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知父?父不知子?康熙、朱元璋與繼承人的關係對比

2020-12-24 歷來都會意

明太祖朱元璋與清聖祖康熙一個是開國皇帝,建立明朝,一個是文治武功,鞏固基業,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大名鼎鼎的皇帝,「千古一帝」的爭議表中,他們也能榜上排名。

好的基業,必須就要有好的繼承人,但是在培養繼承人與處理與兒子關係方面,康熙皇帝似乎出現了一點偏差,朱元璋與大兒子朱標親情很濃,康熙與二兒子胤礽卻互相猜忌,最後弄得親情全無。這中間的偏差是是康熙不夠關愛孩子?還是朱標萬千寵愛在一身?今天我給大家小小分析一下。

一、朝代背景下的政治環境

明朝在建國初,準確地說,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朱標很自然就被立為世子。

大明正式建立後,朱元璋又施行了藩王分封制,他把他的子侄分到全國各地,把藩王作為拱衛中央朝廷的屏障,這樣客觀上來說,太子在中央就沒了其他皇子的壓力,藩王的外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子與朝臣結黨的情況。

可以說,明朝的繼承制度使得太子朱標沒有競爭壓力,朱標不需要鋌而走險。

朱元璋劇照

相反,清朝的繼承制度在康熙以前並沒有嚴格確立,都是採取「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比如皇太極就是在努爾哈赤死後被四大貝勒推選上去的,他本身並沒有被努爾哈赤立為合法繼承人。順治皇帝更是多爾袞與豪格對皇位僵持下而上位的。康熙皇帝的即位更是有趣,當時爆發了無可救藥的天花,而恰巧,那時身為阿哥的康熙對天花免疫。《聖祖庭訓格言》有記載:

「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

所以說康熙以前的清朝皇位繼承是一種沒有規則的傳位,康熙即位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確立嫡長子繼承制,康熙十四年,胤礽被立為皇太子,但是,一種制度的確立是需要時間來適應的,前三代的傳位觀念並不是一下就能改變過來的。

康熙三十七年,胤礽的兄弟們不是被授予爵位就是加入了各旗領導層,這時候,由於觀念一時的難以轉變,各旗的旗人還是認為皇帝的兒子都有繼位權,所以他們都支持自己的皇子領主爭位,一場九子奪嫡的好戲便開始了。

兒子們的奪嫡使得康熙這位父親成為了鬥爭的最大受害者,他們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最後甚至威脅到皇權穩固,在這種情況下,胤礽所受到的競爭壓力實在太大,所以他才會出現巴不得康熙早點病倒,自己早日繼位的想法。

明朝的政治環境使朱標沒有競爭壓力,不存在皇子黨爭的相互傾軋,而胤礽所在的環境讓他產生了壓迫感,這種壓迫感很容易讓在其位的人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和反應。

二、皇權對儲君權力的給予

自古以來,皇權就是至高無上,儲君作為下代皇權的繼承者,所以需要權力的過度,但是這個度很難把握,因為儲君的權力不能與皇權產生衝突。

朱元璋對這個度的把握,他走了另一條路,他基本不給朱標權力,在培養朱標方面,他建立了一個豪華團隊來培養他,這些人武有李善長、文有宋濂,在權力上,最初中書省與都督府要求依照元朝制度立朱標為中書令,朱元璋對這一要求並沒有採納。還有,朱標的東宮體系沒有獨立出來,東宮屬官都是開國功臣兼職,這就形成了只有帝黨,沒有太子黨的局面。

朱標劇照

朱元璋對朱標以父子關係來看,確實是培養盡心盡力,以君臣關係也恰到分寸,沒給朱標什麼權力,不至於使朱標滋生野心。

很多人說,朱元璋與朱標的關係融洽是因為朱標早逝,其實以深層次來看,朱標就是多活六年,他與朱元璋也是不會產生隔閡的,因為朱元璋處理與兒子關係的這個方法實在是高明。

康熙對待胤礽,並且對於胤礽的感情,康熙確實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但是在君臣關係上,康熙確實沒拿捏好分寸,這也使得後來胤礽兩度被廢。

