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御前侍衛有多威風?你可別僅僅以為他們只是皇帝的保鏢而已

2020-12-05 大咖說史

清朝,由於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滿人入關統治中原的朝代,他們的風俗習慣和之前的朝代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在整個中華歷史文明中,對於清朝的各種研究也特別多。

但同時清朝是距離現代最近的一個朝代,很多疑問甚至都還有年老一輩的人親身見證過,因此對於清朝的關注度明顯比其他朝代多。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皇帝身邊的護衛每個朝代都有,從士庶子、錦衣衛、郎中、執御器械等等都有,然而人們最感興趣的依然是清朝的御前侍衛。

清朝是如何選拔御前侍衛的?他們在皇帝身邊經常帶刀,皇帝難道一點也不擔心嗎?

圖片:在皇宮當差的御前侍衛劇照

一、清朝御前侍衛的來源

其實,清朝統治者設立的御前侍衛制度,最開始是向朝鮮族學習的。從史料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在一段時間,清朝的先祖女真族是依附在朝鮮族的。

而我們在看韓劇古裝片時也可以發現,古時朝鮮族的御前侍衛制度很成熟,這些在皇帝身邊長期擔任保鏢的人物就需要經常佩刀,而這些「保鏢」的選拔制度則很關鍵。

努爾哈赤在位時,對於御前侍衛人選的選拔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的統籌規劃,有明確規定,這些人必須是滿族人真正的後裔,並且經過考試之後,選拔到宮中隨侍大汗,這些侍衛之後的升遷就比別人快很多了。

但是努爾哈赤採用的是「借調」的方式,這些人在一段時間調用之後還是回到了原先的編制內。到了康熙時期,這個侍衛制度又得到了改善和發展,從不穩定、流動性大的調動方式變為固定的編制形式。

這些侍衛統一編在一起,形成了一支既忠心武力值又超強的隊伍,能夠進入內宮,隨時保護皇宮和皇帝后妃的安全。

圖片:侍衛進入內宮劇照

二、御前侍衛前程似錦

清朝的御前侍衛有一個和別的朝代護衛明顯的差別,就是這些御前侍衛不僅是皇帝的保鏢,更像是皇帝的智囊團,能夠成為御前侍衛的人都是文武雙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夠保護皇帝,碰到困難的時候還能出出點子,這和其他朝代文武官員完全分離是一個極大的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

首先我們還是來看下清朝的歷史,清朝作為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的朝代,雖然經歷了康熙、乾隆對於漢文化的融合,但是在他們的意識當中對於漢族還是很戒備的。

而古往今來皇帝被行刺的案件屢屢皆是,如何讓皇帝安全的和漢族大臣商量大事,這成了當時官員們的頭號難題,最終,康熙還是選擇了八旗子弟。

圖片:康熙選擇八旗子弟劇照

這個就如同現在的家族企業,重要的核心管理人員一定是自家人,這樣才可靠。清朝進關之後,最喜歡用的手段就是聯姻和入侍,聯姻可以和其他各部落的關係更密切,入侍也類似的效果。

我們可以看下,清朝比較有名的御前侍衛:索尼、傅恆、納蘭明珠等等,他們都是自己家族中推舉出來參加選拔當上的御前侍衛,最後也通過在皇上面前得力的表現,官階一升再升,比科舉考試選拔而來的文官速度快多了。

圖片:御前侍衛傅恆劇照

1、等級劃分嚴格

雖然御前侍衛的升遷比別人快,但並不代表這些入選的侍衛就能一步登天,大部分選上御前侍衛的滿蒙子弟,最開始也只是幫皇帝「看看大門」,可不要看這詞用得一般,看守朝天門等宮門也是一門不簡單的工作,做得好的話,也能夠被皇帝發現,升職到皇帝身邊。

除此之外,一些侍衛還會被安排去分管冷宮、馬廄,納蘭明珠的兒子納蘭容若,就曾被安排去看管皇帝的御馬,這個職位是一等侍衛,是正三品的官職,但是做的工作卻無法那麼快接近皇權中心,因此,納蘭明珠的後代逐漸在官場上失去號召力,和職務的安排有著密切關係。

