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新技術可將基因編輯縮短至幾周

2021-01-20 健康界

2017年,Kymriah與Yescarta的獲批上市宣告了CAR-T療法時代的到來,也讓我們看到了基因編輯與細胞療法的無限潛力。7月12日,一篇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則有望進一步加快細胞療法的研發進程。業內諸多專家們表示,這可能會給細胞療法領域帶來重大變革。

病毒載體的應用和瓶頸

目前上市的兩款CAR-T療法,其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均依賴於病毒載體。這是對病毒的一次成功改造——很久以前我們就知道,病毒的遺傳物質能穿透細胞膜,進入到細胞內,引起感染。這個特性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在1970年代,「生物黑客」們移除了病毒中的致病部分,將它們改造成了遞送遺傳物質的工具。「病毒載體」一詞也由此誕生。如今,這些病毒在基因療法和細胞療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目前獲批的CAR-T療法,使用的都是基於病毒載體的編輯技術(圖片來源:諾華官方網站)

儘管基於病毒載體的先進療法在研發上取得了諸多突破和進展,也讓我們看到了創新基因療法和細胞療法井噴的希望,但病毒載體本身卻有著成本高、周期長的瓶頸。此外,單靠病毒載體也無法將基因精準地插入到所需的位置,能帶來潛在風險——它們可能會影響到健康基因的表達,或是導致插入基因被異常調節,出現失控。這些風險都是高懸於病毒載體頭上的達克摩利斯之劍,使我們在基因療法和細胞療法的研發上不得不慎之又慎。

「人們花了30年的時間,想要把基因轉入到T細胞中。」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正在攻讀MD/PhD學位的Theo Roth說道。他指出,為了開發用於T細胞編輯的病毒載體,即便有6-7名科學家辛勤工作,也要花上約數月,甚至是一年來進行開發。如果能找到一種不使用病毒載體,但依然能對細胞進行有效編輯的方法,無疑將極大地加速先進療法的開發。這對整個領域而言,可能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Theo Roth(圖片來源:UCSF)

而本篇《自然》上公布的方法看起來簡單得不可思議: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前就在微生物研究中大放異彩的電穿孔技術(electroporation),竟能在細胞療法的開發上煥發光彩。

「海格力斯的試煉」

許多看似簡單的成果背後,往往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枯燥工作,這項研究也不例外。儘管在幾十年前,我們就在微生物中嘗試了電穿孔方法來引入外源DNA,但這種方法先前尚未在細胞療法裡得到廣泛應用,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電穿孔技術中,研究人員們會給細胞施加一個電場,瞬間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讓雙鏈DNA進入細胞。但在T細胞內,一旦引入較長的雙鏈DNA片段,竟會導致這些細胞的死亡。在經過大量的嘗試後,許多科學家們都放棄了這個挑戰。他們認為,較長的雙鏈DNA會對T細胞產生毒性。相比之下,引入單鏈寡核苷酸則更具可行性。

但Theo則不信這個邪。從之前的一些研究結果中,他敏銳地觀察到,如果在電穿孔技術中同時應用CRISPR-Cas9系統與雙鏈DNA模板,就有望能減少雙鏈DNA相關的細胞毒性。這給他的研究帶來了突破口,也帶來了更多的問題:CRISPR和DNA的最佳比例是多少?DNA的質量需要多高?這些T細胞需要特殊培養嗎?電穿孔所使用的電流強度是多少?只有各個條件都得到了優化,我們才能有效地使用這種簡便的方法,去改造T細胞。

▲數千次的失敗,才帶來了這套完善的改造流程(圖片來源:《自然》)

除了挨個嘗試之外,Theo沒有其他選擇。

該研究的負責人Alexander Marson教授認為,Theo的堅守對成功至關重要。儘管主流學界都相信T細胞只能耐受小片段的DNA,都相信病毒載體不可或缺,但Theo不懼權威,「展現出了海格力斯般的努力,測試了數千種不同的條件」。

▲利用這套系統,研究人員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將綠色螢光蛋白表達於細胞的不同部位(圖片來源:《自然》)

成功建立在數千次失敗之上。經過近一年的反覆嘗試,Theo終於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並成功證明這套不使用病毒載體的系統,能成功對基因組進行高效編輯。在概念驗證性的實驗中,這支團隊成功讓綠色螢光蛋白按照需求,在細胞核、細胞膜、細胞骨架、以及細胞器中特異表達。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套系統能將原來需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工作,縮短到僅僅幾周!

