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縣第一位女共產黨員林友梅烈士傳略

2020-12-25 福建東南新聞網

修繕後的林友梅故居——述祖堂

林友梅畫像

大田記者站 林生鍾

「油菜開花黃又黃,婦女姐妹們剪掉髮髻上戰場,扛槍殺敵忙,殺得敵人無處藏……」

這是流傳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革命老區大田縣民間的山歌,歌名叫《油菜開花黃又黃》。作者林友梅是大田縣第一個女共產黨員,1923年6月28日出生在武陵鄉瑞州(現更名為百束村),1945年11月在桃源鄉分水隔被國民黨保安隊活埋。同時犧牲的還有中共閩西北特委遊擊隊員林佔賡、林冠民、陳樹霖、蘇仁兌、陳相、肖應時,分水隔「七烈士」的英勇事跡聞名閩西北地區。

戰鬥失利身陷囹圄

《大田黨史資料》還原了歷史過程:根據中共閩西北特委會議決定,特委遊擊隊於1945年9月22日深夜,攻打大田縣龍門保安隊奪取機槍。林友梅參加了戰鬥,她和戰友們打死5個敵人,俘敵10多名,繳獲長短槍30多支,但目標暴露。敵人從四面八方撲來,遊擊隊和數十倍於己的敵人展開戰鬥,他們邊打邊向永安方向撤退。戰士們日夜不停地行軍作戰, 斷糧5天。

9月28日下午3時,遊擊隊在桃源水盂被敵人包圍,林友梅和特委宣傳部副部長鄭超然等10多人被發現。鄭超然中彈犧牲,林友梅和班長林佔賡被捕。

桃源當地的老人回憶:當時,保安隊搜山押了很多無辜的百姓走在前頭當人盾,林友梅怕傷到群眾,寧可犧牲自己也沒有舉槍射擊。

被捕後,林友梅當即被押往桃源鄉公所。當天適逢街道圩日,敵人在街邊搭起了審訊臺,迫不及待地想從她身上得到其他兩組人員的情報。「剿共」中隊長曾偉勳親自審問:「你是不是共產黨員,遊擊隊在哪裡?」林友梅一聲不吭。

敵人得不到情報,把林友梅打得渾身上下血肉模糊。第二天再次審問,林友梅被捆在柱子上,敵人用竹籤刺進她的10個手指甲裡。林友梅緊咬牙關,仍然一聲不吭,最後昏厥過去。

指甲一片片被拔掉,兩隻手鮮血淋漓。許多群眾看著林友梅受刑無法救人,又不忍心眼睜睜地看她被折磨,都流著眼淚悄悄走開。

「這是桃源知情者的回憶,我深為大姐堅定的革命意志和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驕傲。」現居福州已退休多年的林友梅胞妹林芳梅撰文說。

在鄉公所被折磨了4天,林友梅轉押到大田監獄繼續受審。

昂首高歌走向刑場

1945年11月底,7個遍體鱗傷的「要犯」被一群國民黨兵押著,他們經過桃源街道,步履艱難地走在大田到永安的公路上。其中有個赤腳拖著沉重鐐銬的「女犯」,腳上的肌膚被磨破了,鮮血順著腳趾印到了石板路上。旁邊的士兵看她走路慢慢吞吞,不耐煩地叫罵,並惡狠狠地用槍託砸她的背。

「我是林友梅,是共產黨員,你們殺了我還有後來人,革命的烈火是撲不滅的,革命永遠在前進,而你們的末日就在明天。」

林友梅一路走,一路不停地反抗,她向群眾宣傳:「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共產黨萬歲!」

國民黨兵不讓她講話,往她嘴裡塞石頭。

黃昏時,被押解的遊擊隊員們走到桃源分水隔,大家看到路邊挖好的一個大土坑,坑邊站著荷槍實彈的國民黨士兵,心裡明白即將發生的一切。林友梅昂起頭,輕輕地捋了捋蓬亂的頭髮,親切地望著戰友。「來吧,讓我們最後唱一次《武夷頌》。」於是,她微笑地帶頭唱起了時任福建省委書記曾鏡冰創作的歌曲:「武夷山上,十年抗爭燦爛輝煌……」

國民黨士兵慌了,衝上來把林友梅和戰友們推到坑邊。林友梅怒斥:「別靠近我們。」大家毫不猶豫地自己跳入坑中。

大田縣黨史愛好者嚴垂璧向筆者介紹:「以前聽老人們講過,分水隔有一段時間沒人敢經過,沒有人性的國民黨反動派為了徹底『剿滅』地下黨,把『七烈士』做誘餌,他們故意只把黃土埋到遊擊隊員們的胸口,讓大家手能動、頭能轉,就是胸悶透不過氣來。」

