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歲還要養兒孫,慈母多敗兒!自食其果,卻悔之晚矣

2021-01-20 Ada姐姐管理文件

鄰居有一位老太太92歲了,膝下兩兒四女,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一直重男輕女,由其偏愛小兒子。

小兒子結婚後自立門戶,和老太太家僅一條馬路之隔。老太太平時對小兒子一家諸多照顧,平時買了菜,總是會送些給他們。小兒媳生了孫子,老太太更是像眼珠子一樣的疼愛。

老太太的大女兒比較能幹,那個年代孩子的衣服大都是由母親手工做,但老太太的小兒媳不會這些,所以孫子的衣服鞋子,老太太就理當然的包在了大女兒身上。

再說大女兒,10幾歲插隊下鄉,後來返城給安排進了工廠工作,70年代生了兩個兒子,因為上班,兩個孩子帶不了,大兒子就暫放老太太身邊讀書。每個周末大女兒會去看兒子,順帶幫老太太洗洗刷刷。

於是每周給小孫子洗澡,小兒子家床單被子清洗的工作,自然也讓大女兒做了,理由是他們不會做或他們洗不乾淨。

從小到大老太太對小孫子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小孫子喜歡喝可樂、雪碧,老太太就整箱往家搬,喜歡吃肉,做好送過去,幾乎是要啥給啥。

小兒子40多歲時失業了,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開了個雜貨鋪,卻沒有賺到錢,兩年後只能關了。因為沒有技術又吃不了苦,身體也不太好,從此以後就一直閒賦在家。

再後來小孫子中專畢業,也找不到好的工作,天天在家打遊戲。雖然沒收入,但生活質量要高,衣服鞋子要名牌,水不喝要喝飲料。

後來陸續做過幾份工作(因為學歷不高,又沒啥能力,只能去做工廠做一線作業員),結果不是被工廠開除就是嫌累做不了。長輩們勸說,哪怕去超市工作也好,他說難為情,不肯去。起初親戚還會幫忙介紹工作(六姨夫有些人脈,期間介紹了份城管工作給他,但也沒能幹下去,說別人欺負他),自此再沒人敢給他介紹工作了。

就這樣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想著該找個老婆了,小孫子說,沒房子怎麼找得到老婆?於是老太太找來大兒子協商,把她自已的房子重新裝修給小孫子當婚房,另外補貼大兒子兩萬元,以後老太太的贍養責任就由小兒子承擔。就這樣,雖然大兒子一肚子怨言,但也勉強同意了。

隨後老太太就搬去了小兒子家住,把房子讓給了小孫子。

小孫子有了房子,經人介紹順利的找個外地女孩做女朋友(在這之前還和人網戀過,但是遇到了騙子,讓先他寄錢過去再來見面,老太太說,如果寄了錢對方能過來倒也可以,萬幸的是被其他幾個兒女給勸住了)。

老太太的房子不知道是哪個年代建的老公房,看著房齡至少30年以上了。要做婚房,那必須得裝修啊,錢呢?不夠!怎麼辦?

於是老太太又找來四個女兒(沒好意思叫大兒子),說每人借兩萬,但大女兒家窮,拿不出來,大女兒的兒子拿了一萬。就這樣,花了十幾萬,老房子終於裝修好了,果然錢沒有白花,舊貌換新顏。

房子裝修完成,萬事俱備只欠結婚,很快結婚就提上了日程。結婚錢?還是沒有!

老太太幾個兒女又各湊了兩萬,總算順利結了婚。

婚禮後接著就要去女方老家,女方說要帶6萬做彩禮,老太太沒辦法,只能再找最小的女兒借錢(小女兒家富裕),小女兒就火了,無底洞麼這不是?說再借錢是沒有了,實在需要可以幫忙借貸,於是借了6萬貸款,小夫妻兩人高高興興地回娘家了。

到此,老太太想著,孫子的終身大事終於了了,接下來他們好好過日子,再生個重孫讓她看看(或許還有能力幫他們帶帶),就能放心地閉眼了。

老太太了和兒子媳婦,背了一身的債,雖然平時省吃儉用,但是至今債務仍未還完。可能是債多不壓身,別人來要債,小兒媳婦說,誰借的誰還!

