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雅典是一個民主國家的繁華之都,一直努力追趕著歐洲鄰國的腳步。第一個民主政體時期,雅典衛城建成之前,雅典還必須為保證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而戰。
在公元前490年,雅典是希臘的一座城邦,當時它被強敵環伺,諸如埃伊那島,科林斯灣,以及軍國主義斯巴達。
然而最大的威脅來自東方,波斯帝國的權利和野心一直在膨脹著,覬覦著雅典城所擁有的一切。公元前480年,得益於雅典人自身明智的投資,雅典海軍擁有了200艘威力強大的戰艦,但古代世界最強大的帝國,對於雅典來說仍是一個致命的威脅。
一支至少20萬人的波斯軍隊入侵了雅典,粉碎了雅典的民主制度。當雅典人均處於危險之中,他們必須做出一個決定,是繼續留在雅典作戰還是乘船撤退。
地米斯託克利知道,雅典人永遠不能指望能夠贏得在陸地上對抗波斯軍隊的戰鬥,所以他說服人們做出了一個非常不尋常的決定,放棄雅典,放棄阿提卡,然後把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船的幕牆上。
就在那一刻,那一個決定,那個民主投票的結果從此改變了歷史。婦女和兒童被送往安全地帶,每個適齡的雅典男子都站在戰艦上,準備在海上迎戰波斯軍隊。
雅典艦隊從城市附近快速撤退,來到一個僻靜的海灣,他們在那裡計劃下一步的行動,而且在那裡他們迎來了希臘各地的盟友。
龐大的三層槳戰船作戰艦隊——抵禦波斯侵略
雅典城邦付諸一炬公元前480年9月下旬,雅典人準備全力對抗波斯人的侵略,接下來就爆發了薩拉米斯戰爭。此時世界上第一個民主國家面臨著最大的威脅,這是西方文明的主要轉折點之一。
直到近些年人們都還認為沒有與之相關的遺蹟存留下來,但在2017年,雅諾斯·洛洛斯教授發現了新的證據,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這個海灣當時的情況。
薩拉米斯戰役前夕,聯合希臘艦隊就駐紮在這個海灣,他們擁有300多艘戰艦。我們已經復刻出第一幅薩拉米斯海灣水下地質圖,它是古雅典城邦的海灣,也是一座強化的防禦海灣。
在海灣口間有一道長牆橫跨水面,末端還連接著一座圓塔,毋庸置疑的是在薩拉米斯戰役前夕,這座海灣擔當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我們可以想像在當時雅典人環繞海灣的高地,看著他們的城邦陷入一片火海,他們所感受到的恐懼、憤怒和絕望,隨之這也同時意味著雅典城將不復存在。
以家園覆滅為代價,雅典取得了勝利考古學家們利用最新技術,成功修復了這座古蹟的地理坐標,我們繪製出了海灣長牆以及防禦塔的3D模型,它一直向海灣延伸而長達160米。
據史書記載,當時大約有300多艘希臘三層槳戰船就聚集在這裡,對抗著比他們強大三倍的波斯艦隊。為了能夠抵禦強大的敵人,地米斯託克利將軍使用的方法是將波斯艦隊引入狹窄的海峽,這樣他們將失去數量上的優勢。
當龐大的艦隊進入狹窄的水域之後,雅典人和盟友再發起突襲,然後他們猛烈地撞向敵艦,龐大的波斯艦隊便在此分崩離析。
這是一場重大的勝利,而它屬於世界上第一個民主之邦——雅典,但對於雅典人來說,勝利的代價是高昂的。戰爭雖然勝利了,但是他們只能返回已經化為廢墟的家園,就連衛城的神廟也被悉數破壞,都夷為了平地。
米斯特克利安城牆——防禦建築
傾盡所有的防禦牆在雅典人擊敗波斯人後的幾十年裡,他們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或者說是一個非凡的選擇。雅典人並沒有決定立刻重建家園,而是選擇保留它被摧毀的模樣作為戰爭的紀念,用他們的話來講,"致入侵者的惡行"。
就在雅典人毅然決定保留廢墟之後,他們首先儘可能快速地著手建造了一個全新的防禦性建築。這就是有著2500年歷史的古城牆,它就是雅典的米斯特克利安城牆。
據說,當時雅典人為了用最短的時間建造好這座城牆,人民被命令暫停手頭一切工作,全力以赴幫助修建新的城牆。
由於戰爭的破壞,能用來建造的資源有限,於是雅典人就將所能找到的一切物品都用於城牆的奠基。就像石柱底座、雕像、墓碑之類的材料,包括所有能夠讓城牆儘快建立起來的其他材料。
