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諸葛亮北伐成功,他會學曹操嗎?

2020-12-14 龍馬人文歷史

聊三國有一個好處,三國故事讀者老爺們都耳熟能詳,不用費心去鋪陳背景,比如一提諸葛亮,大家都知道這是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聖人。

聊三國也有一個壞處,三國的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人人心中皆有定見,或者說成見,有了成見,便很難容得下別人的不同看法,還是拿諸葛亮舉例,要是龍馬君不揣冒昧地點評而不是吹捧下這位千古聖人,想必有讀者老爺會群起而攻之,有一些特別富有正義感的老爺還會去舉報。

其實,各位讀者老爺大可不必舉報龍馬君,要舉報就去舉報陳壽,陳壽這廝不知和諸葛亮結了什麼仇怨,為了抹黑諸葛亮專門寫了本小冊子,龍馬君還有其他一些不明真相的歷史愛好者都是受了陳壽這本小冊子的蠱惑。

比如在諸葛亮的忠臣人設上,陳壽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劉備死後,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向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勸諸葛亮接受「九錫」。

所謂九錫,就是古代天子對於臣下的最高獎賞,非一般人所能得。比如九錫中的虎賁就是天子的衛士,納陛大致是讓臣下也像天子一樣也成了陛下,換言之,一旦臣下受了九錫,那離皇帝也不遠了。因此,在古代,加九錫通常是權臣篡位前的前奏。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古代加九錫的12個人中,8人自己篡位當了皇帝,3人兒子篡位當了皇帝,還有一人割據一方,自己稱了帝,從此不聽朝廷調遣。換言之,一旦加了九錫,篡位率幾乎100%。

正因為這個原因,對於真正的忠臣而言,加九錫就是絕對的禁忌,是提都不能提的。

李嚴為何要勸諸葛亮加九錫呢?

李嚴和諸葛亮都是劉備的託孤重臣,兩人本該平起平坐,然而劉備一咽氣,諸葛亮就大權獨攬了,把李嚴扔在了一邊。劉備託孤李嚴,大概是想借他之手牽制諸葛亮,奈何這李嚴實在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很快就在蜀漢中樞喪失了話語權。

這時候李嚴給諸葛亮來這麼一出,表面是推崇諸葛亮,實際上是在試探,李嚴想看下這個諸葛亮是不是想走王莽、曹操的老路,加九錫,進而建國封王,最後篡位稱帝。

對於李嚴的試探,諸葛亮本來是應當嚴厲斥責以表忠心,然而他卻沒有這麼做,他給李嚴回了這麼一封信: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這封信大致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咱倆老相識啦,但是你還是不夠了解我呀。諸葛亮套近乎的同時做出一個與李嚴推心置腹的姿態。

第二層:怎麼不了解呢?咱們剛教誨劉禪要光復大漢,不要肆意妄為,咱們自己怎麼能亂來?我本來就是一個普通農民,現在待遇這麼好,先帝交代的任務還沒完成,怎麼可以先加九錫?

這一層諸葛亮主要是解釋了不能加九錫的原因,雖然態度有點曖昧,但總算是拒絕了。

要命的是第三層:如果我滅了曹魏,斬殺了曹睿那小子,讓劉禪回到洛陽皇宮,那別說九錫了,加十錫也是理所當然呀。

這問題就大了。前面已經說了,九錫是人臣之大忌,即使諸葛亮真恢復了中原,他要真是忠臣,也絕不能接受九錫。諸葛亮說得如此直白,是不是是他真實想法呢?

龍馬君覺得,這應該是他的真實想法。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如果諸葛亮沒有這個心思,他沒必要與李嚴提這一茬,他可能真存著北伐成功後加九錫的心思,這也解釋了後來諸葛亮的頻繁北伐。

