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發布「雲上太空」計劃:馬斯克SpaceX星鏈加持,讓雲服務遍布全球

2020-12-24 澎湃新聞

機器之心報導

作者:澤南、蛋醬、杜偉

微軟試圖在雲服務領域向全球行業的領軍者 AWS 發起挑戰,他們最新的策略竟是:與伊隆 · 馬斯克旗下的 SpaceX 合作,把雲服務推向太空。

這幾年裡,我們討論過雲上貴州、烏蘭察布,甚至「雲上加州」,但微軟本周二公布的一項新計劃「Azure Space」率先把雲服務帶到了太空,著實領先業界一大步。

我們知道,自去年起,SpaceX 的「星鏈」StarLink 網絡已經開始加速部署,其計劃通過近地軌道衛星群,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這樣一張網,是微軟發展雲服務的理想合作夥伴。在發布 Azure Space 時微軟還表示,除了 SpaceX 以外,該公司還將與盧森堡衛星運營商 SES 展開同樣的合作。

「將雲服務推向太空的行動將是網際網路的一次巨大飛躍,」微軟 Azure 全球副總裁 Tom Keane 表示。「航天業界的迅速發展正在降低人們連結公眾的門檻,通過 Azure Space 計劃,我們可以實現農業、能源、通信和政府業務等領域的新發展。」

微軟已經召集了由著名太空行業專家組成的團隊,並與世界一流的產品工程師和科學家共同構建滿足太空需求的雲計算能力。創新領域包括模擬太空任務、從衛星數據中發掘有用信息以及在地面和軌道上賦能創新。

通過與太空發展社區的領導者合作,微軟將通過遍布全球的衛星連接擴展 Azure 功能,解鎖更多場景中的雲計算能力,並賦能合作夥伴和客戶以實現更大的目標。

在世界各地實現快速、安全的衛星通信網絡

海底、陸地和地鐵光纖組成的超過 16 萬英裡的全球網絡幫助世界各地的人們實現互聯互通。但對於一部分身處偏遠、惡劣環境中的運營商來說,日益增長的數據和寬帶訪問需求很難得到滿足。

人們越來越需要一個蓬勃發展的衛星供應商生態系統。今日,微軟宣布與 SpaceX 和 SES 展開合作,作為 Azure Space 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具體而言,微軟將分別在以下兩方面與 SpaceX 和 SES 展開合作:

與 SpaceX 的「星鏈」StarLink 網絡展開新的合作,為全新的 Azure 模塊化數據中心(Modular Datacenter, MDC)提供高速、低延遲的衛星寬帶;

基於與 SES 合作的現有 Azure Orbital,支持 O3B 中地球軌道(Medium Earth Orbit, MEO)星座,擴展雲數據中心區域和雲邊緣設備之間的連通性。

基於衛星的通訊除了覆蓋面廣之外,也有延遲更低的好處。在今年的活動中,馬斯克曾表示 Starlink「網絡連接的體驗會非常好,現在我們的目標是將延遲降至不到 20ms。」在衛星數量足夠多之後,用這個網絡打競技遊戲也是非常順暢的事。

如何實現基於衛星的雲服務呢?微軟將提供多軌道、多波段、多供應商和雲化能力,帶來全面的衛星互聯解決方案,最終滿足客戶需求。

靈活的衛星通信加之 Azure 提供高性能計算、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的能力,這些為公共和私立機構提供了大量新的發展機遇。

微軟在衛星通信解決方案上的合作方式有助於更快地為客戶提供這些能力,有助於解決他們在關鍵任務中的太空需求。

除了近期宣布的 Azure 軌道地面站服務以及與 SES、Intelsat 和 ViaSat 建立的 ExpressRoute 衛星供應商合作夥伴關係,這些新的互聯合作將提供更多的衛星能力,有助於將有價值的客戶數據從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直接導入 Azure。

在挑戰性任務中構建獨立的數據中心

衛星一側用的是 SpaceX,那麼地面站是什麼樣子?微軟表示我有現成的:很多機構正通過 Azure Stack 等產品在智能邊緣充分利用雲計算的優勢。微軟已經在極端環境中數據中心試點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飛躍,如著名的 Project Natick 水下數據中心研究項目。基於以往的經驗以及客戶最艱難任務的需求,微軟 MDC 將進一步提升這種邊緣計算能力。

