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減去4等於7」被打叉,家長們坐不住了,老師的解釋無法反駁
如今的小學生可謂壓力山大,由於應試教育的要求,許多小學生的題目都難倒了一大批家長,甚至一些思考題難住了經歷過九九八十一難的高中生,其原因在哪呢? 下面來帶大家看一個案例。
家長群沸騰:11-4≠7? 老師解釋後,無人反駁
小李在一所小學做一年級數學老師,平常兢兢業業不犯一絲錯誤,可是在一天夜晚,家長群忽然沸騰起來,原來大家都在討論一道「錯題」:有七盞燈,滅掉了四盞,還剩幾盞?
學生們無一例外地答了三盞,可答案不就是這個嗎? 難道七減去四不等於三? 家長們紛紛指責老師是不是改錯了,這時小李老師不慌不慢地給家長們解釋到:雖然滅掉了,那難道就不是燈了嗎?這下家長們沒有一個說話的了。
有的家長表示這種題目特別鍛鍊孩子的發散思維,但是還有的家長認為:這是什麼詭異的題目呀。此事一傳到網上,網友們紛紛表示這位老師教子有方啊,孩子就應該這樣,多動腦筋,不能死學習,到最後卻絆倒在了最基礎的題目上。這還真是一箭雙鵰,更加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對小學生來說正是發散思維的好時機,如果到了高中,正是需要用腦子的時候,再發現頭腦笨拙的無法靈機妙用,就為時已晚了。那麼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呢?
一、做到一題對多個答案
應試教育的最大缺陷就是將孩子的思維框在一個條例中,而一題只有唯一的答案的思想觀念更是深深地紮根於孩子的腦中,當孩子在生活或者學習中需要發散思維時,就發現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現在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給孩子灌輸一種「一題可多答」的思維,讓孩子有餘地去拓展,經過長時間的思維鍛鍊,小腦瓜會越來越靈光。
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孩子們記住題型記住答案,那麼教育的實質又是什麼呢?不過對於數理化等一些理科類題目而言,固定答案還是必要的。
二、千萬不要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有時候家長怕孩子受傷而將一些修理工具,比如鉗子、螺絲刀等藏到孩子找不到的地方,但是然後孩子對修理東西、拆零件很有興趣呢? 父母是不是就扼殺了孩子的一項天賦?
不過對於一些幼兒,這些利器還是遠離為好,畢竟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但是到了一定的學習年齡,好奇心一定不能扼殺,否則等他們長大後,對於新事物會缺乏應有的想像力,以及降低隨機應變的能力。
三、思維鍛鍊不能少
比如從小給孩子買一些鍛鍊思維的書,或者上一些奧數培訓班,做一些數獨題目,這類鍛鍊必定會給孩子的以後帶來莫大的幫助和推進。
發散思維不僅僅要孩子主動去探索,更需要家長的引導和配合,老師的培養的領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結合,才能培養出一批思維敏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