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不得人心的皇帝,在皇宮遭廚師刺殺,百名侍衛圍觀卻不救駕

2020-12-08 文史磚家

文/格瓦拉同志

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生母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顒琰被乾隆帝秘立為皇儲,6年後被封為和碩嘉親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顒琰接受乾隆帝的「內禪」,正式登基為帝。3年後,乾隆帝駕崩,嘉慶帝正式親政。

乾隆帝畫像

嘉慶帝親政後,立刻下令處死權臣和珅,並從其府邸抄沒至少2.3億兩白銀,由此獲得了進行改革、清理積弊的「資本」。此後,嘉慶帝重用老臣王傑、朱珪、董誥等人,並帶頭過上節儉樸素的生活,以期矯正官場上貪瀆成風、賄賂公行的現象,從表面上看的確取得一些成效。

權臣和珅被嘉慶帝逼迫自殺

但嘉慶帝並沒有撥亂反正的勇氣,並且推行的政策往往流於形式、不切實際,對於改善國計民生沒起到任何積極的效果。嘉慶帝在位26年間,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鴉片輸入等問題迭次出現,讓他在應對不力的同時,漸漸地也大失民心。在此期間,曾發生過兩場刺殺嘉慶帝的事件,由此使他成為清朝最不得人心的皇帝。

第一場刺殺事件發生在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一個看似極其普通的日子。當時,嘉慶帝由療養勝地圓明園回返紫禁城,當鑾駕剛剛進入順貞門(御花園的北門)的時候,忽然從極其隱蔽的角落竄出一位蒙面刺客,手持尖刀撲向皇帝乘坐的暖轎(「入順貞門,奸人陳德突出犯駕。」見《清史稿·卷十六》)。

嘉慶帝畫像

由於事發突然,不僅嘉慶帝被嚇得大驚失色,連負責保護皇帝安全的數百名侍衛也全都呆如木雞,竟然直楞楞地做起了「看客」,沒有一個人趕過去阻攔蒙面刺客。幸好定親王綿恩、固倫額駙拉旺多爾濟、御前侍衛丹巴多爾濟等六人反應及時,經過一番搏鬥後,終於聯手制服了刺客,沒有讓他傷害到皇帝。

待刺客被擒獲後,嘉慶帝才好不容易穩住心緒,此時的他,真可謂驚怒交加。驚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皇城之中,竟然會出現刺客;怒的是,百餘名侍衛圍觀皇帝遇刺,竟然沒有一人上前阻攔,屬於嚴重的失職行為。正因如此,嘉慶帝在下令嚴審刺客、重賞綿恩等6人的同時,下令重罰當值的百餘名侍衛。

刺客陳德原是內務府廚師

由於弒君屬於大逆不道的重罪(按照清律,主犯應當被判凌遲極刑,親屬要被滅族),所以嘉慶帝命諸王大臣和六部九卿會審刺客,務必要其交代出背後的主謀。然而經過數輪審訊後,受盡各種酷刑的刺客交出的口供,卻讓諸王大臣和六部九卿們哭笑不得。

原來,刺客是內務府的廚師陳德,因為被總管解僱,無以養活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和癱瘓在床的嶽母,一時想不開便想自殺。然而,陳德又不想死得過於窩囊,所以才有了行刺皇帝,想要轟轟烈烈而死的想法。由於陳德在內務府做事多年,對紫禁城的情況可謂了如指掌,因此才會在嘉慶帝進入順貞門時動手。

嘉慶帝看完陳德的口供後又氣又惱

嘉慶帝看到陳德的口供後,雖然又氣又惱,但又沒有任何辦法,最後只好把陳德罵作是瘋狗,下令將他及其二子凌遲處死而已(「己丑,詔曰:『陳德之事,視如猘犬,不必窮鞫。所慚懼者,德化未昭,始有此警予之事耳。即按律定擬。』是日,陳德及其二子伏誅。」引文同上)。至於陳德癱瘓在床的嶽母,雖然沒有遭到處決,但由於無人照顧,沒多久便被活活餓死。

這件事情過去後,嘉慶帝更加在意本人的言行,努力將自己塑造仁厚之君的形象,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並未取得任何變化。十年後(1813年),天理教首領林清在入教太監劉進亨等人的引導下,率領200餘名教徒潛入北京城,分由東華門、西化門攻入紫禁城,一度將要擒殺嘉慶帝。危急時刻,幸虧皇次子旻寧(道光帝)調來火器營、健銳營兵及時入宮來援,才得以撲滅叛亂、殺死林清等人。

嘉慶帝多次懺悔,但依舊於事無補

經歷兩次弒君未遂事件後,嘉慶帝產生了深深的恐懼與幻滅感,並對自己的形象產生了懷疑,因而才會哀嘆道「漢、唐、宋、明之所未有,朕實恧焉」(引文同上)。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61歲的嘉慶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由於死得過於突然(可能是中暑後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所以民間便廣泛散布著他死於「雷劈」的傳言,由此可見嘉慶帝是多麼的不得人心。

