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報應、福禍因果,《了凡四訓》的解釋

2020-12-22 烏衣白話

行善就會有福報,作惡就會有禍殃嗎?《了凡四訓》宣揚改過積善之法,規勸世人行善修德,對於這個疑問,自然要有所解釋。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易傳》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小到一個人、一個家族,大到一個國家,繁榮興旺或者發生禍亂,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古人腳下踩到微霜,就知道將要迎來堅冰了。現在看到一家人的善惡,也就知道他們將來的福禍了。

怎麼預先判斷一個人的福禍呢?那就是細心觀察他的善惡。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祖上有陰功,子孫當顯貴。這是因為,一個人行善修德,受恩澤的人就會感恩報答他,世界萬物的運行也會感應幫助他。如果不能回報到他身上,還會回報到他的子孫後代,讓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但是,行善或者作惡,在實踐中並不是那麼簡單。善惡是否有報應,也就隨之令人產生疑問了。

報應差否,善惡辨明

古語曾有「竊珠者誅,竊國者諸侯」,俗語也說「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鋪路無屍骸」。德福之間究竟是否一致,的確值得討論。

曾經有幾個儒生,拜謁中峰和尚,問:佛家論善惡報應,但是,現在有人行善而子孫不興,有人作惡而家門隆盛。這很無釐頭啊!

中峰和尚的回答是:凡人容易被感知蒙蔽,看不到真相,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如果意識不到自己是非顛倒,反而抱怨老天報應有差,這樣對嗎?

善惡不能看表面,有的打罵別人、貪財獲利,卻不一定是惡;有的待人恭敬、廉潔高尚,卻不一定是善。關鍵要看,對廣大人民群眾、對天地萬物生靈來說,這個行為的實際影響是否真正有益。

有的人以為自己在行善,但實際上可能造成的影響卻是不善。

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按照魯國法令,把魯國人從別的諸侯那裡贖回來,就可以到官府領一筆賞金。子貢贖了人卻沒有領賞金,孔子聽說了,指責子貢開了一個壞頭,因為以後再贖人的就不好意思領賞金了,漸漸也就沒有人願意去贖人了。

假如你為社會做了突出的貢獻或付出,給你一筆獎勵,你不收,雖然看上去顯得很高尚,但是卻不利於社會風氣,其實一點兒也不善。

有一位呂丞相,辭官回到家鄉,很受人尊敬愛戴。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一位醉漢擋路,對他出言不遜,呂丞相很有修養,不與其計較,這人很得意,以為自己能難倒丞相。一年後,這人就犯死刑入獄了。呂丞相聽說後,很後悔。假如當初教訓他,將他送給官府懲處,他就不至於發展到犯死罪了。這就是以善心而行惡事了。

有的人看似不善,實際上卻可能是善的。

子路把一個落水的人救了上來,這個人送他一頭牛表示感謝,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做了好事,有獎勵,以後就會有更多的人做好事,領獎勵就是對的。

福禍因果,為善不著

不僅善惡要分辨,福禍也要審度。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塞翁失馬」的故事中,邊塞的老翁丟了一匹馬,是禍;不久這匹馬帶回家了一群馬,是福;老翁的兒子一高興去騎馬摔斷了腿,又是禍;碰巧戰亂爆發,兒子摔斷腿避免了從軍打仗,又是福;福禍交織,難以盡言。

福禍也有累世長遠之說。現在行善而不興,或彌補以前之過,或積累將來之福;現在作惡而隆盛,或揮霍前世之功,或積累來日之禍。這可以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裡得到理解。

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作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做好人,做老實人,或許受人欺負,或許會吃虧,但不能因此就覺得行善不對;做壞人,做奸佞人,或許一時風光,或許佔便宜,但不能因此就認為作惡是對的。

善為善之果報,惡為惡之果報。殺人放火金腰帶,那就要去殺人放火嗎?人生在世,活個心安,做好事是因為想做,做了開心,不做會不安心。

只是因為行善有福報,所以才去行善嗎?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

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

(文中人物配圖來自陳曉旭投資拍攝的《了凡四訓》劇照。)

