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讓幼兒更早學會學習?科學家:說法大多無根據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益智玩具沒用嗎

  很多玩具廠商都宣稱,它們的玩具能讓嬰幼兒更早學會閱讀、學習、算數和行走,然而科學家認為,這些說法大多沒有科學根據。即使寶寶確實在一些方面領先一步,也沒有研究能證明,這些優勢能持續到他們長大之後。

  視頻和電視節目中人物動作太快,會妨礙寶寶理解世界運行的節奏,導致它們無法集中注意力。以正常節奏與另一個人互動,才是對孩子最有益的遊戲,所以家長應該多一點陪伴,少一分焦慮。

  1.誇張的磨牙圈

  在兒子長到一歲大時,塞斯·波拉克和妻子珍妮·扎弗蘭去了趟「寶寶反鬥城」——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的一家母嬰用品連鎖店,就在波拉克家附近。他們想買一個磨牙圈,就是那種咬起來冰冰的,用來舒緩長牙期牙床疼痛的環,沒什麼特別的。穿過一排玩具熊和自行車後,他們找到了擺放磨牙圈的貨架,抽出一個標價昂貴的包裝,看到上面寫著:有助於口腔活動和語言發展。

  夫妻倆從來沒有聽說過所謂的「口腔活動和語言發展」。但這聽上去蠻重要的,一般的家長——那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家長——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買下來。但波拉克和扎弗蘭可不是一般的家長。「我的妻子是全球語言發展方面的領軍專家,而我們倆都有發展心理學的博士學位,」波拉克說,「我們看著這個包裝,然後就想,『什麼鬼?嚼嚼這個冷圈圈就能促進語言發展啦?』」

  幾乎沒有證據能證明這一點。這款磨牙圈的誇張宣傳,只不過是嬰兒發育方面的學術研究和市場營銷脫節的眾多例證之一。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生命初期就飛速發展。玩具難道不應該助一臂之力嗎?如果你的寶寶在合適的發育窗口期玩合適的玩具,他(她)就能變得比其他孩子更聰明、更協調、更成功——推銷員如是說。

  但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兒童心理學領軍者、專欄作家艾莉森·戈普尼克看來,「玩具可以促進孩子成長」的這種想法,「從根本上誤解了發育過程」,即使專家真的設計出了這種玩具,那「也是徹底推翻了童年的意義」。戈普尼克認為童年真正的意義,是讓孩子進行自我建設。

  在美國,無論是那些刺激新生兒視覺發育的黑白床鈴,還是幫助兩歲左右孩子學習編程的毛毛蟲玩具,號稱有助寶寶發育的玩具都極受追捧。不過它們真的有用嗎?在戈普尼克和許多發展心理學家看來,這些產品的有效性尚待驗證。很多時候,這些玩具的宣傳要麼基於不靠譜的科學,要麼根本就跟科學不搭界。

  根據全球市場調研公司Euromonitor的數據,北美的教育玩具市場今年的估值已經超過40億美元,並且還在迅速增長。專家說,這源於美國家長深深的不安全感。我們的女兒是不是母乳餵養時間太長?或者還不夠?我們的兒子是不是在適當的年齡上的幼兒園?如果寶寶沒能早點學會爬行、走路、說話、讀書,甚至算術,那他們就一定會落在人後了。

  「籠罩在孩子身邊的,是家長造成的焦慮、緊張的氣氛,『哦,天哪,你落後了!』」芭芭拉·薩內卡說,她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研究語言和數學習得的認知科學家。

  長期以來,科學家滿懷熱忱,付出極大的努力,試圖理解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以及怎樣才能幫助那些真正在發育上、社交上落後的孩子。但現在,許多玩具廠商卻告訴你,他們的玩具可以讓資質平平的孩子變得超人一等。玩具廠商的這種宣傳,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2.識字類玩具

  早在精子和卵子相遇之時,廠商們就已經瞄準家長的焦慮開始制定市場策略了。準媽媽必須得小心地考慮營養、維生素和壓力的問題,唯恐一著不慎給孩子帶來終身遺憾。當然啦,你的小胚胎也需要合適的音樂。

