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人有九質」,一個人體質的好壞決定了他的健康狀況。四代中醫世家傳人——效哥,從醫二十餘載,從諸多的臨床案例中驗證了「體質調理」和「體質重建」對一個人健康的重要性。效哥始終致力於體質調理的研究,力求幫助更多的人通過「體質重建」實現不生病、少生病。
秋季,就是中醫的乾燥季!這個季節,很多病都會出現一個加重的趨勢,無他,就是因為人類的體內65%都是水。缺水季節,人體自然而然的出現了不適。所以,補水刻不容緩,而補水最牛的水果,依然無他,梨說自己補水第二,就沒有水果敢自稱第一。
本文提要:
1、不是什麼梨都是正經梨!
2、秋燥季節,必須吃梨!
3、梨身上的兩個拋棄物,是吃梨有效的「硬核」!
4、胃寒的人可以吃梨嗎?可以!
5、唯一不能吃梨補水的人群!
1、不是什麼梨都是正經梨!
梨的品種太多了,截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編撰的《中國果樹志——梨》就已經記載了1059個品種,2019年已經遠遠不止這個數字了。
但,歷史上能入藥的梨,只有幾種,他們依次是:雪花梨、鴨梨、酥梨、香水梨。其他的梨不是說不好,只不過在古代挑剔的中醫人眼中,一律擇優而用。所以,從古通今,只有這四種梨作為傳奇,流傳至今。
2、秋燥季節,必須吃梨!
好好的中國養生史,被幾顆老鼠屎給壞了!從黃帝內經的「五果為助」,就鼓勵大家吃水果作為「養生之助」!但是,今天,這幾顆老鼠屎的「偽中醫」卻不讓大家吃水果,不多說,下面的文章裡面有相關的詳細內容,因為聽了「偽養生」而不敢吃水果,請務必點進去看一下,要不然,受騙一生,豈不可嘆?
中醫駁斥偽養生:牛奶放心喝,水果大膽吃!謠言正毀掉我們健康(點擊查看)
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秋燥季」:
秋季的乾燥從何而來?夏季烈日的炙烤是關鍵,不管是曬被子,還是曬什麼,高溫永遠是「保溼」的天敵,整整幾個月的高溫天氣,造成了大自然中的「陰」的減少,於是,秋燥產生!
秋燥季節,人體會出現很多不適,包括:
脫髮加重、皮膚乾燥、老化和皺紋增加、體重增加、乾眼症加重、反覆咽癢咳嗽,口乾舌燥、煩躁易怒,便秘等等,圍繞著「燥邪」和「陰虛」統統出現……
很多人說了,正好啊,我溼氣大,這個季節正好利於「去溼氣」。朋友,效哥告訴你,這是兩個概念。
「陰」指的是「人體可以被利用的體液」,而「溼氣」指的是無法被人體利用的「不正常」的體液。所以,陰虛和溼氣是可以並存的,秋天的燥邪只會「傷陰」,而不是用來「燥溼」,陰傷的再重,溼氣也不會減少一分!
而「正經的梨」,就是大自然賦予我們最好的搞定秋燥的水果。
它具有的功效是:潤燥生津,止渴化痰。
我們上述的那一堆症狀,正經的梨都可以搞定,土豪吃兩枚,百姓吃一枚,如果不吃,那就繼續「乾燥脫水」吧。鮮嫩多汁的人生又有何不好?一副風乾牛肉的樣子,看著就覺得口乾。
而南方聞名遐邇的膏滋,又以生梨汁為上品輔料,至於秋梨膏、梨膏糖,也都是這樣。
3、梨身上的兩個拋棄物,是吃梨有效的「硬核」!
很多人說起梨來,回問,效哥,我也吃梨,怎麼還是覺得「燥」?效哥就一句話,你把讓梨產生潤燥的兩個硬核當成垃圾扔掉了,下次再吃,按著下面的方法吃,再體會一下!
說起來吃梨,梨身上最好的兩個東西,大家往往不吃,當垃圾扔掉了。一個是「梨皮」,一個是「梨核」,你仔細想一下是不是,這敗家孩子,買櫝還珠了。
梨皮上的確有一層塗敷物,沒辦法,農民為了保鮮水果,不得已而為之,這層東西怎麼祛除?切記,家裡準備個洗碗的新鋼絲球,在熱水中,輕輕的擦拭梨皮就可以,力量似有似無就行,太大了,反而會傷害梨皮,越輕越好,因為那層塗敷物很薄,一刮就掉!
