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瞄不準,射不死還易消耗,為何卻是古代打仗的第一選擇?

2021-01-11 騰訊網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文明古國,單就封建社會來講,就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然而為什麼我們的歷史能往下延續那麼久呢?光靠歷史的主動性嗎?其實不然,戰爭才是最主要因素,只有存在競爭,存在戰爭,朝代才會更迭,歷史才會發展,在我國古代,也就是公元904年,唐昭宗時期第一次使用火炮之前,我國一直處於冷兵器時代,使用的武器皆為重金屬材料,不知道大家留意過沒有,無論是哪個朝代,有些朝代喜歡用刀,有些朝代擅長舞劍,但是唯一不變的是,歷朝歷代都會選擇培養一支弓箭手部隊,這是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射箭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射擊,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地適應這種器械,又或者要培養這樣一支專門的弓箭手部隊,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箭矢的攻擊性也不夠,經常出現射不死人的現象,外加消耗非常大,因為很少有人在戰後將箭矢撿回來二次利用的,種種跡象都指向了弓箭的劣勢,為什麼歷代軍隊卻仍不放棄它呢?第一個原因就是,弓箭存在距離優勢。相比起來,冷兵器的刀劍,他們的攻擊距離有限就算是長毛,也就幾米的長度,只適合於近身打鬥,而弓箭卻有十幾米甚至是幾十米的射程,完全滿足了遠距離作戰需求。

第二個原因,雖然我們常說射箭射不死人,但是那是因為被避開了,一旦敵軍未能及時躲避,箭矢刺入身體所產生的殺傷力遠遠大於刀劍,因為幾十米的慣性,給箭矢帶來了極強大的衝擊力。而說到好的弓箭手,唐太祖李淵也是深藏不露,歷史上記載了很多關於他的為政舉措的記載,但是很少提及他的武藝,但其實李淵的箭術非凡,公元583年他為了增加自己的支持勢力,決定迎娶竇氏,其中迎娶時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射中竇毅所畫的孔雀的兩隻眼珠子,難度可想而知,誰知李淵一下子就射中了,由此娶得了一個賢內助以及強大的娘家勢力。

而且除了強大的穿透力,箭矢的可操作性較強,我們在影視劇中也可以看見,經常會有組織,在箭矢上抹上毒藥,以增強它的攻擊性,而且箭矢是金屬,古代的醫療水平較低,一旦鏽鐵劃破皮膚,極其容易引起破傷風,這在古代幾乎是無法醫治的,公元231年,魏國張郃就因中箭而身亡,但是他是膝蓋中箭,根本不足以致命,其實他真正的死因是得了破傷風而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實它的消耗量沒那麼恐怖,因為戰爭武器的製造也是非常大的消耗,因此從古至今我們都有清理戰場的習慣,將戰場上有用的武器回收過來,古有收集刀劍重新鍛造的,今有收集槍枝炮彈的,但是從未聽說戰後去將弓箭撿回來的。

其實正史中記載很少是因為,我們兩千年的歷史,只有元明清才是騎射民族,用到弓箭較多,因此記載少不代表就沒有這種現象,其實每次戰後都會將箭矢撿回來,只不過大多數的歷史著墨都給了正統部隊。蒙古騎兵裡面的弓箭手,沒人會攜帶一個箭筒,裝有20根箭,戰後的回收率高達12根。