前文說過,康熙以前的清朝沒有太子繼承制度可依,所以康熙在確立嫡長子繼承制後,同時也賦予了太子各種權力,正因為沒有經驗,所以太子權力過大,有記載:

「太子動則斥親王,有甚者,軍機大事,無一不問,出入儀仗皆與上相似」。

胤礽權力過大後,其缺點也開始放大,康熙批評胤礽這段話可以看出一二:

「朕巡幸陝西、江南、浙江,未嘗一事擾民,胤礽與所屬滋行乖戾,無所不至」

胤礽擁有過多的權力,於是野心開始膨脹,並且目無其他皇子,驕縱日常,最後受到康熙的猜忌,致使關係緊張。

胤礽劇照

三、朱標與胤礽的性格

如果是上述兩個是客觀因素,那麼性格問題就是主觀因素。

朱元璋與朱標,一個是霸道,一個是寬仁,這種性格我們經常就會看到一個愛吐槽的父親身旁待著一個愛傾聽的兒子,試問經常這樣交流的父子哪裡會相處不融洽?

朱標的寬仁更體現在他對待兄弟的方面上,史書記載:

「懿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

都說天家無親情,朱標卻能做到兄友弟恭,朱元璋能不放心他嗎?

再看康熙與胤礽,胤礽這個人陰險又刻薄,康熙的十八子病重到死,胤礽還能流連宮外,沒有一絲傷心之意,毫無友愛之心。當時康熙因傷心過度而病倒,胤礽竟每夜到城牆裂縫窺視,想偷看康熙病情,意思很明顯,我已經不滿足與太子之位了。

胤礽的性格扭曲自私,溫良恭儉於他毫不沾邊,父親二人關係漸行漸遠已是必然。

朱標的寬仁很得朱元璋放心,他甚至是一個模範兄長,這樣的兒子哪個不喜歡?胤礽的這種陰險性格不像朱標那樣正大光明,更像是一個定時炸彈,所以康熙自然要提防他。

正所謂,以史為鑑,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皇家父子關係其實不只是單純的父子關係,因為最高權力還是君臣關係,正如電視劇《琅琊榜》當中那一句:「子不知父,父不知子」,所以才會釀成父子相殘的悲劇。

此時要為那句話加上一句:「子若知父,父若知子,則相睦矣!

