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員J指責探員K亂吃路邊攤的烤肉時說:「我真懷疑他們用的是地溝油、瘦肉精。」
探員K對最後一個活著的伯格羅多人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河馬對長頸鹿說:「我們可以組成夫妻檔,就像小瀋陽那樣!」
企鵝說:「你以為我是趙本山麼?你把這裡當《星光大道》?」
由於大量使用網絡流行語、古詩詞等「中國特色」的詞彙,眼下正在各地熱映的進口電影《黑衣人3》、《馬達加斯加3》的中文字幕迅速成為聚光焦點,甚至超越了電影情節和明星等噱頭。有人說如此翻譯「好歡樂」;也有人說:「若不是眼睜睜地看著銀幕上的黑衣人和那些河馬、長頸鹿都是貨真價實的美國製造,我還以為在看哪部國產片呢。」
引進片的官方字幕組第一次從幕後被曝臺前,觀眾被大量「傷不起」又「坑爹」的臺詞雷倒後,不禁質疑:引進大片的中文字幕、中文配音頻現網絡熱詞,國產幽默是否「用力過猛」?
網友自發給字幕「捉蟲」
網絡影評調侃好萊塢大片的中文字幕盛產「國產笑話」,最初只零散地在微博、論壇上議論,諸如《吐槽字幕君》、《傷不起的中文配音》、《你確定這是好萊塢出產的?》等等。直到網友「閉關求監督」在豆瓣上發表了專門給《黑衣人3》字幕挑錯的帖子《我們只是來捉蟲的》,逐字逐句地對照中文字幕和英文原文,並給出自己的翻譯,一場「大家來找茬」的遊戲自此開始。
在這個長達14分頁、且仍在不斷更新的熱帖中,「地溝油、瘦肉精」原音重現。原來臺詞原文是「I think I just saw a tooth in that thing, or claw, a hoof」,如果直譯應該為「我好像看到裡邊還有顆牙,還是爪子、蹄子什麼的」,而字幕翻譯成「我真懷疑他們用的是地溝油、瘦肉精」。而探員K說的「I keep emotion out of it」(直譯為「我不把情緒放臉上」)被翻譯成「這叫老當益壯」。
網友「基勞德」評論:「『傷不起』之類的風格問題另說。『地溝油』把原來外星生物的隱藏笑點弄沒了(牙、爪子、蹄子可能是外星生物的),『老當益壯』把K自認面癱的笑點弄沒了。如果翻譯都是再創作,進口大片都充斥著網絡上的流行笑話,完全不顧影片本來的笑點和內容,那我們花錢進影院看的是什麼?翻譯抖機靈嗎?」
另一位網友「BELL」則為譯者辯解道:「字幕就是國語配音的臺本,配音臺本不光要考慮臺詞含義,對口型是譯製片的重要一個環節,而且語速、語氣、字數都需要儘量符合。如果完全照原意翻,你讓配音演員怎麼念啊?」
隨著討論日益激烈,《黑衣人3》的字幕翻譯者賈秀琰也在帖子中現身,並在個人主頁發表了長達3500多字的「說明文」。對於「地溝油、瘦肉精」一句,她承認:「或許是我發揮過度了。翻成這樣完全是為了和大家一起娛樂一下,一點也沒想要譁眾取寵。」
為何選擇如此翻譯風格,賈秀琰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解釋:「這是源於譯製負責人的一個提醒。他說另一位翻譯在翻譯《快樂的大腳2》時,用到『hold不住』這個詞,他覺得挺有意思。所以我在看了一遍《黑衣人3》的影片素材和英文對白本之後,覺得可以在不影響觀眾對劇情的理解的情況下,加入一些搞笑臺詞。」其實早在2011年翻譯《終極快遞》時,賈秀琰就用了一些搞笑譯法,比如男主角山姆的爸爸稱呼他的小名譯成了「狗蛋」,「因為我小時候鄰居男孩就經常被爸爸這樣叫」。
對於字幕引發的爭議,賈秀琰說:「官方翻譯和字幕組最大的不同,在於官方會受到口型的限制,所以對一句話的字數有嚴格要求,加上英語中『倒裝』等語言習慣,於是發生了『捉蟲帖』裡說我的所謂錯翻、漏翻、加詞現象,這是不得已。這次給我的啟示是:中文配音版和字幕版一定要有各自版本,字幕版可以突破口型限制,在達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做到忠實嚴謹。」
國產幽默能否真正「hold住」外國電影
使用網絡流行語翻譯外國影視劇,其實並非新鮮事。早在2006年上映的《加菲貓2》中,就根據片中角色帶有美國南方口音的特徵,把「非常」翻譯成了「灰常」;後來,《功夫熊貓2》中阿寶說:「把神馬都當作浮雲。」網絡熱詞不止一次地出現在大熒幕上,在當時被視為創新並贏得好評,各類民間字幕組也由此逐漸為人所熟識。