在電力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關鍵前提條件不可靠等挑戰性環境中,微軟 MDC 將依然支持高強度、安全的雲計算。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在獨立的單元中使用 Azure。MDC 可以使得機構在偏遠區域部署完整的數據中心,或者利用 field-transportable 解決方案來增強現有基礎設施。MDC 主要在地面光纖和低寬帶網絡上運行,也可以完全斷開連接。

通過衛星合作夥伴,衛星連通附加組件使得 MDC 客戶更靈活地訪問 Azure 的超大規模基礎服務。

Azure 如何助力航天任務

隨著航天任務和衛星功能的日益普及,微軟也在太空數位技術方面不斷探索。其中第一個是 Azure 軌道模擬器,許多商業機構和政府組織正在開發數千個互聯衛星星座,這些星座需要進行精確的規劃和複雜的 AI 驅動的編隊協議,以確保網絡連接良好和軌道運行正常。

Azure 軌道模擬器可以在進行大規模的衛星星座仿真,這樣就能夠使得衛星開發人員在發射單個衛星之前,對衛星網絡和 AI 算法進行訓練。Azure 可以模擬整個衛星網絡,包括使用虛擬或實體衛星硬體直接處理後的預收集衛星圖像做複雜的實時場景生成。

SpaceX 總裁兼運營總監 Gwynne Shotwell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微軟是與 SpaceX 合作進行 SDA 計劃的分包商。

「我們將向政府交付許多衛星,這些衛星具有防禦彈道武器的能力。」

「微軟作為分包商將承擔很多工作,這對於我們的關係來說是一種有趣的轉折。」

據介紹,這些新功能為已經為 Azure 的太空合作夥伴機構帶來了新的機遇,比如:

美國國防創新單元(DIU)選擇了微軟和 Ball Aerospace 來創建更具實用性的太空數據,重新構想地面站技術,搭建了一個具備快捷雲處理能力的解決方案,以支持美國空軍的 CASINO(Commercially Augmented Space Inter Networked Operation) 項目。

獵戶座(Orion)宇宙飛船的總承包商洛克希德 · 馬丁已經將 HoloLens 2 用於太空飛行器的組裝任務,支持 NASA 將人類送到月球的 Artemis 計劃。

空客公司使用 Microsoft Azure Stack 的敏捷性、創新性和競爭優勢來搭建其航空解決方案。

環境地質公司 Seequent 利用衛星數據和 Azure 計算能力助力其全球範圍內的水質、水量等勘察工作,以便能夠清晰地查看地下水和汙染物,所形成的軟體方案應用於數百個項目之中。

Land O』Lakes 是最大的農民合作組織之一,它使用 Azure FarmBeat ,利用衛星圖像以及來自傳感器、無人機、農用設備的數據來實現數字農業。利用來自衛星的光學和多譜段圖像的 AI 模型有助於判斷作物長勢、預測其產量等。

微軟認為,Azure Space 有助於解決客戶在太空中面臨的一些嚴峻技術挑戰:處理衛星產生的大量數據,將雲服務和寬帶送到最偏遠的地域,以及設計高度複雜的太空系統。微軟表示,隨時準備好為客戶在環地球或地球之外的太空飛行任務提供支持,並利用雲和太空的力量來幫助各行各業重新設計方案,以解決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問題。

從地球競爭到太空

對於雲服務巨頭來說,把戰火燒到太空中並不是心血來潮。近幾個月來,微軟已經在太空環境中測試了 Azure 雲服務的能力,其服務在美國監管文件中顯示,經營範圍包括「災害的預測和跟蹤,提高供應鏈和經濟活動的可見性等方面」。

微軟的「雲上衛星」僅比亞馬遜的太空雲服務計劃提前了大約 3 個月。今年六月,亞馬遜成立了專門的業務部門,面向太空相關雲服務的計劃。亞馬遜已將 Maxar 和 Capella Space 視為客戶,這些夥伴可以幫助它管理來自衛星的數據。