相關焦點

  • 康熙十三子胤祥「消失十年」,胤祥:這是皇阿瑪的教子絕招
    選立繼承人這麼大的事,千古一帝的康熙怎麼可能任由兒子們相互廝殺的結果而定呢?不符合有眼光有謀略的一代帝王形象。嫡子胤礽第一次被廢,結合史書主要有三個原因:索額圖密謀擁立胤礽;胤礽行為不端,有辱臣子;康熙生病不關心,還巴不得早死。這本來也不關根本不想爭儲的胤祥什麼事。
  • 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關係有多好?十三爺的後代結局又是怎樣?
    康熙十三子叫允祥,確實和雍正的關係很好,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與雍正王朝裡是有點不一樣的,那就是允祥的實力沒有那麼強大。在康熙王朝裡,允祥給雍正最大的幫助就是在軍權上面,在劇中的設定,允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很多將領都是允祥帶出來的,所以在雍正繼位的時候,還有八王議政的時候,允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上,並非如此,允祥並沒有被康熙圈禁十年,而允祥得了一種奇怪的病,所以允祥在康熙死前的十年裡,基本沒有什麼作為。
  • 康熙朝的「九子奪嫡」皇位繼承人爭奪中,是哪位皇子開始發難的?
    這九個兒子分別是康熙帝惠妃納喇氏所生長子胤、皇后赫舍裡氏所生次子胤礽、容妃馬佳氏所生三子胤祉、孝恭仁皇后所生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良妃衛氏所生八子胤禩、宜妃郭絡羅氏所生九子胤禟、溫僖貴妃鈕鈷祿氏所生十子胤、敬敏皇貴妃所生十三子胤祥。這九位皇子在康熙年間展開了清朝史上最慘烈的九子奪嫡事件。
  • 他是康熙鍾愛的皇孫,與雍正關係融洽,為何卻被乾隆幽禁至死
    由於胤礽的嫡福晉沒有生育,其第一個孩子又夭折,所以弘皙就成為他的長子,也就是康熙的皇長孫。 弘皙從小子憑父貴,深得祖父康熙疼愛,被接進宮中撫養。康熙在臨終前,曾召大學士馬齊宣布遺言,除了表明要傳位給皇四子胤禛外,康熙還特意交代:「廢太子第二子(弘皙)朕所鍾愛,其特封為親王。」
  • 朱元璋為何在朱標死後不繼續從兒子中選太子?這樣能避免戰亂嗎?
    很多明朝歷史愛好者就有疑問,既然如此,當初朱元璋為何不直接就傳位給朱棣?這樣就能避免一場戰亂,沒準還能保全愛子朱標的後代。朱元璋在精心培養的接班人朱標死後,為新繼承人的確定是傷透了腦筋的,為什麼拋棄掉所有的兒子去立孫子?最根本原因是為了給後世立下一個不可更改的制度,是實實在在的為了防止因皇位爭奪而產生的戰亂。
  • 清朝與明朝是敵對的,為何康熙要拜謁朱元璋陵,並行三跪九拜禮
    康熙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他常對大臣們說,天下的黎民百姓,都是朕的忠心耿耿,朕最憐憫的人有三個:一個是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另一個是衣不蔽體的窮苦百姓,還有一個就是因無知而犯法。因此,他看見百姓紛紛跪迎,不但緩緩地行禮,而且還使百姓平身免禮。除此外,康熙還在江寧府盤桓了好幾天之久。除要去探望民情,了解民情之外,還有到明孝陵去拜拜朱元璋。
  • 九子奪嫡:康熙皇帝一手釀成的悲劇,沒有誰是勝者
    好事是不會擔心沒有繼承人,壞事是在眾多皇子中難以選擇繼承人。 其實,早在1675年,康熙皇帝就將2歲的胤礽立為皇太子,作為皇位繼承人來培養。胤礽在康熙皇帝的皇子裡面,排序第七。不過,由於他前面的兄長有的早早夭折,有的不是皇后所生,不是嫡子,因此胤礽才算得上是嫡長子。
  • 他是朱元璋最寵愛的兒子 染病去世後其子嗣被指定為唯一繼承人
    但是朱元璋完全不用擔心,他的大兒子也是他的嫡長子朱標就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 這個時候,朱元璋的年紀已經大了,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重新挑選一位繼承人此時已經迫在眉睫。 這個時候是選擇朱元璋的兒子,還是選擇朱標的兒子作為繼承人,讓朱元璋猶豫不定,最終朱元璋還是選擇了朱標的第二個兒子朱允炆為繼承人。
  • 她和妹妹同嫁順治,不受寵愛未生一子,卻因康熙當了57年皇太后!