熊偉,「人人影視字幕組美劇組」總監,也曾在美劇中加過「國產幽默」,比如《生活大爆炸》第四季中,男主角Sheldon就有「在德雲社聽相聲」之語。熊偉說:「這種翻譯一般只針對喜劇。像《馬達加斯加3》還是側重劇情,不是純粹耍嘴皮子,還是有必要翻得正常一點。」
賈秀琰也認為:「如果史詩正劇裡出現了什麼坑爹、傷不起、地溝油,引用我翻譯的《黑衣人3》裡的詞,那我也太『二』了。」她翻譯的另一部最新上映電影《飢餓遊戲》屬於驚悚科幻類,就沒有出現類似譯法。
影評人云飛揚認為,網絡流行語因其在時效和使用人群上的限制,並不適用於電影。「網絡語言今年覺得好玩,明年可能就過時,但一部好電影的生命周期會很長。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會理解這些詞彙的意思。」網友「小玖桑」的爸爸就是一例。「小玫桑」買票給父母去看《黑衣人3》,回來後老媽說:「你老爸英語不靈光,字幕『地溝油』啊『瘦肉精』啊,看得他糊裡糊塗!」
熊偉說:「對原片裡一些隱晦的調侃,賈同學(賈秀琰)直接把笑點亮出來了。其實可以把這留給觀眾,她不能剝奪那部分能看懂的人發笑的權利。」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常江,從事影視傳播研究,他認為應該區分影院正式上映和網絡傳播。「字幕中出現本土化元素,其實是觀眾(字幕組成員本身就是第一批中國觀眾)的二次創作。妥當與否,關鍵看是什麼傳播渠道:影院觀影是觀眾儀式性的消費行為,是單向傳播,正式且價格昂貴,因此二次創作必須審慎,底線是不能破壞作品原意或杜撰新的意義。而如果是網絡傳播,傳者和受眾更為平等,是多向傳播,選擇高度自由,消費成本低,這種環境下的二次創作,就屬於大眾藝術乃至大眾權利的範疇,無可厚非。」
字幕譯製:時間緊、任務重、收入低
一部外國電影從首映到引進國內可能要花一個月乃至更長時間,但給字幕翻譯者的翻譯時間往往只有幾天。賈秀琰在翻譯100多分鐘時長的《黑衣人3》時,從接到劇本到完成為5天左右,整個譯製工作也僅有兩到三周。
儘管時間緊張,譯製過程還是嚴謹而規範的。據賈秀琰介紹,首先是翻譯臺詞。國外的臺詞本內容豐富且專業,除了對白之外,還會標註對白的引申義和特殊含義等等,用於給各國翻譯提供全面解讀,「所以不可能出現網友所說我的錯翻、漏翻、自創劇情的現象」。其次是演員配音。譯製導演和配音演員會在配音過程中,一句一句摳臺詞,看對白是否流暢。最後上中文字幕。譯製負責人根據翻譯提供的中文臺本,校對一遍英文字幕;再由專門的譯製人員根據配音上字幕,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對照英文臺本校對一些明顯錯誤。
賈秀琰說:「電影翻譯的訓練是必須的。我在接片子之前,要拿以前譯製的片子,對著臺詞本和影片學習,最初是拿《指環王》、《變形金剛》等片;去錄音棚看配音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翻譯人員也會經常在一起交流。影片上映,會自己買票去影院看中文配音版,學習其他翻譯的作品。譯製方也會在每次譯製之前,告訴你要注意的細節。」
目前,內地的大部分引進片其翻譯工作並非由專職電影翻譯完成,很多參與者都是兼職。賈秀琰就是其中之一,她的正職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電影宣傳。雖然現在引進片的數量增至每年34部,但每部電影的翻譯至多只有數千元酬勞,配音可能只有幾百元,加上翻譯團隊也多,想專職從事這行業,生計上就會比較艱難。
常江說:「我國普通翻譯人員的收入結構是嚴重扭曲畸形的,不光影視字幕翻譯,出版物領域也是如此。翻譯工作本身是一個既需較高文化底蘊,又要求熟練掌握兩種語言以上的『高級工種』。憑什麼奢望一個這樣付出與所得嚴重不匹配的行業去苛刻自律?目前絕大多數翻譯人員都在憑『熱愛』從事這項工作,包括我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