除了合作之外,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旗下的太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正計劃在 2021 年首次發射自己的 New Glenn 火箭,其還計劃部署一套與 SpaceX 的「星鏈」直接競爭的 Project Kuiper 衛星通訊系統,如最終部署完成,後者將包含多達 3236 顆衛星。

亞馬遜有義務在 2026 年以前發射三千多顆衛星數量的至少一半,從而保留 FCC 授予該公司的運營許可證。亞馬遜表示將投資 100 億美元來打造這個星座,其中的衛星與星鏈相同,將在近地軌道(LEO)上運行。

相對的,「星鏈」計劃在 2024 年底之前部署 12000 顆衛星。

在未來,衛星星座將成為 AWS 龐大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對於亞馬遜來說,這是完全不同的局面,」史丹福大學航空航天學助理教授 Zac Manchester 表示。「讓亞馬遜與 SpaceX、OneWeb 有所不同的是,前者還有很多其他領域的業務。」如果 Kuiper 成功,那麼亞馬遜不僅可以提供全球範圍的衛星寬帶,還可以把網絡服務作為 AWS 服務的一部分,而 AWS 已經提供了包括雲計算、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各種能力。

出於成本考慮,基於衛星通訊的雲服務最初的客戶可能會來自國防、石油天然氣、航空等領域,這些行業需要傳輸、存儲和處理大量數據。

一些分析師認為,在 2030 年左右,與太空相關的雲服務產業總收入可能會達到 150 億美元。

參考內容:

https://blogs.microsoft.com/blog/2020/10/20/azure-space-cloud-powered-innovation-on-and-off-the-planet/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microsoft-spacex/microsoft-elon-musks-spacex-tie-up-to-woo-space-customers-idUSKBN2751BM

https://spectrum.ieee.org/tech-talk/aerospace/satellites/amazons-project-kuiper-is-more-than-the-companys-response-to-spacex

