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2020-12-14 超凡博弈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直譯--

「雖然我所要宣說之法,是為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雖如此滅度一切眾生,實際上並無有任何一位眾生得到滅度。」

解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若說一個人過世了,就說是「入滅」,說是「圓寂」,說是「涅盤」,是不符合「滅度」之事實。此人並沒有入無餘涅盤,現在卻偏要說他是「入滅」、「圓寂」,這樣絕對沒有任何好處,也不是正面之教育,會讓人誤解涅盤之意義。

要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這是極困難的工作。佛及菩薩摩訶薩是最有威德力了,但是說起度眾生,即使十方一切諸佛都會同聲嘆說:

「眾生難度!」

在經典裡,常有菩薩或佛之弟子向佛問訊,說:

「世尊!起居安利否?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

世尊卻總是這樣回答:

「身心安利!少病少惱!眾生難度!」

世尊是說實話,就連佛都有這種感嘆,遑論是修證在佛之下的一切菩薩摩訶薩?

雖然以世尊之威德力,都有如此的感慨,但是眾生還是要度,還是要說法,要講《金剛經》。

又若站在眾生之立場,佛法的確也是甚深甚妙,難證難入,必須要有佛菩薩、善知識的教導,才能建立正確之知見,才會訓練出工夫,才懂得廣修福德這當中有許多要修要學之處。

若沒有正確的正法知見,所學到的儘是邪知邪見,這等於是背道而行,那有可能走上涅盤解脫之路?

如此對於般若智慧之修證是絕難有契入之可能。

世尊每每在盛會當中,一場法會說完,就有多少眾生得法眼淨,多少人遠塵離垢,有多少人悟無生忍,有多少人證無生法忍,有多少人發菩提心,有多少人信不退轉。

佛世尊雖有如此威德力,卻也要眾生有一定的福德善根,否則一切眾生早已被佛度盡了。事實上,佛在人間或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應得度者早已得度;未得度者,亦已種下未來世修學佛法之因緣種子。

所以說法不能有盡,說法若有盡,則眾生必失去得度之因緣。

應該要說法無盡,因為眾生有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無量,是故說法應該無盡。正如宣說《金剛經》,欲滅度一切眾生而眾生無量無邊無盡,是故金剛法會亦無有盡時。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學人都會感到疑惑、納悶,何故世尊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話豈不和前句所說互相矛盾?豈不違背嗎?

每一個人都會心生疑惑,這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佛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從來不相矛盾,不互違背,唯是眾生不能解了,智慧未開,是故心生疑惑在所難免。

有很多人不能了解《金剛經》所說之法義、不能證知其智慧境界,卻輕易地批評,甚至毀謗說:「佛說法自相矛盾。」如此以自己凡夫之臆測,以己見妄自否定佛在經典上之說法,這是極為危險、無知之舉。一切學人都要小心謹慎,避免如是毀謗之過失。

如來說法毫無矛盾之處,然眾生常因智慧不足,教理尚不通達,不能正確體會,甚至掌握經典之意義。

佛弟子不能解了經典之法義,是很正常之事,佛菩薩自無責怪之理;然身為佛弟子,就必須深信「佛言不虛」才對。

佛是「不誑語者、不妄語者、如實語者」,這一點佛弟子都應該要深信才對。若於經典之法義,只有眾生不解、不對,不會是佛不對,不會是佛說錯法。

何故佛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因為眾生唯是假有,亦是假名。眾生是針對五蘊之身所給予之假名,而五蘊之身又是如來藏所生之法,既是所生之法,即會有滅,有生必有滅,這是一切有為法必定如是之道理。

五蘊之身既然是有生有滅之法,則是不堅固、不實在、是無常、是虛幻的。那麼由五蘊之身所取的「眾生」之名,又何有真實可言?故說「眾生」唯是假有,亦是假名,那又何有得滅度之眾生呢?

有般若智慧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前面經文,佛世尊已經開始宣演無上之妙法了,只是一般人尚未悟入,尚無般若智慧,不能體會而已。

佛的慈悲,一般人那裡能夠體會呢?

修學佛法絕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任何一點點之修證,都是無量劫種諸善根所累積來的。佛菩提道這一條路,沒有便宜之處,一切要修學、證得之法和智慧,一樣都不能免。一切佛弟子對此還是要深思而心理有所準備才好,要有長遠心始有成就之一天。

有人畏懼佛法之深妙,心生恐怖,始終不敢如實面對,不敢真正發菩提心。

如此遂欲尋找「徑路」,希望「撿便宜」,最後只有錯解佛經,甚至舍離經典之法義,而以自己個人虛妄想像之境界,作為修學之依循,如此只是拉長輪迴生死之時劫而已,並無實質利益。

有諸佛弟子主張:「捨棄聖道門,歸於淨土門。」提倡「只要持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到底,就可以完全領受阿彌陀佛之修行功德,成為自己之功德,就可以因此而成佛」。