  是的!成功人生的快車道,從子宮裡聽音樂開始。你可以買到固定在孕婦的肚子上放音樂的揚聲器。還有一個玩意兒更進一步,叫作BabyPod,是一個可以塞進陰道的燈泡形、矽膠質音樂播放器。產品網站上的介紹說:「我們設計產品的出發點是,音樂會激活大腦中促進語言和溝通的環路。換句話說,學習在子宮中就開始了。」

  寶寶確實能在子宮中學習,音樂也確實可以讓幼兒受益。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音樂可以幫助子宮中的寶寶。BabyPod的製造者在英國醫學超聲學會下屬的期刊《超聲》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展示和外置播放器相比,它們的產品能誘發胎兒產生更強的反應,但並沒有得出結論說,這種反應是正面積極的,也沒有說給胎兒放音樂能讓孩子未來更聰明。

  「這種刺激能對寶寶產生什麼影響,我一無所知,」美國天普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國際嬰兒研究協會主席凱西·赫什-帕塞克說。許多人要求BabyPod的製造商對此做出說明,但製造商並沒有作出回應。

  赫什-帕塞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嬰幼兒的語言習得。這是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也是科學家打假的熱門目標之一。赫什-帕塞克說,她在自己辦公室的牆上掛上了那些她最不喜歡的、以家長的焦慮為目標而開發的玩具。

  開始說話,大概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裡程碑,它與工作記憶和較晚出現的認知功能息息相關。研究表明,對嬰幼兒來說,這些能力的萌發有一個特定的窗口期。一些證據顯示,根據嬰幼兒學習新詞的速度,可以預測他們日後的學習傾向;話多的孩子在童年後期也會更愛說話。

  但是更早說話就一定更好嗎?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證明說話早晚和智力有關。1982年,俄亥俄州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較早開始說話的孩子,長大後的智商也較高。然而有趣的是,在排除了認知障礙和社會經濟學地位的幹擾後,這種關聯就不存在了。赫什-帕塞克說,這才是核心問題所在,孩子未來的成功並不取決於開始說話時間的早晚,而要看你住在什麼樣小區。貧窮、不穩定的食物供應和暴力會讓孩子產生壓力,延遲他們首次說話的時間,並導致學習上的差異。在許多飽受壓力困擾的家庭中,父母只是沒有對寶寶說足夠多的話,這才是導致寶寶較晚開始語言學習、各方面表現落後的原因。然而,許多玩具廠商卻由此得出了一個站不住腳的推論:因為缺少言語交流會讓孩子落後,那更多的言語交流就會讓孩子更優秀。

  薩內卡說,這「只是幻想,有利可圖的幻想」。對幼兒心智的刺激就像維生素——要有足夠的量,但並不是越多越好。然而,現在美國市面上有成千上萬款為1~3歲孩子設計的應用程式,一項針對平均年齡為18月大的普通幼兒的調查顯示,他們每人至少擁有7張DVD碟片。

  「你以為你已經見識過最無恥的廠商了,結果更糟糕的新產品又開始席捲市場,」赫什-帕塞克說。「一直以來我最討厭的是一個名為『你的寶寶能識字』的產品,我對它只有一句話:不,她做不到。」

  「你的寶寶能識字」由一系列識字卡、視頻和圖書組成,號稱能教3個月到5歲的孩子學會閱讀。這個產品由一位名為羅伯特·蒂策的研究人員發明。他聲稱,自己在兩個女兒還是嬰兒時,就教會了她們識字。以往的研究顯示,嬰兒是無法理解書面語言的。但在銷售該產品時,蒂策的公司拿出了聽上去驚人,實際上未發表的研究和圖表,並使用了浮誇的宣傳材料,其中包括用一個學齡前孩子閱讀《哈利·波特》作為例證。

  赫什-帕塞克並不是唯一意識到這種激進宣傳的人。美國監管商業宣傳的部門——聯邦貿易委員會,就對兩起涉及蒂策的案件進行了處理,這兩起案件都是控告他所在的公司涉嫌欺詐的。

