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這40年,幾百萬中國鋼鐵人以鋼鐵報國的初心、鋼鐵強國的宿願,勇立改革潮頭,用不懈的奮鬥創造了世人矚目的偉業,為強國富民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秘書長劉振江在紀念中國鋼鐵工業改革開放40年大會上的一席話。
工業以鋼為綱
據劉振江介紹,國家從「一五」計劃就確定發展鋼鐵工業,156項蘇聯援建項目中的投資額有近一半是鋼鐵。從地質找礦開始到開礦選礦、耐火、焦化、炭素、鐵合金,再到冶煉、軋制、品種開發;從勘察、設計到施工,再到機修、科研與高校配套,中國鋼鐵工業是國家最早建成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國家明確了「工業以鋼為綱、農業以糧為綱」的國策。劉振江認為,集中力量辦大事至今仍是中國的優勢。
劉振江感慨地說,在那個經濟匱乏的時代,國家提出了年產2600萬噸鋼的要求。原冶金部大樓晝夜燈火通明,各鋼廠挑燈夜戰,從1974年到1977年,都沒有完成2600萬噸鋼的任務。為什麼?一方面是當時生產力確實低下,離不開人抬肩扛,另一方面是當時存在不具備集中精力搞經濟的客觀原因。
直到1978年,鋼鐵行業才交出年產鋼3178萬噸的答卷。這3178萬噸鋼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15.8萬噸的基礎上增加的。據劉振江介紹,3178萬噸鋼只佔當時世界鋼產量的4.4%。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的鋼產量已經佔到世界鋼產量的50%以上。
中國鋼鐵佔全球鋼產量的半壁江山,工業化水平躋身世界前列,原因是什麼?劉振江認為,是中國鋼鐵工業在改革開放中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跡,以滿足祖國需要為己任,奮發圖強,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甩掉「傻、大、黑、粗」舊貌
劉振江自豪地說,改革開放40年,中國鋼鐵工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我們的裝備、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從買二手設備開始,到引進、消化、吸收、集成到創新製造,我們有了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冶煉、軋制設備,裝備現代化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我們的工藝流程優化打造了全流程特大企業的樣板,我們的技術進步、技術改造以及全連鑄帶來的技術革命,從礦山到冶煉、軋制新技術的大量採用和推廣,促進了品種、質量的提高,提升了中國鋼鐵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建設強大的鋼鐵工業,離不開強大的鋼鐵建設大軍。從勘察、設計到施工,冶建隊伍應運崛起,設計能力、裝備技術水平,施工質量和效率達到空前高度。同時,上遊的原輔料系統、機器設備系統都對鋼鐵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支撐。
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洗乾淨了「傻、大、黑、粗」的面孔。企業高度重視節能環保,正向超低排放努力,我們有了成批的最乾淨、最漂亮的鋼廠。
劉振江表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機遇。鋼產量連續突破2億噸、3億噸、4億噸,強有力地支撐國家建設快速發展的需要。2005年,我們實現了鋼材進出口基本平衡,結束了多年鋼材進口大於出口的歷史。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中國鋼材進出口相抵後淨進口鋼材842萬噸,相當於當時國內鋼材產量的38%,進口鋼材用匯額佔全國出口創匯額的30%,而且是發生在中國外匯奇缺的年代。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實現鋼材進出口基本平衡是中國鋼鐵人奮爭半個世紀的重要拐點。
金融危機導致產能過剩
「在金融危機的10年,中國鋼鐵行業在2008年、2015年這兩年坐過兩次驚心動魄的『過山車』,兩度大起大落,既實現了平穩落地,也留下了嚴重的內傷。」劉振江如是說。
據劉振江介紹,中國鋼鐵行業第一次坐「過山車」是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鋼產量和效益斷崖式下滑。政府投巨資救市,於是,2009年國內鋼材需求增加了近1億噸,鋼廠又開足馬力,增產近6500萬噸,少出口近3500萬噸,解決了國家燃眉之急,使國家的投資沒有花在進口鋼材上。國家進入高速發展期,對鋼材需求也高速增長,鋼產量就連續突破5億噸、6億噸、7億噸。我們有幸度過了危機,也留下了產能嚴重過剩的隱患,成為鋼鐵行業最大的內傷。
中國鋼鐵行業第二次坐「過山車」是2015年。2015年全行業嚴重虧損,平均1噸鋼材虧損140元。行業不景氣,市場秩序也混亂,有的企業靠降低價格保市場,只要市場不要效益,當到了都賠不起的時候,大家才明白惡性降價競爭從理念到行為是荒唐的。
劉振江認為,鋼鐵產能嚴重過剩主要發生在金融危機期間,鋼產量由4.8億噸突破了8億噸。進口鐵礦石也乘機漲價,一度超過180美元/噸,鐵礦石價格嚴重背離價值,鋼廠在盈虧邊緣掙扎,平均銷售利潤率在2%以下,處於積重難返的尷尬局面。
坐過兩次「過山車」後,行業痛定思痛,形成三個共識:一是平穩運行比坐「過山車」好。二是要醫治創傷,恢復健康,把「去產能」、「去槓桿」放在重中之重。三是要增長國際競爭的才幹和實力,認真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堅決把自己做強。
可喜的是,全行業一手抓「去產能」,一手抓「多措並舉增效益」,爭取了鋼材價格的合理回歸,淨化了鋼材市場和進口鐵礦石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