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帝後,對自己的家鄉鳳陽是一種什麼樣的政策?

2021-01-07 李家萬事興

所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人們對於自己家鄉的感情也是無比眷戀,無比懷念,尤其是發達後,都想讓家鄉變得更好。

前幾年,廣東湛江一富豪蓋了258套別墅送村民,竟然送不出去,劉強東後來在微博發話說,這富豪初衷是好的,但農村路滑,人心複雜,一不小心就釀成大錯了。

其實這種粗暴回報家鄉的舉動,在明代就有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那就是農民皇帝朱元璋。

自從朱元璋做了皇帝後,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把家鄉鳳陽建設好,於是他絞盡腦汁的出臺了一些政策,雖短暫的刺激了發展,但是這些政策卻在後來釀成了惡果。下面咱們來詳細看看。

朱元璋的家鄉叫濠州,在元代只管轄四個縣,朱元璋在打下濠州時,就把其升級為臨濠府,等他當上皇帝4年後(1371年),他立馬迫不及待的擴大臨濠府的領地,由原來的四個縣,變為九個州十八個縣,又過得3年,朱元璋改臨濠府為鳳陽府,下轄亳州、潁州、太和、潁上、霍丘、壽州、懷遠、蒙城、宿州、靈璧、天長、盱眙、泗州、虹縣、五河、定遠、鳳陽、臨淮等共十八個州縣,佔地廣闊,政治地位大大提升,後來又把鳳陽定為中都。

剛立國不久,老朱甚至想把都城搬到老家鳳陽來辦公,他找了些理由說,南京沒有鳳陽挨近北方,不好控制北方,古時候的皇帝大多是定都中原的啦,這樣防止意外發生,幸虧被劉基為首的大臣們冒死反對,理由是中都鳳陽那小地方不適合定都。

「去中原頗遠,控制(北方)良難。」——《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八十》

「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朱元璋御製文集·高皇帝御製文集卷第十七》

時上再幸鳳陽,不能無晝繡意,建為中都,而銳欲出塞,滅王保保。基瀕行,謂上:「中都曼衍,非天子居。王保保不可輕也」,其後皆如基言。——《太師誠意伯劉文公集·重刻意伯劉公文集後序》

老朱見不能把自己老家定為都城後,就花心思放在扶持政策上,都有啥政策呢?

第一條政策:大移民

明朝開國之初,鳳陽縣僅有16620人,相當於現代的小鎮子,整個鳳陽府九州十八縣,也僅僅得13萬人口,每平方公裡只有5人,處處殘垣,可謂真正的十室九空,而要拉升當地的經濟水平,必須得有人吧。於是老朱興致勃勃的組織了6次強行移民,最大的一次移民,強行遷移了江南民眾共14萬人。

這6次移民人口共計48.8萬人,其中民籍為三十萬,加上他設置的鳳陽府駐軍,八衛一所共有軍籍18.8萬(軍人加家屬),外來移民是本地土著的3倍有多。

(明軍籍衛所軍)

根本就不會有人想來這鳥不拉屎的鳳陽,不過在老朱的皇命下,只能乖乖的遵從,不然後果很嚴重。浙江人吳季可的墓志銘提到了這次移民的殘酷。筆者特意摘抄如下:

「洪武八年春,有旨遣貧民無田者至中都鳳陽養之,遣之者不以道,械繫相疾視,皆有難色,獨公所遣,掉臂走道上。公且戒其子,宜體上德意,無以私廢義。公臨事有為,類多如此。」

「械繫相疾視,皆有難色」這兩句說的是由武裝部隊強迫押送的,難民就像是流放的犯人一樣,不得不去。

第二條政策:減免賦稅

洪武十六年(1383年),老朱讀書讀到《劉邦傳》,發現劉邦永久免了自己家鄉的賦役,自己才免家鄉十年的賦稅,想想確實比劉邦小氣了,一向自喻為劉邦第二的他,立馬大筆一揮,諭旨一下,把老家鳳陽府永免賦稅!