© THE END

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獲得授權

投稿或尋求報導:content@jiqizhixin.com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微軟發布「雲上太空」計劃:馬斯克SpaceX星鏈加持,讓雲服務遍布全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來自星星的網際網路:馬斯克的星鏈計劃究竟是新的太空垃圾還是下一代...
    直觀的講,星鏈starlink就是一個建在天上的網際網路,把地面上的移動基站、鐵塔都搬到太空中去,在近地軌道上用成千上萬的衛星作基站,為全球提供無縫的網際網路服務。 具體的講,starlink是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的宏偉的低軌通信衛星星座計劃,最終衛星總數可能達到42000顆,對比一下在此之前全人類經過半個多世紀努力目前在軌運行的衛星數量也才2000顆左右,就知道starlink計劃有多麼宏偉和可怕。這四萬多顆衛星分布在330公裡至1300公裡不同高度不同傾角的一系列軌道面上。
  • 馬斯克產業布局之—星鏈Starlink項目(SpaceX旗下)_騰訊網
    Hi,大家好,我是深灣君,「星鏈計劃 Starlink」是馬斯克太空探索公司的一個項目,簡單描述這個項目就是:發射數以萬計的小型通信衛星,讓這些衛星在離地面500千米左右的近地軌道上運行,「星鏈計劃」的願景是待整個計劃完成後可在全球範圍內為人們提供低成本的衛星通信和網際網路服務。
  • 星鏈計劃深度剖析:馬斯克明星光環之下,深藏美國精英的太空野心
    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星鏈計劃究竟是什麼:馬斯克準備在2024年之前,在低軌道近地空間布置12000顆「星鏈」衛星(在更長遠的計劃上,他還準備再投放3萬顆,使總數達到42000顆),這12000顆衛星中有2/3也就是八千顆星是放在離地面550公裡的低軌道上,還有四千顆星放在也是比較偏低的軌道,離地面1200公裡的軌道上。
  •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就是對各國安全赤裸裸的威脅
    近日呢太空狂人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等最新一批衛星到達特定位置後,基於星鏈的衛星網際網路測試即可實施。馬斯克的星鏈計劃趨於實用化,也為衛星網際網路打出了第一個樣板,是衛星網際網路行業發展的重要節點。2020年衛星發射進入密集階段,中國的鴻雁衛星系統,亞馬遜的科伊博項目等衛星網際網路項目的進展備受矚目。
  • 「微軟雲」要到太空?
    今日主播廉丹說:微軟公司近日表示,將與SpaceX公司合作,將其雲計算平臺擴展到太空。通過此次合作,微軟可以將其Azure雲計算平臺連接到SpaceX的低地球軌道衛星網絡,從而使該軟體公司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 打造「星鏈計劃」和Next G聯盟,美國「6G復仇者聯盟」?
    小賽 | 編輯「星鏈計劃」和 Next G聯盟小賽剛聽到這兩個名字就覺得很熟悉,好像漫威的#復仇者聯盟#然而,上面兩個計劃正是美國在5G布局落敗後,在#6G#領域的 「復仇計劃」!6G的科研方向是太空網絡計劃,比如深海、森林、沙漠等特殊區域,5G技術難以觸達,6G網絡能輕鬆通過太空衛星實現「無死角」的覆蓋。任正非曾說過,華為對6G早已開始研究,技術方面是領先。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小編不禁要問「西方世界已經在5G上落後了,還會放任我國領先更重要的6G嗎?」6G技術有多重要?
  • 馬斯克與貝索斯:世界上最有錢的兩人展開太空大戰
    2 馬斯克先於貝索斯在2015年1月就宣布了「Starlink」(「星鏈」計劃),率先提出要打造一個覆蓋全球的網絡通信系統,為全球提供上網和通信為主的數據服務。「星鏈」計劃打算發射約12000顆軌道衛星覆蓋全球每個角落,後來這一數量又追加到42000顆。
  • 馬斯克:SpaceX星鏈網絡延遲僅20ms 打遊戲沒問題
    【CNMO新聞】SpaceX目前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衛星運營商,自2019年5月以來,該公司已經向近地軌道發射了300顆星鏈衛星。發射這麼多衛星的就是為了建立起一個覆蓋全球的星鏈衛星網絡,讓全地球每一個角落的人都可以連接網際網路。
  • 「星鏈」即將成功,「星艦」卻將失敗?|埃隆·馬斯克|星艦|spacex...
    作為運載火箭獵鷹九號同樣出色,8月30日SpaceX公司僅在10小時內,便完成了三大航天發射,分別為阿根廷的SAOCOM衛星,「星鏈計劃」第12批通衛,以及「星艦」原型機。這在以往之中,並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或機構可以做到,SpaceX卻創造了奇蹟。
  • 馬斯克的星鏈衛星,可以讓我們避免類似馬航MH370的困境
    在大數據和雲存儲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麼我們仍然將飛機的關鍵數據鎖定在隨飛機墜落的盒子上?事實上,把飛機關鍵數據傳輸到網際網路雲中不是一個新的想法,在試圖尋找法航447號航班的黑匣子時就出現了類似的問題。2009年,該航班墜入了大西洋,造成了228人死亡。搜尋飛機黑匣子花費了兩年的時間,該設備處於水下12800英尺,需要靠特殊的機器人潛水器才能到達。