5年過去了,小孫子依然不工作,女方也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一直不肯生孩子,對他也徹底死了心。可是房子是男方婚前財產,即使離婚也得不到分毫,就盤算著把老房子賣了再買新房,至少離婚後還能得一半財產,可是房價實在太高,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盼著拆遷後或許能得到些,現在小夫妻就這樣耗著。

再說老太太,自搬去小兒子家後並沒有她想像的那麼順心,小兒子家還有一位和老太太年紀相當的老嶽母。為什麼老嶽母住小兒子家呢?因為當初小兒子成家後,繼承了嶽母家的宅基地,新建了房子,從此就與嶽母家的幾個兒女約定,老嶽母由他們養老送終。

女人再老也是女人,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戰爭,兩人互相看不順眼,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彼此卻像陌生人。原來老嶽母一直自己單獨做飯,這幾年近九十歲了,有些做不動了,老嶽母就想著補貼500元給女兒一家,和他們一起吃飯。

老太太心理不平衡,因為老太太每月約4000元工資,全部給了小兒子一家開銷,她才拿500元就想一起吃飯?沒門!老太太就跟小兒子說,500元不夠,小兒子就拒絕了老嶽母,說500元不夠,不燒!

以前老太太獨居時,兒孫們逢年過節都會回來聚聚,可自從住到小兒子家後,僅90大壽聚過一次。為了兒子孫子,如此付出、犧牲,不知她可曾後悔!

從古至今」慈母多敗兒」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想慈母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沒有原則的溺愛、過度的保護、從而讓孩子失業成長的機會,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論原生家庭對孩子一生的影響;論言傳身教家庭薰陶;都足以說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大、之深遠。

我們這裡很多拆遷戶,家裡拆了幾套房子,而年邁的父母卻住在底層車庫,多餘的房子租出去給兒女補貼家用。

一般車庫面積頂多10平方,吃喝拉撒全面裡面,還沒有窗戶,住的能舒服嗎?而他們的子女卻認為理所當然,美其名曰,樓下住著方便,年紀大了爬不動樓梯。以至於,拆遷小區老人住車庫成了普遍現象。

可是,天道輪迴,因果循環,屢試不爽!