史料來源:《清史稿》、《清仁宗實錄》

相關焦點

  • 清朝御前侍衛都帶著刀,皇帝會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
    清朝的御前侍衛雖然都帶著刀,但是皇帝絲毫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相反,在皇帝遇到危險的時候,御前侍衛還會奮不顧身的將皇帝保護的非常好。用現在的話來說,皇帝就是御前侍衛的大金主,只有金主平安無事,他們才能獲取地位及榮耀。
  • 清朝御前侍衛:職權特殊,真的能在皇帝面前帶刀嗎?
    在很多的輕工劇當中都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帶著刀,穿著整齊的官服,陪伴在皇帝左右,保護著皇帝的安全。最為形象的莫過於清朝時期的御前侍衛,這類人通常都是皇帝的親信所組成。要知道皇宮之中是不允許攜帶任何道具的,但是唯有御前侍衛能夠帶到保護皇帝。
  • 從御前侍衛到步軍統領衙門,清朝皇帝到底擁有多少警衛力量
    對於封建政權而言,京師安危、皇宮安危尤其是皇帝本人的安危,是皇權穩固、江山一統最為關鍵的保障;對於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而言,在「狄夷之辨」思想嚴重的中原地區建立京師,更需要系統、完備、充足的拱衛力量。
  • 古代侍衛住在宮裡,怎樣防止他們與妃嬪日久生情?清朝的辦法絕了
    在古代歷史上,皇帝長期處於權力架構金字塔的頂端,一身系天下安危,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享盡人間榮華富貴。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皇帝寶座也因此成為各方勢力覬覦的目標,從而置身於權力鬥爭的漩渦中心,稍有不慎就會遭到暗算,歷史上針對皇帝的刺殺和謀害行動,千百年來時有發生。
  • 清朝的御前侍衛有多威風?你可別僅僅以為他們只是皇帝的保鏢而已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皇帝身邊的護衛每個朝代都有,從士庶子、錦衣衛、郎中、執御器械等等都有,然而人們最感興趣的依然是清朝的御前侍衛。清朝是如何選拔御前侍衛的?他們在皇帝身邊經常帶刀,皇帝難道一點也不擔心嗎?
  • 皇帝為何從不擔心被御前侍衛刺殺?乾隆:你看看他們都是啥身份
    皇帝,乃封建社會萬人之上的存在,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為了坐上這個位置,無數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然而真正能當上皇帝的,不過400餘人,即使好不容易當上了皇帝,也要每日每夜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刺殺,會不會有人造反。
  • 皇帝為啥不怕貼身侍衛被人買通?雍正:看侍衛的真實身份,就懂了
    侍衛一職自漢朝時就有記載,但是真正的御前侍衛,也就是天子近侍是在清軍入關時期才被建立。清太祖建立原寢室位置度,作為天子身邊的近侍,保護天子以及皇宮中的安全。那麼侍衛作為天子近臣,又普遍都帶著武器,皇帝就不怕有哪個侍衛被人買通嗎?
  • 清朝御前侍衛武藝有多高?絕技「手鉤子」,誰挨一下躺半個月
    古代長期實行皇權至上的治國模式,皇帝一人獨掌天下大權,一身系天下安危,一人生死往往會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王朝的命運。因此皇帝們對個人的安全保衛工作都非常重視,再荒腔走板不靠譜的昏君,在人身安全方面也絕對不敢打馬虎眼。
  • 皇帝為何不怕貼身侍衛被人買通?乾隆:你看看他們都是啥身份
    古代的皇帝由於各種原因,經常會被人刺殺,比如清朝的時候,白蓮教就經常會派一些刺客前去刺殺皇帝。貼身的御前侍衛們個個武藝高強,而且天天就在皇帝的面前,按道理是最好的刺殺皇帝的身份,為什麼皇帝卻從不怕被貼身侍衛刺殺呢?這裡面的原因很多,皇太極曾經說過一段話,可以說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 公元639年,李世民遭40多名刺客刺殺,事後他如何處置這批刺客?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皇帝應該是全天下最安全的人。他們身邊不僅有武功高強的大內侍衛,而且生活場所也布控嚴密,別說是人,就連蚊子也飛不進去。但事實上,歷朝歷代都有行刺皇帝的事情發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荊軻刺秦王。而清朝的雍正皇帝,據說也是被呂四娘割了腦袋,導致下葬時連頭顱都沒有。
