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金石錄』——發現清代武進士花翎侍衛王寶仁墓志銘
劉孟博/文
清末民國時期,在汝州南關黨莊村西街,曾有一座朱漆紅門,輝煌耀目的豪華官邸,寬敞氣派的大門樓上豎掛這的藍底金字「御前侍衛府」匾額,和門前兩側高高矗立的兩根旗杆,無不彰顯著大院主人當年的顯赫和威嚴。關於黨莊這座御前侍衛府的歷史信息,隨著時光流逝、歲月變遷,今天的人們已經對其知之甚少,而星分四散的王氏族人,也逐漸淡忘了家族昔日的輝煌榮耀,以致於何代何祖曾任御前侍衛,亦不能講清述明。值得慶幸的是,近日筆者意外在洛陽名士高祐先生文集《嵩洛草堂遺編》中,發現了黨莊御前侍衛府主人王寶仁的墓誌《清誥授武義都尉補用遊擊花翎侍衛王君墓志銘》,因而據文摘錄並略作整理,以饗素來熱衷汝州文化探究之諸君。
王寶仁(1861~1909年),子子安,號嵩汝,清代河南汝州黨莊人。其為人坦易,自幼喜好武術,好騎射,少為郡武庠生。稍長數次省試弓馬,輒冠曹偶,於光緒二十三年,得河南鄉試武科舉人,次年赴京參加會試,榜中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二甲十六名武進士,賜武進士出身,授花翎侍衛,奉職於乾清門。王寶仁出任乾清門侍衛後,益加奮發,常以「壯士生當萬夫長,死則血食百世耳。」之語自勵。此後王寶仁漸得端郡王載漪、兵部尚書松溎、兩江總督端方之賞識重用,本應授補用遊擊一職,後經端方舉薦為河南豫軍營務處職。惜天不假年,王保仁赴任周口豫軍駐地僅一月,尚未一展抱負,便於宣統元年正月七日病逝,享年四十八歲,誥授武義都尉。
清誥授武義都尉補用遊擊花翎侍衛王君墓志銘[1]
君諱寶仁,字子安,號嵩汝,家世河南汝州人。曾祖克寬,妣宋氏。祖耕,妣張氏。父魁元,儒也,誥贈如君階,母孫氏,封淑人[2],今存。君昆弟五人,寶賢、寶善、寶三、寶文,君次四。為人坦易,好騎射。少年為武學生,省試弓馬,輒冠曹偶[3],然數困,七試乃售[4]。光緒丁酉舉於鄉[5],戊戌成武進士[6],授花翎侍衛,奉職乾清門。
君入宿衛,益以功名奮發,嘗語人曰:「壯士生當萬夫長,死則血食百世耳。」然數不偶[9]。領侍衛大臣端王絕器君[10],端王之子,入為毅皇帝後[11],所謂故太子者也,君時始進取,人以此度君必驟達,莫不幹城蓍君者[12]。庚子之變[13],大行皇帝西幸[14],明年,中外和,端王貶謫,君侍衛如故。君陟武科[15],故出尚書松溎公門下[16],其後新政作朝議,出松公為西安將軍[17],君請送之西安。將軍移荊州,君又之荊視之。將軍薦君江督所,時君已發江南,例且補遊擊,未授任而將軍卒。君聞將軍赴[18],則慨然曰:「吾師乎!吾師乎!」於是,從吳如荊護其喪至京[19]。返江南,復候選如故。君之依將軍也,歷燕趙走秦楚,匹馬仗劍,往還二萬餘裡,形色憔悴,不以為苦。將軍卒後,君漸不自得,而端公重焉。端公者[20],今兩江總督,亦松公門下士也,用是故識君。端公薦君河南,河南奏留,即授君豫軍營務處職[21],蓋將以次任用,甫一月君卒[22]。
先是,夷人陷京師,君自書歷履懷之曰:「賊迫,吾死乾清門,乾清門吾職守處,俾來者知誰屍也[23]。」尋聞天子西,即赴行在捍衛。自是之後,奔波十載,庶幾得擁皋比[24],一信其志。及備豫軍差遣,豫軍駐周口[25],君日整理戎事,訓飭兵弁[26],以為果可以有為也。孰肊君豎立止於如是而已矣[27],豈非命也哉!