  • 美國SpaceX「星鏈計劃」的六大軍事用途,部署完無人倖免
    最近很多人為美國SpaceX公司的「星鏈計劃」叫好,認為他開創了人類通訊的新紀元。殊不知這其實是美國剛剛成立的「太空軍」的資產,與X-37B同屬「星球大戰」計劃的一部分。尹卓表示「星鏈計劃」將對未來戰爭形態「星鏈計劃」的軍方背景從公開的報導看,目前「星鏈計劃」第一批服務的客戶只是美國陸軍和美國空軍,但實際上背後真正的大手是美國剛剛組建的
  • 10月21日:京東智聯雲等中國公有雲開發領導者;微軟推送Win10更新
    微軟董事會負責處理CEO的繼任計劃,包括尋找內外部候選人,制定計劃培養內部候選人。亞馬遜將允許員工在家辦公至明年6月亞馬遜將允許企業員工在家辦公至2021年6月,成為最新一家因為美國疫情再次飆升而推遲復工的公司。亞馬遜發言人在一封郵件中稱:「我們繼續優先考慮員工的健康,遵守地方政府的指引。
  • 盤點2019雲服務市場頂級玩家:亞馬遜微軟稱雄全球,百度領跑AI cloud
    作者:楊劍勇導語:隨著雲在未來幾年變得越來越主流,作為基礎設施無處不在,這條賽道聚上集了全球眾多頂級玩家。整體上來說,亞馬遜AWS和微軟稱雄全球,阿里雲則是亞太及中國市場最大贏家。與此同時,百度、華為雲服務在2019年得到迅猛發展,實現彎道超車,並擠進第一陣營。
  • 國產「星鏈計劃」?成都欲打造「星河工程」,將上萬顆衛星送上天
    對於科技狂人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我們都不陌生,該計劃是打算在2024年之前,在地球的近地軌道部署4.2萬顆通信衛星,給全人類提供低成本、高速度、全覆蓋的網際網路連結服務。
  • 「星鏈」填補空缺,馬斯克搶華為生意,竟朝著土著社區出發
    據悉,該補貼是由聯邦通信委員會下屬的農村數字機遇基金提供的,補貼將用於35個州,為64萬戶鄉村家庭和企業提供「星鏈」寬帶服務;原先,鄉村地區的網絡服務均與華為有關,華為是其偏遠地區的最佳合作夥伴。馬斯克搶生意事實上,馬斯克的「星鏈」不僅在本國填補華為的空缺,還要搶佔全球通信行業的「下沉市場」,何謂「下沉市場」?下沉市場通常是指小城市,而全球通信行業的「下沉市場」指的是偏遠地區,包括了非洲等地。
  • 馬斯克的SpaceX星鏈衛星上網初期網速50到150兆 包月99美元
    SpaceX野心勃勃打造的「星鏈」(Starlink)衛星網際網路計劃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目前已經發射了近900顆衛星,還在意以每個月60顆的速度製造,基本具備了在美國西北部地區提供衛星上網服務的能力。
  • 馬斯克:三年內上太空 死後葬在火星;蘋果明年推下一代 M 晶片 誓超...
    SpaceX 星鏈獲 8.86 億美元國家補貼 將在美國農村推衛星寬帶12 月 8 日早間消息,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FCC) 周一宣布,向在美國農村地區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服務的企業撥款 92 億美元,其中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 旗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 (SpaceX) 成最大贏家之一。
  • SpaceX又完成一次重要發射!將第三代GPS衛星送上太空
    今天凌晨,北京時間2020年7月1日4:10,SpaceX用一枚全新的獵鷹9號火箭完成一次重要發射任務,將美國第三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III的第三顆組網衛星SV03成功部署到中地球軌道。GPS可以說是美國的大國重器,軍用為主,民用為輔,原本歸屬美國空軍,現劃分至2019年12月剛成立的美國太空軍。因此,這是SpaceX第一次為美國太空軍執行發射任務。隨著時代和技術快速發展,美國第二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II日趨落後,第三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III應運而生。
  • 馬斯克的衛星網際網路終於能用了,顛覆 5G 的「全球 WiFi」要來了?
    最近馬斯克又上了熱搜,這次他成了「宣誓火星主權第一人」。一位網友曬出 SpaceX 星鏈(Starlink)衛星網際網路服務的條款,稱馬斯克已經開始為火星殖民地制定法律框架。按照馬斯克的計劃,星鏈將由 4.2 萬顆衛星組成,讓網絡信號覆蓋全球每一個角落,無論你在北極還是亞馬遜叢林裡都能連上 WiFi。
  • 連本帶利SpaceX首發載人航天成功,馬斯克瘋狂史:活著就要改變人類
    馬斯克的短期目標是打造星鏈服務整個地球,長期目標是實現人類移民火星計劃,終極目標可能是宇宙平蹚。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這位現實版「鋼鐵俠」的瘋狂。看看埃隆·馬斯克這位狂人是如何走出了彪悍的人生。埃隆·馬斯克1971年生於南非的普利托利亞,父親是一位工程師,還是飛行員母親是富有冒險精神的模特,馬斯克則是兩人的綜合體。馬斯克從小愛讀書,痴迷科技,因為並不活潑好動小時候表現的有點木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