  • 古代要成為御前侍衛有多難?武功優中擇優,忠誠度萬裡挑一!
    古代沒有車,代步工具只能用馬,那馬術的訓練也少不了,射箭在古代也很重要,那箭術訓練也不能少!當然這些帶刀侍衛雖然武功都十分了得,不過因為都是跟在皇帝身邊的,所處的環境可以說是比較安定的。皇宮裡戒備森嚴,一般人根本都進不去。皇宮外圍還有龐大的禁衛軍守衛者,真正能接近到皇帝身邊的人可以說是幾乎沒有。
  • 魏瓔珞成為大清後宮贏家,其子卻一生多次慘遭刺殺,最後死於雷擊
    這人拿著大刀一路砍殺,馬上就殺到了皇帝跟前,皇帝身邊的侍衛們也是沒反應過來,一個個手足無措。這時有個侍衛叫多爾濟,英勇地衝出來與刺客拼命,他死死抱住了刺客,這時周圍的人才趕過來制服刺客。經過詢問才知道,這個人叫陳德,原來是宮中的一個廚子,同時也是白蓮教的成員。這次刺殺失敗後便被處死。
  • 宋朝皇帝貼身侍衛:宿衛禁軍,正規軍能力極強!
    現如今有很多的電視劇都會以清朝為背景,所以眾多人都了解了清朝時期官員的配置。在清朝有一個很重要的職位:大內侍衛,負責的就是保護皇宮的安全。其實各個朝代都有,只不過叫法不一樣,在清朝之前有親衛軍、近衛軍,御林軍等等。而在北宋時期叫做:宿衛禁軍。
  • 大內侍衛有多難當?清朝老侍衛晚年說出4個要求,一般人很難做到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諸葛亮大致意思是,當時正逢亂世之秋,多虧了身邊的侍衛不顧生死為國為民,才化險為夷,但是這裡的侍衛並不是指皇帝身邊的隨從,而是指諸葛亮身邊的將士,統一稱為侍衛。
  • 晚清大內侍衛宮內生活有何奇葩講究?上崗前澆尿,夥食和皇帝一樣
    在歷史上,就有這麼一個人,在皇帝身邊當了十幾年的侍衛,後來,還根據自己的經歷,寫了一本書——《晚清侍衛追憶錄》,在這本書當中,便將清朝時期對大內侍衛的6個「奇葩」規定介紹了一番。1. 當值忌酒大內侍衛在當值的時候,是萬萬不可以喝酒的。
  • 清朝皇帝賞賜黃馬褂是什麼意思?為何侍衛和大臣都可以穿黃馬褂?
    在看古裝劇時,我們常常能聽到「黃馬褂」這三個字,其實,黃馬褂一共有兩個類別,分別是職任黃馬褂和行賞黃馬褂,前者是給皇帝的御前侍衛穿,因為皇帝常常穿明黃色的衣服,因此,身邊的侍衛所穿的褂子顏色也要與皇帝一致,只是褂子上不能有其他圖案。
  • 清代為什麼皇帝不需要錦衣衛這種機構了?
    1380年胡惟庸案的發生,讓本就疑心病鐘的朱元璋對部下的忠誠度更加的不信任,所以在1382年正式掛牌建立了錦衣衛,朱元璋曾非常依賴錦衣衛來監察朝廷百官。到後面1393年朱元璋發現錦衣衛給的權利太大,似乎有些過了,就大大的削弱了錦衣衛的職權。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也是害怕建文帝的舊部對他的忠誠度,所以再次的恢復錦衣衛的一些權力,可以說錦衣衛成立的原因就是為了治癒明朝皇帝們的「疑心病」。
  • 在清朝,保衛皇帝的軍事力量都有哪些?不止大內高手
    下面還有內大臣、散秩大臣、一等到四等侍衛、藍翎侍衛。不要以為侍衛是普通保鏢,人家可是品級很高的軍官,其中一等侍衛是三品官,最低的藍翎侍衛也是六品官。有很多讀書人,一輩子也當不了三品官。一等侍衛編制只有六十個人,缺一個補一個。他們可能最接近大家在影視劇當中看到的大內高手。所有侍衛處的侍衛合在一起,滿編制是五百七十個人。
  • 都是皇帝護衛,明朝錦衣衛和清朝御前侍衛有何區別?
    錦衣衛我們都知道,在早期的時候,他們只是皇帝出門的儀仗隊,受過什麼一點點的訓練的,但跟朝廷的正規部隊比起來,還是有一點差距的。但似乎跟我們在電視劇上所看到的又有所不一樣,電視劇上給人一種很霸氣,功夫很厲害,還很高冷的感覺,而且神出鬼沒。
  • 都是正國級幹部,領侍衛內大臣和掌鑾儀衛事大臣,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正一品品秩對應的文職官職並不多,除了相當於政治委常委兼任的省委書記,即內閣大學士兼領總督外,幾乎全部為中央官職。武職官職中,除了八旗駐守地方的駐防將軍,在清朝建立初期擁有正一品品秩,後改為從一品;駐守邊塞要地之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擁有正一品品秩外,正一品對應的武職官員同樣少見於中央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