東晉末年的劉裕其實也是相同的套路,以北伐來積累人望,北伐成功後便加九錫、封王、建國、稱帝。

第二,當時的諸葛亮並不介意吐露這一心思,他已經大權在握,李嚴的威脅根本不值一提。從陳壽那本小冊子的很多內容來看,諸葛亮甚至連劉禪都不放在眼裡,這點我們放到下期。

聊到這裡,再回到標題中的那個問題,答案也就昭然若揭了。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

相關焦點

  • 明知打不過曹操,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北伐,他的堅持是對是錯?
    諸葛亮堅持北伐,正確不正確說不上,但真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當時的蜀漢,不得不北伐。諸葛亮是一個極具遠見的政治家,他難道看不到一些人所說的,要穩定下來,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嗎?可是,蜀漢國情、天下形勢根本不給他穩定的機會。
  • 《三國演義》軍事天才諸葛亮,為何會北伐不成功?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仍然是忠心耿耿,對權力絲毫沒有興趣,待在劉禪的身邊,認真的輔佐他,但是後來,諸葛亮卻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麼,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什麼北伐還是不成功呢?被削弱的蜀國勢力在三國時期,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天下被一分為三了,三國的君主分別是曹操、劉備和孫權。諸葛亮這個足智多謀的「智多星」雖然在劉備的身邊,輔佐著劉備,但是曹操和孫權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這也使得劉備一直沒有完成恢復漢室的心願。
  • 《三國演義》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什麼北伐會失敗?
    劉備雖然有諸葛亮這個智囊團在身邊輔佐,但由於曹操,孫權兩人的勢力過大,一直沒能完成恢復漢室,統一天下的心願。在劉備死後,他為了完成劉備生前的遺願,決定北伐,攻打曹操,光復漢室。歷史上,曹操表面上是漢朝的丞相,但實際上卻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不折不扣的漢賊。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伐,攻打曹操,光復漢室,這也是天下人共同的心願,所以諸葛亮此舉也會受到天下人的支持。為此,他曾五次北伐曹操,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 如果馬超不死,諸葛亮北伐就一定能成功嗎,他究竟有多厲害
    馬超在《三國》中是一個非常彪悍的人物,看過《三國》的人都送給了他一個外號"馬噴子",他把曹操罵得狗血噴頭,又差點殺了曹操,是一個非常嫉惡如仇的人。因為馬超的勇猛過人,大家甚至認為,如果馬超不死,諸葛亮北伐一定能成功,事實果真如此嗎?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諸葛亮自述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這次北伐有兩部分原因,第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魏國剛換皇帝,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突襲的好機會,第二部分原因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在三國時期,雖然是曹孫劉三國鼎立,但是實際上曹孫之間的鬥爭要多很多,曹操,曹丕,曹叡都曾經舉兵南下攻打孫吳政權。
  • 倘若馬謖守住街亭,諸葛亮的北伐就能夠成功了嗎?
    對於諸葛亮而言,北伐是他人生後半段的唯一目標。為了北伐大業,諸葛亮鞠躬盡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了出去。但很遺憾,北伐多年卻沒有任何的進展,實在是令人惋惜。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可惜,最後馬謖壞事了,他丟掉了蜀軍的糧道街亭。
  • 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嗎?
    接下來我們言歸正傳,假設說馬謖守住了街亭,那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能否成功。備註,這裡我們以正史觀點為標準,即諸葛亮的北伐核心是佔領整個隴右地區(隴右與關中合併為雍州,隴右共有五個郡)。
  • 如果諸葛亮當時沒有選擇北伐,而是休養生息,蜀國還會滅亡嗎?
    蜀國的滅亡和諸葛亮有關係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說明一個問題,蜀國的滅亡與諸葛亮有關係嗎?古人說,「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就算諸葛亮真的是窮兵黷武,有三十年時間給後世休養生息,也足夠了,蜀國的滅亡該讓一個死了快三十年的人背鍋嗎?諸葛北伐是戰略錯誤嗎那麼回到題目本身,諸葛亮的北伐策略在戰略上,到底有沒有錯誤。在三國的局面穩定之後,魏國佔據中原,是國家的腹地,地盤最為廣大。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第四個不解:曹操五次攻打昌霸都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也以失敗告終;任用李服,李服卻密謀陷害他;任用夏侯淵,夏侯淵被戰敗而亡。先帝都稱讚曹操的才能,他尚且有這麼挫敗,何況臣呢?臣又怎能保證一定打勝仗呢?如果不趁現在主動出擊進攻敵人,難道拿益州一州之地,和敵人九州之地打持久戰嗎?諸葛亮通過六個不解,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也駁斥了那些不支持北伐的人,從他的六個不解來看,倒推出不支持北伐的人所持的觀點無非如下,和現在的鍵盤俠如出一轍:守著蜀地挺香的,幹啥要北伐?
