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打不過曹操,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北伐,他的堅持是對是錯?

2020-12-15 隨手談詩

諸葛亮堅持北伐,正確不正確說不上,但真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當時的蜀漢,不得不北伐。諸葛亮是一個極具遠見的政治家,他難道看不到一些人所說的,要穩定下來,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嗎?可是,蜀漢國情、天下形勢根本不給他穩定的機會。

王業不偏安

為什麼孫劉要聯盟?不只是兩弱對一強的問題,當時中國的格局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在中原,就是曹操的地盤,劉備在西南,孫權在江南,你看古代王朝,都是從北邊往南打容易,從南往北打是地獄模式。

前期,北方動亂,給了南方政權割據的機會,隨著割據進入三國鼎立的局面,北方曹操逐漸穩定下來,經濟、文化、人口、農業都得到了恢復,此時南方孫劉若只想安穩度日,根本不可能。

益州雖是天府之國,但相比起中原,那也是巴掌大的地方,發展已經到了極限,人口、經濟、農業都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等到北方人馬徹底恢復元氣,分分鐘就能南下。蜀漢政權想恢復元氣,你沒有曹操恢復得快,也沒有曹操的發展前景,你哪有時間去等待?

一句話,北方穩定,南方政權根本沒有機會,連掙扎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蜀漢為什麼要高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大旗?不說劉備、諸葛亮有多麼偉大的抱負,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偏安的機會。

待天下有變

諸葛亮在《隆中對》給劉備設計好的藍圖,說: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諸葛亮怎麼也想不到,他所等待的天下有變,是孫權背刺,孫劉聯盟破碎,關羽失荊州,隆中對還說要「跨有荊、益,保其巖阻」,這一變倒好,整個藍圖中最重要的荊州沒了。

荊州、益州對於蜀漢來說是什麼概念呢,益州是大後方,佔據天府之國之地利,可以源源不斷提供後勤保障,荊州才是前線,是門戶。荊州丟了,益州兵就只能困守,還要隨時防備荊州人馬打進來。更不用談人才的流失,這是更致命的問題之一。

諸葛亮說的天下有變是什麼,是北方動蕩,可目下的情形是,北方越來越穩定,南方越來越動蕩,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北伐,天下不能動蕩,那我就人為製造動蕩,諸葛亮不會做夢說一舉北伐成功,以當時的國力對比,根本不可能,五次北伐雙方各有勝負,蜀漢小優,就這樣的戰績,尚且不能打擊魏國。

所以諸葛亮北伐只有一個原因,製造動蕩,延緩北方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消耗魏國國力,一方面加緊益州的經濟恢復速度,招攬人才,鞏固國力,一旦出現良機,就傾舉國之兵,逐鹿中原,這是蜀漢「王業不偏安」的唯一機會。