「鳳陽,朕故鄉,陵寢在焉。昔漢高皇帝豐縣生,沛縣長,繼成帝業,而豐沛之民終漢世受惠。朕今永免鳳陽、臨淮二縣稅糧徭役,宜榜諭其民,使知朕意。」——《明太祖實錄·卷一五三》

首先他免除的是兩個縣的賦稅,九州十八縣其他的別想了,其次是鳳陽縣和臨淮縣的原土著才能享受永久免除賦稅,後來的外來移民,不好意思,你們沒資格享受這種優厚政策。

第三條政策:交通水利

朱元璋為了家鄉,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專門開闢了一條鳳陽到南京的驛道,此驛道全長近200公裡,設了20個驛站,也就是每隔10公裡設一個。

專門驛道的設立,使鳳陽狹小而曲折的交通,得到極大的改善。

交通改善後,他還專門派了兩位侯爵大人物康鐸、俞春源來鳳陽搞水利建設,把鳳陽這塊「龍興之地」的水利情況搞得妥妥的。

老朱本意是想把鳳陽搞得又富又強,誰知道結局卻差強人意,鳳陽得到朱元璋的那些政策扶持後,曾經短暫繁華過一段時間。

(朱元璋建的龍興寺)

因為這是中都所在地,朱元璋在此地修建的皇陵、十王四妃墳、龍興寺等,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曾一度拉動當地的經濟增長,而且,朱元璋還大力建議退休的開國元勳們回鄉置業,大批的淮西功臣也在買田買地,建府建宅。為此,老闆朱元璋還特賜給公侯們鈔一萬錠,銀五百兩,讓他們到鳳陽建豪宅用。

這些淮西功臣,攜帶重金,在鳳陽揮斥方遒,消費巨大,再次拉升當地的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各行業的發展。

一時鳳陽數百裡之間,「風雲之彥,星羅棋布,於數百裡間,王侯之家,甲第相望,冠蓋如雲……可謂盛矣」——(光緒《鳳陽縣誌》卷十)。

在朱元璋的折騰下,鳳陽由原來的十室九空,變成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的繁華景象,很多荒田也被開墾出來,甚至耕地數量高達40萬頃,這在明代是被評為上等富裕州府的。

第一項惡果:生態被破壞而惡化

明初大量移民被遷移入鳳陽府,這些移民屬於喝湯底的人,根本沒有良田可耕,上等優質良田被勳貴功臣們霸佔,中等一般的耕地被本地土著優先佔據,剩下些下等耕地,劣質耕地留給這些高達30多萬的外來移民。

《鳳陽新書》卷七說:「田上則者,歸之軍,歸之功勳矣。中則者,土民括其一,佃戶括其一,惟留下則處瘠,乃得以實編民之耕。」

(鳳陽縣小溪河鎮耕地)

這些劣質耕地的產出,根本不能夠養活一家大小,他們遂到處開荒耕種,毀林造田,圍湖造田,此舉讓鳳陽府環境急劇惡化,造成了大批的荒山禿嶺,大量的水土流失,令當地環境陷入無限惡化的壞循環裡。

第二項惡果:水利殺民生

由於洪澤湖畔的泗州是大明祖陵所在地,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葬在此地,為保證「王氣」不會洩露,不準洪水淹沒祖陵,否則當地官員會被問責。

明朝中期,甚至制定了治理洪水的策略:「首慮祖陵,次慮運道,再慮民生。」意思是,祖陵最重要,其次是淮河運道,最後才考慮老百姓。

(明中都皇陵遺址局部)

當洪水準備淹沒祖陵時,當地官員會不故後果,掘開高家堰放水,人為的降低洪水以保護祖陵,至於決開洪水後淹沒的百姓以及田地,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鳳陽府的環境生態惡化後,經常造成河道淤塞,洪水泛濫,又經常被當地官員為保護祖陵,放水淹沒下遊,因此,淮河兩岸的百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