而敵人埋伏在刑場邊,妄圖吸引被打散的其他遊擊隊員前來救人。

林友梅和她的6位戰友壯烈犧牲。後人稱他們為分水隔「七烈士」。

女青年的革命路

林友梅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大田英烈》一書記載:林友梅7歲進私塾讀書,兩年後轉入瑞州初小,13歲升入武陵中心小學,14歲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大田縣立初中。

中學期間,在外地求學的兄長林其蓁,經常給她寄回進步書刊,林友梅從此積極投身到抗日救國宣傳活動。

在武陵中心小學校長、中共地下黨武陵中心小學支部書記林大蕃的幫助下,林友梅逐漸懂得了一切罪惡的根源在於舊制度。「只有推翻舊世界,才能徹底拯救窮人和解放婦女,建立獨立自主繁榮富強的新中國。」《大田縣第一個女共產黨員——林友梅烈士傳略》的作者林佔中寫道。

1939年春,林友梅由林大蕃介紹入黨,成為大田縣第一個女共產黨員。

入黨後的林友梅致力於黨的婦女工作,衝破農村重男輕女的封建禮教束縛,開辦「婦女識字班」,組織婦女學文化。她利用課堂講授地下黨自編的時事教材,教唱抗日歌曲,激勵婦女們的抗日熱情。她為地下黨、遊擊隊站崗放哨,洗衣、做飯、做鞋、送信、貼標語、發傳單,參加軍訓、開展文藝宣傳……當時武陵地區有不少的婦女,成為地下黨的交通員和接頭戶。

1939年夏天,17歲的林友梅初中畢業,到閩清上高中。就在這年冬天,中共大田縣委成立,林友梅根據組織的指示,停學回原籍武陵擔任中共婦女支部書記,發展了知識分子林金鳳、農民劉紹珠和田宗玉、唐有珠等人入黨。

在此期間,林友梅被聘任為武陵中心小學教員,她以教師的合法身份作掩護,為黨刻寫和油印機密文件。「不管是深更半夜,還是嚴冬酷暑,只要是黨交給她的任務,都按時完成。」

1942年12月,林友梅擔任閩中工委大(田)漳(平)邊委委員。1943年7月,她參加工委舉辦的黨員骨幹培訓班,代號 「92號」。同年秋,林友梅參加閩中工委遊擊隊。1944年5月,任閩西北特委婦女部副部長(未設部長一職)。

傳奇家庭:一門三烈士

林友梅的父親林笏隆是當地的富商和富有正義感與愛國心的開明紳士,是地下黨重要的統戰對象。1929年8月20日,朱德率領紅四軍二、三縱隊和前委機關3000多人出擊閩中,軍部就設在林笏隆的家裡——述祖堂。他為紅軍提供了糧食和物資。

林笏隆在1945年12月被國民黨保安隊逮捕,關押進梅列集中營至1947年5月保外就醫。因身體被摧殘,傷勢嚴重,於當年6月18日病逝。新中國成立後,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中共地下黨大田縣委成立後,要求加緊開展統戰工作。林友梅在縣委書記林大蕃的直接領導下,積極做爭取父親的工作。

2017年清明節,林芳梅撰文:「我記得大姐經常拿材料回家給父親看,父親說共產黨主張抗日,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和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才能取得勝利。」

受林友梅影響,林笏隆帶頭捐獻2000塊銀元支援抗日前線,當時的國民黨福建省政府授予他「同心協力」的牌匾。

林笏隆還支持在燕京大學附中讀書的兒子林其蓁加入共產黨、參加北平西山抗日遊擊隊。他自己積極協助做好統戰工作,獻出雄厚的資財供地下黨買槍枝和做活動經費。

在武陵中心小學創辦婦女識字班時,林友梅把母親的髮髻剪掉,動員她帶頭上學。「每天下午上兩個小時課程,學校允許婦女們帶著孩子去,我也跟著媽媽一起去過。」

林芳梅還介紹,林友梅上時事課和音樂課,全鄉有80多個婦女來聽課。她給姐妹們說:「日寇侵華戰爭的罪惡,讓中華民族沉淪在血花飛濺的苦海深淵之中,為了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才能勝利。」

林友梅發動婦女繡手帕、拾田螺,義賣籌款支援抗日前線。她教唱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武陵小學成了宣傳抗日的陣地和革命的搖籃。

