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想多掙點錢都沒機會,這幾年,國家扶貧政策這麼好,扶貧隊又給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在家門口不管是搞種植,還是養殖,或是做電商,村民們只要勤快些,咋地都能掙了錢,還怕過不上好日子?」7月31日,在山西省武鄉縣上司鄉韓莊村,說起長治市應急管理局扶貧工作隊給村裡帶來的變化,已經實現連年增收的65歲村民豆衛平嘴角上揚,連連說好。
韓莊村只是長治市應急管理局在武鄉縣定點幫扶的4個貧困村之一,雖然截止去年這4個村子才先後全部實現了整村脫貧,但「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為保障當地貧困村、貧困戶持續穩定脫貧、增收。近年來,長治市應急管理局時刻把精準扶貧工作扛在肩上、放在心裡、抓在手上,主動擔當作為,下足繡花功夫,不僅使幫扶村實現了整體脫貧,而且村民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扶貧先扶志 激發幫扶群體內生動力
「治窮要先治愚,扶貧要先扶智」,沒有農民的「精神脫貧」,便不可能有物質脫貧。駐村以來,駐村工作隊員嚴格履行 「五天四夜」工作紀律,認真落實幫扶職責,精準施策,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縣脫貧攻堅舉措,協助幫扶村深入開展入戶調查工作,詳細了解了村情、民情,實現了調查全覆蓋;深入田邊地堰調研,通過走訪致富帶頭人、養殖能手,共同分析產業發展方向,切實發揮農村帶頭人示範帶動作用;建立了駐村幹部日常工作紀實制度,做到幫扶工作措施落實有記錄,群眾反映問題有回音,建立了民情聯繫制度,每戶都有幫扶明白卡及駐村幹部聯繫方式......幫扶工作隊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做實做細做好每項工作,尤其注重補齊精神短板,以扶志增強內生動力,充分激活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精氣神。
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極為關鍵的一年,到韓莊村擔任扶貧隊長的李勇斌一刻也不敢掉以輕心。為及時了解到貧困戶的動態和需求,他幾乎每日都需要步行幾萬步,穿梭於村裡的大街小巷中。
這戶可能是因學致貧,這戶可能是因殘致貧,那一戶可能是因病致貧,每個貧困戶的情況都不一樣,不實地走訪就無法了解村民的真正需求,無法做出決策的調整和應對的方法,無法做到精準扶貧。」李勇斌認為,只有挨家挨戶地走訪,才能保證「一戶一策」政策的落實。
白天走訪、開會、做決策,晚上寫材料、錄系統,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對於李勇斌來說已是常事。在入村半年多的時間裡,他進村入戶加強對群眾的思想宣傳和素質教育,消除貧困戶「一切都有政府管」的依賴心理,樹立自力自強之心,千方百計地動員脫貧群眾發揮鄰裡互幫精神,幫助就近貧困戶,並建立成果展示欄,嘗試形成鄰裡互助品牌;設立「好媳婦評選」、「環境衛生流動紅旗」等創評活動,融合家庭、鄰裡關係;建立榮譽欄和公示榜,集中展示扶貧幫困工作成果或適當公示「拖後腿」行為,調動群眾積極性,使幫扶村幹群很快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
「貧困戶的志氣一旦樹立起來了,觀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幹勁自然就有了,脫貧致富才有希望,扶貧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實現。」李勇斌在扶貧日記中這樣寫道。
圍繞特色作文章,產業「造血」拔窮根。
早上5點,韓莊村的貧困戶牛國中就起床了。打開圈門,趕出兩頭膘滿體壯的棗紅色母牛,趁早晨天氣涼爽到山上放養。
今年64歲的牛國中一家4口人,過去住在韓莊村大窯峪自然莊,一家人擠在不足40平方米的破爛不堪土窯洞裡,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2017年5月,牛國中一家享受扶貧搬遷好政策,個人沒貼幾個錢就搬到了韓莊村移民新區,告別了土窯洞,住進了水電暖一應俱全的獨門獨院的新平房。
居住條件改善了,手腳勤快的牛國中瞅準家鄉山多坡廣,林草豐盛的優勢,想養牛賺錢。「這兩頭母牛是去年扶貧工作隊幫助我貸款買來的,現都已懷胎,明年春天就要下牛犢,一頭小牛就能賣它上萬元。過去我們一家全靠8畝地餬口,收成再好每年也就5000元收入。如今,算上各種補貼,產業分紅,再加上我養牛,打零工,賣些土特產等,一年收入差不多能有5萬元,順理成章摘掉了窮帽子。真的感謝黨的富民好政策,感謝扶貧工作隊。」牛國中樂呵呵地說。
2016年韓莊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7戶105人。「老百姓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特別是吃水問題,就靠村裡一口水井,不方便不說,還經常沒水。」村黨支部書記魏躍軍介紹,2016年以來,隨著長治市應急管理局扶貧隊的入駐,在扶貧工作隊的積極協調幫助下,省市縣先後為我村投入扶貧資金700多萬元,不僅硬化了道路,提升了飲水工程,改善了基礎實施條件,還新建了光伏發電、移民新區,安置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戶58人。扶貧隊還擠出資金給村裡新建了河道護壩、道路擋護牆、愛心超市,改善了黨群服務中心,配齊了辦公桌、電腦、印表機、顯示屏等辦公設備,開展「以購代捐」小米、辣椒、核桃等土特產品......總之,扶貧隊幫我村辦的好事、實事真的是太多了!」魏躍軍充滿感激地說。
「以前的香瓜、西瓜產量少品種差,現在產量提高了不說,品質也有所提升,非常受市場歡迎,收入也有了保障。」韓莊村特色種植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魏建明開心地對筆者說道。通過引導發展產業,去年韓莊村建卡貧困戶戶均純收入增收達3000元。
