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靜靜的雙魚
往期學習資料請點擊下面藍色連結
第三章
引導孩子正確做事
有一本書中曾這樣寫道「教育是做的學問」。的確,身為父母應該善於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做事的技能和枝巧。父母教孩子做事不能急於求成,要保持一顆童心,與孩子心意相通,在言傳身教中用愛心和耐心在孩子的心中播撒希望的種子。
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案例,家長可以找尋到自己孩子的些許蹤影;深入淺出的分析,和家長一起探討教育的方法,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誠懇的建議,相信會給家長積極的彭響和有價值的借鑑。
一、怎樣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案例
小月是個調皮、活潑、開朗的男孩。可是最近一段時間,老師發現這孩子變得比以前沉悶,下課以後經常在自己的座位上坐著,老師叫他和同學一起做遊戲,他也無動於衷。原來是同學們都不願和他一起玩,因為每次玩遊戲,小月總是欺負人,只能他贏,如果輸了,他就生氣,有的同學遇到困難,他也不幫忙。不光是在學校這樣,在家裡也是如此,總是關在房間裡自己玩兒。父母反映孩子自小就比較拔尖,不順自己心意時,容易發脾氣。
案例分析
交往是指人在社會生活中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相互知覺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交往是人的心理需要,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之中,有著強烈的合群需要。人們總是在不斷的交往中從事工作、學習和其他社會活動,通過相互交往訴說心中的喜怒哀樂、愛憎恐悲,引發情感的共鳴,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小學生也同樣具有交往的心理需求,當這種需要被滿足時,便會產生豐富的情感。
小月是喜歡學校、喜歡同學和老師的,但和其他許多孩子一樣是獨生子女,所以雖嚮往與同伴共同成長、快樂學習,但是因為沒有良好的交往技巧,使得交往的失敗感多於交往的快樂感,以至於害怕與同學交往。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1.交往能力差
孩子之間的交往時常是自發的。有些孩子怯於主動與人交往,在與陌生人交流時,兩眼不敢看對方,顯得十分拘謹、膽小,社會交往能力比較差,不能友好地與同伴相處,在遊戲活動中獨佔玩具、爭搶玩具現象普遍,攻擊性行為較多。
2.不善於合作
參與社會生活要求孩子必須具備合作交往的意識和能力。而我們的教學,由於受蘇聯凱洛夫的教學理論影響,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形成過於呆板的「秧田式」課堂組織形式,因而限制了學生的活動和素質的全面發展,不能培養既具有挑戰意識,又具有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人。
3.自私,不懂得分享快樂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們對孩子過分溺愛,許多父母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寶貝」,有的家長片面地認為讓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享受得好就是愛,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養成自私自利、獨斷專行的習慣,還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重智育而忽視其他方面的教育,只要求孩子寫好字、念好書,保持好的學習成績,而對孩子能否與他人溝通、交往、合作沒有足夠的認識。
在孩子遇到不會與他人交流、交往或交流有障礙時,我們家長如何正確地幫助和引導孩子呢?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十分提倡同伴影響法,積極鼓勵兒童的互教和互相影響,以此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他認為兒童在和同伴相處的過程中會感到基本平等的相互關係,孩子們興趣相接近,相互間感情融洽,共同語言多,在交往中能擺脫同成人交往的畏怯心理,他們願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憂表達出來,並從別人那裡獲得豐富的信息。孩子間的交往,不僅可以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宣洩他們內心的喜怒哀樂,從而促進孩子活潑開朗個性的形成。
1.創造機會,引導主動交往
有的孩子因為膽小、自卑,不願主動跟人交往,結果更加受到冷落。離開人與人的聯繫與人與人的交往,人就難以生存;離開人與人的聯繫、人與人的交往,人就不能發展。孩子與社會交往的形式較為簡單,形式主要有問路、買東西、走親訪友等。家長應放手大膽地讓孩子走出校園,走出家庭,參加各種實踐活動,讓孩子成為「社會人」,從而學會主動交往。如讓孩子走向田野,與農民們一起交流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走進商店去購買必需品,到敬老院與老人們聯歡,和孤寡老人一起做遊戲,遊戲不僅給老人們帶來了歡樂和童趣,還加強了孩子與他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2.懂得悅納他人
我們必須培養孩子悅納他人,關心他人,悅納他人最主要是要學會寬容,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原諒別人的不足;肯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和建議。悅納他人是愛心的一個重要基礎。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就是一個冷漠的人,一個與社會脫節的人。為什麼現在有些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捨不得對別人付出一點點愛呢?其實,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愛心的。孩子有沒有愛心,關鍵在於家長的引導和培養。
3.學會調整自我
低年級的學生還處於感性認識階段,在與人的交往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可以通過交往來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同時更好地認識自己,這就需要孩子在同時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進行自我調節,幫助學生學會悅納自己,調整自我,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發現自己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做個受大家歡迎的社會人。(摘自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二、怎樣引導孩子文明用語