相關焦點

  • 古代弓箭的殺傷力並不大,為何戰爭中一箭能夠將人射死?
    在冷兵器時代,刀槍棍棒是最常見的武器,幾乎都是肉搏戰,在科技落後的古代也有遠程武器,比如投石索、弩、弓箭等,在敵人尚未近身之前使用遠程武器消耗。與現代槍枝比起來,古代弓箭的速度要慢很多,射中人體後也不會有什麼空腔效應,造成的傷害自然有限。 然而,即使是槍彈射中人體,只要不擊中要害,也是不會迅速死亡的,在戰爭中有些士兵的頭部被彈片擊中也可能不會死,而是留下後遺症。那麼古代弓箭的殺傷力並不大,那麼為何在戰爭中一箭有時候就能夠將敵人射死呢?
  • 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為何打仗時還要不斷拿弓箭射盾?原因很簡單
    「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這足以說明,盾牌能夠容納的下整群士兵,尺寸是相當的大。 而這也讓人誕生了如下的疑問,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為何打仗時還要不斷拿弓箭射盾?選擇浪費弓箭呢?其實理由,也很簡單。
  • 古代戰爭中,明知道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為何士兵還要玩命射盾?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中,古代的人打仗,用的最多的還是刀和劍等冷兵器,其中就包括了矛和盾。在當時,打仗的時候,盾的作用主要是用來防禦的。一般來說,普通的弓箭的是沒有辦法將盾牌射穿的,但是,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在打戰時還是會拿著弓箭射到盾牌上,這又是為何?
  •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弓箭完全射不穿盾牌,為何士兵們樂此不疲?
    但是在弓箭這種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器被發明出來之後,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經拉大了敵我雙方之間作戰的距離。也正因如此,弓箭在最後已經成為了士兵們所離不開的一種武器。就在弓箭成為了一種殺人的武器之後,在作戰等方面的排兵布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抵擋弓箭的武器裝備便是盾牌,指揮作戰者和士兵們都知道弓箭完全射不穿盾牌,但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士兵們仍舊樂此不疲地使用弓箭,這究竟是為何?
  • 古代弓箭並沒有多大殺傷力,為何還能一箭射死人?
    其實不管是在古代戰爭還是在近代戰爭中,弓箭的殺傷力都不是特別大。那麼在冷兵器時代人們為什麼還是要用它來作為攻擊的武器呢?戰爭中,如果射箭之人的劍術高超,有可能會射中敵人的要害。可是哪怕是這樣,也不可能造成當場斃命的效果,夏侯惇就曾經被射到了眼睛,可是他不僅沒死還活了下來。
  • 古代士兵打仗前,為何要把箭往糞裡插一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古代士兵打仗前,為何要把箭往糞裡插一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古時候打仗,如果哪方軍隊掌握了更好更多的刀劍等冷兵器,那麼這一方勝利的把握就會增大。古戰場的遠程攻擊武器,論其中的王者,一定就是弓箭了。起初的箭,做起來十分簡單,甚至有些粗糙,找一根木棍或者竹竿,砍到一定的長度,再把一端削尖,箭就做好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弓箭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級,後來,人們還在箭尾處加上了箭羽,就進一步增加了箭矢發射出去之後的精度和穩定性。古人為了進一步加強效果,還發明了毒箭,即在金屬矢上塗上毒藥。毒箭的發明者是後漢時期的耿恭,而在三國時期,毒箭的運用達到了頂峰。
  • 古代弓箭能射死人嗎?醫官:中箭生不如死,大部分死於箭傷復發
    在古裝戰爭片中,我們經常看到兩軍交戰時的漫天箭雨,鋪天蓋地,非常壯觀,頓時很多人命葬黃泉,我們不禁要問,古代弓箭有那麼大威力嗎?甚至能夠射透護甲,致人於死地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古代弓箭不僅威力巨大,如果不穿戰甲,可輕鬆射穿人的身體。
  • 古代戰爭中士兵被射中是否會馬上死亡?淺談古代弓箭的殺傷力
    弓箭作為最古老的武器之一,在距今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被人們廣泛利用,當時的人們發現,在捕獵靈活機敏的獵物時,石矛和石斧往往排不上用場。這個時候人們就發明了弓箭,可以遠距離的射殺獵物。像電視劇中被隨便一箭就射死的情況,一般是不會發生,而電視劇電影中也是無限的誇大了弓箭的殺傷力。
  • 古代打仗,站第一排的士兵死得最快,為何還衝得那麼猛?實屬無奈
    導語:古代打仗,站第一排的士兵死得最快,為何還衝得那麼猛?實屬無奈所謂排頭兵都是站在最前面的士兵,理論上來說他們屬於是炮灰般的角色,幸運的話能夠存活,運氣不好在第一輪攻擊的時候就應該倒下了。古代戰場上,基本都是這樣,反正不管怎麼樣都會有人要站在第一排,通常都是沒有任何身份背景的普通士兵,發起衝鋒時候,拿著手中的武器全力撲上去。令人不解的是,明明這是必死的局面,為何他們還如此熱衷呢?難道站在第一排有什麼好處嗎?答案有三個原因,實屬無奈。