  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律師就該案件向紐約大學的蘇珊·紐曼求助。紐曼是研究語言習得的專家。她曾經做過一個隨機對照實驗,結果發表在《教育心理學》雜誌上。該研究比較了61個接受「你的寶寶能識字」系列產品閱讀訓練,和56個不接受閱讀訓練的寶寶的14項指標,包括言語處理、單詞學習、字母識別和閱讀理解,結果她發現,兩組孩子之間幾乎沒有區別。不過,儘管幼年接收閱讀訓練的孩子並沒有領先他人,但他們的家長卻堅信訓練有效果。

  蒂策則告訴我,他從來沒有參與任何營銷決策,也從來沒有暗示過學步期的孩子可以閱讀《哈利·波特》。不過蒂策也為自己的產品進行了辯護,認為紐曼使用產品的方式不對,測試孩子學習成果時所問的問題也不對。

  最後在2014年,聯邦貿易委員會判決蒂策和他所在的公司敗訴,並需繳納80萬美元的罰金。聯邦貿易委員會還警告,如果蒂策以後再做類似宣傳,一定會開出更大的罰單。蒂策目前經營著嬰兒學習公司,該公司現在銷售名為「你的寶寶能學習!」的系列DVD、識字卡和書籍,同時也在銷售名為「你的孩子能識字!」的套裝。

  在廣告方面,蒂策說自己已經做了改進:「廣告中還是出現了寶寶捧著書的畫面。每個人都建議寶寶看點書,所以廣告中出現寶寶看著書的畫面,我覺得沒什麼問題。」

  數十項研究顯示,許多視頻類學習產品並沒有穩定可靠的效果。蒂策堅稱,自己產品的優越性可以用數據顯示,他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的驗證,並計劃就此發表一篇論文。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律師安妮特·索貝拉茲和參與了「你的寶寶能識字」一案審理的同事聊過,根據她的說法,聯邦貿易委員會認為該案已經結案。

  3.數學類玩具

  當然,益智玩具的出現也不是空穴來風。兒童發育專家、跳跳蛙玩具公司總監周禮文說,消費者自身也是推波助瀾者,一些消費者確信,玩具是有教育意義的,對年齡特別小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我認為現在有一種趨勢,『我想要我的孩子上哈佛,因此我要給他們買跳跳蛙的玩具,這樣他們長大後就能去哈佛了。』」周禮文說。這種觀點非常不切實際,但是玩具確實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補充道。

  說到底,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家長能不能在幼兒時期就培養出孩子的一些長期能力,為孩子鋪平未來發展的道路。至少,戴維·巴爾納是這麼說的,他應該很有發言權,因為他曾經熱衷於對他的女兒揠苗助長。

  巴爾納是數學早教方面的專家,他明白數學對於認知和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他希望自己兩歲的女兒能成為一個數學奇才。儘管他自己從沒能在數學上表現得有多好——他和妻子都更喜歡閱讀,但他意識到了數學的價值。因此,他花費數月,每天用小卡片、視頻、遊戲和漫畫書,教學步期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數學。

  最終,儘管他很高興地看到了一個幼小心靈是如何吸收數學知識的,但這基本就是他的全部收穫,他的女兒開始厭煩數學了。那她真正喜歡和擅長的是什麼呢?你猜對了,還是閱讀。

  作為一名早教方面的專業人士,巴爾納認為,家長並不能給孩子造成太大影響,反而是「孩子的朋友是誰,去了什麼學校,能否接觸到優質資源」諸如此類的因素產生的作用更大。許多研究也顯示,性格和癖好都有驚人的遺傳性,比如明尼蘇達大學正在進行的分離雙生子研究。

  巴爾納的研究揭示:許多3~5歲的孩子雖然會數數,甚至似乎能做簡單加法,但他們並不明白數字的原理,只是憑藉記憶得到正確答案。儘管美國的家長給他們的學步期孩子做了密集的算數訓練,亞洲孩子還是很快在數學上勝出了。

  4.體育類玩具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希望寶寶未來能獲菲爾茨獎(Fields Medal,國際性數學獎項,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還有一些家長更偏好奧林匹克獎牌,因此,他們更側重孩子的運動技能學習。

  「如果寶寶能提早3個月,在10個月大時就學會走路,他們是不是就踏上了通往足球冠軍的快車道?」紐約大學兒童心理學家卡倫·阿道夫問,「提前學習運動技能,能產生持久的優勢嗎?」

