而伴隨著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以及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兩度廢除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他在此之前為培養胤礽所做出的全部努力就此付諸東流,這對於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來說,打擊是相當巨大的,心中的憤恨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除了對於太子胤礽的「恨鐵不成鋼」,包括索額圖、託合齊等人在內的一眾與胤礽關係緊密的朝臣,也被康熙視為了「罪大惡極」,而他們的悽慘結局也就此變得無法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