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灌浴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
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傳承人永悟法師在國旗下講話,在線面對梵唄弟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闡述
莊嚴肅穆的升國旗儀式
2020年4月30日,農曆四月初八,第十一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日,梵唄寺繼續實行「雙暫停」「不聚集性宗教活動」。
上午十點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人、梵唄寺住持永悟法師首先在山門廣場升起了五星紅旗,向國旗致敬。傳承人永悟法師一人,遵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日傳承代表作《太子頌-浴佛大讚》傳承主持完成了一場清淨莊嚴的佛誕節浴佛儀式,並為傳承復興梵唄柳枝林碑記揭牌紀念。
隨後,為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梵唄石幢經柱安立揭彩。兩座梵唄石幢經柱雕刻唐代傳入日本流傳至今的漢代聲曲折梵唄古譜《魚山私鈔》《魚山聲明集》中的始唄、中唄、後唄、如來唄、太子頌,及四十二契與六契傳承等代表梵唄的珍貴史料「立石為證」展示給世人,雙雙聳立「11」字形安立於大雄寶殿門前,寓意了第十一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日在「大疫」的特殊傳承保護方式作為紀念,意義深遠。
傳承人永悟法師一人完成佛誕節浴佛儀式,清淨莊嚴
隨後通過網絡向傳承弟子做出了深刻的教誨。永悟法師以習近平主席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嚴格要求梵唄弟子開示:「我們要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弘揚中華文化,努力把宗教教義同中華文化相融合」,特別指出宗教中國化梵唄文化自覺自信的愛國精神:
一、曹植魚山聞梵聲制唄而始創魚山梵唄是宗教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標誌,魚山梵唄『改梵為秦』從不把梵文作為自己漢語語言阻礙已經佛教中國化方向的問題。
二、魚山梵唄歷史以來不斷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釋佛法經典完善梵唄中國化體系而文化自覺而自信,始終以魚山偕鹿苑齊名,從不把印度看作是自己的心靈家園。
三、魚山梵唄自魏三國以來成功將佛教中國化弘揚開來,從不把愛中國和愛印度看作難以選擇的問題。
四、魚山梵唄弘法中從不把因為素食而圍攻非佛教徒。
五、魚山梵唄繼續為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世界命運共同體而努力奮鬥。
永悟法師為傳承梵唄柳枝林傳承紀念碑揭彩
《佛說諸福田經》雲,植樹使人得清涼,為七種福田之一。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發心植樹之功德,梵唄柳枝當如功德林,守護生態,蔭涼澤被大地,造福後來。南無大悲觀世音,願得無盡楊柳枝。願灑無邊甘露水,普願眾生得清涼。
永悟法師為梵唄經柱揭彩
傳承人永悟法師在線發表宗教中國化梵唄文化自信宣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傳承保護的相關要求,遵照傳統儀軌,傳承人永悟法師堅守傳承,迄今已成功傳承十一屆,培訓32期,來自日、韓及中國臺灣、香港等海內外教授專家學者和梵唄愛好者數千人參與培訓學習。傳承人把傳承梵唄作為修行的重要內容,積極創新禪修理念度化眾生,他將一日修煉梵唄,發現知了蟬掌握陰陽平衡金蟬脫殼、了脫生死後一鳴驚人轉換全過程的禪機,正如攝心梵唄聲聞念佛次第入禪定發慧從而破參脫換、覺悟獅吼、宣說神咒,命名為梵唄「太極蟬」禪修理念。2003年5月立碑紀念確定每年農曆五月五日為梵唄「太極蟬(TaiJiZen)」夏令營安居禪修活動。為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傳承文化內涵,反對外延佛曲商業化過熱歪曲使用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梵唄傳承保護,2004年,傳承人在國家商標局成功註冊了梵唄商標,為維護魚山梵唄的智慧財產權、打造過硬文化品牌、抵制佛教商業化、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的積極作用。
古往今來,關於魚山梵唄的名人詩讚數不勝數...如:陳永定二年(558)金仙禪師廣化寺題「魚山誰謂遙,三千界內鹹瞻玉宇。象教不終隱,二百年來再現金精」;公元569年南北朝庾信《奉和闡弘二教應詔詩》「五明教已設,三元法復開。魚山將鶴嶺,清梵兩邊來。」;明楊慎《肆月八日觀李中溪(元陽)浴佛會》「三花寶樹下,八水香池邊。鷲嶺玄宗啟,魚山清梵傳。」明王世貞《聽夜唄作》「齋飯依八關,昏鍾警諸妄。陳王演真唄,深公吐玄唱。」清乾隆帝題「國滿栴香,古枝分鹿苑;天高竺梵,晴唄接魚山」;《魚山口號》「遙望魚山亦秀哉,臨風弔古引清哀。可憐西麓一抔土,埋沒陳王八鬥才。」當今著名音樂家、非遺專家田青先生贊梵唄「佛梵法梵僧梵三寶梵,莊嚴國土天下第一,始唄中唄後唄如來唄,利樂有情世上不二」.....足徵魚山梵唄宗教中國化的歷史傳承悠久。
石幢經柱刻有魚山梵唄傳承代表作《太子頌-浴佛大讚》古譜
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梵唄經柱
梵唄簡介
梵唄始肇陳思,是漢傳佛教僧寶弘法誦經音聲法門的稱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釋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梵唄是歡喜歌贊供養三寶心音聲法事的真精神,是清淨止斷身口意三業反聞自性耳根圓通定學核心自性法門的傳承。
相傳,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曹植登魚山「得神授」「聞梵響」,感魚山之神制而「改梵為秦」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成功將佛教中國化傳揚開來。因曹植登魚山聞梵聲而制唄故稱「魚山梵唄」,簡稱「梵唄」。歷經支謙、康僧會發展創新在江南傳播、覓歷及宣稱「亦云祖述陳思」的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提倡發揚光大。始於魏晉,普及齊梁,興盛隋唐,傳承宋元,瀕危明清,回歸近代。
魚山梵唄是解決「漢語單奇,梵音重複"的矛盾,改變「金言有譯,梵響無授"的現狀,始由曹植將音樂旋律與偈詩梵語的音韻與漢字發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經在唱誦時天衣無縫,「貴在聲文兩得」。採取以梵語發音為基礎與新制偈頌相結合的方法,解決了用梵音詠漢語「偈迫音繁」以及以漢曲諷梵文偈頌「韻短而辭長」的問題。
唐朝年間,梵唄請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請至韓國稱之「魚山」,進而流播到整個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傳承下來,故歷史上曹植一直被尊為創始人,魚山偕鹿苑齊名成為漢傳佛教梵唄標準「叢林腔」典範的代名詞。歷有聲曲折記譜的《陳思王感魚山梵聲制唄記》《魚山聲明集》《魚山私鈔》等古籍善本(收錄大正藏)流傳千年至今。經梵唄高僧永悟禪師發「復興梵唄,生死與共」大願心,正本清源,傳承復興。
2008年6月,魚山梵唄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出版《首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非遺專著。著名的魚山梵唄傳承五要素「傳承人」釋永悟禪師、「代表作」太子頌《釋迦大讚》、「傳承日」農曆四月八日 、「傳承堂號」聲明堂、「傳承譜系」五十字輩的恢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起著深遠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