長此以往,鳳陽府變得十年九荒,又因為災荒養不活那麼多人,很多人就開始逃荒。

那時的鳳陽府,變得「地力既盡,元氣日銷,天災流行,人事屢變。」——《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誌輯》

第三項惡果:民眾逃離

明初時,朱元璋強制遷來的移民,他們的後代,在一次次災荒中,不斷的逃離鳳陽,明朝中期後,鳳陽的人口在不斷地減少。

據《鳳陽新書》記載,單單鳳陽縣一地,在洪武年間移民後,人口就高達14萬之多,到了萬曆年間,該縣僅存13894人。

剩下沒逃荒的人,漸漸以乞討為生,成為職業乞丐,有些人是因為懶惰,但有更多的人是被窮惡的水災和旱災鬧得,一貧如洗後,加入了乞討大軍。

「群趨於惰,兼之水旱頻仍,中人蕩產,且乏兼歲之儲。一遇災荒,輒膏子女、棄故土而適他鄉者,比比皆是」。——《雍正版懷遠縣誌·卷一風俗篇》

(旱災:赤地千裡)

鳳陽府由於大量耕種人員流失,以及災害頻繁,明朝末年更是年年大災,導致鳳陽府由昔日繁華的州府,變為餓殍遍野之地獄,各種耕地由明初的40萬頃,到明中期弘治年間萎縮至61263頃。

甚至整個鳳陽府的土質由著名的水稻產區,變成「不宜產稻」,不得不改種小麥。

時至今日,鳳陽由縣到府,再由府降為縣,然後一直貧困,既沒有蘇南地區的富裕,也沒有魯中地區的興旺,同屬沿海開發區,差異如此巨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明朝時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

