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朋友問:啟功說洛陽《龍門石窟造像題記》是刀刻的,而不是毛筆寫的,到底對不對?該怎樣理解?
其實啟功先生的話,特別是對於書法的理解,往往有其獨到的見解,不能簡單從字面上去理解。對於「洛陽《龍門石窟造像題記》是刀刻的,而不是毛筆寫的」的理解,這話其實有三層涵義,千萬別誤會——
其一,毛筆寫字和用刀刻字是不一樣的
啟功先生曾談到,毛筆寫字是一揮而就,線條是圓潤的,這是「筆法」。魏碑一類刻石的字,線條是方的,一個筆畫(例如橫畫),至少要上下左右四下而刻成,這是「刀法」。實際上用毛筆寫上去的時候,並不是上下左右四下寫成的,如果那樣的話,書寫速度就大打折扣,也不自然了。所以說「《龍門石窟造像題記》是刀刻的不是毛筆寫的」。
其二,刻在碑上的字可能與毛筆寫出了的時候發生了變樣
當然也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一種由於時間久遠,石刻經過風吹雨淋,字跡斑駁,已經與原帖不同;第二種是很多作品由於刻手技術不好造成的,刀法不能盡顯、抑或歪曲筆意;第三種,也有可能刻工加入民間質樸的刀法,融合了自己的想法,把一些原本毛筆寫出的圓潤筆法,增添了刀劈斧琢的「雄強、樸拙」味道,總之發生了變樣。
其三,「透過刀鋒看筆鋒」「師筆不師刀」
啟功先生說:書法是毛筆書寫的藝術,刀刻是不得已的變通手法。所以說啟功先生曾寫詩說:「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也就是說正確的毛筆筆法,應該在筆寫的書跡中找;通過碑刻、拓本看出作者的筆法,體味作者用毛筆是怎麼寫出來的。當然,有一些學魏碑的,特意要強調那種「刀味」又另當別論了。
從以上三方面來看,啟功說洛陽《龍門石窟造像題記》是刀刻的,不是毛筆寫的,當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但是千萬不要理解錯了。
歡迎交流,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