諸多防禦措施的搭建,讓戰後的雅典成為堅不可破的孤島至今,米斯特克利安城牆的每一塊石磚仍然清晰可見,它們整齊地疊落在一起,一層、兩層、三層、四層,直至第五層消失在地面以下。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可以看到的地面距離城牆最初的根基還很遠,它一定在很深很深的下方。
科研人員通過掃描和建模顯示出這段封存於一座現代停車場的古城牆,這只是當時用於實現雅典轉變的一系列項目之一,為了儘快的完成雅典城的防禦工事,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防禦措施不斷被實施。
雅典人在戰後首先封守住了他們的城市;其次,他們還強化建設了十公裡以外的比雷埃夫斯港口。緊接著又加固建設了一條走廊,用來直接連接該港口與雅典市中心。
這是一個護城長牆網,每個城牆高大約3.5米,每道城牆之間彼此間隔150米。在連接比雷埃夫斯港口與這些護城牆的長牆網建成之後,雅典迅速變成了一座內陸島,令陸地侵略者們望而生畏。因此對於眾多敵人來說雅典是堅不可摧的。
彭特利山的"洞穴採石場"——戰後重建家園
重建家園之路並不容易雅典人最終還是決定重建他們的家園,他們要將雅典建設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更加堅固。他們藉助其周圍的地質環境優勢,因為雅典周圍的山地都是大理石構成的。雅典人的"洞穴採石場"就設置在彭特利山,它一直被保留到了今天。
當你第一次見到它時,一定會被它的一切徹底震撼,垂直的陡峭石牆。在那條開採巖石的長路的起始之處,它與市中心和採石場直接相連接,總長大約有18公裡的距離。
研究者們能夠大概估測出來,人們在這裡曾經開採出將近40萬噸的大理石,再觀看巖石上面遍布著切割的痕跡,不難想像出當時採石場工人們工作的場景。
工人們沒有瑕疵和裂縫的實體,使用著蹩腳的原始工具,然後開始持續錘擊,直到它與巖壁分離。這份工作相當的危險,也很費時,也很辛苦,工人們必須將開採的大理石送至那一條專門運輸石材的長路上。
時間流逝,遺蹟尚存儘管都過去了2500年,到現在為止這條長路還留有其中一小部分的遺蹟,它就像一條雪橇跑道。據說他們似乎曾用動物脂肪潤滑這些平鋪的扁石,以減少運輸的阻力。但這樣做的壞處是,如果有一塊兒大理石掉了下來,它就會一路滑下山去。
沿著這條長路而下,人們確實能看到一塊兒"逃脫"的大理石,它是一個石柱底座,大約有十噸重,正是這塊偏移的石塊將永遠紀念著當時那不可思議的工程。
從這裡開採出來的大理石都被長途運往市內,用以建設全新的雅典城,一座處於時代尖峰的城市。
那些開採自朋特利山的閃閃發光的大理石被用於在衛城的廢墟之上,建造全新的神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帕特農神廟,始建於公元前447年。
還有雅典衛城山門正對著勝利女神殿,以及伊瑞克提翁神廟,他們都在公園前5世紀下半葉的40年內竣工,那是創造力和文化自信大爆發的40年。
評價
當我們見識了眾多隱藏在現代城市之下的雅典遺蹟,我們可以想像著自己走進了這些建築裡,試著讓自己置身其中,從這裡面觀察,去仰望整個雅典的古老文明。那是一段藝術、建築、政治以及哲學和文化的黃金時代,它在歷人類歷史中綻放著永恆的光彩。
因此,無論是它的思想、成就等,永遠都不會被人們遺忘,這部分歸功於雅典人自己,他們在之後的100年極力地讚頌那段黃金時代;也部分歸功於羅馬人,他們於公元前一世紀開始控制雅典。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雅典成為羅馬精英階層研讀精修學院的聖地。
書籍是用文字來記錄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而早於甚至是能夠超越書籍和文字保存的時間極限的,正是這些依然留存於世界之中的古代文明遺蹟。它們先是創造了不朽的開端,然後不斷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最終證明了自我曾經存在過的那些偉大。
在這些空間中建立而成的那些恢弘的建築,不僅在那些危急時刻出色地完成了人們所交付給它們的沉重歷史責任。並且在之後漫漫歷史長河中,實現了它們自己的理想和夢想,而這些理念和夢想依然激勵著今天的我們。
參考文獻:《世界歷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