君性友弟[28],伯兄寶賢[29]、三兄寶三,皆武庠生[30],兄弟相為師友,而仲氏督之[31],終始無間言。妻孫氏,封淑人。子四:觀治,州學生,觀周,記名外委[32],餘幼。君以宣統元年正月七日卒周口[33],享年四十八。卒三日,其子扶柩歸裡,道中人多哭者。以三月十五日,葬城南黨莊之東原,友人洛陽高猷吊之。因銘曰:
無大力者,宜哉莫庸[34]。有大力者,而猶鮮通[35]。豈天地之閉塞,抑材使之弗工[36]?胡為乎猴冠虎翼[37],半屬鼠墉[38]?海內家言,操人談兵。馴且世凋[39],弱政無戎[40]。以君氣義,竟艱厥終。藐爾偏裨[41],足音已跫[42]。歲富強仕,墓木楸松。吾搔首上叩天翁,攄騷憂以府壙中[43]。
汝州劉孟博摘錄自《嵩洛草堂遺編》卷一
註解:
[1]誥授:皇帝對五品官以上的封贈稱誥授。武義都尉:官名。武散官,正三名。遊擊:官名。次於參將,從三名。花翎侍衛:花翎,清代官員的冠飾。侍衛,官名,皇帝的侍從警衛官。清代侍衛,級別最高者為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其次為一二三等侍衛。
[2]淑人:命婦的封號。清代三品官祖母、母、妻各封淑人。
[3]曹偶:同類。《史記·黥布列傳》:「麗山之徒數十萬人,布皆與其徒長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為群盜。」索隱:「曹,輩也。偶,類也。」
[4]售:考試得中。
[5]光緒丁酉: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6]戊戌: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7]乾清門:位於乾清宮之南,故宮內廷正門。
[8]血食:古之殺牲取血用以祭祀,故名。
[9]偶:幸運,唐·劉師培《悲佃篇》:「噻彼佃民,何其遭時之不偶乎!」
[10]領侍衛大臣:官名。掌統帥侍衛親軍,護衛皇帝。正一品。端王:即載漪,愛新覺羅氏。光緒十九年(1893),任御前大臣,後封端郡王。二十五年(1899),慈禧太后欲廢黯光緒帝,冊立其子溥儁為大阿哥,任其為總理衙門大臣。主張利用義和團排外,以達廢立目的。《辛丑條約》訂立時,被指為首禍,發往新疆,永遠監禁。
[11]毅皇帝:即同治帝。同治帝載淳,以疾崩,年十九,在位十三年,諡毅,廟號穆宗。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慈禧以溥儁過繼穆宗為嗣,立為大阿哥,二十六年(1900年)撤銷。
[12]幹城:猶言捍衛者。漢·蔡邕《薦皇甫規》:「論其武勞,則漢室之幹城:課其文德,則皇家之腹心。」蓍:蓍草。古代用以佔卜。指預見。
[13]庚子: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14]大行皇帝:對剛去世皇帝的敬稱。指光緒帝。
[15]陟:進用。
[16]松溎:滿洲鑲黃旗,伊爾根覺羅氏,字壽泉。曾官工部尚書、西安將軍、荊州將軍,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卒。
[17]將軍:官名,清代將軍分三類,一是八旗駐防軍的高級將令,如江寧將軍、西安將軍等,二是宗室之封爵名,如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三是戰時派遺的統兵元帥,如揚威將軍、蕩寇將軍等。駐防將軍為從一品。
[18]赴:訃告。《儀禮·既夕禮》:「赴曰:『君之臣某死。』」鄭玄註:「赴,走告也。今文赴作訃。」
[19]如:往。唐·韓愈《祭田橫墓文》:「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東京,道出田橫墓下。」
[20]端公:即端方。滿洲正白旗人,託忒克氏,字午橋,號匋齋,曾任陝西按察使、護理陝西巡撫、湖北巡撫、湖廣總督、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其間曾出國考察政治,建議預備立憲,宣統元年,移督直隸,旋被攝政王載灃罷免。宣統三年(1911年),起用為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保路運動起,率軍入川鎮壓,被民團所殺,有《端忠敏公奏稿》《匋齋吉金錄》等。
[21]營務處:署名,清末,各省督撫設營務處,負責軍營行政,其長官稱營務處總辦。
[22]甫:始。
[23]俾:使。
[24]庶幾:希望。皋比:武將的坐席。明·劉基《賣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幹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
[25]周口:鎮名。今周口市。清代接淮陽縣界,當潁河、賈魯河匯口,南通汝蔡,北通陳汴,為往來要衝,有糧捕水利通判駐此。
[26]飭:整治,弁:清代低級武官的泛稱。
[27]肊:同「臆」。意料。
[28]友弟:弟,同「悌」,兄弟相友愛。
[29]伯兄:長兄。
[30]武庠生:武科生員。
[31]仲氏:排行第二者。指二兄。
[32]外委:清代武官名。初為額外委派,後成定製。外委千總,正八品;外委把總,正九品;額外外委,從九品。
[33]宣統元年:溥儀年號,公元1909年。
[34]庸:用。《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35]鮮通:指學識淺陋。
[36]工:通「功」。功業。
[37]猴冠:喻不相稱的官職,宋·劉克莊《解連環·甲子生日》詞之二:「已發心懺悔,免去猴冠,卸下麟楦。」虎翼:為虎添翼,喻助長強暴之勢而使之益強,唐·李紳《卻過淮陰吊韓信廟》詩:「英主任賢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龍鱗。」
[38]鼠墉:穿牆之鼠。《詩·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毛傳:「墉,牆也。」
[39]馴:通「訓」。指訓練。世調:指衰敗。
[40]弱政無戎:指政治昏暗,無軍可言。
[41]藐:茫然貌。明·文徵明《桑廷瑞畫像讚》:「曾歲月之幾何,已藐然其音容。」偏裨:將佐的通稱。
[42]足音已跫:喜悅貌。《莊子·徐無鬼》:「聞人足音,覺然而喜矣。」
[43]騷憂:憂愁,漢·焦贛《易林·明夷》:「傷我肌膚,邦家騷憂。」