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胡同、富連成、人民劇場……一文帶您訪京劇地標原點

2021-01-07 北晚新視覺網

今年是「徽班進京」230周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為給高宗弘曆祝壽,從揚州徵調了以戲曲藝人高朗亭為臺柱的「三慶班」徽戲戲班入京,這成為徽班進京的開始。到北京以後,這種戲曲廣受歡迎,在後來的發展中,它兼收並蓄,逐漸形成了京劇。到了近代,在無數藝人的努力下,京劇成為流行全國的劇種。

230年間,除了戲曲的不斷發展,北京城裡還留下了一代又一代藝人們的諸多印記,他們使得古老的北京城,衍生出新的文化內涵。

「唱戲的離不開百順韓家潭」

徽班進京之後,隨著徽班在京城越來越受歡迎,老北京形成了這樣的一句俗語:「人不辭路,虎不離山,唱戲的離不開百順韓家潭。」

如果要尋找京劇之源,到韓家胡同最為合適。退休多年的邱崇祿,家住韓家胡同不遠處,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就一直專注於拍攝北京胡同的變遷,對於韓家胡同一帶,他頗為熟悉。

一個冬日的上午,我們開始了京劇的「溯源」之旅。

這趟旅程是從胭脂胡同南口開始的。提起胭脂胡同,很多人可能並不太了解,但是提起京劇《蘇三起解》,很多人都知道故事的梗概。邱崇祿介紹,相傳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明代時的青樓女子蘇三(花名「玉堂春」),當年就住在胭脂胡同的北口。當然,這個說法無從考證。

胭脂胡同北口緊挨著的就是東西走向的百順胡同。在胭脂胡同與百順胡同相交的路口,能看到非常明顯的京劇元素,一座院子的牆上有早期戲班人物的銅質浮雕,上面刻有幾個字:「人不辭路,虎不離山,唱戲的離不開百順韓家潭。」

會館專家彭澤民向記者講述過這樣一件趣事,不久前他也到過百順胡同,在這些浮雕前逗留時,一位大姐告訴他,這座刻有浮雕的院子,是北京京劇團的宿舍。彭澤民想起一位戰友似乎住在這裡,他說出戰友的名字,這位大姐居然認識。從當年的戲班所在地,到北京京劇團宿舍,這似乎也是一種獨特的傳承。

百順胡同55號是有著「青衣泰鬥」之稱的陳德霖的故居。門前兩塊拴馬樁似乎是當時的舊物,只不過,如今這裡已物是人非。

再往西走,在一座非常不顯眼的民居的牆上,看到一個銘牌:程長庚故居。門牌號顯示為34號,正門是一座再普通不過的小門,門後就是一條狹長的甬道,甬道兩旁是人們並排而建的大大小小的房間,邱崇祿不無惋惜,「以前來過幾次,每次來都沒開門。這次來,門倒是開了,可惜裡面已經完全看不出四合院的痕跡。」

百順胡同裡的程長庚故居

在百順胡同的最西端,百順胡同40號就是京劇名家俞菊笙、俞振庭父子的故居。進入小院,雖然已不是四合院格局,但走過曲曲折折的通道,在最裡側看到一棟兩層小樓,木門、木窗、木樓梯、木質的廊柱以及木頭刻成的雕飾,依稀訴說著陳年往事。

百順胡同往北,就是韓家胡同,當年三慶班住在何處,已經沒有了痕跡。在很多人眼裡,韓家胡同在舊時是一條「花柳巷」,而且胡同的確還保存著幾棟舊時風月場所的建築,但是韓家胡同的底色並非如此,這條胡同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胡同得名就是因為清代康熙年間內閣學士韓元少在此居住過;清康熙年間的戲劇評論家李漁,曾寓居於此,他還在院子裡修建了一所「芥子園」,聞名京師。

韓家胡同東側與大外廊營胡同相交,在大外廊營胡同的最北側,就是譚鑫培故居。「譚鑫培故居」的銘牌旁,是一扇不大的門,我們正要進門一探究竟,一位大姐說,這不是故居的大門。她用手指著南側兩三米遠的一處房子:這裡才是原來的大門,後來被改成了一間房,院子也都被隔起來了,走不通。大姐在這條胡同住了60多年,她告訴我們,譚家後人幾十年前就搬出去了,幾年前他們還回來探訪過舊居,如今譚鑫培故居正在進行騰退。