梨皮自古就是一味中藥,比如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大名鼎鼎、無人不知的「桑杏湯」中,梨皮是很重要的一味藥材,很多人用桑杏湯,往往因為藥房沒有「梨皮」這個藥而不開梨皮這味中藥,效果明顯要遜色許多。
梨的第二個硬核,就是梨核!
桂枝湯為什麼被稱為「方書之祖」的「群方之魁」?因為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而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簡單的三味中藥裡面蘊藏著「化生陰陽」的「大套路」,它的效果又怎能不好?又怎能不是「方書之祖的群方之魁」?
所以,你吃的梨再怎麼甘甜,如果缺失了「梨核」的極酸之味,就永遠無法形成「酸甘化陰」的中醫境界,所以,不吃梨核,缺了「化陰」的最點睛之筆,一百個梨也白吃了。
梨核怎麼吃?放心,沒人讓你把籽兒咽了,你只需要用牙齒和口舌的配合,把梨核裡面酸酸的汁液榨出就行,嚼一嚼,吮一吮,足矣。
別小看這一口酸汁兒,它才是決定你吃的梨是否潤燥滋陰的不二法門——酸甘化陰的基礎!
4、胃寒的人可以吃梨嗎?可以!
胃寒的人,有很多不能吃的東西,我們不否認,但,失敗者找藉口,成功者找辦法,我們為什麼不用用腦子,讓自己在確保胃不難受的情況下,吃掉這個梨呢?
有人這時肯定想噴效哥,如果你還算對中藥熟悉,那麼你該懂為了抑制黃連的苦寒,是否會有「吳茱萸炮製法的黃連」?是否該知道清熱解毒第一藥的生甘草,是可以炮製成甘溫補益的炙甘草?可以讓人腹瀉的生白朮,是可以炮製成健脾止瀉的炒白朮?
這三個案例講述的是,梨,雖然寒涼,但,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炮製,讓它變溫!
那就是,胃寒的人,吃梨,用水煮就好,煎煮過程依個人口味、酌加適量的生薑,這樣的梨,效果沒有失去,反而變成微溫之性,吃了,豈不爽快?
5、唯一不能吃梨補水的人群!
曾經有一大波中醫,哈哈,不是你們想像中的那個畫面啊,是一大波中醫,貌似越描越黑,都在宣稱,梨是生津潤燥的,古時候被用來治療「消渴病」。所以,現在的糖尿病人是可以吃的,於是,害慘了一大波糖友。因為,梨的含糖量在水果界是比較高的。
所以,包括胃寒的人都可以通過「變通炮製」的方法愉快的吃梨,但,糖尿病人就是唯一不能坐著吃梨的人群。
哈,啥意思?難道站著就能吃?
不,是走著可以吃,當你吃完一個梨之後,走圈10000步。放心,這一個梨的糖分,已經被你骨骼肌運動所消耗掉的血糖所釋放。雖然等於沒吃,但,嘴也爽了,糖也沒留下,這就是我們留給糖友的建議,要麼不坐著吃,要麼吃完走圈。
至於很多人看了一些媒體的不良報導,誤認為走圈會傷害人體,就當他們放瓦斯吧。相信一句話,「生命在於運動」,蝸牛和烏龜行動那麼慢,人家還知道走圈呢,何況人乎???
來吧,我們下班以後去買梨吧,趕走秋燥季節燥邪帶來的所有不適,是做個鮮嫩多汁的你,還是做個脫水乾燥的你,取決於你,但,切記,一定要買正經的梨,而且別忘了硬核,吃錯了,就沒效果了!
王致效,副教授,四代中醫世家,祖籍山東高密,曾祖是民國時期黑龍江四大名醫王守典,祖父王明先是海倫名醫。現為中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師從國務院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專家梁怡俊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梁怡俊工作室傳承人,先後在北京東釣魚臺炎黃國醫館、太申祥和健康產業集團太醫館出診20餘年。先後跟隨首批國家級名老專家梁怡俊教授、肝病泰鬥謝子恆教授、肺病泰鬥方和謙教授、消化道疾病專家徐振盛教授、北京「小兒王」宋祚民教授、脾胃病專家危北海教授、腎病專家楊大綺教授等學習。
感謝您的觀看,效哥始終致力於體質調理的研究,力求幫助更多的人通過「體質重建」實現不生病、少生病。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