按照康熙時制定的編制,御前侍衛並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一、二、三等藍翎侍衛,哪怕是最低的藍翎侍衛也是正六品官位,想想那些十年寒窗苦讀考到功名的學子,剛進入職場時被安排的還只是九品芝麻官,這樣對比下來,雖然御前侍衛的等級劃分嚴格,但是起點高,升遷快,所以依然是讓滿蒙子弟爭破腦袋想要獲得的要職。

圖片:入選的侍衛們劇照

2、御前侍衛待遇極好

大家不要小看那些看大門、看冷宮的御前侍衛,能夠晉升到這個隊伍中的人,一般獲得的待遇都不會差,所以不要被電視劇中那些因為貪財而賣主求榮的劇情誤導了。

清朝不管是哪一任皇帝,對於御前侍衛的待遇一點都不吝嗇,他們每個月的俸祿就比同級的高,同時,只要宮裡有什麼活動,他們還會有加班費、辛苦費,各種賞賜累積下來也是很豐厚的。

因此有些人覺得,為什麼皇帝不擔心這些御前侍衛帶刀會被人唆使行刺,這個就是很關鍵的因素。待遇好了,生活穩定了,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或者極大的野心,何必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冒那個險呢?

再者,御前侍衛都是從滿蒙大族當中選出來的,他們的後面可是牽連著的是一個大家族的幾千上萬的人命,沒有保護好皇帝都要擔心項上人頭了,行刺更是抄家滅族的事,他們自然也不會去做了。

圖片:看冷宮的御前侍衛劇照

3、轉行速度快

滿蒙本來就是馬背上的戰鬥民族,騎射、摔跤對於貴族子弟而言更是輕而易舉,從小就在不斷的練習中,所以選入御前侍衛並不是很難,難的是他們當中一些人想做朝中重要的文官職務。

別的朝代如果從武官轉為文官難度可能超級大,在清朝,對於御前侍衛的人而言,那只是時間問題。隆科多、扈爾漢、博爾濟,就是在御前侍衛的崗位上做了幾年,得到皇帝認可之後轉而做文官,開始進入朝廷的政治權力中心。