彭澤民介紹,在這一時期,精忠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織。它是戲曲界的行會組織,當年由於設在精忠廟內,因以廟名作為會名。精忠廟起著調節行業內的利益關係、為行內同仁提供幫助等作用,甚至還充當著與宮廷聯繫渠道的角色。廟首都是由德高望重之人擔任,比如高朗亭﹑程長庚、譚鑫培等人曾先後擔任廟首多年。後來精忠廟歷經多次搬遷,如今精忠廟無存,因廟而得名的精忠街還在。

從富連成舊址到京韻園

有著濃厚地方特色的戲曲,兼收並蓄,最終形成了新的藝術形式:京劇。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這門藝術,他們以百順胡同、韓家胡同為中心,向大柵欄、宣武門一帶延伸,為京劇開闢出更為廣闊的空間。

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一直從事戲曲行業的婁悅告訴記者,「大馬神廟」是京劇發展歷史上不可忽視的「地標」:煤市街南口西側的大馬神廟28號(如今的培英胡同20號),正是梨園界有著「通天教主」之稱的王瑤卿的居所。如今,王瑤卿故居還在,牆上掛有銘牌。

王瑤卿出生於梨園世家,1904年,23歲的他應召入宮演戲,同年,因偶然的機會,與譚鑫培搭戲,一時名噪京城。後來譚鑫培、王瑤卿密切合作長達五年之久,被譽為「京劇二妙」。上世紀二十年代,王瑤卿在大馬神廟的住處潛心教戲,經他親授的弟子多達四百餘人。王瑤卿教戲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不少已露崢嶸的京劇演員,也慕名向他討教。

他根據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大名旦的特長而分別培養,並使他們成為各自流派的創始者的故事,一時傳為佳話。新中國成立後,王瑤卿任中國戲曲學校校長。

對於很多喜歡京劇的北京觀眾而言,富連成科班如雷貫耳。富連成創辦於1904年,前期稱「喜連成」,後因出資人的變化,改為「富連成」。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富連成共培養了近800多名學生,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均與它有極深的淵源。因為規模的不斷壯大,富連成科班所在地也歷經多次變遷。據葉春善(富連成班主)之子葉盛長(葉世長)的回憶,1934年,在富連成最為鼎盛的時候,買下了虎坊橋路北45號(今天晉陽飯莊所在地)有數十間房屋的一大院落。

「京韻園」裡的「富連成」亭

如今,緊鄰晉陽飯莊西側,新闢了「京韻園」,在一塊「京劇發祥地」紀念石後面,建有一座亭子,名為:富連成。在富連成舊址,建起這座亭子,亭子西側,在一條條玻璃做成的裝飾上,寫有富連成的校訓。

戲園裡度春秋

與京劇不斷發展相匹配的是,眾多戲園、戲樓相繼開辦。大大小小的舞臺,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京劇大家,同時滋養了一批又一批觀眾。很多人正是因為舞臺的魅力,投身於京劇藝術。二百多年來,這門藝術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也默默改變了這個城市的氣質。

現年80歲的王友昌老先生,從小就在天橋的天樂戲園聽戲。因為離戲園近,放學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溜進戲園聽戲。1950年,9歲的他如願進了科班,開始學戲。王友昌一開始學的老生,後來因為練功,傷了身體,再加上「倒倉」,後改學武生。

有意思的是,因為學藝時「偷學」過一些戲裝知識,人到中年,他做起了戲裝租賃的生意,憑著深厚的知識積累,他的戲裝不僅受到票友的喜歡,就連專業劇團都極為認可。兩年前,他在密雲租了一家大院子,用於存放這些行頭。

提起戲院,除了大柵欄一帶大家熟知廣和樓、廣德樓、中和戲園、華樂戲園(後改為大眾劇場)等,在王友昌的記憶中,珠市口一帶也有不少重要的劇場。他當時常去的有民主劇場和華北戲院。