老朱也是好心想幫扶家鄉,卻沒想到好心辦了壞事,至於文章開頭的那位湛江富豪,也是如此,令人不禁握腕長嘆。

參考:《朱元璋對鳳陽「特殊政策」的意外後果》

文:梁生。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成為皇帝後,卻將家鄉弄得「十年九荒」,他的做法可真高明
    朱元璋登基後對家鄉廣施仁政朱元璋此人雄才大略,從參加紅巾軍開始和郭子興混的時候,就一直走的是老實人路線,他為人處世給人一種忠厚的感覺,久而久之,朱元璋在紅巾軍中的形象就成了忠義的形象,他也成了紅巾軍中忠義領袖。
  • 稱帝後,對功臣比較殘忍的朱元璋,他是如何對待自己兄弟姐妹的?
    當然,朱元璋稱帝之時,他的那些兄弟姐妹早已不在,或早夭,或餓死,或病死。不過,他們雖未能在生前享受到榮華富貴,但朱元璋卻給予了他們極盡的死後哀榮,其後人更是跟著明朝,享盡二百餘年的榮華富貴。朱元璋的父親朱世珍生有四子二女,朱元璋是家中最小的么弟。
  • 朱元璋營建明中都皇城始末,今天,安徽鳳陽依然可見明朝那些事兒
    鳳陽縣域古為淮夷之地,春秋時名為鍾離國,隋朝的時候稱為濠州,公元1374年,也就是明洪武七年的時候,朱元璋為家鄉賜名「鳳陽」沿用至今。  劉邦出生和生活在江蘇沛縣,建都在長安(今天的西安),當年,劉邦也是衣錦還鄉一次,回到老家後,劉邦和家鄉的鄉親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還曾高歌一曲《大風歌》。朱元璋將自己的出生地不斷更名,並且為自己早亡的父母建設皇陵,將自己早年生活的皇覺寺興建為龍興寺,更是將自己的故鄉確定為中都,興建都城。
  • 朱元璋求地主安葬父母被拒,稱帝後再見70歲的地主,他做了什麼?
    朱元璋的家鄉在安徽鳳陽,元朝時被稱為濠州,是淮河流域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朱元璋登基後,聽聞家鄉已被收復,想起自己離鄉已十三年光景,朱元璋決定在大哥忌日這天,回家鄉省墓。
  • 朱元璋稱帝後,她為何敢當面叫他「朱重八」,朱元璋還笑臉相迎?
    朱元璋一生傳奇,在稱帝後,為了給皇孫朱允炆即位鋪清道路,曾大肆殺戮功臣,使得朝中大臣見了他都是膽戰心驚,唯恐說錯了話被殺頭甚至牽連九族。但是,在朱元璋的一生當中,唯獨不敢對一個人濫用皇帝權威,她就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明朝開國皇后——馬秀英。
  • 鳳陽有座龍興寺,原來朱元璋在這裡出家留下了三銅
    安徽滁州的鳳陽是有故事的地方——到了鳳陽,是一定要去尋找一下當年朱元璋的歷史痕跡的,那麼,明朝皇家寺廟龍興寺是他出家的地方——鳳陽縣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有座龍興寺,為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開國皇帝敕建。於是,踏著雨雪,走進了龍興寺。
  • 時代風雲兒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傳》丨傳記
    朱元璋幼時沒錢念書,做過放牛娃,十五歲那年家鄉旱災,第二年又是蝗蟲和瘟疫,家裡父、母、兄姊接連死去。剩下的親戚也四散而去,走投無路的元璋聽了隔壁王大娘的建議,在家鄉的佛寺——皇覺寺當了和尚。朱元璋在寺裡做的是行童,相當於一個雜工,每天出苦力清掃寺院。在皇覺寺不到幾十日,皇覺寺糧食也不夠了,朱元璋只好離開寺院,出去要飯。
  • 古代皇帝都很在意自己的名諱,朱元璋稱帝後,明朝的豬叫什麼?
    到漢朝時期後,人們開始修建豬舍,以圈養豬。南北朝時期,舍飼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逐漸代替了以放牧為主的飼養方式,人們養豬的經驗也不斷豐富。隋唐老代,養豬已經成了農民增加收益的手段之一。由此可見,中國人養豬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古代,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認為自己身為掌管天下的人,是這天底下最尊貴的人,也是獨一無二的。同時,他們也很注重自己的名諱。
  • 朱元璋將他幽禁至死,3百年後此人後裔稱帝,年號依然是「洪武」
    朱元璋將他幽禁至死,3百年後此人後裔稱帝,年號依然是「洪武」 公元1343年,濠州大旱,緊接著蝗災和瘟疫大爆發,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便死於瘟疫,和自己的二哥勉強將父母安葬後,朱元璋和二哥、大嫂、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難!
  • 朱元璋餓暈在路上被老婆婆給了碗湯相救,稱帝後是如何報答的?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於貧困的農民之家,他靠著給地主家放牛餬口長大。十來歲的時候,濠州發生旱災,自古以來,旱災之後必有蝗災和瘟疫,年少的朱元璋的家鄉就接連遭受這樣的災害。天災固然可怕,如果朝廷賑濟得當,也能避免家破人亡的境遇。但蒙元朝廷從成立時起,就不懂得安民治理的道理,朝政異常腐敗。
  • 朱元璋稱帝前既已稱吳王,卻為何最終定國號為大明