  和語言及數學能力相比,運動技能學習是一個比較小眾的研究領域,其中的許多基本問題還沒有答案。不過有一些問題還是清楚的。首先,讓人吃驚的是,你確實能讓孩子更早學會坐、爬,甚至走。1935年,發展心理學家默特爾·麥格勞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成功地通過訓練,讓一名嬰兒學會了遊泳、攀爬和溜冰,而他的雙胞胎兄弟還只能坐在嬰兒床裡。不過在麥格勞讓後者與前者一塊玩之後,兩人很快就並駕齊驅了。「進行運動技能訓練能在短期內提升運動技能水平,」阿道夫說,「但並沒有證據表明,這能產生持久的影響。」

  如果你希望培養出下一個博爾特或諾蘭·萊恩(著名棒球運動員),那讓孩子提早學會走路和投擲或許並不重要。然而,這些運動能力可能會對一些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好處:孩子越早學會坐起來,就能越早夠著東西;越早學會行走,就能越早開始探索世界。

  阿道夫說,運動和認知之間還有一個重要區別:他在實驗室遇到的家長,普遍對孩子的運動成績不感興趣,玩具市場也是這個態度。沒有人在出售名為「你的孩子能後翻」的產品。一些產品承諾能幫助孩子學習行走,例如小推車和學步車,但在營銷宣傳時也沒有過多強調這一點,主推的功能還是「讓孩子玩得開心」之類的。如果你給孩子一個搖鈴,他/她會學著去搖它,這是他/她能成為「匆促樂隊」(Rush band,加拿大著名前衛搖滾團體)鼓手的第一步嗎?不。

  阿道夫提到了墨西哥塔拉烏馬拉人的奔跑文化,這裡的孩子很早就開始奔跑,但是並沒有更早學會走路或爬行。目前,阿道夫正在塔吉克斯坦開展研究,那裡的寶寶大多數時候都被綁在家長身上,不下地,因此延遲了他們第一次走路的時間,但是初步研究顯示,到三四歲時,這些孩子的走路方式和西方的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同。

  5.與真實世界互動

  科學研究表明,家長並不能通過所謂的益智玩具讓寶寶贏在起跑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孩子應該玩什麼這個問題上,科學家不能提供建議。

  玩耍對於發展心智至關重要。就像食物能為身體提供營養一樣,玩耍能促進語言、認知、空間推理和其他能力的發展。科學家仍然在試圖理解其中的機制。和食物一樣,有時候,最簡單的選擇卻是最好的。

  舉個例子,樂高積木經常出現在科學文獻中。搭積木的孩子空間推理能力更強,一個頗具爭議的研究還顯示,他們的數學能力也更強。在專家看來,搭積木的效果並沒有多神奇,孩子們只是從諸如球、小卡車和小斜坡中學到了關於重力、形狀和運動的物理學知識。看到寶寶倒向地板或者撞向房門,家長可能會感到驚恐,但他們不過是在做自己的物理實驗,看看重力如何起作用,或者兩個物體能否佔據同一空間。

  或許,他們最重要的小實驗關注的是最神秘的現象:時間。研究顯示,與重力和慣性一樣,寶寶也不怎麼理解時間。一些專家擔心,如果幹擾了寶寶對於時間的學習,由此產生的扭曲時間觀,會產生持久的影響。

  華盛頓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家迪米特裡·克裡斯塔基斯,是西雅圖兒童醫院一個兒童中心的負責人。他研究視頻對孩子的影響,隨著孩子越來越多地使用平板電腦、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這個問題變得至關重要。克裡斯塔基斯發現,導致問題的並不是屏幕本身,而是視頻播放的速度。在遊戲和動畫中,動作被加快了,場景切換也很快,而這會影響孩子的「內置節拍器」。克裡斯塔基斯相信,孩子在出生的頭3年中,會形成自己的內部時鐘,以幫助他們理解世界運行的節奏。如果節奏被設置得太快,就會導致注意力出現問題——這個理論得到了他的研究結果的支持,他在小鼠中誘導出了類似的認知和注意力缺陷。