民主劇場頗有一些歷史,民主劇場的前身是開明戲院,它建於1922年,位於珠市口大街路南,開明戲院開風氣之先,是當時第一家有售票處對外預售戲票的新式劇院。新中國成立後,開明戲院改為民主劇場,後又改建電影院,2000年左右被拆除。

華北戲院的前身是清末的文明茶園,修建於珠市口路北,文明茶園是京城首家允許女賓看戲的茶園,民國時期改為華北戲院。上世紀70年代,豐澤園擴大經營面積,兼併了華北戲院舊址。

人民劇場的輝煌記憶

新中國成立後,各行各業迎來了新的氣象。如果尋找這一時期京劇發展的「地標」,非護國寺街莫屬。上世紀五十年代,護國寺街東側是梅蘭芳住所(如今的梅蘭芳紀念館),西側就是人民劇場。

人民劇場的老大門

1955年1月10日,中國京劇院成立(2007年改名為中國國家京劇院),梅蘭芳擔任首任院長。同年,中國京劇院所屬的人民劇場正式開幕,京劇大師梅蘭芳登臺為人民劇場舉行了開幕演出。此後,這裡成為京劇的殿堂,無數京劇名家在此獻藝。

今年的1月10日,在中國國家京劇院成立65周年之際,國家京劇院京劇藝術展陳館正式落成。國家京劇院京劇藝術展陳館館長李繼勇,帶領記者一行參觀了展陳館。展陳館裡陳列著很多與京劇相關的珍貴文物,梳理了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發展的歷程。其中有一件文物尤為特別:當年人民劇場的木質正門。人民劇場修繕的時候,李繼勇看見老的木門被拆下來隨便靠放在一邊,他覺得應該放在倉庫收藏保護起來。後來,在布置展陳館三樓的沉浸式體驗區時,他靈機一動,設計了一面牆,把老的大門鑲嵌其中。

這件文物令京劇愛好者阜娟無比感慨:「我開始以為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裝飾,沒想到它居然是當年的實物,想到當年黨和國家領導人、一批又一批京劇藝術大家正是推開這扇木門,走進人民劇場,就有一股莫名的感動。」

在民間,有很多票友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將這門藝術發揚光大。護國寺街的護國寺賓館,就自發辦起了一個京劇票房,它為廣大京劇票友提供公益的場地服務。護國寺賓館總經理段祺林介紹,京劇票房自2012年成立後,受到了京劇界以及諸多票友的歡迎。在疫情之前,這裡每周都有票友的演出。姜妙香藝術研究會還把活動地點固定在護國寺賓館京劇票房。梅蘭芳與姜妙香曾是親密搭檔,如今,梅蘭芳故居在護國寺街東側,姜妙香藝術研究會在西側,一東一西,也是一種獨特的緣分,而這也正是京劇的魅力。