貧困村拔窮根,從「輸血」變「造血」,發展產業是根本。幾年來,市應急管理局全力推進產業扶貧工作,實施產業精準扶貧,著力在特色產業發展上做文章,構建「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積極拓寬增收渠道,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瓜果種植,並承諾產品由駐村工作隊幫銷。韓莊村今年又發展辣椒種植30餘畝,香瓜、西瓜、特色小雜糧種植100餘畝,戶均年增收3000元;同時,還發動村民精心種植武鄉特色小米200餘畝,種植戶均增收4000元。
「只有因地制宜開發特色扶貧項目,才能增強扶貧『造血』功能和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真正實現脫貧不返貧。」長治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趙駿說。
「電商+扶貧」為貧困群眾搭起致富橋
武鄉縣地處太行山西麓,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長治市應急管理局扶貧工作隊堅持把電商精準扶貧作為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重要抓手,使得武鄉小米、核桃、土雞蛋等土特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兩年來電商累計銷售額達300多萬斤,直接帶動了4個貧困村238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
武鄉縣上司鄉嶺頭村村民魏寶玉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魏寶玉一病致貧,一場突發的胃出血不僅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數萬元的外債更是讓他一籌莫展。轉機出現在2016年,乘著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春風,魏寶玉在扶貧隊的動員鼓勵下,參加了縣裡組織的第一期電商培訓班,並於當年10月嘗試開辦了屬於自己的微店。
一筆筆訂單紛至沓來,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曾經一度滯銷的小米因口感純香、品質優良在網上大受歡迎,甚至可以賣到每斤18.8元。不久之後,嘗到甜頭的魏寶玉又有了直播賣小米的念頭。他說:「別人可以直播賣化妝品,我們農民也可以去田地裡直播賣小米,讓更多人感受到我們武鄉小米的魅力。」如今,依託微店和直播平臺,魏寶玉將小米賣到了全國各地,甚至還遠銷到法國,今年收入預計將突破十萬元。
長治市應急管理局駐嶺頭村第一書記劉寶軍告訴筆者,嶺頭村生態環境好,小米、黃梨、核桃等土特產品豐富,很有市場潛力,但銷售渠道不暢、品牌影響力不足和農民的思想觀念等問題,一度賣不上好價錢。2016年,扶貧工作隊進駐後,創新思維,率先提出發展整村微店模式,帶動貧困戶在手機上開微店,打通特色農產品銷路。起初,大部分農戶不懂電商,也不願學,第一次縣裡培訓時,扶貧隊員全村動員好一陣子,才去了7 個人,還答應給人家發誤工補助。
「留守村民年齡大、文化水平低,剛開始發展電商,真難!」嶺頭村黨支部書記張玉堂感嘆,「可再難也要邁出第一步,扶貧隊同志挨家逐戶做動員,手把手教村民上網技能,縣裡的培訓班開了一期又一期,先學會的帶動沒學會的。同時扶貧隊和村「兩委」專門建立了電商培訓微信群,將一部分有意向發展電商的村民集中起來共同討論學習,邀請電商專家常駐微信群,隨時解答經營電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讓村民通過電商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如今,嶺頭村搞電商直播火了,走進嶺頭村,牆上刷著「把小米賣向全世界」,村裡主幹道改名為「微商路」,家家門口貼著二維碼。張玉堂說,目前嶺後村已發展微商百餘人,帶動26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餘元,還誕生了一批年銷售數萬元的微商「網紅」,電商讓這個『老人村』煥發了青春。」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級媒體紛紛報導,參觀取經者飛來踏至,村民們都說,電商扶貧成績的取得扶貧工作隊功不可沒。
「在網上開店,首先要選好貨源,貨源要有特色,質量要好,要有競爭力。」「先要在淘寶上註冊,進行實名認證,實名認證需要銀行卡……」7月30日,筆者在韓莊村看到,該村貧困戶趙躍斌、趙躍峰兄弟倆正在學習電商銷售知識。兄弟倆均患有血友病,不能幹體力重活,常年靠吃藥維持生命,眼看鄰村嶺頭村搞電商紅紅火火,兄弟倆也想搭上電商快車增收致富。「李勇斌隊長對我們可好了,鼓勵支持我們開網店,搞直播,雖然我們剛上路,但已有了不小收穫,今年前半年,我們已在網上銷售家鄉農產品收入1萬多元,緩解了我們家的困境,我們對以後致富的路子也越來越有信心了。」趙躍斌說:
電子商務圓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夢想,也成為惠農服務的新路徑。市應急管理局先後投資20萬元為幫扶村建起了「愛心扶貧超市」,完善了各項管理運行制度,提供多種惠農服務,還通過實施積分獎勵政策促進村民產業脫貧、愛村護村。
遵守村規民約積10分、參加小夜校培訓積2分、參加集體勞動積2分、積極落實產業發展積20分……貧困戶在扶貧超市持「扶貧惠農證」可以憑積分領取捐贈物品。
產業扶貧扶根本、管長遠。長治市應急管理局產業扶貧的創新實踐,將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更好更持久地助力脫貧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