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區,有這樣一種傳統民居,叫做鑊耳屋。初來乍到,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鑊耳屋是什麼,但佛山是練武的好地方,自古以來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大師。我們在看黃飛鴻或者是葉問的時候,他們經常會在這種房子裡練武。
這就是鑊耳屋,屋簷之上有高高的聳起,類似於古代的大鐵鍋,鑊(huo)就是大鐵鍋的意思,正因為外形相似,這種建築樣式就叫做鑊耳屋。
我們這次來到的地方在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這裡曾出過一名大官。因為鑊耳屋興起於南宋,發展於明清,當地只有出過大官的地方才有資格修建鑊耳屋。
鑊耳屋象徵著家境殷實,外型上也代表著官帽兩耳,有獨佔鰲頭的意思,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修建,這種外形的形成也寄託了人們對達官顯貴的崇拜。
由於古村落的原因,大旗頭村門外也有很多祈福的掛牌,也代表了當地民眾和外地遊客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一生平安的祝福。
這裡還有一個叫做「將軍閣」的牌匾,但現在大門緊閉,我們無法進去參觀。
這裡的村民主要姓鄭,歷史上除了我們剛剛講過的鄭紹忠,還有粵軍師長鄭潤琦、援越抗美戰爭烈士鄭紹杭、對越自衛反擊戰烈士鄭志安(一等功臣),中國第一批審計師鄭洵侯。這些故事村裡人無不知曉,都深深的刻在村史裡。
我繼續往裡走,看到幾顆松枝長在屋簷上,鑊耳屋的瓦也是比較老舊的瓦,現在很少能看到這種瓦片。
走在巷子裡面,街道非常整齊,從一端能看到這個村的出口,兩排鑊耳鱗次櫛比,一直延伸到村的盡頭。我很想找一位當地人諮詢,但我逛來逛去,整個古村落已經沒有人居住了。
在一些房子裡面,可以看到一些破敗的老物件,有瓶瓶罐罐,有破舊的桌子凳子等家具,給我一種歷史的衝擊感,畢竟這種物件大多只出現在屏幕或者博物館中。
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的鑊耳屋都是兩層的,但這裡臺階陡峭,非常危險,我走在這樣的樓梯上,只能有半隻腳踩在上面。
走上屋頂,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鑊耳屋,整整齊齊的排列在一起,零星的有幾棵大樹坐落在他們的院子裡。
從這裡下來後,我走出村口,村口有一顆大樹,整條樹幹橫在村口,從一邊長到另一邊。
我繞到村子的另外一邊,這裡的鑊耳屋極具特色,外牆有花鳥、山水、人物的圖案,這可不是壁畫,這些裝飾都是立體雕刻,近距離觀察可以看到明顯的層次感。這同時也是南方祠堂,坐落在這裡。
最後離開這裡,村裡有山有水,還有幾棵上百年的大樹,佛山天氣炎熱,老人們坐在樹底下乘涼,我去他們請教一些這裡的知識,但他們聽不懂我說普通話,我也聽不懂他們講粵語。
在珠三角地區鑊耳屋分布有很多,除了這裡,還有黃飛鴻紀念館、南海區西城村古建築群、廣州增城的坑貝古村落、鬱南大灣古建築群,大家都可以去就近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