相關焦點

  • 《了凡四訓》:我命由我不由天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主體性逐漸體現出來,也就隨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定論」觀點,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全書共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四個部分,即所謂「四訓」。
  • 淨空法師:我這一生把命運徹底扭轉了,靠《了凡四訓》
    靠《了凡四訓》。我好像是在二十五歲的時候,二十六歲學佛,在學佛前一年,前一年還是前兩年,二十三、四歲的時候,遇到朱鏡宙老居士,他送我一部我看了之後非常受感動,兩個月當中我看了三十遍,真正發心,立志學了凡先生。我在年輕時候的毛病、習氣,了凡先生有的我全都有,了凡先生還有一些好處、優點我沒有,我比不上他,缺點全具足。這一下明了了、搞清楚了,不改不行,不改將來決定墮三惡道。
  • 講了凡四訓與四度空間,是在故弄玄虛嗎?
    編者按:《了凡四訓》,是我國古代一本著名的勸善之書
  • 《了凡四訓》之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第35篇
    更多推薦 了凡四訓-第34篇--只要是真心就不在意善事的多少 《了凡四訓》之萬件善事其實很好做·第33篇 《了凡四訓》之善行作惡皆說明·第32篇 《了凡四訓》之修煉經歷·第31篇 《了凡四訓
  • 因果業報到底怎麼一回事
    常聽人說 佛弟子學佛以後 要多想想因果業報 也常聽人說 善惡到頭終有報 高飛遠走也難逃 關於業報你是否真的了解
  • 《了凡四訓》:功過需記錄
    【注釋】①功過格:初指道士逐日登記行為善惡以自勉自省的簿格,及後流行於民間,泛指用分數來表現行為善惡程度、使行善戒惡得到具體指導的一類善書。 ②準提咒:又稱佛母準提神咒,目前在《佛教念誦集》中作為「十小咒」之一。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明《了凡四訓》這3點,一切福報,皆由心生
    《了凡四訓》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了凡四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袁了凡真名袁黃,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本來打算讓他放棄讀書而修習醫術,後來他遇到了一個老人姓孔,算卦非常的靈驗,看到他之後就說:你以後能考取功名,為何不去讀書呢?
  •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4件事,不要再做了,因果不饒人!
    萬物皆虛空,什麼都帶不走,能帶走的就只有自己的因果業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善惡的報應,就如同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裡,影子也就跟隨到那裡,永遠都不分離啊!  善惡是就人心來說的,而報應則是就天理來講的。要知道身體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體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絕對是絲毫不爽的。  人生路上,有因必有果,只不過報應有時間早晚之別。很多人不知命,其實命運就是因果,「福禍無門,唯人自召」。
  •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都在這4句話裡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都在這4句話裡央視推薦《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都在這4句話裡。漢字三千,最嚇唬人的,莫過於一個「命」字。但其中有本明代的《了凡四訓》,竟主張「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命都不用算了,因為人自己就能創造命運!這口氣,直接滅了其他書的威風。《了凡四訓》是家庭的傳世之學,為作者袁了凡留給子孫的訓示。曾國藩模仿它寫了一部名動海內的家書,兩者被後世尊為「一書一訓」。
  • 佛教:善惡因果三世業報
    對於類似於這些難以解釋的現象,事實上現實之中並不鮮見,甚至有些讓人完全不能理解,就只能用佛家的「業力」來進行解釋了。  佛法裡的因果不是講一時,也不是講昨天今天明天,而是講三世,講的乃是善惡因果三世業報,否則惡人當道豈不是大佔便宜?樂善好施豈不是吃大虧?
  •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相信嗎