案例
小波學習成績優秀、活潑開朗,喜歡追趕時尚,社會上流行開心網時,他就上開心網;流行摩爾莊園,他就上摩爾莊園;流行蛇板,他就玩蛇板。總之流行什麼,他就會做什麼?一次課間,孩子們在一起快樂地玩著遊戲,這時突然聽小波大聲喊道:「王八蛋,不許賴皮」,同學們只是愣了一下,但並沒有當回事,大家繼續玩。過了一會兒,又聽小波說:「我靠,你怎麼回事,又讓咱們隊輸了。」其他孩子也大笑起來。
案例分析
孩子說出這樣不文明的話,而其他同學的反應、態度說明他們覺得這麼說話很正常,沒什麼關係。種種現象說明:孩子們良好的文明習慣沒有培養到位。
3.孩子年齡小,不知道有些語言的含義
事後,老師找到小波問:「你能告訴我『王八蛋』是什麼意思嗎?」小波想了想說:「就是烏龜下的蛋,就是他很小、很慢、很笨的意思。」老師又問他:「『我靠』是什麼意思?」這回小波的回答更是有意思,他說:「不知道,就是老聽大人說,覺得帥,特好玩。」由此可見,孩子們對於這牲不義明語言的含義並不知道,只是簡單地模仿。
2.孩子的自控力還不強
從心理發展來看,二年級的孩子開始進入少年期,此時會逐漸出現顯示自己的欲望,也會表現出明顯的獨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外部條件的依賴性逐漸減少,但是內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發展起來,還不能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為。(此段:摘自百度網站)
3.家長只重視學習,而忽略習慣培養
在應試教育的社會環境中,家長以分數至上,將家庭的財力、精力和希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一味以孩子學習成績優異作為「好孩子」的唯一標準,忽略了文明禮貌等好習慣的培養。還有的家長沒有注意孩子平時休閒、娛樂內容的健康性,以及電腦遊戲、電視節目對孩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指導建議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作為一名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從孩子牙牙學語階段,就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話雖然不帶髒字,但說話的態度不好,語氣急躁甚至嚴厲,這也是不好的習慣。試想,一個人語言文明、卻舉止粗野,或者舉止得體,卻出口不遜,這都是不和諧的。因此,家長在教養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文明習慣呢?對此,我們建議:
1.對孩子進行禮貌語言訓練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禮貌語言像黏合劑一樣能把人的思想感情連到一起,禮貌語言像絲絲細雨能滋潤人們的肺腑。家長要注意教育孩子從小使用禮貌用語「請,您,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家長要教育孩子堅持使用,而且要教育孩子表裡如一,真正從內心深處尊敬他人。使用禮貌語言還必須講究語言得體,要有針對性。如,對長輩要尊敬而親切:「奶奶,我上學去了」,而不能說:「哎,我走了」;對同學說話要隨和熱情,請求別人幫助時態度要誠懇:「麻煩您幫我一個忙……」,而不可用「喂!你給我……」;長輩之間交談時,孩子不宜多嘴;長輩問詢時,則要積極熱情地回答。家長要注意聽孩子的語言,發現孩子說髒話、粗話時,要堅決制止。否則,孩子以為自己的髒話、粗話得到大人的認可,就會更放肆了。
2.對孩子進行文明行為訓練
孩子是否做到文明禮貌,重要的是體現在行為上,我們應當關心和指導孩子的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教育孩子到別人家去時先敲門,得到允許後再進門,不能胡亂闖進別人家裡;教育孩子在家裡接待客人時,學會讓座、泡茶、送客,並且不影響大人之間的交談。
我們要給孩子講解待客的「規矩」,使孩子懂得一定的行為規範。可以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待客活動,通過直接參與,使孩子待客的動作和技巧得到練習並逐步養成行為習慣。到公共場所時去時,家長要教育孩子愛護環境衛生,不隨地扔廢棄物,不隨地吐痰;遇到上車、購物時不要擁擠,應當自覺排隊等候,依次序而進。家長還要教育孩子特別尊敬老年人、關心殘疾人,主動幫他們做事,給他們以溫暖。
3.對孩子進行儀表訓練
人的容貌、姿態、服飾往往是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這樣兩種現象:凡衣冠不整、蓬頭垢面者,如無特殊原因大多是頹廢派;凡濃妝銫抹、一味追求時髦者,往往精神空虛、不求上進。所以,不能輕看孩子的儀表,它對孩子內心世界的發展、變化是有很大作用的。在儀表訓練中,家長應,要求孩子堅持洗臉、刷牙、梳頭、洗手、洗澡,保持清潔的身體。從儀表舉止說,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提出要求,如: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優美的站立姿態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正式場合不能叉腰或雙手交叉,坐姿要求端正,挺而不僵硬,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求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不要搖頭晃肩,或者扭捏碎步。表情神態要求表現出對人的尊重,不能有隨便剔牙、掏耳、控鼻、搔癢、摳腳等不良動作習慣。
4.對孩子進行網絡文明教育
網絡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了魅力。同時,網絡的內容魚龍混雜,極易成為陷阱。我們要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使孩子在網絡中安全成長。
5.家長要作文明禮貌的表率
培養孩子的文明禮貌習慣,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家長自己應當有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一個家長自己滿口髒話,卻要求孩子說話文明,其結果是不難想像的;一個家長自己經常佔小便宜,卻要求孩子幫助別人,是不會有作用的。家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既要從主觀上努力,又要主動接受孩子的批評、監督,敢於向孩子承認錯誤,這樣才能以自己的進步影響孩子的進步,使整個家庭充滿文明禮貌的氣氛。(摘自:百度網站)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