圖片:轉為文官的隆科多劇照

當然這些御前侍衛的滿蒙子弟,也真的是比較優秀的人才,因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侍衛不得和宮女、嬪妃私通,歷史上關於這方面的記載就比較少,可見會犯錯的並不多,這些御前侍衛還是很自律的。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清朝御前侍衛都帶著刀,皇帝會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
    清朝的御前侍衛雖然都帶著刀,但是皇帝絲毫不會擔心被他們刺殺。相反,在皇帝遇到危險的時候,御前侍衛還會奮不顧身的將皇帝保護的非常好。用現在的話來說,皇帝就是御前侍衛的大金主,只有金主平安無事,他們才能獲取地位及榮耀。
  • 清朝御前侍衛:職權特殊,真的能在皇帝面前帶刀嗎?
    在很多的輕工劇當中都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帶著刀,穿著整齊的官服,陪伴在皇帝左右,保護著皇帝的安全。最為形象的莫過於清朝時期的御前侍衛,這類人通常都是皇帝的親信所組成。要知道皇宮之中是不允許攜帶任何道具的,但是唯有御前侍衛能夠帶到保護皇帝。
  • 都是皇帝護衛,明朝錦衣衛和清朝御前侍衛有何區別?
    錦衣衛我們都知道,在早期的時候,他們只是皇帝出門的儀仗隊,受過什麼一點點的訓練的,但跟朝廷的正規部隊比起來,還是有一點差距的。但似乎跟我們在電視劇上所看到的又有所不一樣,電視劇上給人一種很霸氣,功夫很厲害,還很高冷的感覺,而且神出鬼沒。
  • 皇帝為何從不擔心被御前侍衛刺殺?乾隆:你看看他們都是啥身份
    那麼問題來了,皇帝們就連吃個飯都如此小心翼翼,為何卻不擔心站在自己身旁的帶刀侍衛,若是他們要造反,一刀過去,皇帝就一命嗚呼了。別急,看看當年乾隆帝是怎麼說的。,努爾哈赤允許近身侍衛稱其為「父貝勒」,同時擁有這種權利的還有國中的重臣,由此可見,侍衛們在統治者心裡有多麼高的地位,能得到統治者如此賞識和厚待,對他們來說是無上的榮耀。
  • 從御前侍衛到步軍統領衙門,清朝皇帝到底擁有多少警衛力量
    從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到負責京城門禁守衛、治安緝捕並有權「頒其禁令以肅清城垣」的步軍統領衙門,從根本上講,都屬於皇宮警衛,都是皇帝一人的護衛力量。皇宮警衛皇宮警衛主要包括侍衛處和親軍營。侍衛處統領三種侍衛:內廷侍衛(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大內侍衛(一等、二等、三等、藍翎侍衛)和隨旗行走的宗室侍衛。侍衛處侍衛都是從滿、蒙上三旗中挑選出來的精銳人員,行政級別高、工資待遇好、官場前途好。
  • 皇帝為何不怕貼身侍衛被人買通?乾隆:你看看他們都是啥身份
    皇太極他介紹自己的御前貼身侍衛的時候說到:「朕侍衛四十員,乃太祖在時免役者。或叔伯兄弟之子,或蒙古貝子之子,或官員之子,或朕包衣之子。」這裡把清朝選御前侍衛的標準講了出來,我們看了他們的身份之後,立馬明白了為什麼皇帝會對他們那麼放心。
  • 清朝御前侍衛武藝有多高?絕技「手鉤子」,誰挨一下躺半個月
    明朝皇帝的宮廷侍衛,則由大名鼎鼎的錦衣衛組成,錦衣衛更是一度崛起,稱為左右明朝朝局的一股重要力量。到了清朝,對皇宮與皇帝的安全保衛同樣不敢鬆懈。從清初開始,清朝皇宮就成立了專職宿衛人員:領侍衛府,一直拱衛清朝皇室長達近三百年。領侍衛府的負責人稱為領侍衛內大臣,常設名額6人,多由皇室親王和皇帝心腹充任。
  • 古代要成為御前侍衛有多難?武功優中擇優,忠誠度萬裡挑一!
    俗話說:古代皇宮中的男人只有兩種半,一種是皇帝本人,一種是宮廷侍衛,剩下半個就是太監。而宮廷侍衛主要負責的是宮禁安全,平時主要職責是看守宮門、巡邏宮禁等,他們直接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這麼重要的崗位,各朝各代當然都有,在我們印象中,這些帶刀侍衛當然是一等一的功夫高手。
  • 清朝皇帝賞賜黃馬褂是什麼意思?為何侍衛和大臣都可以穿黃馬褂?
    在看古裝劇時,我們常常能聽到「黃馬褂」這三個字,其實,黃馬褂一共有兩個類別,分別是職任黃馬褂和行賞黃馬褂,前者是給皇帝的御前侍衛穿,因為皇帝常常穿明黃色的衣服,因此,身邊的侍衛所穿的褂子顏色也要與皇帝一致,只是褂子上不能有其他圖案。
  • 在清朝,保衛皇帝的軍事力量都有哪些?不止大內高手
    清入關之後,龐大的錦衣衛機構投降,所以,清朝開國之初,把錦衣衛恢復為侍衛的初始職能,不再讓他們刺探情報,後來又改編成了"鑾儀衛"。鑾儀衛的最高負責人叫掌鑾儀衛事大臣。在他的下面還有鑾儀使、冠軍使、雲麾使等。但是並不受到重用,只負責單純的皇家儀仗。鑾儀衛下面有養馬所、修車所,還有馴象所。鑾儀衛的工作人員有滿族人也有漢族人。清宮戲中看到的鳴鞭的禮儀官,就隸屬於鑾儀衛。鑾儀衛的普通工作人員就是侍衛。