臨床應用的曙光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套系統的潛力,研究人員們又做了兩個實驗。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從罹患罕見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中取得了T細胞。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這些T細胞的IL2RA基因帶有突變,讓它無法行使正常功能。因此,患者體內的調節性T細胞會出現發育異常,無法有效地控制免疫系統,從而讓它對自身展開攻擊。

利用他們開發的新型技術,這群科學家們快速地修復了T細胞中的IL2RA基因缺陷,重塑關鍵的細胞通路。

出於安全性上的考慮,研究人員們沒有將經改造的細胞輸注回患者體內。但類似於CAR-T療法,未來,我們有望在體外修正患者的T細胞,並在擴增之後,重新輸注給患者,治療他們的自身免疫疾病。

▲經過這套系統改造的T細胞能特異性聚集在腫瘤附近,且與病毒載體改造的細胞有類似的效率(圖片來源:《自然》)

在第二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則把目光投向了癌症的治療。他們從健康人體內獲取了T細胞,並更換了它們的T細胞受體,使這些細胞能特異性地攻擊某種人類的黑色素瘤細胞。

在培養皿中,這些T細胞能有效地靶向黑色素瘤細胞,而不會識別其他類型的細胞,表明了其特異性。而在小鼠的腫瘤模型裡,這些具有全新受體的T細胞也同樣能聚集在腫瘤位點,展現出抗癌的活性。

「這是一種快速、靈活的方法,能對T細胞進行改造、增強、以及重編程,使我們能賦予這些細胞各種特異性,用來摧毀腫瘤,識別感染,或是減少它們的免疫反應,治療自身免疫疾病,」 Marson教授補充道:「現在,我們參與到了所有的前沿領域中。」

這項成本更低,且能在短短數周內完成自定義T細胞改造的方法,得到了許多業內專家的看好。如果它能在細胞療法的開發上得到更多應用,無疑將有潛力改變當下的研發格局。近期,美國FDA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基因療法和細胞療法的政策,鼓勵這些先進療法的研發。我們期待在這個激勵創新的大環境下,更多突破性的技術能得到轉化,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有效療法。

