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數次北伐,為什麼只有明朝取得成功,能夠從南方統一天下?

2020-12-14 騰訊網

昭昭大明,得國最正。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洪武大帝命徐達為正,常遇春為副,出師北伐,收復漢人淪陷了兩百年之中原,四百年之幽燕,六百年之河西,自趙宋崖山海戰而亡天下後,沉淪了五百年的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終於又一次恢復了尚武善戰的民族屬性,將胡人趕回北方吃草。蒙古人短時間徵服漢地,沒有北朝和遼金那種緩慢徵服格局下,和漢人博弈形成的二元利益共同體,民族隔閡界限分明,北方漢人被排除在權力體系之外,還不如色目人,寒了心,在南方漢人北伐時至少不會鼎力支持蒙古人,元庭的基本盤太小了。

由北向南打,只要跨過長城和北京,接下來就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南方守軍除了黃河,淮河,長江以外,幾乎無險可守,守江作戰又是兵家大忌,戰線過長又不能處處駐守,極易被敵軍突破。打下長江,中國也就只有嶺南和雲貴川可以藉助地勢抵抗,特別是四川如果淪陷的話,北方敵人就可以從東南和西南兩個方向順河而下直擊兩廣,或者借道湖南直接南下,到時候中國就全境淪陷了。當初日軍也是這麼打的,得虧四川沒淪陷,不然國民政府真得要和戴高樂政府一樣流亡海外。

古時戰爭的重要武器就是馬匹,歷來北方政權都佔據著優良馬種和優良牧馬的地方,雖然南方也有馬,但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比不上,這就像現在拿著重機槍對陣手槍一樣。雖然不排除有一些政治,制度以及統治的根本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還在於作戰裝備上,而元朝建立後為了維持南方的統治,大量蒙古人南下,並帶來了優良馬種和開闢了大量牧馬場地,很多也是退耕還草原,這在其他農耕朝代是不可能做到的。

朱元璋起義北伐時,明軍已經有了很多成體制的騎兵部隊。如果只講經濟,政治以及制度,我不覺得宋朝比明朝差哪去,甚至經濟方面還更強點,但是宋朝沒好的成規模的戰馬,打不起一場大規模的消耗戰,即使再有錢,戰爭期間你也買不到,戰馬死了就沒了,北方政權戰馬死了可以等幾年再跟你打一場消耗戰,你戰爭資源上耗不起,感覺這也是農耕朝代北伐只有明朝能成功的最直接原因。

軍事上精銳的騎兵部隊是明初北伐成功的根本,徐達,常遇春,藍玉,朱棣都是優秀的騎兵將領,而且非常善於使用騎兵部隊,精銳的騎兵部隊是冷兵器時期北伐成功的根本。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成吉思汗,忽必烈死後蒙古的組織力下降。元末蒙古草原內部也是矛盾叢叢,黃金家族不受待見,如果像鐵木真那樣能動員起十幾萬蒙古騎兵,估計100個常遇春加100個徐達都沒機會。

歷代南北戰爭因為南方地理條件限制厲害,多山林,溼氣重,沒經歷過太大的戰爭規模,人員兵員體質素質遠遠低於北方,在這古代南方冶煉技術遠低北方,因為歷朝歷代發展重心都在北方,主要防禦也在北方,再者,遠程兵器弓弩,南方主要以竹為主,北方以桑柘為主,同等弓弩殺傷力差別太大。