相關焦點

  • 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
    自古就有「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的說法,我很認可這句話,今天我要聊聊我的看法。我們從古到今一直追求著母親慈愛,父親威嚴,兒女孝順懂事,家庭合睦,社會和諧。「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說:慈母,就是母親的慈愛過了頭,成為了溺愛。凡事都依從孩子,沒有自己的底線,就是一味的順從,放縱孩子。最終把孩子培養成被人唾棄的人。就是「愛」這麼美好的情感,我們一旦用的過了頭,也會坑害孩子一生。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真正的「慈母」不「敗兒」,全看媽媽怎麼做
    這句俗語雖是鞭辟入裡,但也引發爭議不斷,尤其是這後半句「慈母多敗兒」,至今依稀被眾多父母信奉。另外「慈母多敗兒」這句話被熟知,得益於一個典故:從前有一個人,和別人打架母親從不批評他,偷了東西母親也不說他。
  • 「慈母多敗兒」?並非如此,真正毀掉孩子的,多半是這種母親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慈母多敗兒」,意思是慈愛的母親反而會養出失敗的兒女。可是有沒有人仔細想過,養出敗兒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慈母,也許是假慈母也不一定。因為真正意義上的「慈」絕對不是溺愛。洋洋的媽媽就是一個標準慈母,洋洋看了《小豬佩奇》想去踩水,她同意了。
  • 「慈母多敗兒」?事實上毀掉孩子的並非慈母,而是這3種母親
    自古老話說得好:慈母多敗兒。意思是:越是慈祥的媽媽,越容易養出失敗的兒女。不過,難道兒女失敗的原因真的是「慈母」嗎?由於大家對這句話的誤解,讓很多媽媽走上了「嚴母」的道路。失敗的兒女,到底是不是慈母的錯?
  • 慈母多敗兒?一幅母親節漫畫引燃朋友圈的教育話題
    看起來與「慈母多敗兒」這個話題完全搭不上邊。但是,當我多看了幾回這漫畫,就聯想到我那已經73歲的老媽。我完全不記得什麼時侯幫她晾過衣服,也不記得什麼時侯對她說過「辛苦了,謝謝你!」想到這裡,愧疚就在心底油然而生。這時候,「慈母多敗兒」這句話莫名其妙地從腦海中蹦出來。為什麼「慈母多敗兒」成為流傳民間的諺語?慈母,就是仁愛慈祥的母親。
  • 慈母多敗兒?為母好頭疼
    許多父母頭疼,既希望給孩子愛和自由,又擔心慈母多敗兒,從小缺乏規矩。要不聽聽專業人士的說法吧。該怎麼管教孩子是一個時代難題。「養孩子的雷真多。」兒子剛滿1歲,33歲的媽媽餘韻已經開始頭大。「比如上次看孕婦泰國墜崖的新聞,說男人把有身孕的老婆推下懸崖,老婆報警,婆婆還打電話埋怨為什麼要讓警方抓她兒子。
  • 「他還是個孩子」,這樣的慈母多敗兒,「天一」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90媽媽導語我們時常會讚美慈祥的媽媽,更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詩句歌頌母親,不過,慈愛的媽媽孩子就是幸福的?看到身邊很多卻是反面的例子,開始相信了那句話:「慈母多敗兒」。分析慈母多敗兒的典故:從前有一個人,小時候倍受母親溺愛,他和別人打架,母親從不批評他,他偷了東西,母親也不要他把東西還給別人。他長大後,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強盜。最後,他被官府捉住,並判了死刑。行刑前,他請求見母親一面。母子相見後,母親抱著兒子大哭起來。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其實不然,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母親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在孩子的教育中,母親不僅要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充當著啟蒙教育孩子的角色,更要間協調家庭親子關係,家中有著一個「慈母」的家庭往往更加的幸福和諧,既然「慈母」是如此,為何世人皆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呢?「慈母」在一定情況下確實會讓孩子恃寵而驕,有一些壞毛病,但是他們長大後就一定是沒出息的人嘛?
  • 「慈母多敗兒」不一定是真的,真正帶壞孩子的,很可能是這種母親
    在我們的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意思是,一個家庭總要有一個「嚴父」,父親對孩子的教育要嚴厲,只有這樣,父親才能用自己的威壓教育出孝順的孩子,才能教育出一個人才
  • 慈母多敗兒?媽媽不「慈」可能會更加的傷害孩子
    慈母多敗兒有一個則這樣的小典故故事:從小有一個人,從小就是備受母親的溺愛,和別人打架或者是偷了其他人的東西,母親都不會去說他,也不會去教育孩子,慢慢的在這會人長大以後,就已經演變成為了強盜。最後在被官府抓住的時候,就已經被判成為了死刑。
  • 鄭佩佩自稱"慈母多敗兒" 計劃老人公寓過餘生
    原標題:鄭佩佩自稱「慈母多敗兒」 自《花兒與少年》開播以來,演過眾多經典角色的鄭佩佩重新翻紅。這個「邵氏第一打女」在24歲最紅的時候選擇與臺灣富商原文通結婚,並放棄事業與丈夫搬到國外居住,並生了四個孩子。此前在採訪中鄭佩佩告訴媒體自己真的很後悔生這麼多孩子。