原標題:Nature重磅:細胞療法將迎重大變革?新技術可將基因編輯縮短至幾周

相關焦點

  • Nature|劉如謙團隊在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早衰症中取得新突破
    研究者曾嘗試採用CRSIPR-Cas9技術敲除LMNA基因的致病拷貝,但這有破壞LMNA基因野生型拷貝的風險,難以用於臨床治療【4-6】。近年來,可實現A·T--G·C鹼基對轉換的新型單鹼基編輯器ABE(Adenine Base Editor)的出現,讓早衰症治療有了新的希望【7】(詳見:突破丨Nature長文發表基因編輯最新成果——無需切割DNA也能自由替換ATGC)。
  • 【Nature子刊】基因生物標記物可快速準確預測肝毒性和潛在的肝癌!
    農用化學和製藥公司開發新產品時,必須先進行廣泛的潛在毒性測試才能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該測試通常需要冗長而昂貴的動物研究。近日,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因生物標誌物識別技術,並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題目為:「Identification of early liver toxicity gene biomarkers using comparative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新基因編輯技術可修復89%遺傳缺陷
    新基因編輯技術可修復89%遺傳缺陷《自然》雜誌10月21日發布,美國Broad研究所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基因編輯技術,有望修復大約89%的已知人類致病基因變異。這項被命名為「先導編輯」的技術,支持精準插入、精準刪除以及單個DNA字母的修改。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技術比傳統Cas9編輯技術效率更高,副產物更少,脫靶率更低。不過研究人員指出,由於「先導編輯」是一種新型基因組編輯方法,因此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理解其效果,增強其功能 。
  • 李湛:基因編輯技術與其帶來的醫學突破
    具體來說,基因療法就是將修飾後的基因注入體內從而實現治療疾病的目的,按照遞送方式主要分為體外治療和體內治療兩種,前者主要通過體外細胞培養、轉染、篩選後再講修飾後的細胞注入體內,比如CAR-T療法,後者則主要通過載體等將質粒直接遞送至體內。
  • Nature:基因編輯CRISPR 找到「國產」自閉症獼猴模型
    馮國平教授團隊聯合在國際頂尖雜誌《Nature》上發表論文,在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製上取得新突破。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科學研究團隊研究人員藉助CRISPR基因編輯系統在獼猴上成功改造了與自閉症高度相關的Shank3基因。
  • 基因編輯技術新突破!科學家可以一次編輯多個基因組片段
    有人說,基因編輯就像一個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很難合上了。事實證明,所有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基因編輯也同樣如此。它既能帶給我們難以預料的風險和倫理道德問題,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人類本身。而且,對於疾病產生的原因以及抑制疾病的方法,基因編輯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因編輯研究的進展,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
  • 日本批覆基因編輯番茄上市,什麼是基因編輯和氨基丁酸?
    12月1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通過其國內首個基因編輯食品的銷售申請。這是一種基因編輯的西紅柿,含有更多營養成分γ-氨基丁酸,預計最早將於2022年上市銷售。那麼,什麼是基因編輯和γ-氨基丁酸?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是什麼關係?
  • 基因編輯的西紅柿,消費者會接受嗎
    一12月1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日本筑波大學教授江面浩表示,「這是用了15年時間研發出來的技術,這種產品一旦進入市場,可以解決高血壓這個當今社會的巨大問題。」與普通品種相比,這種經過基因編輯的西紅柿含有更多營養成分——γ-氨基丁酸(GABA),其含量比普通西紅柿多達4至5倍。
  • 從人工智慧到基因編輯,這15家公司代表了醫療技術的未來潮流
    BioVentrix是一家治療心力衰竭(HF)的微創技術先驅公司,它開發的Revivent手術系統是一種經導管心室增強系統,可用於解決心肌梗死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瘢痕組織問題。它將一系列「訂書釘」(staple)嵌入心室壁,縫合多餘的瘢痕組織,以幫助心臟恢復其先前的形狀和功能。
  • 取代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誕生 科學家實現一次編輯多個基因...
    基於CRISPR的DNA編輯技術給人類基因組研究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允許精確刪除任何人類基因這一點,使科學家得以對基因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他們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的一項被稱為「CHyMErA」的新方法,可以在同一時間系統地瞄準多個位置DNA,並且可以應用於任何類型的哺乳動物細胞。CRISPR通常被稱為「基因組剪刀」,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引導RNA分子,將一種設計成附著在目標位點上的DNA切割酶發送到基因組中的預定位點。
  • Nature重磅:中國人很安全,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Nature重磅:中國人很安全,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2020-10-10 13: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重磅!首次成功地在哺乳動物中進行基因驅動
    2019年1月25日/生物谷BIOON/---基因驅動(gene drive)是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它促進後代要比正常情形時更頻繁地遺傳來自一個親本的特定等位基因。它已在昆蟲中發揮作用。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它也能夠成功地在脊椎動物中發揮作用。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眾望所歸
    上海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唐雪明表示心情很激動:「祝賀兩位女科學家!過去的3年,我都在期待基因編輯技術能獲得實至名歸的諾貝爾獎,基因編輯技術在過去幾年裡中在多領域的實踐都取得激動人心的成果。今年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兩位女科學家獲獎是眾望所歸,再加一個張鋒應該也是實至名歸。
  • 體內鹼基編輯可挽救小鼠的Hutchinson-Gilford早衰症候群
    體內鹼基編輯可挽救小鼠的Hutchinson-Gilford早衰症候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28:18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劉如謙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體內鹼基編輯可挽救小鼠的Hutchinson-Gilford
  • 【Nature子刊】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
    特別重要的是,這項新工作表明,該團隊開發的基因編輯構建體可以到達被感染的細胞和組織,這些組織也就是SIV和HIV的病毒庫。這些病毒庫是病毒整合到宿主DNA中並潛伏多年的細胞和組織,是治癒感染的主要障礙。這些病毒庫中的SIV或HIV超出了ART所能達到的範圍,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可以抑制病毒複製並清除血液中的病毒。一旦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病毒就會從它們的儲存庫中出來並重新複製。
  • 瑞風生物梁峻彬:基因編輯技術正開闢全新藥物領域「星醫療」
    作為一家擁有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的領先基因編輯療法公司,瑞風生物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繼續推進現有創新療法的研發進度,加快技術迭代和人才體系建設。近日,瑞風生物CEO梁峻彬博士分享了對基因編輯的獨到見解。瑞風生物是一家以基因編輯為核心技術的藥物創新企業,目前處於臨床前階段。
  • 中國科學家用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體細胞
    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團隊成功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修飾的細胞植入了人體,中國也成了世界上首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外媒認為,這一重大突破將引發中美兩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新一輪競爭。 美國的技術團隊今年6月也開始了類似的研究,它們還拿到了2.5億美元的研究經費,不過由於FDA動作緩慢,該團隊的臨床試驗還未正式開始。 基因編輯技術並非什麼新名詞,因為此前就有專家利用該技術治療愛滋病,其效果非常明顯。
  • 日本批准利用人類受精卵進行基因編輯研究
    這一政策上周(4月22日)剛剛頒布,不過,目前他們仍反對利用基因修飾技術進行臨床學研究。主要是基於該技術對人類可能具有未知的危害。基因修飾基礎的臨床試驗,包括在卵細胞水平矯正遺傳缺陷並將其送回子宮,這一過程中包含有眾多的風險以及對後代潛在的危害,因此目前經過基因修飾的卵子還不允許直接送回子宮用於生育。
  • 基因編輯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研究者Thomas Gonatopoulos-Pournatzis表示,我們花費了多年來開發能同時檢測Cas9和Cas12a酶的組合性基因編輯技術,隨後我們將這些酶類進行結合開發出了ChyMErA系統;研究人員嘗試了多種方法來誘導基因片段缺失,但並沒有哪一種手段會比ChyMErA更加有效;研究者發現,ChyMErA能夠成功剔除基因片段,隨後研究者在大規模篩查中利用該技術來系統性地分析基因如何進行結合來發揮作用
  • MIT利用機器學習技術 將MRI比對程序縮短至2分鐘
    打開APP MIT利用機器學習技術 將MRI比對程序縮短至2分鐘 工程師飛燕 發表於 2018-06-26 09:27:00 為診斷患者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