唐朝,宋朝都是先佔據山西而統一全國。北方災害少,經濟比較穩定造反少,只要統一了災害少的北方,往南打災害多的南方肯定成功率高。明朝可以從南打到北,第一蒙古人的巢穴在漠北他必將往北逃,第二北面漢人都在響應明軍也就是元軍得不到北方任何支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中國北伐成功的很少,是南方軍隊打不過北方遊牧民族嗎
    古代北伐成功的例子也有,只是比較少。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從長江流域北伐中原。徐達和常遇春的北伐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順應了中原地區廣大漢族人民的民意,兵峰抵近元大都時,元順帝棄城而逃,北伐軍兵不血刃佔領了元大都。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肅清蒙元殘餘勢力,解決北方威脅,先後進行了八次北伐,使得明朝獲得了一個安定的外部環境。
  • 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明朝?歷史愛好者:大明得國正有氣節!
    明朝雖然不是史上最強盛的朝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可能也算不上頂流,但後人對它的歷史評價卻非常高。為什麼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喜歡明朝?或許這跟明朝的建國史以及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傳奇人生有關係。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明朝如此圈粉的原因有哪些吧!
  • 史上為何往北打就叫北伐,往南打都叫南徵?
    縱觀我國歷史,尤其是古代史。我們可以發現北伐和南徵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人們印象裡面:在古代史上,一般由南方往北方打的,直接叫做北伐,而由北方往南邊打的就叫做南徵。那麼,為什麼由南往北打叫做北伐,由北往南打就叫做徵呢?
  • 諸葛亮數次草率北伐,真的是窮兵黷武嗎?
    諸葛亮,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知名度絕對算是一線大紅人,作為臣子他的忠心可以用後無來者形容,他的能力:硬生生的幫助開局一雙草鞋的劉備,在混亂的三國時代三分了天下。
  • 為何古代蜀地能夠成就割據,卻難以走出統一天下的政權?
    諸葛亮主政期間,蜀漢才以北伐明志,後由姜維繼承遺志。而後主劉禪胸無大志,以致黃皓亂政,逼得姜維屯田沓中以避禍,這又怎能使得蜀漢竭盡全力圖謀天下? 公孫述和劉備還算是有作為的,他倆志望尚且如此,更別說其他人了。瞿塘雖險,岑彭、劉光義、湯和也曾入其門戶;劍閣雖雄,鍾會、鄧艾、尉遲迥、傅友德也曾突其險要。
  • 朱元璋究竟為什麼能從南到北一統天下,而其他人不行?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戰爭從南到北統一全國的,一次是朱元璋,一次是民國時期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需要說明的是兩次統一,都只是形式上的統一,明朝對東北的統治是羈縻統治。蔣介石則是保留了張學良的東北軍隊,讓東北易幟。但是即使是形式上的統一,從南往北打都很難。為何會這樣?
  • 明朝第一功臣于謙為何否決楊俊北伐奏疏?無奈的選擇,永恆的寂滅
    明朝有了新的政權核心,使也先「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圖謀失敗。 在于謙統一調度下,20 餘萬京師守軍嚴陣以待,憑藉堅城壁壘挫敗了瓦剌的數次進攻,迫使敵人退出紫荊關。瓦剌不僅主力進攻北京受挫,其餘各部也分別受阻於宣府、偏頭關、遼東和甘州等明朝邊鎮要塞。
  • 明知打不過曹操,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北伐,他的堅持是對是錯?
    諸葛亮堅持北伐,正確不正確說不上,但真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當時的蜀漢,不得不北伐。諸葛亮是一個極具遠見的政治家,他難道看不到一些人所說的,要穩定下來,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嗎?可是,蜀漢國情、天下形勢根本不給他穩定的機會。
  • 我國古代10大猛將排行榜:第9名可脫帽退萬軍,第1名神勇千古無二
    排名第十:蕭摩訶。隋末唐初名將,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跟隨李世民多年,不僅平定了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的統一戰爭,還曾一槍將驍將單雄信挑下馬,勇冠三軍。
  • 明末,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滿清,而不是南明或者起義軍
    其實,在古代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一個偌大的王雖然朝擁有億萬子民,不要說普通老百姓,哪怕是那些朝中的既得利益者,王朝的更換隻是讓他們換了一個主子罷了。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試圖統一天下,東吳的朝堂上,在面對曹操大軍的時候是抵抗還是投降的討論,其主流思想是建議孫權放棄抵抗,投降曹操。
  • 為什麼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未能統一天下?
