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行合一 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

2020-12-14 今夕也離離

關於知行合一,先生在《傳習錄》中有闡釋: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想要走出困境,按照先生的見解就是要做到細微處,知道了,就要去做,做了就要去盡力,今人大多將知與行分作兩件事,即知道是一回事,我知道了並不見得我會做。更別提做了如何能去做好,想要改變命運,走出低谷,首先就要做到知行合一,如此才能積攢足夠的底蘊,厚積薄發。

今人做事絕大多數,常常先立志,我先去規劃一下,然後再去做。就連吃飯都要先拍個朋友圈,美其名曰「開光「,然而過多的追求儀式感,最後往往顧此失彼,得不償失。很多事情就是因為顧慮的太多,失去了」勇」最後不了了之,更有甚者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知行合一是一方良藥,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

知行合一更多的是一種做事方法而不是一個總綱,只要知行結合方能無往而不利。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真正了解了金玉良言的真正意義,才能學以致用,改變過往!

這裡就突出了知的重要性,不了解事情的本質,不清楚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斷章取義,往往得不到好的結果,更容易弄巧成拙,害人害己。

然而想做到知,實屬不易。

《論語》中有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到知行合一必須辯證地了解知道的涵義,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能了解自己的短板在哪裡,對症下藥,或苦讀一門,用心專研,明確的知道何為知,方能去行。 切勿不懂裝懂,糊弄了事。

白紙更好作畫,清空自己的頭腦,告訴自己我不清楚,我不了解,但是我想去了解,真的懂得了,再去做才能事半功倍。

當今社會,浮躁之風起久矣。就連男女之間互相喜歡也僅僅只是喜歡並不清楚為什麼喜歡,所以這些所謂的愛情,往往真的無疾而終,如果了解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的喜歡,就能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做,如此,又能減少多少痴男怨女。

了解了知,如何去行,才是重中之重。

有詩云:咬定青山不放鬆,做,就要有不松」口」的勇氣,獅子搏兔亦用全力。淺顯處才能知高深,獅子為什麼抓一隻兔子也要用盡全力?答案很明顯,獅子也怕兔子跑了,晚餐告吹。

竹子為什麼要狠狠地咬住青山?只有深深的紮根大地才能獲得所需的養分?

如果獅子沒有用盡全力去追兔子,竹子沒有狠狠地紮根大地會怎樣?

獅子會挨餓,可能會被其他天敵抓住空當成為別人的口中之物。竹子沒有咬住青山,就會因為一場小小的雨水而倒下。

如上所述,論證了一個淺顯的道理,因為沒有竟全功,留下遺憾一定肯定會導致不好的事情發生。

就像《墨菲定律》所說,「不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按照洋人的說法尚且如此,那麼按照我們的說法這就是因和果。

本來是想做好一件事情,結果因為一件事情沒有做好,而引起了連鎖反應,導致事情向未知的方向發展,待到事情失控,只能徒呼奈何!

先生的知行合一,並非是簡單粗暴的唯心主義,而是從實踐出發,總結出來的淺顯的道理,是心靈的力量。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道理很簡單,但要貫徹落實,用到實處,孰為難得。

道理只是空洞的城牆,擋不住風也遮不住雨,還需要載體,載體就是我們將要成就的人生。

最後,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知即行,行即知。

所謂知行合何解?如何運用到我們身上,改變自身?影響命運的蝴蝶?簡單,就是無論做什麼一定問問自己清楚嗎了解嗎?如此去做,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終成!

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知行合一,方能成矣。

最後預祝大家在知與行的路上收穫多多,幸福滿滿!