    人生沒有那麼多偶然,萬事都有它的因果。人生如海,潮起潮落。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善惡到頭終有報,保持敬畏,積德行善,才能規避禍患,福氣常在。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一個人內心相信美好,就會吸引美好,一個人願意相信美好,就可以收穫美好。
  • 《了凡四訓》10句名言,改變命運,從我做起!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一部訓子書,是幫助我們改變人生命運的一部善書。淨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在世時,極力推薦,大力弘揚,這部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下面挑選其中的10句名言,分享給大家!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了凡四訓》除了有改過之法,還有讓你受益的10條積善之方
    命是不無法改變的,但是運是自己修來的,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需要「積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了凡四訓》的積善之方。在《了凡四訓》中了凡通過十個故事講述了積德行善帶來了好的結果。後深入分析了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等善行的區別,這十個故事在現在看來是有爭議的:一是鬼神託夢之流,有人會覺得含有迷信色彩,不符合現代社會主義價值觀;二是結果都是帶有功名利祿色彩,積善充滿了功利性。為什麼會這樣呢?
  • 《了凡四訓》:行善真的可以改命?做多少善事才會見效?
    《了凡四訓》:行善真的可以改命?做多少善事才會見效?為什麼要行善王陽明有句話很有名,叫做: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思是說,人的真心是無所謂善惡的,也沒有對錯,它只是明了真如,但是,有真心就有妄心,人能常駐真心,就是得道成佛了。可惜,人在世間生活,根本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 《了凡四訓》:心無雜念的念咒才能靈驗
    【解讀】為了讓了凡先生能夠達到做三千件善事,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目的,為了使得了凡先生能夠達到心無雜念、心無妄念的境界,雲谷禪師教會了了凡先生念準提咒。在這段中,雲谷禪師又一次著重強調了準提咒的作用,並且十分詳細地介紹了到底應該怎麼樣去誦念準提咒。
  • 佛教:折損「陰德」的4件事,別再做了,因果不饒人!
    「凡行善而為人所知者,即為陽善;行善而不為人所知者,即為陰德」,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這是傳統文化讀物《了凡四訓》裡的話,一個人暗地裡偷偷行善,為不欲被人所稱讚,這樣的行為更有功德,更能得上天庇佑。我們說,一個人家財萬貫不算是福,陰德厚重才是福報無量。
  • 《了凡四訓》:「魔由心生」,改正需要從「心」開始
    所以,當你做錯事要改,還是受到別人誣陷,讓內心處於平靜狀態,這都需要我們好好了解自己的內心,了解內心在《了凡四訓》中就我們說了,一起來看看。上半部分改由「心」生改由「心」生,與之相對應的一句話叫「魔由心生」。
  • 《了凡四訓》:避免與人爭辯
    這段了凡先生用了比喻的方法來說明消除怒氣的道理和停止別人對自己詆毀和誹謗的方法。 假如有人詆毀和誹謗我們的話怎麼辦呢?這個時候人們一定要鎮定,不要生氣,也不要發怒,更不要著急著去辯解或者是反駁。古往今來,很多人都達到了凡先生所說的不辯解的境界。20世紀40年代,巴金先生曾經受到了無聊小報、奸險小人的謠言攻擊。巴金先生知道後,什麼也不說。直到有人問起,他鄭重地說:「我唯一的態度,就是不理!」
  • 《了凡四訓》,斷惡行善,災消福來,命運自然而然就改善了
    明朝有位先生,其名「袁了凡」,原名「袁黃」,他晚年著了一本善書名為《了凡四訓》,是為督促兒子往好的地方學習,積德行善,如此天然本性才能散發出來,才可不枉此生。老闆《紅樓夢》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曾出資出品了一則電影,便是這《了凡四訓》。
  • 善惡報應,一個真實的因果故事(此文無價!)
    「善惡報應」是一點不假,一點不會錯的。善能促善,善能遇善。當你始終擁有這門語言,善良會成為你的通行證。與人為善,就是為自己積攢福氣和運氣。你的善良,就是你的後路。關鍵時刻的善惡一念,將決定自己的未來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