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都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考試題型主要以單選題、判斷題和多選題的形式出現,以理解性記憶為主。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一、人物介紹(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奧蘇貝爾是美國當代著名的認知派教育心理學家。他認為布魯納的理論過分強調發現式、跳躍式學習,忽視系統知識的傳授,會造成學生基礎薄弱、教育質量滑坡的不良後果。他主張曾被貶為「舊教育傳統的殘餘」的接受學習法,提倡循序漸進,使學生按照有意義接受的方式獲得系統的知識,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二、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有意義學習是針對機械學習而言的。它是指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和非人為的聯繫的過程。
所謂實質性聯繫,是指新符號或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觀念能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表象、有意義的符號、概念或命題建立內在聯繫,而不僅僅是字面上的聯繫。例如,學習「矩形是有一個直角的平行四邊形」這一新概念時,學生會在頭腦中已有的「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或表象的基礎上,對之加以改造,從而產生對矩形的表象或概念。由於新舊知識間建立的是實質性聯繫,而不是字面上的聯繫,新學習的知識就有可能擺脫字面的表述形式的限制。比如「矩形」既可以被描述成「有一個直角的平行四邊形」,也可以被說成「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非人為的聯繫,是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表象建立的是符合人們所理解的邏輯關係上的聯繫,而不是一種任意附加上去的聯繫。例如,「矩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就不是任意的,它符合邏輯上特殊與一般的聯繫。相反,有時為更好地記憶圓周率,常把3.14159記成「山一寺,一壺酒」就是人為的關係。
三、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有意義學習的外部條件是有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合乎這種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標準,也就是說,學習材料必須具有邏輯意義。比如,「馬克思於1883年出生」這一歷史知識就沒有什麼邏輯意義,因為馬克思究竟哪年出生只是個事實性的問題。
有意義學習的內部條件包括:1.學習者必須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2.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繫。3.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其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
四、有意義學習的類型(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有意義學習可分為三種類型:表徵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
表徵學習:是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或者說學習它們代表什麼。表徵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詞彙學習,即學習單詞代表什麼。表徵學習的心理機制,是符號和它們所代表的事物或觀念在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建立了相應的等值關係。
概念學習:實質上是指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屬性和關鍵特徵。例如學習「三角形」這一概念,就是掌握三角形有三個角和三條相連接的邊這樣兩個共同的關鍵特徵,而與它的大小、形狀、顏色等特徵無關。
命題學習:是指學習以命題的形式表達觀念的新意義。根據新學習的命題與已有概念或命題之間的關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的命題學習:下位學習、上位學習、組合學習。
五、先行組織者(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奧蘇貝爾把先於某個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引導性學習材料稱為先行組織者,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於學習任務,並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教科書一般總是包括這個先行組織者的,如一開始的綜述或章節的大綱和標題。先行組織者可以在學習者已有知識與需要學習的新內容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梁,使學生能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學習內容。
六、接受學習(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應該是通過接受而發生,而不是通過發現。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的材料是經過仔細考慮的、有組織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學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這種強調接受學習的方法叫做接受教學。這種學習主要是適於年齡較大、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
七、評價(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奧蘇貝爾的認知—接受學習理論注重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有意義學習在知識獲得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對改進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但他偏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創造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且過於強調接受學習與講授方法,沒有給予發現學習應有的重視。
以上便是有關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知識點的總結,各位考生可以結合以上的邏輯梳理來對其知識點進行熟練地把握。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