    順治十七年八月,順治帝最寵愛的董鄂妃病逝,順治帝為此傷心欲絕,在次年正月也隨董鄂妃而逝,順治帝死後,玄燁即位,尊孝惠章為太后,孝惠與康熙帝的關係非常好,康熙親生母親病逝後,康熙便將孝惠章視為生母一樣的對待,對於康熙與孝惠章太后的關係,《清史稿》中竟用了九百餘字的篇幅來描寫,史家向來以文字簡約為務,足見其母子情深。
  • 德法兼用,忠孝為藩,蜀地得以大治,故朱元璋二十六子屬朱椿最賢
    洪武四年(1371),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郭惠妃生下自己的第一個兒子、朱元璋的第十一子,取名朱椿。洪武十一年(1378),八歲的朱椿受封蜀王,因年幼暫不就藩,繼續留在宮中學習。朱元璋非常重視對後代的封建「德性」教育,不僅為諸子延請名儒為師,還時常告誡諸子:舉動不能輕狂,言談不能虛妄,飲食不能浪費,服用不能奢華。
  • 初次見到12歲的乾隆,康熙為什麼驚得放下酒杯?不光因為長得漂亮
    皇四子胤禛韜光養晦、隱忍不發,始終以「天下第一閒人」的形象示人;而皇十四子胤禵在康熙五十七年被康熙皇帝封為大將軍王,「以天子親徵之格出徵」並在西北戰場上表現出色,逐漸成為繼位呼聲最高的皇子。
  • 光武帝劉秀:位面之子傳奇一生,為啥民間知名度不高呢?
    提起古代有名的君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甚至康熙乾隆,但是古代英明的君主實在很多,其中有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帝王——光武帝劉秀,圍繞他身上的點也有很多,比如痴情一生、位面之子、英明神武等等,但是為何民間,他的知名度不高呢?
  • 妃子都想母憑子貴,為何康熙這位妃子,卻請求處死親生子
    然而,為何康熙這位妃子,卻請求處死親生子呢?要說康熙這位妃子,位分也不低,位列四妃之首,她就是惠妃葉赫那拉氏。惠妃首先出身就很不錯,父親索爾和是正五品郎中,而康熙重臣納蘭明珠,就是索爾和的堂兄弟。所以說,惠妃還是納蘭明珠的堂侄女。除了出身高貴之外,惠妃自身也端莊秀美,所以深受康熙寵愛。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康熙皇帝相當重視明孝陵。在明孝陵的石碑上刻著「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也就是說明朝唐宋還要治理的好。不僅如此,康熙帝甚至六次在朱元璋墓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漢人建立的,而清朝是滿族建立的。一般來說,抹黑上一個朝代,才會顯得自己的朝代高大上一些。
  • 透過康熙遺言與遺詔來看真相
    二、康熙遺言與康熙遺詔之間的關係 1.康熙遺言 根據相關史學家對於雍正王朝的史料的研究,說明了康熙帝在說明自己遺言的時候是能夠表明自己的意願的,是坐於床上說的。
  • 才子解縉:朱元璋愛他如子,朱棣離不開他,為何被埋入雪中凍死?
    朱元璋非常賞識他,拿出他極其稀有的親切,對解縉說:「咱們名義上是君臣關係,實質上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你有什麼事,就實話實說,不要有所保留。」正是這樣少年得志的經歷讓解縉鋒芒畢露,他仗著朱元璋的器重,火力全開,不僅敢直接批評朱元璋分封二十幾個皇子為藩王的做法,而且對朝中大員也經常出言不遜。
  • 康熙遺詔,揭秘雍正繼位之謎
    對於康熙皇帝來說,疾病和死亡似乎來的有點突然。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還沒來得及宣布皇位繼承人,就在北京西郊的暢春園猝然離世。康熙駕崩七天後,皇四子胤禛憑一份《康熙遺詔》登上皇位,成為雍正皇帝。皇權在平靜中安然過渡,並沒有出現康熙生前所擔心的束甲相爭。
  • 朱元璋為何要把太子之位給朱標?而不是朱棣?
    而且朱元璋本人也可以算的上是明朝一位十分優秀的皇帝了。  那想必大家也會發現這樣一個事情,就是在中國古代,開國皇帝對繼承人往外是非常挑剔的。很多開國皇帝都會感嘆嫡長子「不類我」,因此在傳位問題上遲遲下不了決心。
  • 康熙下棋敗給護衛,10天後發現侍衛不在人世,康熙則道出千古名言
    古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很喜歡下棋,而關於下棋的事也還出現過許多故事,比如康熙曾和侍衛們下過棋,就產生了一個小故事。據報導,康熙下棋曾敗給過侍衛,結果10天後這名侍衛被發現時已曝屍荒野,隨後康熙還吟誦了千年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