  • 御前侍衛納蘭性德
    一人而已」。  除了纏綿哀婉的詩作之外,納蘭性德還比較令人關注的是他高貴的出身。他是康熙朝首輔宰相納蘭明珠之子,母親是皇室格格出身。《清史稿·文苑》中記載:「性德,納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太子允礽嫌名改,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明珠子也……數歲即習騎射,稍長工文翰。康熙十四年成進士,年十六。聖祖以其世家子,授三等侍衛,再遷至一等。」納蘭性德的官職是康熙皇帝身邊的一等侍衛。
  • 皇帝為啥不怕貼身侍衛被人買通?雍正:看侍衛的真實身份,就懂了
    侍衛一職自漢朝時就有記載,但是真正的御前侍衛,也就是天子近侍是在清軍入關時期才被建立。清太祖建立原寢室位置度,作為天子身邊的近侍,保護天子以及皇宮中的安全。那麼侍衛作為天子近臣,又普遍都帶著武器,皇帝就不怕有哪個侍衛被人買通嗎?
  • 大內侍衛有多難當?清朝老侍衛晚年說出4個要求,一般人很難做到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諸葛亮大致意思是,當時正逢亂世之秋,多虧了身邊的侍衛不顧生死為國為民,才化險為夷,但是這裡的侍衛並不是指皇帝身邊的隨從,而是指諸葛亮身邊的將士,統一稱為侍衛。
  • 古代侍衛住在宮裡,怎樣防止他們與妃嬪日久生情?清朝的辦法絕了
    宮廷侍衛雖然人數沒有禁軍那麼多,但卻是皇帝整個安保體系的重中之重。宮廷侍衛平時駐紮在皇宮之內,每天可以直接接觸到皇帝和皇族成員,直接負責皇帝和皇族成員日常的人身安全,說白了就是皇帝的貼身保鏢或者親兵,也是皇帝安保體系的最後一個保護層。歷代皇帝都對宮廷侍衛的組建與遴選極為重視。
  • 御前侍衛:王永祥通過考試後被光緒帝欽點
    作為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崛起、入關乃至平定中原地區的絕地保證。清朝入關,定都北京以後,「八旗制度」便被完美運用到了地方住房和京城拱衛中,成為清朝統治根基穩固的根本保證。對於封建政權而言,京師安危、皇宮安危尤其是皇帝本人的安危,是皇權穩固、江山一統最為關鍵的保障;對於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而言,在「狄夷之辨」思想嚴重的中原地區建立京師,更需要系統、完備、充足的拱衛力量。王永祥精通刀法,使用單刀,是他拿手的武器。
  • 清朝最不得人心的皇帝,在皇宮遭廚師刺殺,百名侍衛圍觀卻不救駕
    文/格瓦拉同志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生母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此後,嘉慶帝重用老臣王傑、朱珪、董誥等人,並帶頭過上節儉樸素的生活,以期矯正官場上貪瀆成風、賄賂公行的現象,從表面上看的確取得一些成效。
  • 晚清大內侍衛宮內生活有何奇葩講究?上崗前澆尿,夥食和皇帝一樣
    在眾多的清宮劇中,大內侍衛一直就是個美差,不僅可以一直在皇帝的身邊侍候,基本上都是皇帝的親信。表現得好一點的,便是御前侍衛。一般而言,能當上御前侍衛的人,在出身上都不會太差。比如說,在《延禧攻略》中的富察傅恆,就是劇中皇后的弟弟。
  • 本該是中國最有前途的御前侍衛,偏是情痴,一句情話流傳300年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如果這些詩詞你也不熟悉,再說一個人,你多半聽說過,他就是納蘭性德的父親——納蘭明珠——康熙身邊的紅人、權傾朝野的一品重臣。如果納蘭性德也像父親一樣,對權力擁有至高無上的企圖心,又或者沿著父親為他規劃的路線向前走的話,他本可能像他的父親和弟弟一樣位極人臣!
  • 這是真實晚清的大內侍衛:圖4是慈禧貼身衛士,圖7保鏢臭名昭著
    大內侍衛,指在紫禁城中貼身保護皇室成員的保鏢。他們身手矯健,武功高強,身負絕藝,比一般的士兵更具有戰鬥力。由於工作的性質,人們很少見過他們的真實模樣。本圖集收集了幾張罕見的晚清大內侍衛真實照片,一起來看看這些高手的真面目。圖上是紫禁城中,正在集合待命的御前帶刀侍衛。從照片上看,他們和普通士兵區別不大,軍容也不甚整齊,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別之處。
  • 晚清大內侍衛老照片:圖2是慈禧的貼身侍衛,圖4是御前帶刀侍衛!
    這組照片展現了最真實的晚清大內侍衛,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的真實面目 慈禧太后和她的侍衛,看起來並不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