    諸葛亮主政期間,蜀漢才以北伐明志,後由姜維繼承遺志。而後主劉禪胸無大志,以致黃皓亂政,逼得姜維屯田沓中以避禍,這又怎能使得蜀漢竭盡全力圖謀天下?公孫述和劉備還算是有作為的,他倆志望尚且如此,更別說其他人了。瞿塘雖險,岑彭、劉光義、湯和也曾入其門戶;劍閣雖雄,鍾會、鄧艾、尉遲迥、傅友德也曾突其險要。
  • 明朝為什麼能成為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與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如此密集的北伐行動,給予了北方的蒙古人最沉重的打擊。最終,元朝變成了北元,北元又分裂成了瓦剌、韃靼、兀良哈等很多部落,同時這些部落又不斷衰落,以至於根本沒辦法對明朝構成任何威脅。 明朝的北伐行動,可以說是繼漢武帝攻打匈奴之後,中原國家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最沉重的打擊,其意義是非凡的。這是明朝最有骨氣的例證之一。
  • 明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推翻前朝的朝代,這個說法對不對?
    雖然很多人認為元朝滅亡以後,還有北元政權,所以明朝不算是推翻前朝統治,但是很明顯隨著徐達北伐成功,元朝全國性統治已經結束,北元只是地方割據政權,明朝當時是當之無愧的正統,而北元並不是,也沒資格爭,自然不能稱之為朝,所以明朝是推翻了前朝統治的,並非沒有推翻。
  • 古代一個重大歷史規律:被司馬遷一語道破,揭開了王朝更迭的秘密
    如果把古代王朝建立到滅亡做一個總結,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古代歷史北伐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是為何?也有人說,朱元璋不是北伐成功了嘛,確實如此。但放在整個北伐歷史中,朱元璋的北伐可以忽略。 事實上,兩千多年司馬遷就總結了一條原因,「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興自蜀漢 。」
  • 《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和明朝真的有聯繫嗎
    在倚天最後,明教義軍在朱元璋的率領下,最終北伐成功,取得了天下,因為士兵大多都是明教中人,因此,朱元璋將他所建的朝代成為「明朝」,自己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明朝和明教真的有很密切的關係嗎?至於他為什麼被稱為明教,剛傳到中國的時候還是叫「摩尼教」,時間長了,有些漢化了,再加上它本身就是崇拜光明,所以漸漸地,老百姓們就叫他「明教」。
  • 1598年,明朝最後一位能壓制努爾哈赤的名將死了,清八旗再無顧忌
    1619年,萬曆皇帝希望畢其功於一役,盡起11萬明軍,令楊鎬為主帥,北伐後金。制不住麾下各將的楊鎬居然想出了「分進合擊,四路會攻」的戰略,讓其各自為戰。努爾哈赤則只回應了一句話「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將四路明軍各個擊破,後金以少勝多,取得大勝。
  • 臨沂歷史:佔領沂州,朱元璋北伐的關鍵一步
    在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次北伐成功案例中,南方勢力都是先佔領沂州,然後控制山東全境。以明代朱元璋北伐為例,攻佔沂州就是整個戰略中的關鍵一步。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大致平定南方後,開始籌劃北伐。在北伐的策略上,常遇春建議率領大軍直奔大都,而朱元璋認為:元朝立國百餘年,尚存一定實力,北伐應循序漸進,即「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移兵兩河,破其藩籬,拔潼關而守之,扼其戶檻。天下形勝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當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徐達和常遇春為正副主帥,帶領大軍北上。
  • 柴榮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卻為何突然決定北伐契丹?
    後世因此而認為柴榮主張「先北後南」,即先收復燕雲十六州,然後才向南統一後蜀、南唐等割據勢力。世宗雅已知樸,及見其議論偉然,益以為奇,引與計議天下事,無不合,遂決意用之。 上文出自《新五代史》,很明顯,周世宗柴榮並沒有主張先解決北方的契丹問題,他主張的是以武力「平一天下」而不是先「修文德」。至於是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周世宗柴榮聽取了王樸的建議,決定先取江淮,就是先南後北。
  • 諸葛亮引恨,司馬懿奸笑,蜀軍北伐中第一次大捷卻不能乘勝追擊!
    三國時候曾有人言: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得一人可得天下。其排名第一的臥龍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未出隆中已三分天下,在後來徵戰中諸葛亮的表現更是搶眼,頻頻為劉備獻奇計,為蜀漢的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諸葛亮在當時的三國是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但這麼厲害的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像傳言中說的那樣取得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