  • 2020年了,早就不是「慈母多敗兒」了,真正「敗兒」的是這種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是流傳了幾千年的民間諺語,說的是成才的孩子少不了父親的嚴厲管教和母親的適度寵愛。在古人看來,對孩子不管不問的父親和過於寵溺孩子的母親一樣不靠譜,而且兩者往往相互作用。不負責任的父親會讓母親想盡辦法去彌補缺失的父愛,而過度寵愛孩子的母親也會讓孩子的父親無法用自己的標準約束孩子,進而走進惡性循環。
  • 慈母多敗兒,為人父母切不可偏心
    可是作為兩個娃的父親來說,重看此文自是多了之前所沒有的關注點,那就是慈母多敗兒,為人父母不可太偏心。《鄭伯克段於鄢》出自於《左轉》。這篇文章主要講述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 「慈母多敗兒」還是「母慈子孝」,就看媽媽是不是這3種性格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人們常說「慈母多敗兒」,孩子不好,很多人往往認為是「慈母」造成的。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慈母都會有「敗兒」。
  • 農村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話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是一條如何培養孩子的俗語,在農村廣為流傳;有人反對,也有人贊同,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慈母底下多敗兒」,它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即母親對孩子溺愛,這樣的孩子大多敗家,不成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盡然,有的慈母底下多敗兒,有的慈母低下孩子卻成長的極為優秀,遠不是一般的孩子可比。
  • 「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三類媽媽正在毀掉孩子,卻不自知
    「文/糯豆包媽媽,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母親的形象在人們眼裡一直是慈祥、有愛的存在,母親對孩子的愛能夠讓孩子擁有滿足感和安全感,因此慈母一直是很多母親的統稱。然而,我們也能夠常常聽見這樣一句話,叫做「慈母多敗兒」,這話不假,如果慈母的「慈」沒有把握好度,那麼往往是在毀掉自己的孩子。
  •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真正毀掉一個孩子的,往往是這幾類母親
    這就應證了古人的一句話:「慈母多敗兒」。慈母多敗兒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中「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意指那些母親過分溺愛的兒子大多都不成器。其實歷史上有關慈母多敗兒的典故也有很多。這些孩子天性自私任性,而「慈母」們沒有及時給予他們正確的教育,沒有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有素質的人,所以最終常常會導致孩子因為無法抵擋社會的誘惑,最終誤入歧途。典故從前有這樣一個人,母親從小就十分溺愛他。導致他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跟別人發生衝突,但母親從來都不責怪他。
  • 慈母多敗兒不是玩笑,過分縱容只會讓孩子自討苦吃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同事的女兒今年已經5歲了,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媽媽把她視作掌中珍寶,平時哪怕犯了一些小錯誤,也不捨得打罵。我們一直都覺得這個小女孩兒已經被慣壞了,但是她的爸爸媽媽卻熟視無睹。前幾天去同事家做客,同事家做了一桌的好菜,結果就在客人上桌的時候,發生了非常尷尬的事情。
  •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放在當下家庭教育是否依舊是至理名言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意思很容易理解:父母嚴格管教孩子的家庭會培養出孝子,而父母對孩子嬌生慣養的家庭會培養出不肖子孫。但是反之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是被父母嬌慣養大的,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其他人的,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表現,並且嚴重的時候會侵害他人。就如同我們所說的「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鏡子/複印件」一樣,某種程度上說,孩子能夠變成什麼樣子是離不開家庭教育影響的。
  • 慈母不一定多「敗兒」!這4種性格的媽媽,才容易「毀掉」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慈母多敗兒」,意思是說:對孩子特別嬌慣的媽媽很容易把孩子寵壞,養出「敗家子」。可是我們在看一些成功人士的傳記中,又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回憶自己的過往經歷的時候,不約而同會提到自己的母親。他們對母親的描述普遍都是溫柔、樂觀、無條件地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