  克裡斯塔基斯比較了以前的電視節目,如《羅傑斯先生的鄰居們》(一檔美國兒童教育節目)和現在很火的幼兒卡通與多媒體節目,如《小小愛因斯坦》。他擔心,現在,不僅電視和視頻遊戲變快了,用戶的年齡也越來越小。赫什-帕塞克也同意。她在實驗室的工作表明,無論一個遊戲或節目多麼有互動性,都比不上一個真正的人或者和真人視頻通話。以正常節奏與另一個人互動,這才是對孩子最有益的遊戲。

  跳跳蛙總監周禮文也認為,視頻節目不能代替與真人的互動,但他認為,在孩子成長發育的過程中,視頻也能發揮部分作用。在孩子沒有人陪伴時,他們可以在屏幕裡玩螺絲刀和撬杆,而不是玩可能造成危險的真正的工具。

  但是,克裡斯塔基斯還是擔心,屏幕會造成持久的不利影響。通過測量小鼠大腦中的穀氨酸信號(與學習與記憶有關的基本神經遞質),他發現了注意力缺陷和古柯鹼成癮之間的聯繫。生命早期過度的感官刺激,會導致小鼠未來更享受古柯鹼、對古柯鹼更不敏感,以及更加多動。這並不是說,在人類身上也會發生同樣的事,也不是說,過度的感官刺激會讓孩子走向毒品,但成癮確實與大腦中的獎賞系統及習慣形成有關。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克裡斯塔基斯正在研究2歲幼兒的「屏幕成癮」現象。放在十年前,這幾乎是聞所未聞的事,但現在克裡斯塔基斯說,參與研究的幼兒將近10%都存在對屏幕成癮的症狀。

  「我擔心,隨著越來越多的幼兒把時間花在屏幕上,這個比例會繼續升高,出現屏幕成癮的孩子年齡會越來越小,」克裡斯塔基斯說,「這些設備很容易導致成癮。」

  對寶寶來說,一些產品背後似乎潛藏著危險。況且,即使針對寶寶的教育類產品沒有危害,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它們能產生長期的效果。如果你只是想買些酷酷的玩具,最好買一個你自己願意玩的。因為專家們一致認為,無論是聽你講話,還是看著你與世界互動,這些與你一起度過的時間,才是對寶寶最好的教育。

  回到波拉克和扎弗蘭身上。他們還得在是否要增進兒子的「口腔活動與語言發育」上做決定。他們站在貨架前哈哈大笑,把磨牙圈放了回去。

  「我們後來去雜貨店買了一包99美分的冷凍貝果麵包(bagel,一種環狀麵包),」波拉克說,「我從冰箱拿了一個貝果麵包給寶寶,讓他放在嘴裡啃,這讓他的牙床舒服了一點,不哭了。」

