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文明古國,單就封建社會來講,就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然而為什麼我們的歷史能往下延續那麼久呢?光靠歷史的主動性嗎?其實不然,戰爭才是最主要因素,只有存在競爭,存在戰爭,朝代才會更迭,歷史才會發展,在我國古代,也就是公元904年,唐昭宗時期第一次使用火炮之前,我國一直處於冷兵器時代,使用的武器皆為重金屬材料,不知道大家留意過沒有,無論是哪個朝代,有些朝代喜歡用刀,有些朝代擅長舞劍,但是唯一不變的是,歷朝歷代都會選擇培養一支弓箭手部隊,這是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射箭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射擊,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地適應這種器械,又或者要培養這樣一支專門的弓箭手部隊,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箭矢的攻擊性也不夠,經常出現射不死人的現象,外加消耗非常大,因為很少有人在戰後將箭矢撿回來二次利用的,種種跡象都指向了弓箭的劣勢,為什麼歷代軍隊卻仍不放棄它呢?第一個原因就是,弓箭存在距離優勢。相比起來,冷兵器的刀劍,他們的攻擊距離有限就算是長毛,也就幾米的長度,只適合於近身打鬥,而弓箭卻有十幾米甚至是幾十米的射程,完全滿足了遠距離作戰需求。
第二個原因,雖然我們常說射箭射不死人,但是那是因為被避開了,一旦敵軍未能及時躲避,箭矢刺入身體所產生的殺傷力遠遠大於刀劍,因為幾十米的慣性,給箭矢帶來了極強大的衝擊力。而說到好的弓箭手,唐太祖李淵也是深藏不露,歷史上記載了很多關於他的為政舉措的記載,但是很少提及他的武藝,但其實李淵的箭術非凡,公元583年他為了增加自己的支持勢力,決定迎娶竇氏,其中迎娶時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射中竇毅所畫的孔雀的兩隻眼珠子,難度可想而知,誰知李淵一下子就射中了,由此娶得了一個賢內助以及強大的娘家勢力。
而且除了強大的穿透力,箭矢的可操作性較強,我們在影視劇中也可以看見,經常會有組織,在箭矢上抹上毒藥,以增強它的攻擊性,而且箭矢是金屬,古代的醫療水平較低,一旦鏽鐵劃破皮膚,極其容易引起破傷風,這在古代幾乎是無法醫治的,公元231年,魏國張郃就因中箭而身亡,但是他是膝蓋中箭,根本不足以致命,其實他真正的死因是得了破傷風而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實它的消耗量沒那麼恐怖,因為戰爭武器的製造也是非常大的消耗,因此從古至今我們都有清理戰場的習慣,將戰場上有用的武器回收過來,古有收集刀劍重新鍛造的,今有收集槍枝炮彈的,但是從未聽說戰後去將弓箭撿回來的。
其實正史中記載很少是因為,我們兩千年的歷史,只有元明清才是騎射民族,用到弓箭較多,因此記載少不代表就沒有這種現象,其實每次戰後都會將箭矢撿回來,只不過大多數的歷史著墨都給了正統部隊。蒙古騎兵裡面的弓箭手,沒人會攜帶一個箭筒,裝有20根箭,戰後的回收率高達12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