縱觀京劇數百年的發展,京劇有一個特質沒有改變,那就是這門傳統藝術,滋養了一輩又一輩人。

(原標題:訪京劇地標原點)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姜寶君

流程編輯 :L02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秀北京」戲劇文化之旅精品路線發布 帶您打卡戲劇文化地標
    雄偉壯觀的長城,地道特色的胡同,亦或是美輪美奐的京劇表演......北京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是我國戲劇資源聚集的高地。為推動挖掘北京旅遊與演藝深度融合,2020年,北京演出行業協會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的指導和支持下,首次策劃開發了以戲劇文化為主題的精品線路。
  • 周恩來與京劇大師梅蘭芳的金玉之交
    周恩來對梅蘭芳說:「30年前,南開校慶,我們排演了話劇《一元錢》,北京文藝界曾邀請我們來京演出。」梅蘭芳說:「我想起來了,您在《一元錢》裡演一個女子。演過之後,好像我們還開了座談會。」周恩來笑著說:「對,雖然那是青年時代的事,但我們可以說是同行。」會議期間,梅蘭芳演出了《霸王別姬》,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去看了。
  • 「京劇大師搖籃」富連成興辦之初舉步維艱,葉春善的夫人受了不少累
    說起京劇,恐怕很難繞過富連成。富連成是京劇教育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科班,它培養了一大批京劇名角兒,侯喜瑞、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譚元壽……就連大名鼎鼎的梅蘭芳、周信芳,也曾帶藝到富連成「進修」,因此富連成有「京劇大師搖籃」之美譽。作者:徐淳
  • 「詩意中國·月光下的行走」 龍華街道京劇音樂劇場暨京韻沙龍啟動...
    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為深入開展「四史」主題教育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今晚,徐匯區龍華街道舉辦「詩意中國·月光下的行走」京劇音樂劇場暨京韻沙龍啟動儀式。圖說:徐匯區龍華街道舉辦「詩意中國·月光下的行走」京劇音樂劇場暨京韻沙龍啟動儀式。
  • 三張現代京劇《紅燈記》歷史珍貴照片
    一、60年代京劇《紅燈記》劇組主要演員合影。左起:劉長瑜、杜近芳、袁世海、錢浩梁、高玉倩。杜近芳是扮演李鐵梅的B角。看得出當年的劉長瑜真是清秀貌美出眾的漂亮。當年那個旗手在權衡劉長瑜與杜近芳兩人之間,確定劉長瑜扮電影《紅燈記》的李鐵梅,儘管並不是太喜歡她,後來答應杜近芳主演京劇《紅色娘子軍》。袁世海本名袁瑞林,進「富連成」排世字輩,改名袁世海。袁世海第一次近距離和毛澤東接觸是在上海的錦江飯店,中央召開的一個工作會期間,是周恩來引見的。周恩來向毛澤東介紹:「這是袁世海。"毛澤東聽了有些打愣:"啊?什麼?
  • 梨園劇場:再現百年京劇新活力
    梨園劇場是北京京劇院與前門建國飯店合辦的演藝場所,也是京城首家茶座式劇場,這裡除了大年三十兒晚上,天天都在上演京劇。因受到疫情影響,線下的大門一直沒有打開,線上的動作也比較少,這也令人們再一次關注到京劇的發展。
  • 【奈曼城投劇場】《第二次也很美》第53—56集 《芝麻胡同》第28...
    【奈曼城投劇場】《第二次也很美》第53—56集 《芝麻胡同》第28—30集 2020-03-11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星期五劇場精彩繼續,京劇折子戲專場演出來啦!
    星期五劇場精彩繼續,京劇折子戲專場演出來啦!「國粹藝術恆流傳,唱響古今展乾坤」12月4日,由煙臺市京劇院與煙臺芝罘京劇研究會聯合演出的「京劇折子戲專場」將登陸星期五劇場
  • 人民劇場變身中國京劇院排練場,54年前周恩來曾在此看演出
    圍著劇場大樓轉一圈,感覺建築極富民族特色和中國傳統古建築的風採,門窗、屋簷等處不難看出重新用油漆彩繪過。院內不時還可以看見很多京劇院的演員,三三兩兩在樓外休息、聊天。透過劇場大門的門縫,我看見裡面還有工人正在裝修施工。面朝北的前樓是劇場前廳,共三層,歇山式屋頂襯託出建築的莊重,灰筒瓦綠琉璃,不失色彩上的豐富與活潑。
  • 而且北京還有這麼多劇場好戲上演
    這個坐落在人民大會堂西側的「雞蛋」形鋼建築,讓看似威嚴的長安街,增添了幾分現代感。劇院設有三個專業劇場:東側為音樂廳,中間為歌劇院,西側為戲劇場,滿足各個年齡層人們的娛樂文化需求,是來北京旅遊的旅行者最適合打卡的地方。
  • 京韻劇源|名家雲集深度揭秘京劇背後的故事!
    京劇起於西城,自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落戶大柵欄地區,就將這門絕美的藝術帶到了北京城。京劇也興於西城,遙望舊曆,富連成、斌慶社等著名京劇科班先後誕生於西城;現今紅紅火火的風雷京劇團,前身正是當年的民樂社。不僅如此,「同光十三絕」、梅蘭芳、譚鑫培、尚小雲等近千位京劇名家都曾在此地居住。