另外,諸葛亮不斷北伐,也是要向益州人,甚至告訴天下人,宣布蜀漢才是大漢朝的正統,因為在當時,北方已經穩定了幾十年,大多數人已經忘了漢朝,心裡認定魏國是正統,這對於蜀漢君臣的理想來說,是絕對不行的!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明知蜀國的綜合國力不如魏國,可為啥他還要多次舉兵北伐?
    那既然這樣,為何諸葛亮還要率軍北伐呢?難道他不知道蜀國的國力不如魏國嗎?關於這個問題,傳統的解釋為:正因為蜀漢政權弱小,因此才要不斷進攻。諸葛亮深知蜀國不如魏國,想要將其擊敗根本不可能,因此他的目的是想用不斷的進攻迫使魏國始終處於守勢,這樣一來,才能確保蜀國的安全。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這些說法都出自《三國演義》。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正史上的諸葛亮其實只北伐了五次,姜維北伐則是有十一次。
  • 假若諸葛亮北伐成功,他會學曹操嗎?
    李嚴為何要勸諸葛亮加九錫呢?李嚴和諸葛亮都是劉備的託孤重臣,兩人本該平起平坐,然而劉備一咽氣,諸葛亮就大權獨攬了,把李嚴扔在了一邊。劉備託孤李嚴,大概是想借他之手牽制諸葛亮,奈何這李嚴實在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很快就在蜀漢中樞喪失了話語權。
  • 《三國演義》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什麼北伐會失敗?
    劉備雖然有諸葛亮這個智囊團在身邊輔佐,但由於曹操,孫權兩人的勢力過大,一直沒能完成恢復漢室,統一天下的心願。在劉備死後,他為了完成劉備生前的遺願,決定北伐,攻打曹操,光復漢室。歷史上,曹操表面上是漢朝的丞相,但實際上卻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不折不扣的漢賊。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伐,攻打曹操,光復漢室,這也是天下人共同的心願,所以諸葛亮此舉也會受到天下人的支持。為此,他曾五次北伐曹操,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 三國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什麼曹操不登門請他出山?
    但他力挽狂瀾,憑藉自己驚人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有條不紊地穩定了局勢,恢復了民生,拉攏了孫吳,並有足夠的力量在6年之內向曹魏發起了5次北伐,打得曹魏人心惶惶。綜合而論,諸葛亮簡直就是以一己之力,強行為蜀漢政權續命了40年。在這裡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請諸葛亮出山的是曹操而不是劉備,那麼諸葛亮和曹操強強聯手,再加上曹魏強大的實力,豈不是很快就能統一天下?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明知關羽重義氣,為何還最終讓他守華容道?
    因為曹操絕對不能死!!!在赤壁之戰前,劉備已經被曹操打得幾近滅亡,不但城池丟了大半,就連老婆都跳了井。如果不是孫權伸出援手,恐怕劉備就得夫妻團聚了。就算是在赤壁之戰中,劉備的軍隊也不過是輔助軍隊而已,主戰場還是在周瑜那裡。
  • 《三國演義》軍事天才諸葛亮,為何會北伐不成功?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仍然是忠心耿耿,對權力絲毫沒有興趣,待在劉禪的身邊,認真的輔佐他,但是後來,諸葛亮卻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麼,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什麼北伐還是不成功呢?被削弱的蜀國勢力在三國時期,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天下被一分為三了,三國的君主分別是曹操、劉備和孫權。諸葛亮這個足智多謀的「智多星」雖然在劉備的身邊,輔佐著劉備,但是曹操和孫權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這也使得劉備一直沒有完成恢復漢室的心願。
  • 諸葛亮5次北伐,皆因缺少天時、地利、人和,導致屢戰屢敗
    但不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的劉備還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在完成自己的大業的路上,都少不了身邊謀士、將領們的幫助。 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天下奇才"的諸葛亮,他在群雄逐鹿的時期大放異彩。
  • 諸葛亮明知關羽會放曹操,還讓他守華容道,其實是一石三鳥之計
    這麼重要的關口,卻讓關羽把守,要知道關羽曾經是曹操的部下,曹操對待關羽可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好得不得了,再加上關羽本人又是忠義之人,感覺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會放走曹操,卻偏偏把這個任務交給他,這不是明擺著就是諸葛亮要故意放走曹操嗎?
  • 諸葛亮北伐,暗通鮮卑夾攻曹魏,這叫賣國麼?
    今天咱們來聊一聊諸葛亮北伐的事。 對於諸葛亮北伐,並不是所有人都心之嚮往,除非是諸葛亮的死粉;還有一部分人是持反對意見的,理由很簡單:蜀漢兵少民疲,這樣窮兵黷武豈不是加速自己的滅亡?
  • 諸葛亮引恨,司馬懿奸笑,蜀軍北伐中第一次大捷卻不能乘勝追擊!
    其排名第一的臥龍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未出隆中已三分天下,在後來徵戰中諸葛亮的表現更是搶眼,頻頻為劉備獻奇計,為蜀漢的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諸葛亮在當時的三國是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但這麼厲害的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像傳言中說的那樣取得天下呢?又是什麼原因讓諸葛亮飲恨,司馬懿奸笑,蜀漢大軍雖然大勝卻不得不班師回朝呢?
