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有一位老太太92歲了,膝下兩兒四女,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一直重男輕女,由其偏愛小兒子。
小兒子結婚後自立門戶,和老太太家僅一條馬路之隔。老太太平時對小兒子一家諸多照顧,平時買了菜,總是會送些給他們。小兒媳生了孫子,老太太更是像眼珠子一樣的疼愛。
老太太的大女兒比較能幹,那個年代孩子的衣服大都是由母親手工做,但老太太的小兒媳不會這些,所以孫子的衣服鞋子,老太太就理當然的包在了大女兒身上。
再說大女兒,10幾歲插隊下鄉,後來返城給安排進了工廠工作,70年代生了兩個兒子,因為上班,兩個孩子帶不了,大兒子就暫放老太太身邊讀書。每個周末大女兒會去看兒子,順帶幫老太太洗洗刷刷。
於是每周給小孫子洗澡,小兒子家床單被子清洗的工作,自然也讓大女兒做了,理由是他們不會做或他們洗不乾淨。
從小到大老太太對小孫子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小孫子喜歡喝可樂、雪碧,老太太就整箱往家搬,喜歡吃肉,做好送過去,幾乎是要啥給啥。
小兒子40多歲時失業了,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開了個雜貨鋪,卻沒有賺到錢,兩年後只能關了。因為沒有技術又吃不了苦,身體也不太好,從此以後就一直閒賦在家。
再後來小孫子中專畢業,也找不到好的工作,天天在家打遊戲。雖然沒收入,但生活質量要高,衣服鞋子要名牌,水不喝要喝飲料。
後來陸續做過幾份工作(因為學歷不高,又沒啥能力,只能去做工廠做一線作業員),結果不是被工廠開除就是嫌累做不了。長輩們勸說,哪怕去超市工作也好,他說難為情,不肯去。起初親戚還會幫忙介紹工作(六姨夫有些人脈,期間介紹了份城管工作給他,但也沒能幹下去,說別人欺負他),自此再沒人敢給他介紹工作了。
就這樣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想著該找個老婆了,小孫子說,沒房子怎麼找得到老婆?於是老太太找來大兒子協商,把她自已的房子重新裝修給小孫子當婚房,另外補貼大兒子兩萬元,以後老太太的贍養責任就由小兒子承擔。就這樣,雖然大兒子一肚子怨言,但也勉強同意了。
隨後老太太就搬去了小兒子家住,把房子讓給了小孫子。
小孫子有了房子,經人介紹順利的找個外地女孩做女朋友(在這之前還和人網戀過,但是遇到了騙子,讓先他寄錢過去再來見面,老太太說,如果寄了錢對方能過來倒也可以,萬幸的是被其他幾個兒女給勸住了)。
老太太的房子不知道是哪個年代建的老公房,看著房齡至少30年以上了。要做婚房,那必須得裝修啊,錢呢?不夠!怎麼辦?
於是老太太又找來四個女兒(沒好意思叫大兒子),說每人借兩萬,但大女兒家窮,拿不出來,大女兒的兒子拿了一萬。就這樣,花了十幾萬,老房子終於裝修好了,果然錢沒有白花,舊貌換新顏。
房子裝修完成,萬事俱備只欠結婚,很快結婚就提上了日程。結婚錢?還是沒有!
老太太幾個兒女又各湊了兩萬,總算順利結了婚。
婚禮後接著就要去女方老家,女方說要帶6萬做彩禮,老太太沒辦法,只能再找最小的女兒借錢(小女兒家富裕),小女兒就火了,無底洞麼這不是?說再借錢是沒有了,實在需要可以幫忙借貸,於是借了6萬貸款,小夫妻兩人高高興興地回娘家了。
到此,老太太想著,孫子的終身大事終於了了,接下來他們好好過日子,再生個重孫讓她看看(或許還有能力幫他們帶帶),就能放心地閉眼了。
老太太了和兒子媳婦,背了一身的債,雖然平時省吃儉用,但是至今債務仍未還完。可能是債多不壓身,別人來要債,小兒媳婦說,誰借的誰還!
5年過去了,小孫子依然不工作,女方也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一直不肯生孩子,對他也徹底死了心。可是房子是男方婚前財產,即使離婚也得不到分毫,就盤算著把老房子賣了再買新房,至少離婚後還能得一半財產,可是房價實在太高,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盼著拆遷後或許能得到些,現在小夫妻就這樣耗著。
再說老太太,自搬去小兒子家後並沒有她想像的那麼順心,小兒子家還有一位和老太太年紀相當的老嶽母。為什麼老嶽母住小兒子家呢?因為當初小兒子成家後,繼承了嶽母家的宅基地,新建了房子,從此就與嶽母家的幾個兒女約定,老嶽母由他們養老送終。
女人再老也是女人,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戰爭,兩人互相看不順眼,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彼此卻像陌生人。原來老嶽母一直自己單獨做飯,這幾年近九十歲了,有些做不動了,老嶽母就想著補貼500元給女兒一家,和他們一起吃飯。
老太太心理不平衡,因為老太太每月約4000元工資,全部給了小兒子一家開銷,她才拿500元就想一起吃飯?沒門!老太太就跟小兒子說,500元不夠,小兒子就拒絕了老嶽母,說500元不夠,不燒!
以前老太太獨居時,兒孫們逢年過節都會回來聚聚,可自從住到小兒子家後,僅90大壽聚過一次。為了兒子孫子,如此付出、犧牲,不知她可曾後悔!
從古至今」慈母多敗兒」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想慈母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沒有原則的溺愛、過度的保護、從而讓孩子失業成長的機會,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論原生家庭對孩子一生的影響;論言傳身教家庭薰陶;都足以說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大、之深遠。
我們這裡很多拆遷戶,家裡拆了幾套房子,而年邁的父母卻住在底層車庫,多餘的房子租出去給兒女補貼家用。
一般車庫面積頂多10平方,吃喝拉撒全面裡面,還沒有窗戶,住的能舒服嗎?而他們的子女卻認為理所當然,美其名曰,樓下住著方便,年紀大了爬不動樓梯。以至於,拆遷小區老人住車庫成了普遍現象。
可是,天道輪迴,因果循環,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