    文|小河對岸 朱元璋在渡江攻佔應天(今南京)之後,正式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為了穩固自身的勢力,而緩解元廷與其他義軍勢力對自己的敵視,朱元璋在建國方略上採納了謀臣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韜光養晦方針。
  • 慶陽公主:明太祖朱元璋唯一的堂侄女,明代第一位被降封的公主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公主封號的風波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40歲的吳王朱元璋在南京開國稱帝。」—《明太祖實錄卷六十》這下朱元璋傻眼了,一邊是自己制定的政策,其權威性無疑不能受到挑戰。另一邊則是自己唯一的侄女和堂侄女,自己的大哥和堂哥早亡,就剩下這兩個侄女。最終老朱在思慮再三後給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兩位公主封號保留,但歲祿降至五百石。
  • 朱元璋稱帝後,孔子後人稱病不願前往朝拜,老朱如何教育孔家?
    首鼠兩端,意圖兩邊漁利 第二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金陵開國稱帝,改年號為洪武,稱當年為洪武元年。明朝開國之初,急需大量治國文官,因此對於孔子還是比較尊崇的。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朱元璋既下旨用太牢(古代祭祀時,牛羊豬三牲全備為太牢,為最高禮節。)
  • 朱元璋是哪裡人?民間7種說法,莫衷一是
    那就是朱元璋的出生地之爭!講白了,就是:朱元璋,究竟是哪裡人?有人可能會說:這還用討論嗎?當然是安徽滁州鳳陽縣人了!因為在蘇北,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朱元璋是江蘇盱眙人,不信你看,至今在盱眙,還有老朱家的祖陵。盱眙,漢代建州,為唐宋名城——古泗州州府所在地,曾孕育一代開國帝王朱元璋。其實,在蘇北,關於朱元璋的故鄉之爭,並非只有盱眙一家。
  • 朱元璋開倉賑濟難民,自己卻扮成災民去乞討,回來後連斬五名高官
    明朝洪武19年,淮南地區發生大旱,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許多老百姓都被餓死,愛民如子的朱元璋下令開倉放糧救濟老百姓。朱元璋看著饑荒的老百姓就好像看見了過去的他自己。他1328年10月21日出生在安徽鳳陽一個貧窮落後的家庭,父親只是給地主劉德打工的長工,他只讀了半年書就輟學一起去劉德家當下人,給劉德放牛。
  • 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何以在朱元璋「大清洗」時得以善終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自小習武,與朱元璋是從小長大的好友。後來,朱元璋回家鄉徵兵,徐達應徵入伍,從此戎馬一生,與常遇春一起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為朱元璋和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封魏國公。
  • 明太祖朱元璋麾下的十大戰將!
    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餘秋雨 朱重八,早年家庭極度貧窮,幼時父母早亡,為了生計,進了皇覺寺當了和尚,時常被欺負。最後連皇覺寺也待不下去了,只得雲遊四海。經孩時玩伴湯和引薦,進入了郭子興的部隊,被郭大帥看好,改名朱元璋,意為:誅滅元朝的利器。
  • 朱元璋九世孫活了45歲,24年都在坐牢,當了一年皇帝就被清軍俘殺
    在明朝崇禎皇帝自盡後,明朝的殘餘政權還延續了18年,在這18年裡還出了三個皇帝兩個監國,這幾個帝王雖然都是九五之尊,但是幾乎沒有機會享受過,反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其中,尤以隆武帝命運最為悲慘,隆武帝名叫朱聿鍵,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由於血緣關係,原本他與皇帝無緣,但是因為清軍南下、明朝藩王或降或逃,時為唐王的朱聿鍵在福州登基稱帝,打算依靠軍閥鄭芝龍來挽救朱元璋打下的江山。
  • 朱重八為何改名朱元璋?只因和元朝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朱重八參加反元義軍後,經過深思熟慮,改名為朱元璋。「朱」為姓不變,與「誅」同音,「元」指的就是元朝,而「璋」則是古代的一種玉器,極為鋒利,《說文》記載:「璋,剡上為圭,半圭為璋」。朱元璋三個字就是「誅元璋」,即把自己當做誅滅元朝的利器,表現出與元朝勢不兩立的決心!
  • 朱元璋「血洗湖南」?這個黑鍋不背!
    民間故事流傳朱元璋早年還是一個化緣的和尚時,曾流落到湖南一帶,在一條叫「湖南街」的大街上,受了當街的某個人的辱,事後朱元璋懷恨在心,他暗暗發誓,有朝一日自己發跡時,定當殺光整條街的人。朱元璋是何人物,立馬聽出劉伯溫是在指自己,但自己也沒要殺光湖南一地的所有人啊?左思右想後,立馬發現自己的話肯定被錦衣衛誤聽了,心裡大驚糟了。當下把此事的前因後果跟劉伯溫說了一遍,並要劉伯溫想個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