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興隆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不懈地增林涵水、建設生態,呈現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局面。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1.25%,縣城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釐米8000個,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58天,連續六年入選「全國深呼吸小城100佳」, 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避暑休閒百佳縣」,榮獲「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等多項殊榮。
「興隆的魅力在於生態,在林果發展的樹梢上,也在生態建設的山水間。」興隆縣委書記薛青松說,興隆堅持城鄉建設與生態維護統籌規劃,開發改造與植樹造林同步進行,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齊頭並進,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之路。
如今,興隆的林果產業、旅遊產業已成為綠色發展、增收富民的支柱產業。
生態與發展共贏 做強傳統優勢產業
今年秋收時節,站在南天門鄉石廟子南山上,看著一串串紅彤彤的山楂掛滿枝頭,和山楂打了30多年交道的村民於長國笑嘻嘻的。「前些年,山楂幾毛錢一斤,最低時一毛一斤都沒人要,辛辛苦苦忙一秋,賣不了幾個錢,很多村民寧可在外打工賺錢也不願在家培育果樹。現在大不同,自從老樹上嫁接了新品種,這些山楂全是寶呢!」於長國說。原來那些適合鮮食的山楂「秋金星」、紅色素含量高的「紫肉」、黃酮含量高的「霧靈野果」,早在開春時都被縣城的各大果品店預定,今年於長國純收入就有15萬餘元。
作為「中國山楂之鄉」「中國板慄之鄉」,近年來,興隆縣堅持靠生態效益促脫貧,牢牢抓住林果這一兼具鞏固生態與持續富民「雙重」作用的傳統優勢產業,突出山楂、板慄特色。引進嫁接新品種,針對山楂、板慄、蘋果等主導樹種,不斷加大農技推廣力度,實現山楂優質穩產,一級果率達到90%以上。板慄重點推廣「輪替更新控冠修建技術」,實現每畝增產50公斤。緊密銜接「產加銷」,深度融合「產學研」,推動興隆由林果大縣向林國強縣轉變。
生態優先,以林興縣,綠色發展,保護為重。治理陡坡開荒和山體裸巖,明確25°以上山坡禁止開荒,陡坡開荒累計還林還草17.6萬畝;全面禁止天然林採伐和經營性採伐,年採伐蓄積嚴格控制在省批覆指標10%以內,木材加工廠只減不增,今年現有木材加工企業全部退出。
目前,這個僅有22萬畝耕地的純山區縣發展森林333.2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71.25%。其中,經濟林100萬畝,建成標準化果園300個,果品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60%以上。林果產業直接帶動40%的貧困家庭脫貧。在科技的幫助下,林下經濟迅速發展,創造了林禽、林藥、一樹多金的經營模式。果品深加工企業遍布全城,年生產能力30萬噸,獲得綠色認證、有機產品認證的企業有20家、產品有14類,暢銷全國。
生態與綠色優先 做大特色旅遊產業
初冬時節,霧靈山、興隆山下,閒適恬靜的農家院子隨處可見。品嘗著小米綠豆粥、水煮柴雞蛋、水豆腐等一道道美味佳餚,遊客們興高採烈。「以前就是種點果樹、打點零工,一年也就是一兩萬元的收入,不穩定。自從開起了農家院,平均年收入20多萬元。」大水泉鄉迷子地村農家院老闆徐桂香說。興隆山景區的打造,喜歡體驗自然田園風光和民俗民風的遊客越來越多,讓村民享受到生態旅遊的紅利。
踐行「兩山理論」和「兩區定位」, 立足興隆生態比較優勢,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不求燈紅酒綠,但要山青水綠」,明確了依山做旅遊、借水生財力的工作導向,將「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作為旅遊產業升級的主攻方向,先後引入中冶、中信、榮盛等戰略投資企業24家,落地興隆山、青松嶺塞外江南水鎮等重大旅遊項目31個。先後投入資金過百億元,打造出總長110公裡的精品旅遊路線和詩上莊詩歌小鎮、南天門滿族風情小鎮等6個特色小鎮以及文化創意、民俗風情、天文科普等10種旅遊業態。「山水皆景區、鎮村皆景點、全域皆體驗」已初步形成。
目前,縣內有國家級地質公園,霧靈山、六裡坪國家級森林公園,興隆山、青松嶺文化旅遊度假區、詩上莊等2A級以上景區7家。積極推進生態旅遊與康養等新業態的融合,加快養生谷、生態酒店、高端民宿等建設,發展生態健康旅遊產業;依託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融合天文科普、生態保護,打造長城十裡春風暗夜主題公園。發展特色鄉村旅遊村57個,農家院1680家,鄉村旅遊從業人員達4萬人,吸納1928戶貧困戶入股,安排貧困戶就業466人,帶動了農民增收。2019年,全縣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1.1萬元。詩上莊、迷子地被評為首批「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
2019年,鄉村旅遊接待遊客245萬人次,綜合收入19.6億元,2100戶貧困家庭通過鄉村旅遊產業帶動實現脫貧。生態旅遊已成為興隆縣喚醒農村資源、豐富旅遊業態、培育鄉村文明、促進富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徐運平、王亞平)
責任編輯: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