1944年7月15日凌晨,國民黨反動派包圍述祖堂和林笏隆街上的店鋪。14日下半夜,林友梅回家裡住宿,她發現房子被包圍,立即把文件和照片全部燒掉,然後鑽進屋後的茅草堆裡。敵人進房間搜查,沒有找到林友梅。等第二天中午敵人撤退後,林友梅穿上母親的衣服化裝離開村子。從此,她跟著隊伍轉戰閩西北,和男同志一樣行軍作戰,直至被捕壯烈犧牲。

1954年,毛澤東主席給林友梅和兄長林其蓁籤發了《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

(圖由大田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提供)

相關焦點

  • 4位甬籍烈士的小傳,再現一二八淞滬抗戰裡的寧波記憶
    畫史附錄了160位陣亡將士傳略以及長達55頁的傷亡官兵簡歷表,註明了部別、職級、姓名、年齡、籍貫、傷亡日期及地點。簡歷表中負傷、陣亡的浙江籍將士535名,48人為寧波籍,他們中年紀最小的只有16歲,最大的也不過35歲。
  • 104位河南籍烈士,請幫他們尋找後人!
    平津戰役紀念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每一個烈士都是一段血寫的歷史,努力尋找烈士後人,是光榮使命更是責任擔當,開館近23年來,紀念館尋找烈士親屬的腳步從未停歇,但由於相隔時間太久、烈士信息不全、行政區域變動等諸多因素,紀念館仍然與5000多名烈士的後人,沒有聯繫上。
  • 寧死不屈 浩氣長存——濟南市「四五」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
    在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槐蔭廣場,有一座青松翠柏環繞的「四五」烈士紀念碑。該碑是為紀念1931年4月5日在緯八路刑場英勇就義的鄧恩銘、劉謙初等22位革命烈士而修建,1989年4月正式落成。紀念碑由3塊長方形灰白色花崗巖石互相垂直聳立而成。前方石碑鑲嵌反映烈士英勇就義的銅質浮雕,下刻烈士犧牲日期「1931.4.5」。
  • 三明市大田縣2020-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一年級上語文期中測試卷
    三明市大田縣2020-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一年級上語文期中測試卷(含答案)2020~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小學一年級語文期中試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六參考答案:大小 男 女 南北 開關 天 地 正 反 七、參考答案:圓(yuán)圓(yuán)的 草 芽
  • 志願軍烈士尋親服務團:想幫助72位內蒙古籍烈士尋親
    志願軍烈士墓  7月初,在看到《北方新報》刊發的《3位抗美援朝烈士家屬想尋找親人下落》之後,志願軍烈士尋親志願者申雲峰與本報記者取得聯繫,表示想通過北方新報正北方網尋找72位內蒙古籍志願軍烈士的後人2017年,經修繕並重新開放的朝鮮安州和開城兩座志願軍烈士陵園,最早迎來了來自中國的志願軍烈士家屬。他們在陵園裡尋找自己前輩的時候,發現烈士陵園英名牆上鐫刻著一萬多個志願軍烈士的名字。這些葬身異國的志願軍烈士60多年來,從沒有來自祖國的親人祭拜過,而這些烈士的家人卻不知親人葬在何方。為烈士尋親的強烈願望,促使他們把英名牆上的烈士名單拍成錄像,帶回祖國。
  • 山東「烈士尋親」倡議發出48小時:已幫7位烈士找到家!
    8月1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讓思念發光 幫烈士回家!讓我們一起幫這75位烈士尋親》倡議稿件刊發以後,引起強烈反響,在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倡議發出48小時,已發現任守忠、徐慶功、姚樹田、王玉春、張登雲、許化水、白玉檏、張德清、時成伴等9位烈士家屬的極為相似信息。
  • 新民特寫|雨停豔陽出 烈士「展」英姿
    77年前,19歲的共產黨員王孝和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來到楊樹浦發電廠發電管理室當抄表員。在隨後的5年中,他創建圖書館,為工會會刊撰稿,宣傳革命道理,積極組織工人參加罷工鬥爭,發動工人與國民黨上海反動當局鬥爭,並因此獻出了年僅24歲的寶貴生命。
  • 延邊州汪清縣召開吳承龍、張林同志烈士追授大會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汪清縣召開吳承龍、張林同志烈士追授大會&nbsp&nbsp&nbsp&nbsp10月26日,吳承龍、張林同志烈士追授大會在汪清縣影劇院召開。
  • 一別多年,歸來已是忠魂——6位歸國志願軍烈士的家國故事
    此刻,我們來追憶6位志願軍烈士,周少武,侯永信,冉緒碧,陳曾吉,許玉忠,方洪有。去年,有關部門在599位歸國志願軍烈士的上千件遺物中,以24枚刻有個人名字的印章為線索,通過查找檔案,發動社會力量,進行DNA檢測等方式,最終確認了這6位烈士的身份,得以讓他們在闊別半個多世紀後,與家人「團聚」。只是,時光,已經過去70年。
  • 三明市大田縣2020-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三年級上語文期中測試卷
    三明市大田縣2020-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三年級上語文期中測試卷(含答案)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小學三年級語文期中測試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第一部分:積累與運用 4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0分)1.D 2.D 3.