相關焦點

  • 用典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關於治學的名句。句中的五個「之」字指的都是學習對象——各種知識。意思是,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詳細地向別人詢問,縝密地進行思考,明確地分辨是非,踏踏實實地去踐行。 這段話把做學問分成緊密相連的五個環節,或者說是五個遞進的階段。
  • 心想生:「篤行」就是良知光明的行動,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動
    」就是良知光明的行動,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動03:19來自心想生聖人之學01什麼是「篤行」「篤行」是什麼意思這是《中庸》裡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很多人就會說「博學」就是要大量的學習,「博學」就是要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就是像朱熹那樣去研究萬事萬物的「理」,然後審問、明辨、慎思,就是去思考、去總結這些東西的規律嘛,然後研究出這些東西的規律,你要踏踏實實的照你這個學到的東西去做,就是「博學篤行」類似於你學到什麼就要做什麼,類似於你知道什麼就要做什麼,理論指導實踐。
  • 王陽明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和行,是事物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想知,必須付諸行動,通過實踐檢驗,才能獲得真知。從這個意義上講,知,就是行。龍場悟道:是王陽明從心即理的觀念轉變為真正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貴州龍場的收穫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知行合一,建立自己的王氏理論體系,我就是聖人。意思是:每個人都是原本具足的個體,別人有的,你也應該有;別人會的,你也應該會;萬物皆有靈性,你不缺任何東西,不要小看自己,你具有宇宙的任何東西,要通過真知行動去實現,只有實踐才能達到。
  • ——《王陽明傳:知行合一...
    ——《王陽明傳:知行合一的心學聖人》 2020-06-12 0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知行合一王陽明,太多人只是學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但凡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朋友因都不陌生,他的「知行合一」理念至今都有極大的影響,同時又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甚至還傳入了日本和朝鮮等地,信徒極多。但是,研究「心學」的人很多,有成果的也不少,但是太多人都只是了解了他的「知」,卻忽視了他的「行」。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王陽明: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王陽明在弘治五年和弘治八年兩次科考中就表現了他的這種剛強和清高,尤其是弘治八年落第之後的王陽明,說出了:「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會在小事上磨練自己」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三年一面勤懇為官,一面潛心體悟大道,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而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當你一念起處,就是知,直接按照這個心念有所表現,才能知行合一,而不是另外起一個行的心,那麼就會有妄念來幹擾你,讓你不能行動徹底。《傳習錄》裡面記載了王陽明和學生徐愛的一段對話,是關於知行合一方面的。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知行合一的行,如何行: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都按照良知的狀態自然而行。王陽明指出:「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場修行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皆備於我,對個體的「我」而言,與我關聯的世界因「我」而存在,世間發生的一切都與我心產生互動,就像王陽明所講「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就像現在量子物理學中薛丁格的貓原理一樣,所以悟透心即理,你會重新定義世界觀,擁有一個獨立、自尊、崇高的人生。
  • 王陽明四句教與中國儒釋道:此心不動,隨幾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大致如此,所以古往今來很多人不喜歡朱熹。理、欲,替換進去,四句教就成為了這樣4句:無理無欲心之體,有理有欲意之動,知理知欲是良知,為理去欲是格物。這樣子,其實也講得通的。我們從小到大教育,其實更多的狀態,即上面4句話的真實寫照,大家用心體悟一下,是不是這樣?
  • 組工幹部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出自《中庸》,講的是治學求進的道理。意思是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動。博學之就是廣泛學習、閱讀聽講,獲得知識和理論,培養興趣和愛好,儘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知識;審問之就是要對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進行懷疑,有不明白的就追問到底,去認真研究,直到把不明白或一知半解的地方弄明白;慎思之就是要在掌握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再通過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對事物有更深程度地理解;明辨之就是用辯證的思路看待學習的知識,把所學的內容歸納整理,分門別類;篤行之就是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地努力踐行所學
  • 王陽明:不了解這3個道理,將註定一輩子碌碌無為
    很多人對於王陽明的「心學」不屑一顧,但他們其實是因為從未真正接觸過王陽明的思想。作為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的厲害之處就在於這3點,了解之後,你也能有一番作為。1、知行合一:底層邏輯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是其心學思想的底層邏輯,是指「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行」一體。古代的有名的人物,其實只有兩派,理論派說起理論天下無敵,一到行動就有心無力;實戰派實戰起來風風火火,但缺乏正確的理論做指導。
  • 知行合一:王陽明經典詩文集萃
    知行合一:王陽明經典詩文集萃 2020-12-1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這不禁讓人感到非常疑惑:為啥王陽明在國內不溫不火,卻能夠在日本影響力巨大?在很多國人眼裡,王陽明不過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罷了,只有深入了解他和他的"心學"的人,才知道這位"明朝一哥"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 王陽明&唐伯虎: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笑世人,看不穿
    再說王陽明。唐伯虎是神童,王陽明更是天賦異稟。據說,他的母親懷孕14個月後才分娩,他出生時,他的祖母夢見天神雲中鼓吹,懷抱一子從天而降。但貴人語遲,直到6歲,王陽明才會說話,但其實早已默記家人所讀過的書,開口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王陽明忠告:有本事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是人的高修養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慾之昏蔽;減盡人慾,便恢復良知之本體了。當一個人的欲望多了,想要的多了,他就開始痛苦了,並且痛苦還會越來越多,當他與世界的交際增多時,自然爭執和分歧也會隨之增多。
  • 講座預告|Harvey Lederman:重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Passcode: 112233)備用:騰訊會議(會議 ID:654 822 205會議密碼:112233)報告簡介報告人試圖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給出一個新詮釋。報告人簡介Harvey Lederman,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曾在紐約大學和匹茲堡大學任教,主要研究哲學邏輯,知識論和中國哲學(王陽明)。在Mind, Nou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等國際著名哲學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 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如何給人強大的力量?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改變
    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也是王陽明的狂熱粉絲。王陽明心學的宗旨就是:你所遇到的一切問題都跟你的心息息相關。王陽明初到龍場的時候,環境惡劣,水土不服,語言不通,也曾經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過,後來他漸漸明白,與其這樣消沉下去,不如改變自己的心態,於是他開始靜坐,思索,學會了跟自己的心靈對話,終於悟出了「聖人之道,本心自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