這樣的主張、想法令人憂心,是不正確的知見,完全背離淨土三經之法義,也是等同捨棄《金剛經》之修學。

如是之舉,非但往生西方會有障礙,甚且造了謗佛、謗法之過失,佛弟子應當深思才好。

若是捨棄聖道門,則釋迦世尊於《金剛經》豈不是空說、多說?四十九年之說法豈不是多說?然世尊豈會妄說法嗎?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菩薩有我相,煩惱因而生起,亦因此增長,因為有「我」而生起無量煩惱。云何:「我」度煩惱?煩惱反會增加,為什麼呢?若見有眾生滅度,見有滅便有生,不見有滅,無滅則無生,那時才可稱為實實在在度眾生,而不見有眾生滅度。有些人埋怨煩惱破不盡,皆因見有煩惱可滅,見有滅則見有生,不久,煩惱又生起來,因為有能滅的我相在。
  • 《金剛經素解》:如何不住我相,人相,壽者相和眾生相,如何無我
    第三章 大乘正宗分1.無餘涅盤【原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解釋】佛陀給須菩提開示說道:「諸位菩薩,如果已經發大菩提心,就需要如此來降伏自己的心!」 摩訶薩是菩薩的尊稱。
  • 佛為什麼說沒有眾生可度
    佛在《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分裡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為什麼說沒有眾生可度呢?
  • 心理學秘籍:究竟義理分,此法無邊不可思議,了悟任運自在無礙
    心理學秘籍:金剛經究竟義理分,不可思議,了悟可貫穿一切法又名:究竟義理分,此法無邊不可思議,了悟任運自在無礙金剛經是佛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即便無人解讀,經名如雷貫耳,人們也能知曉此經的名號接下來我所要說的,只是如實所說,金剛經即是得道心法,其法義無邊,而本質只有一真,經文的核心即是「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它蘊含了無邊的法義,而在法義中,又是以真義來闡述。
  • 《金剛經》名句20條
    02.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的本質是覺悟,覺悟一是自覺,大徹大悟;二是覺他,普度眾生。大乘佛教的精神就是普度眾生,廣行善事。佛菩薩度化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但他的心裏面,並不認為是我度化了任何一個眾生,沒有一絲一毫的我度了眾生的念頭。這就是發大乘勝義諦的菩提心。03.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中講:何以故。須菩提。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 《金剛經》裡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為何會被曲解?
    例如,鳩摩羅什譯本《金剛經》上有反覆出現的著名句式「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前所述,在古代時,即使是一些高僧或大德居士在解釋佛經時,由於缺乏不同譯本的對照,也難以避免會對一些經文進行自己的發揮。
  • 《金剛經》全文完整版 | 宏渡法師唱誦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
  • 佛滅度之後,最大的事情就是弘揚地藏法門
    地藏殿和尚的話:娑婆世界在佛滅度以後,最大的怙主就是地藏菩薩,最大的依靠處就是地藏菩薩,最需要弘揚的經法就是地藏經法,因此,佛滅度之後,最大的事情就是弘揚地藏法門。但說法門的重要性,對末法眾生來說,地藏菩薩的法門,實在是佛滅度以後最大的事情。道友們都知道,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苦難極深,眾生的業也極深,非常難拯救。在《悲華經》裡,說到其他千佛都不攝我們這個濁世的眾生。只有釋迦佛發了五百白蓮花願,花了那麼長的時間,因緣成熟來此成佛,但也只是八十年就走了。
  • 《金剛經》全文+儀軌完整版,持誦《金剛經》,消災解難,功德無量!
    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
  •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的精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這一觀念,在我心中已定論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自我們認知以來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想起《金剛經》,對其精髓的領會和理解。
  • 要想悟得透,恐怕離不開《金剛經》的這3句!
    《金剛經》在佛教界可謂影響巨大,許多人都是因為讀了《金剛經》然後才有所悟,沿著佛陀指引的道路修行,最後有所成就。《金剛經》中的名言警句常常被眾人翻爛了,翻來倒去地解釋,大多已經解釋得不用再去解釋,只是到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情境又應緣再解釋一下罷了。當然也有幾句,難免讓末學有些怪異想法的,因此就寫在這裡以供大家參考批判。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示現滅度,拯濟無極①,消除諸漏,植眾德本②。當佛教化眾生的機緣完了時,他便會示現滅度(入涅槃)。而示現滅度,也是對眾生有無窮無盡的利益的,例如能使眾生消除一切的煩惱,以及給予眾生培植眾多功德的根本等等。
  • 他久遠前成佛,久住於世教化眾生;以滅度之方便法,令眾生種善根
    今天我們學習《妙法蓮華經》之「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本品與前一篇的內容緊密相連,佛應彌勒三請,而說法,如來於久遠前早已成佛,但為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而示現滅度。佛陀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他方無量無邊國土教化利導眾生,如來壽命亦不可計數。
  • 於曉非:聞思修與四相 《金剛經》系列導讀之二十六
    前面老師跟須菩提說,須菩提啊,你看那些大菩薩們,他們發願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可是他們切切實實把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度向無餘涅槃的當口,還要覺得自己一個沒度。「何以故?」梵文是「tatkasyahetoḥ?」這是什麼原因呢?老師說:「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在《金剛經》後邊反覆出現,叫「四相」。絕大多數中國人不相信生死的輪迴。
  • 陳兵教授:《金剛經》講解(上)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上面所發普度眾生皆到無餘依涅槃的菩提心,叫做「世俗菩提心」,因為它只在世俗層面,以所度的眾生、能度的菩薩及度眾生這件事為實有。僅發這種心,是不能成佛的。
  • 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華嚴經》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這是說一切眾生都具備如來藏心體,此心體為法界實相心,一切諸佛皆需證得此心,才能修至佛地果位;然眾生執著妄想的緣故,不能證得此心。
  • 佛教:讀《金剛經》,一定要懂得這一點,智慧無量!
    於是很多人為了「法布施」,就用自己的話,來解說《金剛經》的內容。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看《金剛經》的方式不同,導致他悟到的含義也有所不同。不管目的如何,大家的心,都想要行善積德。不過,對於看這些解說的人來說,自己在讀《金剛經》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去運用它。讀經只是一種修行的起始,解經只是修行的第二步。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訴須菩提:所有的菩薩摩訶薩應該這樣降服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