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與清聖祖康熙一個是開國皇帝,建立明朝,一個是文治武功,鞏固基業,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大名鼎鼎的皇帝,「千古一帝」的爭議表中,他們也能榜上排名。
好的基業,必須就要有好的繼承人,但是在培養繼承人與處理與兒子關係方面,康熙皇帝似乎出現了一點偏差,朱元璋與大兒子朱標親情很濃,康熙與二兒子胤礽卻互相猜忌,最後弄得親情全無。這中間的偏差是是康熙不夠關愛孩子?還是朱標萬千寵愛在一身?今天我給大家小小分析一下。
一、朝代背景下的政治環境
明朝在建國初,準確地說,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朱標很自然就被立為世子。
大明正式建立後,朱元璋又施行了藩王分封制,他把他的子侄分到全國各地,把藩王作為拱衛中央朝廷的屏障,這樣客觀上來說,太子在中央就沒了其他皇子的壓力,藩王的外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子與朝臣結黨的情況。
可以說,明朝的繼承制度使得太子朱標沒有競爭壓力,朱標不需要鋌而走險。
相反,清朝的繼承制度在康熙以前並沒有嚴格確立,都是採取「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比如皇太極就是在努爾哈赤死後被四大貝勒推選上去的,他本身並沒有被努爾哈赤立為合法繼承人。順治皇帝更是多爾袞與豪格對皇位僵持下而上位的。康熙皇帝的即位更是有趣,當時爆發了無可救藥的天花,而恰巧,那時身為阿哥的康熙對天花免疫。《聖祖庭訓格言》有記載:
「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
所以說康熙以前的清朝皇位繼承是一種沒有規則的傳位,康熙即位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確立嫡長子繼承制,康熙十四年,胤礽被立為皇太子,但是,一種制度的確立是需要時間來適應的,前三代的傳位觀念並不是一下就能改變過來的。
康熙三十七年,胤礽的兄弟們不是被授予爵位就是加入了各旗領導層,這時候,由於觀念一時的難以轉變,各旗的旗人還是認為皇帝的兒子都有繼位權,所以他們都支持自己的皇子領主爭位,一場九子奪嫡的好戲便開始了。
兒子們的奪嫡使得康熙這位父親成為了鬥爭的最大受害者,他們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最後甚至威脅到皇權穩固,在這種情況下,胤礽所受到的競爭壓力實在太大,所以他才會出現巴不得康熙早點病倒,自己早日繼位的想法。
明朝的政治環境使朱標沒有競爭壓力,不存在皇子黨爭的相互傾軋,而胤礽所在的環境讓他產生了壓迫感,這種壓迫感很容易讓在其位的人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和反應。
二、皇權對儲君權力的給予
自古以來,皇權就是至高無上,儲君作為下代皇權的繼承者,所以需要權力的過度,但是這個度很難把握,因為儲君的權力不能與皇權產生衝突。
朱元璋對這個度的把握,他走了另一條路,他基本不給朱標權力,在培養朱標方面,他建立了一個豪華團隊來培養他,這些人武有李善長、文有宋濂,在權力上,最初中書省與都督府要求依照元朝制度立朱標為中書令,朱元璋對這一要求並沒有採納。還有,朱標的東宮體系沒有獨立出來,東宮屬官都是開國功臣兼職,這就形成了只有帝黨,沒有太子黨的局面。
朱元璋對朱標以父子關係來看,確實是培養盡心盡力,以君臣關係也恰到分寸,沒給朱標什麼權力,不至於使朱標滋生野心。
很多人說,朱元璋與朱標的關係融洽是因為朱標早逝,其實以深層次來看,朱標就是多活六年,他與朱元璋也是不會產生隔閡的,因為朱元璋處理與兒子關係的這個方法實在是高明。
康熙對待胤礽,並且對於胤礽的感情,康熙確實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但是在君臣關係上,康熙確實沒拿捏好分寸,這也使得後來胤礽兩度被廢。
前文說過,康熙以前的清朝沒有太子繼承制度可依,所以康熙在確立嫡長子繼承制後,同時也賦予了太子各種權力,正因為沒有經驗,所以太子權力過大,有記載:
「太子動則斥親王,有甚者,軍機大事,無一不問,出入儀仗皆與上相似」。
胤礽權力過大後,其缺點也開始放大,康熙批評胤礽這段話可以看出一二:
「朕巡幸陝西、江南、浙江,未嘗一事擾民,胤礽與所屬滋行乖戾,無所不至」
胤礽擁有過多的權力,於是野心開始膨脹,並且目無其他皇子,驕縱日常,最後受到康熙的猜忌,致使關係緊張。
三、朱標與胤礽的性格
如果是上述兩個是客觀因素,那麼性格問題就是主觀因素。
朱元璋與朱標,一個是霸道,一個是寬仁,這種性格我們經常就會看到一個愛吐槽的父親身旁待著一個愛傾聽的兒子,試問經常這樣交流的父子哪裡會相處不融洽?
朱標的寬仁更體現在他對待兄弟的方面上,史書記載:
「懿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
都說天家無親情,朱標卻能做到兄友弟恭,朱元璋能不放心他嗎?
再看康熙與胤礽,胤礽這個人陰險又刻薄,康熙的十八子病重到死,胤礽還能流連宮外,沒有一絲傷心之意,毫無友愛之心。當時康熙因傷心過度而病倒,胤礽竟每夜到城牆裂縫窺視,想偷看康熙病情,意思很明顯,我已經不滿足與太子之位了。
胤礽的性格扭曲自私,溫良恭儉於他毫不沾邊,父親二人關係漸行漸遠已是必然。
朱標的寬仁很得朱元璋放心,他甚至是一個模範兄長,這樣的兒子哪個不喜歡?胤礽的這種陰險性格不像朱標那樣正大光明,更像是一個定時炸彈,所以康熙自然要提防他。
正所謂,以史為鑑,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皇家父子關係其實不只是單純的父子關係,因為最高權力還是君臣關係,正如電視劇《琅琊榜》當中那一句:「子不知父,父不知子」,所以才會釀成父子相殘的悲劇。
此時要為那句話加上一句:「子若知父,父若知子,則相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