  • 《三國演義》中,死亡將領數,折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多徹底!
    開始劉關張桃園結義,但也是白手起家,有了點家底之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後諸葛亮大展神威讓張飛關羽大大折服,同時也讓蜀漢的軍士們頂禮膜拜,尤其是和東吳聯合在赤壁之戰大破曹操之後更是基本被神化了,周瑜也因為嫉妒諸葛亮才能最終抑鬱而死。
  • 如果馬謖在街亭擋住了張郃,北伐能成功嗎?能否改變三國局勢
    諸葛亮一生共進行了6次北伐,其中機會最好的一次北伐,是他第一次北伐,因為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準備的最充足。同時,曹魏對蜀漢的防備不夠,根本沒想到實力遜於他們的蜀漢,會率兵北伐,所以被諸葛亮打了個措手不及,被迫倉促應戰,還有部分地方望風歸降了蜀漢。
  • 諸葛亮弟子姜維水平怎麼樣?為何北伐十一次,還是以失敗告終?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仰仗父兄基業順勢而為,劉備的優勢除了血統和民心外,還有蜀漢的人才濟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五虎上將的能徵善戰加持,讓劉備得以在群雄中有一席之地。然而,後期的蜀漢人才並不算多,姜維可謂其中佼佼者。那麼,姜維為何被諸葛亮視為可用之才?如此英才卻北伐失敗,原因何在?姜維本在曹魏陣營,因有將才而被諸葛亮用計所降,成為蜀漢將領。
  • 曹真何以斷定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必走陳倉?看蜀漢北伐有哪五條道路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勢如破竹,但因為朝中宦官進讒,而被後主召回。錯失了拿下長安的大好機會。事實真是如此嗎?《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其實本傳已經在諱言不勝了。從魏志中可以看到,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統兵數萬出陳倉道,而後圍攻陳倉二十日不下,最終沒等魏國大軍趕到,就退回了漢中。
  • 有意思的題目: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或許有一統天下的可能
    我們會發現,自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開始,就沒見過曹魏主動西伐蜀漢。當然,天下十三州,僅曹魏就佔了九州。那他面臨少數民族的侵犯自然是多過東吳及蜀漢的,這點不容置疑。 再者,魏少帝曹芳執政期間,大將軍曹爽為了豎立威信,強行舉兵十萬伐蜀。司馬懿原本也是託孤大臣,但因曹爽親近小人,司馬懿為了避禍只好跟夏侯玄說:當初漢中被奪,即便是魏武帝曹操親自率軍前去爭奪,也是大敗而回。
  • 三國志司馬懿跑去蜀國,北伐能否逆轉嗎?諸葛亮:蜀國無藥可救!
    不過因為街亭戰敗、劉禪管不了內政,在內憂外患的影響下,諸葛亮不僅沒能北伐成功,而且自己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在三國志中把另一位屬性相當的司馬懿拉到蜀國感覺就能解決問題了。諸葛亮作為三國志11裡最強的智將,他除了武力以外的屬性都非常高,智力更是為滿額的100,而司馬懿則有著全遊戲最高的統率,帶兵能力比起諸葛亮可謂是更勝一籌,不過兩人肯定不能同時一起出戰,不然內政就沒人管了,而諸葛亮的情義高,所以就讓他主管內政,司馬懿就負責伐魏即可。
  • 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何歷史上曹操沒對他進行任何評價?原因很簡單
    諸葛亮那麼厲害,一代梟雄曹操,在歷史上為何一生都未對他進行任何的評價?原因其實很簡單。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一般人了解三國這段歷史,大都是從《三國演義》得來的,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歷史小說,只是遵循了歷史發展的主脈絡,對於很多細節的問題則進行了不少的藝術加工。
  •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要帶百名侍衛,是諸葛亮專權的證據嗎,正好相反
    個人認為桓溫是個跟曹操很像的人,桓溫出身世家大族譙國桓氏,自東漢起,他的家族開始崛起,高平陵政變中勸曹爽到洛陽起兵反抗司馬懿的大司農桓範就是桓溫的祖先,可惜站錯了隊被殺,到東晉時期,桓氏地位開始上升。後桓溫經過三次北伐,逐漸控制了東晉的兵權,除第一次北伐收復洛陽外,其他兩次北伐都失敗了,晚年的桓溫開始專權,而且幹了一件非常重大的政治事件就是:廢立皇帝。桓溫
  • 諸葛亮明知關羽會放曹操,還讓他守華容道,其實是一石三鳥之計
    這麼重要的關口,卻讓關羽把守,要知道關羽曾經是曹操的部下,曹操對待關羽可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好得不得了,再加上關羽本人又是忠義之人,感覺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會放走曹操,卻偏偏把這個任務交給他,這不是明擺著就是諸葛亮要故意放走曹操嗎?
  • 三國諸葛亮那麼厲害,為什麼曹操不登門請他出山?
    但他力挽狂瀾,憑藉自己驚人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有條不紊地穩定了局勢,恢復了民生,拉攏了孫吳,並有足夠的力量在6年之內向曹魏發起了5次北伐,打得曹魏人心惶惶。綜合而論,諸葛亮簡直就是以一己之力,強行為蜀漢政權續命了40年。在這裡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請諸葛亮出山的是曹操而不是劉備,那麼諸葛亮和曹操強強聯手,再加上曹魏強大的實力,豈不是很快就能統一天下?
  • 諸葛亮數次草率北伐,真的是窮兵黷武嗎?
    諸葛亮,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知名度絕對算是一線大紅人,作為臣子他的忠心可以用後無來者形容,他的能力:硬生生的幫助開局一雙草鞋的劉備,在混亂的三國時代三分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