  本版由《環球科學》雜誌社供稿

  (撰文 埃裡克·萬斯(Erik Vance) 翻譯 顧金濤)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對益智玩具的研究
    ■識字類玩具 赫什·帕塞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嬰幼兒的語言習得。這是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也是科學家打假的熱門目標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邊玩邊學 讓幼兒愛上英語
    2) 設計有趣的遊戲吸引幼兒。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活動,根據這一特點,將遊戲貫穿於英語教學中,為幼兒創設一個有趣的英語環境。在他們對很多的單詞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採用各種遊戲形式進行滲透,如Pass the card (傳卡片)、sit down(坐下)、 stand up (起立)、Find your friend (找朋友)、Draw and Colour (畫一畫 塗一塗) 等。
  • 幼兒記憶特點解析,教你鍛鍊幼兒記憶,贏在幼兒成長起跑線
    愛幼兒,愛生活,立志做一名好的幼兒教師,我是你們的陽光俠,一名學前教育的大一新生。今天為大家帶來幼兒記憶鍛鍊方法。談到記憶,我們首先要談談記憶的概念。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提取。他能幫助一個人更好地去應對學習。獲得好成績。他能幫助人更好的生活,勇敢地去面對突發情況。而幼兒時期是兒童發展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記憶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對幼兒的學會一些鍛鍊幼兒記憶的方法鍛鍊幼兒記憶。。對其一生發展都起著重要意義。
  • 腦科學與教育|幼兒也有「數學腦」!發展幼兒數學能力,從這幾方面...
    這說明幼兒就已經具有了學習數學的物質基礎。 許多家長可能認為3~4歲的兒童才能學會阿拉伯數字的算術問題(如「1+1=?」)或者是算術應用題(如「一件玩具加另外一件玩具等於幾件玩具」)。的確,一般情況下2-3歲才開始學習如阿拉伯數字、口頭語言等這樣的符號性數學。然而,兒童認知心理學實驗表明:5個月的嬰兒就已經知道1+1等於2了。
  • 腦科學與教育|幼兒也有「數學腦」!發展幼兒數學能力,從這幾方面入手
    幼兒數學教育是一個廣受關注、備受爭議的話題,很多幼兒家長關心孩子是否需要學數學、何時學數學以及學到何種程度等等。傳統的教育學、心理學研究圍繞這些問題已經展開了許多討論,但隨著腦科學研究技術、方法的發展,對兒童大腦結構和功能發展的認識更深入了一些。基於已有的腦科學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幼兒可以學會一些數學,也有必要發展一些基礎數學能力。
  • 【新產品】波菲:專為3-6歲幼兒設計的智能分類垃圾教玩具
    從娃娃抓起,在根源上推進垃圾分類勢在必行,但還應尊重幼兒的成長規律,注重科學方法和途徑,找到更多適宜的方式進行啟蒙、普及和教育。 反觀目前的垃圾分類玩具市場,還沒有出現一款專為3-6歲的低幼兒童設計的智能分類垃圾教玩具。
  • 幼兒園的自製玩具活動,到底是家長的任務,還是孩子的學習任務
    幼兒園定期會舉行很多教學活動,自製自製玩具和繪畫一樣,是幼兒園的一個重要的教學課程。幼兒園安排教學目標,幼兒教師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帶領幼兒進行練習,並布置家庭作業,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完成一個自製玩具。但有的家長認為,家長送孩子到幼兒園,幼兒教師有義務帶孩子進行學習,很多家長都不懂幼兒教育,幼兒教師為什麼要布置作業,這不是給家長添堵嗎?事實上,拋開家庭作業本身,自製玩具活動可以鍛鍊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他們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品質,同時,也對幼兒的自信培養起做重要作用。
  • 1歲以下的寶寶玩具如何選?根據月齡選對玩具,寶寶越玩越聰明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未婚的女子熱衷「買買買」,買的是衣服包包護膚品;已婚媽媽酷愛「買買買」,大多都是買給家裡的「四腳吞金獸」。都說養娃成本太高,小寶寶哪裡會亂花錢,要怪只能怪奶粉價格太貴、玩具價格不菲、補課班單價太高……家裡有個「敗家娘們」咋辦?寶寶玩具不在多,而是在於精。媽媽們學會給寶寶挑選合適的玩具,也是在節約家裡的財政支出呢。
  • 書評擷珍|《幼兒畫報科普玩具書》書評精選
    《幼兒畫報科普玩具書》 書評精選 大家看《幼兒畫報科普玩具書》雜誌每一期都有一個獨特的主題。有迷宮、洞洞書、捉迷藏、神奇的動畫卡片、七巧板、記憶卡牌、光線透視、拼球接龍、膠片偵探、防疫指南……這些主題都非常有趣,只要把它們擺到孩子面前,孩子就會興奮地開始自己玩起來。 《幼兒畫報科普玩具書》還有很有特點的。
  • 幼小銜接工作的「攔路虎」——培養幼兒專注力