  • 11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 迎回儀式上這些細節令人動容
    第七批烈士遺骸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明天(9月28日),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將與前六批回國的599位英雄遺骸一樣,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修建於1951年,安葬著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楊連第等123位志願軍烈士。
  • 今天,最高禮遇接117位烈士回家
    今天上午,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在韓國仁川舉行。 儀式結束後,中國空軍運-20專機從仁川國際機場起飛,運送117位志願軍烈士遺骸返回中國。 中國駐韓大使為志願軍烈士遺骸棺槨覆蓋國旗,我國禮兵託起棺槨登上專機。
  • 大田縣10合金鋼機械管我國日均產量創歷史新高
    大田縣10合金鋼機械管我國日均產量創歷史新高 ,「mrscsq」   無錫市上廣核能電力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經營10合金鋼機械管、國產合金鋼、不鏽鋼、碳鋼管材、板材、棒材、型材、管道配件和焊接材料,無縫管、直縫管、合金/高壓鍋爐專用管道等產品,如有需要,歡迎前來選購!
  • 施光華之女施立群:活著已很幸福 紀念犧牲的烈士
    小記者們見到施奶奶的第一問題就是:「新四軍是不是1個人能有100桿槍?很能打仗?」施光華(1919- )用女烈士的故事教育女兒勇敢在施立群的記憶裡,父親對她說得最多的一個故事,是一位女烈士。她是施老的同學,叫林心平,受她哥哥、紅軍幹部林怡(楊進)的影響,1936年為紅軍傳遞信息,往返於上海和家鄉閩浙邊,兩次被敵人逮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
  • 三明市大田縣2020-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二年級上語文期中測試卷
    三明市大田縣2020-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二年級上語文期中測試卷(含答案)2020-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小學二年級語文期中測試卷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
  • 2100萬烈士,有多少名字我們知曉?
    2100萬烈士,有多少名字我們知曉? 9月30日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的日子:烈士紀念日
  • 三明市大田縣2020-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四年級上語文期中測試卷
    三明市大田縣2020-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四年級上語文期中測試卷(含答案)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小學四年級語文期中檢測試卷參考答案及評分說明
  • 遼寧60歲老人輾轉8個省份 為400多位烈士找到親人
    遼寧60歲老人楊寧輾轉8個省份他為400多位烈士找到親人(傳承·紅色基因 時代風華)本報記者 辛 陽 胡婧怡清晨,遼寧錦州市解放錦州烈士陵園裡迎來一群特別的訪客。他們大多來自貴州農村,此行第一次來到錦州,是為祭拜去世多年的親人。
  • ...晉中市人民檢察院部分黨員幹警赴尹靈芝烈士紀念館瞻仰學習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史俊榮)為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積極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貫徹落實,10月18日,晉中市人民檢察院政治部支部、事務管理部支部、監察督察部支部赴尹靈芝烈士紀念館進行紅色教育。通過瞻仰學習,進一步錘鍊了黨性修養,強化了宗旨意識,堅定了理想信念。
  • 60歲老伯幫4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久而久之,他們都像是我的親人
    一封來信調動各方力量查閱走訪,反覆推敲,最終確認109位烈士名字今年3月,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收到一封尋親信和一本小冊子,冊子上記錄有抗美援朝烈士名字、籍貫等信息。這些信息,楊寧收集整理了5年。如果是遼寧地區的烈士,楊寧會馬上行動,到烈士家鄉拜訪當地民政部門或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繼續核對原籍地登記的烈士信息,再據此尋找烈士家屬。可貴州對於當時的楊寧來說,太遠了。「面對行政區域劃分的變更、不盡準確的信息、陌生的環境,我只能暫時把信息整理好,等待時機。」楊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