  • 古代打仗前,士兵為何會把箭在糞便裡插一下?原因很歹毒!
    將士們取出箭頭一看,毒已滲入骨頭,勸關羽回荊州治療。關羽決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將士們見關羽箭傷逐漸加重,便派人四處打聽名醫。一天,有人從江上駕小舟來到寨前,自報姓華名佗,特來給關羽療傷。華佗用刀給關羽刮骨去毒,帳裡帳外的人都面色如土,而關羽卻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刮骨療傷」的故事。
  • 文丑一箭射倒了張遼,他為何不用弓箭對付關羽?
    就在這時,張遼追著文丑打之時,文老闆一箭就射倒了張遼的坐騎,並掀翻了張將軍。隨後,徐晃趁機也上去找文丑挑戰,但不一會就被別人給打敗了。再之後,關二爺跳了出來,而且3招就趕跑了文丑兄。可接下來的劇情比較悲慘:文丑老闆並沒有用箭對付關羽,而是騎著馬逃跑了,但他的馬沒有關二爺的赤兔寶馬快,因此被其一刀秒了。
  • 古代弓箭都會塗毒加大殺傷力,為何子彈不採用?專家:沒啥效果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總是能看到古代的士兵給給弓箭塗毒的情節,這樣即使箭法不好,沒有射到敵人的要害,箭上的劇毒也能要了敵人的命,可以說是一個很聰明的戰術,但是如果這個效果這麼好,為什麼現代人不這麼做呢?就算是沒有弓箭,在槍裡的的子彈塗上毒也可以啊?我們來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 古代弓箭手被近身就要等死?其實他們膀大腰圓,都是boss級別人物
    傳言在上古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這時候就出現一個叫做后羿的年輕人,手持弓箭,對著天開始了他的射日工作,他取出箭拉滿了弓,射下了九個太陽,然後讓一個太陽掛在天上造福人類。當然這只是神話,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弓箭這個武器確實是我們古代軍隊中的一件利器,他射程遠,可以百步穿楊,取敵人首級。
  • 古代打仗:明知前排必死,為何士兵還搶著上?想當前排還得託關係
    平時在看古代戰爭影視作品的時候,都會驚嘆擋在最前面的那一排士兵,第一排的士兵扛著梯子登城衝鋒,而城牆上的守軍則放箭、扔石頭、倒火油拼死抵抗。如此的勇猛不怕死,要知道衝在最前面的士兵在攻城上雲梯的時候,那都是九死一生,為何他們明知道危險還要往前衝呢?他們真的不怕死嗎?其實有這3個原因。
  •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吃飯,為何一開戰,糧食就不夠吃了呢?
    相信很多人都是有一個疑問的,為何古代打仗的時候,總是會缺糧食呢?天下的人口都是固定的,不打仗也是要吃糧食的。可是,不打仗的時候,就不會缺糧,一打仗就缺糧食了,這是為何呢?長平之戰趙國缺糧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秦國和趙國有一場長平之戰,根據《史記》的記錄,這一次趙國的失敗,多少是和糧食的缺少有關係的。
  • 在古代戰爭中,弓箭手被俘後為何常被就地處決?
    ——阿倫·尼文斯(美)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507字,閱讀約4分鐘在古代戰爭中,弓箭手肯定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好弓遙遠的距離是射殺敵軍,弓是古代的狙擊手順便說弓箭手也是古代的戰場上最痛恨的敵人兵種
  • 射過去的箭會被撿起射回來嗎?別擔心,古代打仗箭杆比箭頭貴多了
    那就是穿越者通過把弓箭的生產「標準化」,建立一條流水線,去生產弓箭,就可以在中世紀歐洲大殺四方了。但其實,先不說這些小說作者不知道各國古人對弓箭生產的規定有多嚴格。就單說箭,這些小說作者其實也犯了想當然的錯誤。
  • 古代打仗,守城士兵箭用完了怎麼辦?網友:老祖宗的智慧讓人嘆服
    弓箭作為我國最古老的軍事武器之一,在很多戰事中都會用到它,在古代貴族子弟中,除了琴棋書畫,弓箭騎射也成了他們的必學課時之一,尤其是清朝的皇室貴族,因為他們屬於滿族,所以騎射這兩門課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皇帝還會時不時的考察他們的騎射功底,在清朝的歷史上,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都是馬背上出來的皇帝
  • 為何他經常被弓箭射中
    三國演義前期,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一直不受人重視,是關羽溫酒斬華雄後,眾諸侯才逐漸對三人另眼相看。在此戰中,關羽是以馬弓手的身份被眾諸侯所熟知,那麼我們會好奇,既然關羽是馬弓手,他的箭術如何?射箭的人視力應該都不錯,為何他屢次被弓箭射中呢?
  • 在板甲的全面防護面前,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鱗甲宋朝時期的步人甲重量達到了30公斤以上,士兵背在身上打仗時,走路都會特別的麻煩,給行軍打仗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皮甲用皮條和甲丁連接而成,屬於典型的扎甲,板甲的防護範圍更全面,能把全身都給保護起來。但是保護的同時,會給人造成很大的體力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