    孩子在不同時期,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盲目對孩子提出高要求,而應該根據孩子的發展特徵確定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幼兒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1.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易受環境幹擾而分心;頻繁地改變注意對象。
  • 幼兒園益智區自製玩具,快來學習!
    幼兒園益智區是中、大班幼兒喜愛的一個區域活動,這個區角遊戲的最大特色是,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因為益智區的玩具多半是需要幼兒開動腦筋的、想一想怎樣玩。幼兒園每個區角都要有自製玩具,當然益智區也不例外了,以下推薦給大家的就是些自製玩具,並且操作簡單。
  • 注重市場需求 彩色立方玩具爭做國內知名幼兒玩具品牌
    >注重市場需求 彩色立方玩具爭做國內知名幼兒玩具品牌2020-05-19 18:03:29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雲和縣皓傑玩具廠作為一個集幼兒玩具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企業,始終認為產品是奠定發展的基石,而品牌則是最難撼動的競爭優勢。廠家著力打造的彩色立方玩具自主品牌,憑藉著優質的產品質量、豐富的產品品類和益智有趣的玩法和鍛鍊幼兒的想像力、認知力、協調力等特點,成為倍受市場認可、深得消費者青睞的品牌。
  • 如何引導幼兒深度學習?沙坪垻區實驗幼兒園第十二屆「雅韻課堂...
    以幼兒為主體探索遊戲中的深度學習  拓展幼兒思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充分注重幼兒教育以幼兒為主體,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和引導幼兒開展課堂探究。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滲透五大領域,老師們精心準備,帶來了一節節生動有趣的課堂展評。
  • 貼近田園 點亮農村幼兒的心燈
    因此,開展田園課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讓幼兒們多走出戶外接觸自然、感受田園魅力。在為兒童設計活動上,科研組始終注重和自然的密切聯繫。馬家分園的幼兒大部分學習時間都在戶外度過。他們會在帳篷裡成立學習小組,開展項目學習。
  • 拱墅區幼兒託管中心哪家強
    小編給您推薦初本幼園中心,他們是一家專業的託班早教中心,主要提供幼兒託管服務,專業師資輔導,課程內容豐富,深受家長好評。具體詳情,還是來詳細看看吧! 初本幼園介紹 杭州初本幼園是一家專業的教養一體的託班早教中心,園內配置有生活、遊戲、學習、運動、盥洗等功能區。
  • 3~6歲幼兒搶玩具,是鼓勵分享還是以自我為中心?針對年齡找方法
    閨蜜向我們抱怨,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再一次大打出手,原因是:搶玩具。明明孩子手裡有玩具,偏偏就看上了旁邊小朋友手中的一輛小汽車。剛開始說一起玩,旁邊的小盆友不同意,沒商量下來。閨蜜也很生氣,明明自己都有,還要惦記別人手裡的東西,就算想一起玩就好好溝通啊……其實這就是由於孩子年齡小,以「自我為中心」的年齡特點,導致小班幼兒經常會出現爭搶、獨霸玩具的現象。在遊戲或玩耍過程中,幼兒經常會出現看見其他小朋友玩什麼自己也想玩什麼或者獨霸自己喜歡的玩具的現象。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對於小班孩子來說,需要逐漸掌握的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在幫助下穿脫衣服、鞋襪、獨立進餐、自己洗手、收拾玩具等等,甚至是嘗試簡單的家務,比如擦桌子、擺放碗筷、幫爸爸媽媽拿東西等。重點推薦書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及解讀。
  • 項目式學習:我的玩具我做主
    玩具是孩子們的好朋友,這個假期,我們根據二年級孩子的生理、心理、年齡特徵,設置「走進玩具天地——我的玩具我做主」專題探究之旅。讓孩子們跟著「深度學習導航」,自主完成探究活動。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孩子的那份快樂和智慧吧!
  • 根據陰謀論者的說法,被稱為巨齒鯊的史前巨齒鯊仍然存在於深海中
    根據陰謀論者的說法,被稱為巨齒鯊的史前巨齒鯊仍然存在於深海中。巨齒鯊身長75英尺,比海洋中目前的頂級掠食者和它的遠親大白鯊大三倍。這隻巨獸的名字的意思是長著270顆牙齒的大牙,它被認為是在300萬年前隨著食物鏈的下降而滅絕的。
  • 如何培養3-6歲幼兒的交往能力?
    幼兒在跟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學習到怎麼跟其他人打交道,開動腦筋,還能領悟到分享、助人、理解他人的重要意義。3到6歲的幼兒有什麼交往的特點3到6歲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對自己喜歡的食物及覺得好玩的玩具會一個人享用而不分享給同伴朋友,甚至不想讓別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