  • 「雲上閱讀」公開課|京劇譚門的歷史記憶——譚富英的傳奇人生
    在國粹京劇百年歷史上,有一個世所罕見的梨園世家,七代人都從事京劇事業,不僅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世家之最,也創造了世界戲曲史上的奇蹟——這便是有「中國京劇第一世家」之稱的「京劇譚門」。8月21日晚,「雲上閱讀」公開課邀請青年學者、華韻檔案館執行館長張斯琦,暢聊「京劇譚門的歷史記憶——譚富英的傳奇人生」。譚富英出身於京劇世家,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生,祖父是譚鑫培,父親是譚小培。自幼因為家學淵源,耳濡目染,從五六歲起,就喜歡哼哼兩句,家人認為嗓子不錯,是塊吃戲飯的材料,譚鑫培對這個孫子也特別喜愛,認為能夠克繩祖武。
  • 時隔36年《真假美猴王》將重現京劇舞臺
    京劇《真假美猴王》劇照(資料圖)。福州新聞網1月6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福建京劇院的猴戲曾在全國有名,《真假美猴王》作為福建京劇院的看家劇目,曾經轟動全國,據此拍攝的戲曲電影也是一個時代的經典回憶。
  • 吉林市,為何被稱為京劇的第二故鄉?
    如果說清朝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入京城是京劇的起源,那麼,京劇在民間的傳播便是其成為國粹的助推力。吉林城的京劇歷史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筆。這也是為何吉林市堪稱京劇第二故鄉和京劇藝術搖籃的緣故。清朝光緒年間傳入吉林城京劇擁有200多年的歷史與傳承。吉林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康熙年間,吉林城就出現了首個廟戲樓。
  • 集團領導來到史家胡同,專題調研住總胡同物業!
    陳代華首先來到設在史家胡同東口的胡同物業服務中心,慰問正在值班值守的物業員工,聽取「智慧社區管理駕駛艙」的介紹,了解「黨建聯建、住總E社區、智慧巡檢、幫工小哥、城市服務」5大功能板塊的運行情況。他沿著史家胡同步行查看,沿途還走進精品小院,了解物業入院的試點情況。陳志堅說,自從住總北宇物業進駐以來,胡同環境與秩序發生了很大的改觀。
  • 小胡同大名堂,這個胡同裡可都是名人!
    曾陪我太太去她家以前的老院子—一個早已破舊不堪的小院,聽她津津樂道的講兒時胡同裡的故事。也和她一起大清早橫穿大半個北京城,去城南胡同深處一個油餅豆漿鋪吃油餅,然後再帶一大包回家。流連在這些百年、甚至數百年的胡同小院裡,想像曾經的清風微瀾,尋常巷陌;歷史的風雲變幻,驚濤駭浪;評數那些名流鴻儒,政客梟雄;觀看百姓的市井百態,家長裡短,會有很多感悟和趣味。
  • 韓家五姐妹:清華校長梅貽琦,竟與抗日名將衛立煌是連橋?
    了解到梅夫人韓詠華娘家這一脈,倒覺是別有洞天。01近代史上,宋氏三姐妹、合肥張家四姐妹,都很有名。而天津韓家五姐妹,相對低調。周公周恩來,成長在天津,他曾說過:韓家的女兒,都很有氣質。氣質,就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長相。常言,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
  • 老地標「煥」新顏 漳州人民劇場完成升級改造!
    如今,「嶄新」的人民劇場更被漳州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她將成為漳州營造良好文化藝術氛圍的重要窗口,為漳州重塑文化藝術氛圍提供有力支撐。漳州人民劇場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除了燈光系統之外,從法國進口的音箱、從英國進口的調音臺等,這些新設備都是國際知名品牌的高標準設備,能夠達到歌舞劇、音樂劇、綜合晚會等演出現場聲壓級國家一級標準。  在老漳州人眼中,地處市中心的人民劇場,一直是漳州的重要地標。其波瀾壯闊的歐式建築風格,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從1956年至今,人民劇場也僅是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維修改造。
  • 87.5%受訪青年表示「文化消費」升級了
    受訪青年線下最常觀看的表演是舞蹈和音樂會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李璇(化名)超級喜歡看《舞蹈風暴》這檔節目。「選手都是專業出身,很多都有各大院團首席或冠軍的身份。觀眾不光能欣賞美的舞蹈,更像在看『神仙打架』,有一種藝術交流的性質。節目打破了舞種界限,不僅有多舞種融合,更有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