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堅持北伐,正確不正確說不上,但真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當時的蜀漢,不得不北伐。諸葛亮是一個極具遠見的政治家,他難道看不到一些人所說的,要穩定下來,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嗎?可是,蜀漢國情、天下形勢根本不給他穩定的機會。
王業不偏安
為什麼孫劉要聯盟?不只是兩弱對一強的問題,當時中國的格局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在中原,就是曹操的地盤,劉備在西南,孫權在江南,你看古代王朝,都是從北邊往南打容易,從南往北打是地獄模式。
前期,北方動亂,給了南方政權割據的機會,隨著割據進入三國鼎立的局面,北方曹操逐漸穩定下來,經濟、文化、人口、農業都得到了恢復,此時南方孫劉若只想安穩度日,根本不可能。
益州雖是天府之國,但相比起中原,那也是巴掌大的地方,發展已經到了極限,人口、經濟、農業都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等到北方人馬徹底恢復元氣,分分鐘就能南下。蜀漢政權想恢復元氣,你沒有曹操恢復得快,也沒有曹操的發展前景,你哪有時間去等待?
一句話,北方穩定,南方政權根本沒有機會,連掙扎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蜀漢為什麼要高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大旗?不說劉備、諸葛亮有多麼偉大的抱負,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偏安的機會。
待天下有變
諸葛亮在《隆中對》給劉備設計好的藍圖,說:
「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諸葛亮怎麼也想不到,他所等待的天下有變,是孫權背刺,孫劉聯盟破碎,關羽失荊州,隆中對還說要「跨有荊、益,保其巖阻」,這一變倒好,整個藍圖中最重要的荊州沒了。
荊州、益州對於蜀漢來說是什麼概念呢,益州是大後方,佔據天府之國之地利,可以源源不斷提供後勤保障,荊州才是前線,是門戶。荊州丟了,益州兵就只能困守,還要隨時防備荊州人馬打進來。更不用談人才的流失,這是更致命的問題之一。
諸葛亮說的天下有變是什麼,是北方動蕩,可目下的情形是,北方越來越穩定,南方越來越動蕩,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北伐,天下不能動蕩,那我就人為製造動蕩,諸葛亮不會做夢說一舉北伐成功,以當時的國力對比,根本不可能,五次北伐雙方各有勝負,蜀漢小優,就這樣的戰績,尚且不能打擊魏國。
所以諸葛亮北伐只有一個原因,製造動蕩,延緩北方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消耗魏國國力,一方面加緊益州的經濟恢復速度,招攬人才,鞏固國力,一旦出現良機,就傾舉國之兵,逐鹿中原,這是蜀漢「王業不偏安」的唯一機會。
另外,諸葛亮不斷北伐,也是要向益州人,甚至告訴天下人,宣布蜀漢才是大漢朝的正統,因為在當時,北方已經穩定了幾十年,大多數人已經忘了漢朝,心裡認定魏國是正統,這對於蜀漢君臣的理想來說,是絕對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