  • 諸葛亮六出祁山去北伐,為什麼總是失敗
    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實際上只有兩次是真正有進取關中的決心的,也就是走陳倉道那次和最後一次。 兵法雲,虛虛實實,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發動五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要說每次都是以和曹魏關中重兵集團決戰,那不現實,也不可能。但是,同樣的,要說每次都只是以戰術性的進攻來進行積極防禦,毫無進取關中的決心,那也不可能。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那麼同樣的失誤,為什麼馬謖被斬殺,趙雲卻只是被貶職呢?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卻沒有未雨綢繆,這是失誤之二;再說幾乎沒有損失一事,當時魏軍本是倉促應戰,以退敵為目的,既然諸葛亮已經撤退,曹真也不必再追,否則的話,他能否安全撤退,實在難說。那麼為什麼趙雲的結局完全不同於馬謖呢?
  • 諸葛亮堅持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並非匡扶漢室,而是因為他
    不過,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並非小說中塑造的如此神奇,他更多的功績是在蜀國建立後,對於該國的治理上,這在歷史上還留下了著名的「諸葛亮治蜀」。 公元221年,劉備建立了蜀國,諸葛亮擔任了丞相,掌管軍政大權。兩年後,也就是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劉禪昏庸,不能委以重任,但諸葛亮還是細心教導,同時一手掌控了蜀國大權。
  • 諸葛亮六出祁山屢敗屢戰,是鞠躬盡瘁還是另有所圖
    諸葛亮六出祁山興兵伐魏的故事經《三國演義》一渲染,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不過,對其行為的評價卻有兩張截然相反的觀點。 正面的評價認為諸葛亮不忘出山時對先主劉備許下的諾言,在劉備死後依然潛心為繼任的老闆阿鬥打工,而且這個工打得真叫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來直到諸葛亮病死於兩軍陣前。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諸葛亮是近兩千來除了最高統治者外,名氣最大的一位歷史名人了。諸葛亮一生神鬼妙算,常能知人所不知,識人所不識。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直接請來了自己蜀中陣營的一個大BOSS,重要性甚至比劉備還要高。然而諸葛亮終究不是神,有生之年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都沒有得到完全的實現。
  • 曹魏國力強大,蜀漢北伐困難,諸葛亮為何還是選擇了北伐
    都說曹魏國力強大,蜀漢北伐困難,可是深謀遠慮如諸葛亮還是選擇了北伐,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諸葛北伐並沒有消耗太大的國力,而且越打越強,反倒是多次北伐使得曹魏在雍涼的經濟幾乎崩盤,反而需要中原輸血,蔣琬費禕不過是延續了諸葛的政策而已,事實上還不如諸葛做得好。
  • 孔明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經說明問題
    第三件便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五次北伐是諸葛亮一生當中最瘋狂的大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且堅持7年之久。因為根據蜀國當時的疆域面積和人口數量來看,諸葛亮的北伐曹魏都是沒有絕對勝利的希望,兵書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中國歷代疆域面積考》記載:公元262年魏,蜀,吳的國土面積分別為291方,106萬,145萬。蜀國當時人口只有100萬,曹魏的人口差不多有400多萬。
  • 如果諸葛亮當時沒有選擇北伐,而是休養生息,蜀國還會滅亡嗎?
    古人說,「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就算諸葛亮真的是窮兵黷武,有三十年時間給後世休養生息,也足夠了,蜀國的滅亡該讓一個死了快三十年的人背鍋嗎?諸葛北伐是戰略錯誤嗎那麼回到題目本身,諸葛亮的北伐策略在戰略上,到底有沒有錯誤。在三國的局面穩定之後,魏國佔據中原,是國家的腹地,地盤最為廣大。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杜甫引言諸葛亮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是一個忠心不二的大臣,這和諸葛亮個人的情懷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不過歷史上對諸葛亮也有批判的聲音,六出祁山一心北伐,這究竟是盡忠,還是別有目的呢?諸葛亮自述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這次北伐有兩部分原因,第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魏國剛換皇帝,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突襲的好機會,第二部分原因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在三國時期,雖然是曹孫劉三國鼎立,但是實際上曹孫之間的鬥爭要多很多,曹操,曹丕,曹叡都曾經舉兵南下攻打孫吳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