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貪觀天上中秋月,失卻盤中照殿珠——《水滸傳》
中國的語言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因為我們的語言經歷過數千年的傳承,它非常的深奧,可能一個詞用在不同的場合就是不同的意思,而中國的字也是比較難學。在古代,字有很多種藝術表達形式,比如寫詩,寫詞。曾經的唐詩宋詞元曲風靡一時。為我們古代的文學留下了寶貴的財產,除了這些之外,其實還有一些特殊的文字藝術,它就是對聯。
相比於寫詩來講,對聯更考驗人的文學功底,而且對聯它在不同的場合名字也不同,比如說我們過年的時候貼的是春聯,而有人去世的時候,我們送給別人的叫輓聯,中國最早的對聯是出現在五代時期的題桃符。此後對聯非常的普及,有一些店鋪開業都會在兩邊刻上對聯。到了現代火葬場門前的一副對聯引起了很多人的熱烈討論,網友就說這對聯絕了。
對聯的小故事
為什麼說對聯非常考驗人們的文化功底,因為對聯極其考驗公正度以及能否對得上。想要對出一副完美的對聯,需要有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關於對聯,歷史上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就發生在古代。古代人對自己家的裝飾是十分講究的。門兩邊的對聯也十分的重要。而在這一家庭當中,他家裡的人考取了進士。如果把當年的進士放到現在,是很大的一個官員。這是一個十分高興的事情。為了向其他人炫耀自己家有進士。們特地寫了一副對聯。這副對聯到後來卻成為了笑柄。
這副對聯非常的有意思。充滿著炫耀的語氣,它的上聯非常的簡單。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上聯我們很好理解。父親中了進士,孩子也中了進士,這一家庭,父子兩個人都是進士。這就可以從側面突出這家非常的有勢力,同時也比較有錢,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
而下聯是婆夫人,媳婦人,婆媳皆夫人。古代夫人和現代夫人並不是一個意思,現在的夫人指的是自己的妻子,而古代的夫人是專屬名詞,他們指代的是諸侯王的妻子。而且必須是正統的妻子才能被稱作夫人。從對聯兒我們也看出這家不僅位高權重,而且背景極其強大。
有趣的秀才
"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家人這麼炫耀,就難免會讓人心生嫉妒。在某一天當中,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秀才。把對聯兒給改了,改完之後和原來的意思大相逕庭。改完之後的上聯是,父近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這位秀才把士下邊的那一橫延長了,改成了土字。這就讓原有的意思改變了。原本是炫耀自己家一門兩件事兒,到現在卻是父親和孩子都進了土裡。下聯兒改得更有意思,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在父子進土之後,婆媳也失去了丈夫。可以說這位秀才是一點都不留情面,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多麼嫉妒這家人。
這家人當時看到對聯被改完之後暴跳如雷。不惜花費重金要找到改對聯兒的人,但是路過此地的人有很多,改對聯的時候又基本沒有人看見,所以想要找到這人無異於大海撈針。最終他們也非常的無奈,只能把這對聯撤掉,因為自己家的罪人被改了,而且改的和原來的意思一點兒也不一樣。有損自家的臉面,如果不趕緊撤掉,那麼將有辱自己的家庭。
火葬場的對聯
對聯兒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的成熟,包括很多做生意的地方為了討個吉利,也會選擇貼一些對聯,其中就比如藥店。他們最常貼的對聯就是但願世間人無病,寧可架上藥生塵。短短的兩句話,把醫者願世間再無疾病表達得非常具體。除了藥店,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個地方會貼對聯。這個地方所有人都不想去,但是最終他們又不得不面對,他就是火葬場。
餘華曾經說過,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從古至今,死亡是人們閉口不提的一個話題,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死亡是一個非常忌諱的事情,沒有人會去主動提及。死亡同時也是一個不願意面對的事情,在人的一生中有幾個事情是所有人都不想發生,但是又是不得不發生,那就是生離死別。如果一個人去世了,那麼你就再也見不到他了。由於科技的發展,現在國家倡導火葬,火葬場也成了很多人生死離別的地方。火葬場的一副對聯在網絡上興起了浪潮,網友更是評價這幅對聯說絕了。
幽默地說著事實
幾乎來到這座火葬場,都會在門前看一眼對聯,對聯的上聯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下聯是:先到後到先後全到。這幅對聯用風趣的語言來告訴我們死亡是一件不可逃避的事情。無論你在生前有多麼的富有地位,多麼的崇高。到頭來你都躲不過死亡的降臨。我們一無所有地來到世上也一無所有地離開。他告訴我們要正確地對待死亡。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死亡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
火葬場貼紙副對聯其實還有另一個意思。你在人們的思想當中,去世就應該入土為安,而現在,我們倡導火葬。都是有人認為火葬是非常不體面的,相比於土葬來講,火葬能夠讓親人思念的東西更少。親人們僅僅能夠拿到那一骨灰盒,單靠這一點是讓很多人不能接受的。不過我們的思想也在慢慢的轉變。無論是土葬還是火葬,他們的意義往往都是一樣讓逝者安息。
對聯展現的是中國文學獨有的魅力,他和詩詞一樣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結晶。正是因為這些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學藝術形式。才讓我們的文學如此的璀璨。我們的先輩也給我們留下了,一筆非常豐富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報任安書》《命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