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回想自己的學生年代,可能絕大多數家長想到的除了美好的校園生活外,就是令人頭疼的數學題了,可是好不容易熬過與數學「艱苦奮戰」的十幾年,迎來生活「大解放」,誰知生一個孩子就讓人一朝回到解放前。
越來越多的家長表示:雖然躲過了中考、高考數學的狂轟濫炸,卻不得不在自家小學生數學題的面前低頭。
「前面4人,後面6人,一共幾個人?」孩子回答11人,被老師打叉
張張是一名一年級學生,平時成績在班級處於中上水平,每次上交的作業總是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這天布置了一道數學題:
已知小豬佩奇前面有4個人,後面有6個人,請問這支隊伍一共有多少人?
張張看到這道題的第一反應,就是太簡單了,他以為老師是覺得,班上有同學會忘記算上小豬佩奇的少數一個人,便胸有成竹地填上了11個人,晚上張張爸爸檢查兒子作業時,還誇兒子沒有掉入老師挖的陷阱。
可誰知第二天作業情況反饋時,班上一半以上同學的答案都被打了叉,連平時成績拔尖的同學也都做錯了,張張也是其中之一。據老師說,班上僅有兩三位孩子寫對了,這道題的答案應該為10,這讓張張和他的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其餘孩子的家長也是如此。
張張爸爸又看了幾眼題目,這怎麼看答案還是11啊,要知道自己可是國內知名大學畢業的,肯定問題出在老師那邊。
想通後,張張爸爸就在家長群裡問老師:老師你是不是把答案記錯了,這個不就是4+1+6等於11嘛!這話一發出去,就引來眾多家長的紛紛附和。
可接下來老師的一番話讓家長們無話可說了:題目問的是一共幾個人,可小豬佩奇並不是人,所以不能算在內。
「小豬佩奇題」的背後,反映的是中美數學教育的差異
要想學好數學,認真和嚴謹二者缺一不可,任何步驟的演算過程,都要根據一定的依據和定理,同時輔以足夠的閱讀理解能力,很多數學差的小孩就是從第一步——理解題目上就落後他人,弄不懂題目,自然沒辦法繼續下去了。
可中國的題海教育模式,就要求孩子一上來就要會「蒙」,有的孩子數感好,邏輯能力強,所以不成問題;可數感差的孩子,就只能在題海中團團轉,越做越亂了。
美國卻不同,他們更注重培養孩子的數學邏輯,幫助他們學會理解題目後,再教授運算、定理等,因此美國的孩子在數學公式和定理的運用方面,可謂是得心應手。
數學思維的三個發展階段——
一、2-3歲的前運算階段:對運算符號能大概有個表象的認知,通過學習也能運算,但是逆向思維能力還不夠靈活。
二、7-12歲的具體運算階段:這時候孩子通常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通過練習也能掌握逆向運算,但對於抽象概念還是難以理解。
三、12-15歲的形式運算階段:能夠區分形式和內容,進行抽象邏輯運用和理解,同時也能進行一定的命題推導。
家長要想自己娃能有好的數學能力,2-8歲是孩子培養數感的黃金階段,一定要好好把握。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數學思維及數感呢?
一、打好地基——語言理解能力
理解是做題的前提,要是孩子連題目意思都無法把握,解題毫無頭緒,題目自然做不出來,所以數學也是需要良好的語言能力。
二、立好結構——建模能力
建模就是用圖形表示題目意思,通過文字—圖形—文字的轉換,更好理解題目內容,完成運算。在這一過程中,還能鍛鍊孩子的逆向思維能力。
三、做高房頂——運算能力
如果說前兩種能力,保證的是數學這棟「房子」的穩固,那麼運算保證的就是「房子」的高度,運算能力強就能輕鬆把抽象複雜的公式,轉化為具象易懂的數字,那麼做起題目來自然如魚得水般流暢。
討論話題:你怎麼看待這道題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觀點和看法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